一、乌龙茶预防食管癌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孙铭繁[1](2021)在《潮汕地区氮污染及饮食等综合因素与肝癌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肝癌(Liver Cancer,LC)是由各种诱因导致的肝脏原发性肿瘤,目前已成为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2018年新增患者84.1万例,死亡78.2万例)。肝癌也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2018年我国肝癌发病例数约39.3万例,死亡例数约36.9万例,占同年全国所有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例数的9.2%和12.9%,占同年世界所有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例数的46.7%和47.2%。国内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第5位,且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性别和地区差异显着,可能与暴露在某种特定环境或者和某些生活饮食习惯有关系。潮汕地区目前尚未见关于肝癌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产生活情况以及生活饮食习惯等综合病因因素的相关研究。为了解不同人群或地区的某些因素暴露状况与肝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拟根据潮汕地区肝癌流行情况,采用数据挖掘以及横断面研究,在肿瘤防治、环境、气象、工农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等国家数据库中获得可靠数据,并通过调查了解潮汕人群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利用趋势面分析以及多因素模型(包括线性和非线性模型),对潮汕地区肝癌的综合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探讨肝癌死亡率的地理分布与潮汕地区的环境、生活暴露因素之间的关系,验证潮汕地区的肝癌-环境病因假说。材料与方法在海丰县、陆丰市、揭阳市、汕头市区、汕头市澄海区、潮州市区、饶平县和南澳县共8个地区,方便抽取当地的1~2所市级/县级高级中学,通过整群抽样确定要调查的班级,将整个班级同学的家长纳入调查范围,调查其所在地区的人口学特点、生活和饮食习惯和其他相关内容。从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和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得到潮汕地区各县(市)的肝癌标化死亡率(Y)、各种环境氮污染数据、农业生产数据、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数据。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并构建多个分析模型(包括趋势面、因子构筑式逐步回归模型、因子对数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以分析不同类型的数据资料,从多个途径探讨影响潮汕地区居民肝癌死亡率的可能相关因素,并评估各种因素对潮汕地区居民肝癌死亡率的影响程度。本研究使用SPSS 25.0及SAS 9.4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潮汕各县(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居民生活饮食习惯潮汕地区8个县(市)间的社会经济状况(人口数、人口密度、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第一产值)、土地资源情况(人均耕地、旱地比、菜地比)、地理气候因素(年降雨量、年蒸发量、干燥度、平均海拔)、环境污染因素(猪氮负荷指数、耕地农药量、耕地氮肥量、耕地化肥量)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8个县(市)的猪氮负荷指数(kg/ha/年)分别为:海丰县37.758、陆丰市38.379、揭阳市76.139、汕头市区18.917、汕头市澄海区30.974、潮州市区57.148、饶平县113.213和南澳县234.318。潮汕地区8个县(市)的男性吸烟率(60.26%)和饮酒率(30.15%),远高于女性吸烟率(3.06%)和饮酒率(3.21%),南澳县男性居民人均累计估计吸烟量在各年龄段均较高,海丰县男性居民人均累计估计饮酒量在各年龄段均较高(P均<0.05)。膳食方面,南澳县居民咸菜摄入频率较高;陆丰县、海丰市和南澳县居民咸鱼摄入频率较高;澄海、潮州、饶平地区居民较经常摄入鱼露,(30~岁)和(45~岁)年龄组居民较经常摄入鱼露;陆丰县居民的蔬菜、水果、豆类食品的摄入频率均最高(蔬菜:269.70±54.46天/年,水果:213.73±66.09天/年,豆类食品:143.32±61.90天/年);海鲜摄入频率最高为南澳(21.31±7.29天/月);肉类摄入频率最高为潮州(24.63±6.35天/月);潮州市和陆丰县居民蛋类摄入频率较高;汕头市和潮州市居民奶类摄入频率较高(P均<0.05)。潮汕地区男性居民经常饮茶率(74.48%)高于女性饮茶率(60.99%),三个肝癌标化死亡率不同等级地区均以“饮用功夫茶”和饮茶“浓度适中”的比例为最高(P均<0.05)。2.潮汕地区肝癌相关因素分析8个县(市)的肝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海丰县16.36(1/10万)、陆丰市12.89(1/10万)、揭阳市16.32(1/10万)、汕头市区15.19(1/10万)、汕头市澄海区17.11(1/10万)、潮州市区14.42(1/10万)、饶平县19.40(1/10万)、南澳县36.90(1/10万)。潮汕地区肝癌标化死亡率与猪氮负荷指数的趋势面显示,在男性、女性以及整体人群中肝癌死亡率都呈现两种趋势:一是以粤东北部为起点,到粤东南部(南澳、饶平—陆丰、海丰)逐渐下降;二是沿海岸线,由粤东东部海岸到西部逐渐下降(男性:rs=0.938;女性:rs=0.931;整体人群:rs=0.955,P均<0.05)。在本研究构建的构筑式逐步回归模型以及因子对数回归模型中显示,均以猪氮负荷指数的标准回归系数最大,耕地污染因子(F1)次之,温度因子(F2)标准回归系数为负值,且标准回归系数绝对值较大。与潮汕地区居民肝癌死亡率相关的可能危险因素均与环境污染有关,主要是耕地污染因子(耕地农药量、耕地氮肥量和耕地化肥量)和猪氮负荷指数。与潮汕地区居民肝癌死亡率相关的可能保护因素主要是温度因子(地温、十厘米地温、平均气温)和植物性食物因子(蔬菜、水果)。BP神经网络模型(BPNN)对本研究的30个自变量进行筛选,最终筛选出12个因素,根据正态化重要性显示排前六位的因素是:年平均降水量、猪氮负荷指数、年平均气温、耕地氮肥量、耕地农药量、耕地化肥量。可见环境污染因素(特别是氮污染因素)以及地理气候因素在肝癌可能影响因素中的重要性。整个模型的预测精度为99.49%。结论在考虑众多因素的联合作用后,一定环境条件下猪粪氮污染与潮汕地区肝癌死亡率呈正相关,结果支持潮汕地区肝癌氮循环病因假说。
林红,曾玲珍,林育钊,林河通[2](2020)在《铁观音乌龙茶的营养成分和保健功效》文中提出铁观音乌龙茶(铁观音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乌龙茶中的极品,既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甘醇,以独特的"音韵"闻名于世。铁观音茶中富含茶多酚、茶氨酸、茶多糖、咖啡碱、茶色素等营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降血脂、减肥等保健功效。本文综述了铁观音乌龙茶的营养成分及保健功效,以期为促进人体健康和铁观音茶产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孟倩倩[3](2019)在《牙龈卟啉单胞菌在食管鳞癌发展过程中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Pg在食管癌前病变发展为癌过程中是否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方法:回顾性入选2007年2月至2012年12月间病理诊断癌前病变患者73例,分为实验组33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为5年前诊断为癌前病变,5年后诊断为癌的患者;对照组为5年前诊断为癌前病变,5年后仍为癌前病变患者。取两组样本进行免疫组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5年前和5年后组织样本中Pg的蛋白表达,对各组间Pg表达情况(即免疫组化评分)进行t检验,分析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探讨Pg在癌前病变发展为癌的过程中是否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结果:1.40例对照组病人,5年前Pg感染阳性患者16例,感染阳性率为40.0%,阴性率为60.0%;5年后Pg感染阳性患者18例,感染阳性率为45.0%,阴性率为55.0%;5年后Pg感染阳性率增加了5%。对两组间Pg免疫组化评分进行t检验,P=0.03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3例实验组病人,5年前Pg感染阳性患者14例,感染阳性率为42.4%,阴性率为57.6%;5年后Pg感染阳性患者18例,感染阳性率为54.5%,阴性率为45.5%;5年后Pg感染阳性率增加了12.1%。对两组间Pg免疫组化评分进行t检验,P=0.03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对两组间Pg表达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5年前实验组患者Pg阳性率为42.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40.0%,对两组间Pg免疫组化评分进行t检验,P=0.02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年后实验组患者Pg阳性率为54.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45.0%,对两组间Pg免疫组化评分进行t检验,P=0.03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5年后实验组Pg感染增加率为12.1%,显着高于对照组5.0%,对两组间Pg免疫组化评分增加值进行t检验,P=0.0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食管癌前病变患者中,最终发展为癌的患者,其Pg感染率显着高于未发展为癌的患者;且其Pg感染增加率也显着增高。提示Pg在癌前病变发展为癌的过程中可能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
肖红梅,王少康,孙桂菊[4](2016)在《饮茶和食管癌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茶是除水以外消耗最多的一种饮料,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茶多酚是茶叶中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研究表明,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可作为癌症的保护因素。而喜食烫食可能会损伤食管黏膜,使食道上皮细胞脱落、更新加快,从而增加食管癌的发病风险。关于饮茶与食管癌关系的研究至今还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本文主要从茶的消耗量、茶的种类、饮茶温度3方面对近年来茶和食管癌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王佐[5](2016)在《冬凌草甲素、凤凰单枞香气抗癌抗炎功能特性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冬凌草甲素为研究材料,采用Hepa1c1c7细胞模型,通过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研究冬凌草甲素诱导QR机理。同时以柚花香、棕蓑挟乌龙茶香气及其中主要单体为研究材料,采用Hepa1c1c7和RAW264.7细胞模型,筛选分离活性组分。利用HepG2、MDA-MB-231、HCT116细胞模型,评价香气单体间、香气单体与冬凌草甲素间的抗癌相互作用。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冬凌草甲素诱导QR机理研究(1)冬凌草甲素浓度为0.94μg/mL时显着诱导QR活性倍增。1.25μg/mL冬凌草甲素与10μM的PI3K抑制剂处理后抑制QR活性最明显,与60μM的ERK抑制剂处理后促进QR活性最明显,测得QR活性分别为冬凌草甲素单独处理组的0.77倍和1.46倍。冬凌草甲素不通过p38、PKC和JNK通路影响QR活性。(2)012h范围内,冬凌草甲素诱导Nrf2蛋白入核积累,在第9h时Nrf2蛋白表达量最高,为对照组的4.43倍;5μg/mL冬凌草甲素显着促进Keap1mRNA表达并降低细胞内的Keap1蛋白含量,相对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组的1.47倍和0.28倍。(3)2.5μg/mL冬凌草甲素显着促进Hepa1c1c7细胞中NQO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相对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组的3.47和2.56倍。2、柚花香乌龙茶香气抗癌抗炎功能特性研究(1)柚花香乌龙茶香气浓度为15μg/mL时显着诱导QR活性倍增。香气在62.51000μg/mL浓度范围内对HCT116、MDA-MB-231细胞增殖抑制率最高达到68%和70%。25μg/mL香气分别与5μM的p38和2.5μM的PI3K抑制剂处理后抑制QR活性最明显,测得QR活性分别为香气单独处理组的0.69倍和0.67倍。(2)采用化学法、TLC法分离的6种香气产物均在12.525μg/mL浓度范围内诱导QR倍增。测定的芳樟醇、橙花叔醇、吲哚、苯并噻唑、柠檬烯、苯甲醇、2-戊基呋喃、二丙酮醇等8种单体中,芳樟醇抗癌活性最强,在30.8-61.6μg/mL范围内诱导QR倍增;橙花叔醇抗炎活性最强,在44.4-55.5μg/mL范围内NO抑制率达到50%;按芳樟醇:橙花叔醇:吲哚=7.2:4.8:8.0比例混合,混合组分在12.525.0μg/mL范围内即诱导QR活性倍增,在2550μg/mL范围内NO抑制率达到50%,具有较强的抗癌抗炎活性。3、棕蓑挟乌龙茶香气抗癌抗炎功能特性研究(1)GC-MS分析表明,初提香气和中性组分的醇类占多数,相对含量分别为44.28%和48.26%;碱性组分中含有较多的邻二甲苯、醇类,相对含量分别为28.48%和17.88%;酸性组分中羧酸类化合物、邻二甲苯含量较高,相对含量分别为22.55%和14.25%。(2)诱导qr倍增浓度范围:初提香气和中性组分为12.525μg/ml,碱性和酸性组分为2550μg/ml,tlc分离产物f1、f3为6.2512.5μg/ml,二级tlc分离产物f1-1为6.2512.5μg/ml、f1-2、f3-2为12.525μg/ml。no抑制率达到50%的浓度范围:初提香气和中性、碱性组分为2550μg/ml,酸性组分为12.525μg/ml,tlc分离产物f1、f3为50100μg/ml,二级tlc分离产物f1-2为2550μg/ml、f1-1、f3-2为50100μg/ml。对hct116抑制率达到50%浓度范围:初提香气、中性组分为125250μg/ml。对mda-mb-231抑制率达到50%浓度范围:中性组分为125250μg/ml。4、香气单体间、香气单体与冬凌草甲素间抗癌相互作用研究(1)茶叶中的香气单体:吲哚、α-法尼烯、亚麻酸甲酯诱导qr倍增浓度分别为42.42、25.48、30.52μg/ml,no抑制率达到50%的浓度分别为85.42、59.7、74.43μg/ml。(2)作用hepg2、hct116和mda-mb-231细胞24、48、72h后,吲哚、α-法尼烯、亚麻酸甲酯均在作用时间72h、作用浓度150μg/ml时表现出对癌细胞的最高增殖抑制率。hepg2细胞最高增殖抑制率分别为33.01%、79.15%和82.35%;hct116细胞最高增殖抑制率分别为71.90%、99.30%和99.77%;mda-mb-231细胞最高增殖抑制率分别为53.71%、95.44%和98.11%。α-法尼烯和亚麻酸甲酯的最高抑制增殖效果相当,而吲哚弱于前两者。(3)实验浓度范围内,香气单体间、香气单体与冬凌草甲素间协同抑制hepg2细胞增殖效果最强的组合分别是:吲哚150μg/ml+α-法尼烯150μg/ml、吲哚100μg/ml+冬凌草甲素10μg/ml,增殖抑制率分别达到96.3%、99.8%,ci值分别为0.556、0.391。协同抑制hct116细胞增殖效果最强的组合分别是:吲哚144.54μg/ml+α-法尼烯116.38μg/ml、吲哚144.54μg/ml+冬凌草甲素14.46μg/ml,抑制细胞增殖率分别达到99.1%、99.7%,ci值分别为0.168、0.067。协同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效果最强的组合分别是:吲哚144.54μg/ml+α-法尼烯116.38μg/ml、吲哚144.54μg/ml+冬凌草甲素14.46μg/ml,抑制细胞增殖率分别达到99.6%、99.9%,ci值分别为0.443、0.500。(4)实验浓度范围内,当ed50的ci值小于1时,香气单体间、香气单体与冬凌草甲素间协同抑制hepg2细胞增殖对应dri值最大的组合分别是吲哚+α-法尼烯、吲哚+冬凌草甲素,DRI值分别为3.08、1.74和6.59、2.41。协同抑制HCT116细胞增殖对应DRI值最大的组合分别是α-法尼烯+亚麻酸甲酯、吲哚+冬凌草甲素,DRI值分别为1.81、1.81和2.34、2.35。当ED50的CI值大于1时,香气单体间、香气单体与冬凌草甲素间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拮抗作用最强烈的组合分别是α-法尼烯+亚麻酸甲酯、亚麻酸甲酯+冬凌草甲素,CI值分别为3.312、1.958;拮抗程度较低的组合分别是吲哚+α-法尼烯、吲哚+冬凌草甲素,CI值分别为1.550、1.266。
朱楠楠,龙军,刁小淇,史云峰,禹利君[6](2012)在《茶及其提取物对肺癌等恶性肿瘤的预防治疗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茶叶中富含茶多酚等抗氧化成分,对肺癌等恶性肿瘤有良好的预防治疗作用。本文综述了茶叶及其提取物对吸烟和被动吸烟诱发的肺癌及相关肿瘤预防治疗作用研究,对比分析茶多酚的抗癌作用机理,提出通过将不同茶类的茶多酚提取物用于吸烟与被动吸烟诱发的肺部损伤及肺癌治疗对比,与防癌、抗癌开发热点的茶多酚单体——EGCG比较,获取防癌、抗癌活性相对较强的茶多酚混合体,并为广大烟民饮用合适的茶类提供参考。
张焕玲,杨万水,高姗,张薇,高静,项永兵[7](2011)在《绿茶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绿茶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利用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1979年1月~2010年1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绿茶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文献,利用R软件及其Meta程序包对检索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纳入本次Meta分析的文献共83篇。经Meta分析综合后,与不饮绿茶或饮绿茶较少者相比,饮绿茶较多者的相对危险度值及其95%可信区间为0.88(95%CI:0.81~0.95)。其中绿茶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合并RR为0.73(95%CI:0.57~0.93),有统计学意义;绿茶对食管癌、结肠癌、胰腺癌的保护作用没有统计学意义,其合并RR分别为0.89(95%CI:0.71~1.13),0.96(95%CI:0.84~1.10),0.73(95%CI:0.45~1.19);而肝癌的结果0.77(95%CI:0.57~1.03)处于临界统计学意义的水平。此外,亚组分析提示绿茶对女性食管癌有保护作用,合并RR为0.32(95%CI:0.17~0.59)。绿茶与直肠癌合并的RR为1.10(95%CI:0.97~1.24),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绿茶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间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可能是胃癌、肝癌、食管癌(女性)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保护因素之一。
李宗垣[8](2010)在《铁观音的保健功能》文中研究说明茶叶一直被誉为健康的自然的饮料,其原因就是茶叶中含有诸多营养物质,有利人们增进健康。科学研究表明,新鲜的铁观音茶叶中含有75%~80%的水及20%~25%的干物质。在这些干物质中,含有数百种天然营养元素,主要有蛋白质、氨基酸、生物碱、茶多酚、碳水化合物、矿物质、
李林,董良翰,周健民,史习舜,彭仙娥,张长其,吴道芳,游玉琼[9](2010)在《武夷岩茶与食管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武夷岩茶与食管癌的关系,为食管癌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统一制订的调查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共调查92对病例和对照。对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食管癌组饮茶率为73.91%,低于对照组饮茶率84.78%。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与从未饮茶者相比,有饮茶史者患食管癌危险降低(OR=0.60,P<0.05)。每周饮茶次数越多,罹患食管癌的危险性越低。开始饮茶年龄越早、饮茶年限越长,患病危险性越低。结论饮用武夷岩茶可降低食管癌发病风险。
樊慧[10](2009)在《食管癌高低发区家族史、夫妻癌调查及同卵双胞胎食管贲门组织p53、PCNA蛋白的表达》文中认为1研究背景与目的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世界上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之一。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太行山地区是中国,也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并以三省交界为中心呈同心圆向外发病率逐渐降低。食管癌主要的流行病学特征是显着的地域性分布差异,高低发区发病率相差高达500倍,提示环境因素可能在食管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食管癌突出的另一流行病学特征是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本实验室近年的研究发现:林州食管癌家族史阳性明显高于林州以外河南地区和河南省以外地区,移民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林州居民移民到山西长治100年后,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检出率与移出地相似,这些结果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在食管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对环境和遗传因素在食管癌发生中的确切分子机制和比重均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大样本量分析不同地区(高/低发区)食管癌遗传倾向(家族史)的分布特征和规律,阐明遗传因素可能在食管癌发生中所占的比重。夫妻两人基因完全不同,如果同时患癌就可认为与他们共似生活的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接触致癌物质及病毒细菌的相互传染有关,因此夫妻癌的研究可以用于比较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食管癌的影响程度,并且十分有利于阐明食管癌关键遗传相关基因的分子机制(候选易感基因)。本实验室在多年的食管癌高发区现场研究中,发现同卵双胞胎(monozygotic twins,MZ)中存在双胞胎之一患食管癌另一正常,或者两人均为食管癌的现象。由于MZ出自同一个受精卵,接受完全一样的染色体和基因物质,因此对比分析双胞胎2个成员的表型及分子变化的不同,有利于阐明环境和遗传因素对肿瘤发生影响程度,将缩小甄别食管癌变关键基因和蛋白的范围。2材料与方法2.1本次共调查食管癌患者25198例,其中男性62%(15502/25198),女性38%(9696/25198),年龄最小17岁,最大93岁,平均58±11。家族史阳性食管癌患者占28%(6990/25198)。均病理检查证实为原发食管鳞癌。调查资料来自河南省安阳、林州、鹤壁、濮阳、新乡、洛阳、三门峡、南阳、信阳、商丘等省内十余家医院,以及河北、四川等省外多家医院,均为已诊断为食管癌的患者资料。2.2夫妻癌共795对,均来自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医院1975-2008年确诊为食管癌的住院病人。2.2 19对同卵双胞胎的食管组织和17对贲门组织均来自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当地居民。36对双胞胎年龄26-67岁,中位年龄43岁。男性双胞胎17对,女性双胞胎19对。取双胞胎胃镜活检组织或手术标本,离体后立即用体积分数85%的乙醇固定,常规组织学处理,石蜡包埋,5μm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和采用免疫组化ABC方法,分析组织病理结果和p53和PCNA蛋白表达。2.3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处理,不同地区食管癌家族史比较采用χ2检验分析,检验标准取α=0.05。2.4食管癌家族史阳性(EC FH+)诊断标准:连续三代内发生≥2例食管癌(或其它肿瘤)的家庭。食管癌家族史阴性(EC FH+)诊断标准:指连续三代内≤1例食管癌同时也无其他恶性肿瘤患者。2.5食管癌家族史实验共分五组:①太行高发区(太行山脉南段以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为中心的食管/贲门癌高发区域)②豫晋冀三省其它高发区(河南,河北,山西三省内,除太行高发区外其它食管/贲门癌高发区域)③豫晋冀三省低发区(河南,河北,山西三省内,食管/贲门癌低发区域)④豫晋冀三省外高发区(河南,河北,山西三省外,其它省食管/贲门癌高发区域)⑤豫晋冀三省外低发区(河南,河北,山西三省外,其它省食管/贲门癌低发区域)2.6夫妻癌共分6组:①夫妻两人均患食管癌②夫妻两人均患贲门癌③夫妻一人患食管癌,一人患贲门癌④夫妻一人患食管癌,一人为其他肿瘤⑤夫妻一人患贲门癌,一人为其他肿瘤⑥夫妻两人均患非食管/贲门癌之外的肿瘤3结果3.1本次共调查食管癌患者25198例,其中男性62%(15502/25198),女性38%(9696/25198),年龄最小17岁,最大93岁,平均58±11。家族史阳性食管癌患者占28%(6990/25198)。在40—50岁食管癌患者组中,太行高发区患者肿瘤家族史阳性为35%(493/1429)也高于三省其它高发区24%(195/798,P<0.001)和三省低发区20%(184/934,P<0.001)。在50—60岁食管癌患者组中,太行高发区患者肿瘤家族史阳性为28%(1289/3598)高于三省其它高发区22%(717/3200,P<0.001)和三省低发区27%(621/2317,P<0.001)。在60—70岁食管癌患者组中,太行高发区家族史阳性率36%(1047/2950)高于三省其它高发区24%(497/2033)和三省低发区20%(628/3078)P<0.001。与≥70岁食管癌患者组中类似(40%,30/826vs.28%(226/788);18%,56/1386)P<0.001)。太行高发区肿瘤家族史阳性食管癌患者中60岁以前各年龄段(<40,40—50,50—60)发生高于三省其它高发区和三省低发区(2%+15%+39%vs.2%+12%+40%vs.1%+10%+40%)。省外高发区食管癌肿瘤家族史阳性42%(30/72)和省外低发区23%(241/1049)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1。3.2在本次调查共收集食管癌高发区食管/贲门癌45183例,其中夫妻癌共795对。夫妻癌中婚龄20-30年7%(58/795),30-40年共71%(561/795),40-50年17%(135/795),>50年5%(41/795),各组间p<0.05,有统计学差异。夫妻癌患病组,组①共69%(546/795),组②共1%(9/795),组③共13.6%(108/795),组④共13%(105/795),组⑤共3%(24/795),组⑥共0.4%(3/795)各组间p<0.05,有统计学差异。3.3 19对同卵双胞胎食管组织中,2个成员均为正常组织(NOR)11对,单发不典型增生(DYS)4对,单发食管鳞癌(SCC)3对,双发SCC1对,病理组织一致性为63.16%(12/19)。17对同卵双胞胎贲门组织中,2个成员均为NOR5对,单发DYS12对,病理组织一致率为29.41%(5/17)。食管与贲门组织病理一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1对食管上皮组织中均为NOR的同卵双胞胎中p53蛋白表达一致4对(36%),不一致7对(64%);PCNA蛋白表达一致10对(91%),不一致1对(8%)。1对双发SCC同卵双胞胎中p53、PCNA蛋白表达均为阳性。5对贲门上皮组织均为NOR的同卵双胞胎p53、PCNA蛋白表达均为阳性。5对贲门上皮组织均为NOR的同卵双胞胎p53蛋白表达均为阴性,PCNA蛋白表达均为阳性,PCNA蛋白表达均为阳性。4结论4.1太行高发区食管癌家族史阳性患者占36%(3348/9326),这个阳性率明显高于豫晋冀其它高发区的26%(1569/6042)和豫晋冀低发区的21%(1802/8709),P<0.05,提示肿瘤遗传易感性在太行高发区食管癌患者可能起的作用更大些。4.2环境因素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二、乌龙茶预防食管癌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龙茶预防食管癌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潮汕地区氮污染及饮食等综合因素与肝癌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调查对象 |
2.3 样本量 |
2.4 研究方法 |
2.5 构建统计分析模型 |
2.6 分析软件 |
2.7 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结果 |
3.1 潮汕地区居民肝癌死亡率 |
3.2 潮汕各地区环境、经济等情况以及居民生活饮食习惯 |
3.3 潮汕地区居民肝癌死亡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潮汕地区肝癌死亡率和猪氮负荷指数的地理相关性 |
4.2 潮汕地区肝癌死亡率的相关因素 |
4.3 创新性与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癌的病因流行病学研究 |
参考文献(综述)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 伦理委员会批准函 |
附录四 论文发表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铁观音乌龙茶的营养成分和保健功效(论文提纲范文)
1 铁观音乌龙茶的营养成分 |
1.1 茶多酚 |
1.2 茶氨酸 |
1.3 茶多糖 |
1.4 咖啡碱 |
1.5 茶色素 |
1.6 香气成分 |
1.7 矿物质及维生素 |
2 铁观音乌龙茶的保健功效 |
2.1 抗肿瘤、抗癌 |
2.2 抗衰老 |
2.3 减肥 |
2.4 降血糖和治疗糖尿病 |
2.5 抗动脉粥样硬化和降血脂 |
2.6 预防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 |
2.7 消炎 |
2.8 提神和抗疲劳 |
2.9 抗龋 |
2.1 0 醒酒 |
3 总结 |
(3)牙龈卟啉单胞菌在食管鳞癌发展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食管癌的概述 |
1.1.2 微生物学与肿瘤 |
1.1.3 Pg概述 |
1.1.4 Pg与口腔癌的关系 |
1.1.5 Pg与食管癌的关系 |
1.1.6 总结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主要试剂 |
2.2.2 实验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免疫组化实验步骤 |
2.3.2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对照组和实验组5 年前后Pg蛋白表达情况表 |
3.2 对照组Pg表达情况 |
3.3 实验组Pg表达情况 |
3.4 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Pg表达情况 |
第4章 结论 |
4.1 食管癌的现状 |
4.2 食管癌病因相关研究 |
4.3 Pg与食管癌相关研究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词汇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饮茶和食管癌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茶的消耗量与食管癌的关系 |
2 茶的种类和食管癌的关系 |
3 饮茶温度与食管癌的关系 |
3.1 低温茶水能降低食管癌罹患风险 |
3.2 高温茶水对食管癌的发生所产生的影响 |
3.3 温度对食管癌影响的实证研究 |
4 结语 |
(5)冬凌草甲素、凤凰单枞香气抗癌抗炎功能特性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植物化学成分的癌症化学预防作用 |
1.2 冬凌草甲素的研究进展 |
1.2.1 冬凌草甲素的性质和分布 |
1.2.2 冬凌草甲素的功能特性 |
1.2.2.1 冬凌草甲素的抗癌作用 |
1.2.2.2 冬凌草甲素的抗炎作用 |
1.2.2.3 冬凌草甲素的抑菌作用 |
1.2.2.4 冬凌草甲素的肠道吸收特性 |
1.3 茶叶香气组分抗癌功能特性 |
1.3.1 植物香气抗癌活性 |
1.3.2 茶叶香气组分抗癌活性 |
1.3.3 Chou-Talalay评价抗癌组分相互作用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
2.1.4 细胞株 |
2.2 方法 |
2.2.1 冬凌草甲素诱导QR机理研究 |
2.2.1.1 细胞培养 |
2.2.1.2 定量PCR法检测m RNA表达水平 |
2.2.1.3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量 |
2.2.1.4 诱导QR活性测定 |
2.2.2 茶叶香气组分抗癌抗炎功能特性研究 |
2.2.2.1 香气提取方法 |
2.2.2.2 化学分离法 |
2.2.2.3 薄层层析法 |
2.2.2.4 GC-MS分析条件 |
2.2.2.5 细胞培养及QR活性测定 |
2.2.2.6 NO抑制率测定 |
2.2.2.7 MTT比色法 |
2.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冬凌草甲素诱导QR机理研究 |
3.1.1 冬凌草甲素诱导QR活性的信号转导通路 |
3.1.2 冬凌草甲素对Nrf2-keap1-ARE信号通路的影响 |
3.1.3 冬凌草甲素对NQO1基因转录和翻译的影响 |
3.2 茶叶香气组分抗癌抗炎功能特性研究 |
3.2.1 柚花香乌龙茶香气抗癌活性评价 |
3.2.2 柚花香乌龙茶香气诱导QR活性的信号转导通路 |
3.2.3 柚花香乌龙茶香气分离产物抗癌活性 |
3.2.4 茶叶香气单体抗癌抗炎活性 |
3.2.5 棕蓑挟乌龙茶香气化学法分离组分比较 |
3.2.6 棕蓑挟乌龙茶香气化学法分离组分抗癌抗炎活性 |
3.2.7 棕蓑挟乌龙茶香气中性组分TLC分离结果及抗癌抗炎活性 |
3.2.8 棕蓑挟乌龙茶香气F1组分主成分分析及抗癌抗炎活性 |
3.2.9 棕蓑挟乌龙茶香气TLC组分二级分离结果及抗癌抗炎活性 |
3.2.10 棕蓑挟乌龙茶香气组分二级TLC分离产物成分分析 |
3.2.11 香气单体抗癌相互作用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冬凌草甲素诱导QR机理研究 |
4.1.2 茶叶香气抗癌抗炎功能特性研究 |
4.1.2.1 茶叶香气组分分离纯化研究 |
4.1.2.2 茶叶香气单体抗癌抗炎活性研究 |
4.1.2.3 茶叶香气单体抗癌相互作用研究 |
4.2 结论 |
4.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4.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茶及其提取物对肺癌等恶性肿瘤的预防治疗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茶类及其提取物对肺癌等癌症的流行病学调查 |
2 茶多酚对肺癌等癌症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
3 小结 |
(7)绿茶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文献查阅 |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数据整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文献资料基本情况 |
2.2 绿茶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关系的Meta分析结果 |
2.2.1 绿茶与食管癌关系的Meta分析 |
2.2.2 绿茶与胃癌关系的Meta分析 |
2.2.3 绿茶与结肠癌关系的Meta分析 |
2.2.4 绿茶与直肠癌关系的Meta分析 |
2.2.5 绿茶与肝癌关系的Meta分析 |
2.2.6 绿茶与胰腺癌关系的Meta分析 |
3 讨 论 |
(8)铁观音的保健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常饮铁观音有利于减肥 |
2 铁观音能抗衰老,预防老年痴呆症 |
3 铁观音能醒酒敌烟 |
4 铁观音能杀菌止痢 |
5 铁观音能清热降火 |
6 铁观音可提神益思 |
7 铁观音能防治龋齿 |
8 铁观音能防治糖尿病 |
9 铁观音能防治多种癌症和脑血管病 |
1 0 铁观音能降血脂和抗动脉硬化 |
(10)食管癌高低发区家族史、夫妻癌调查及同卵双胞胎食管贲门组织p53、PCNA蛋白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正文:食管癌高低发区家族史、夫妻癌调查及同卵双胞胎食管贲门组织p53、PCNA蛋白的表达 |
Ⅰ 论文第一部分 25198例食管癌家族史阳性/阴性分析 |
Ⅰ.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Ⅰ.2 材料与方法 |
Ⅰ.2.1 研究对象 |
Ⅰ.2.2 肿瘤家族史阳性标准 |
Ⅰ.2.3 食管癌高、低发区划分 |
Ⅰ.2.4 食管癌调查数据来源 |
Ⅰ.2.5 流行病学调查 |
Ⅰ.2.6 质量控制 |
Ⅰ.2.7 调查相关信息的电子计算机录入 |
Ⅰ.2.8 统计学分析 |
Ⅰ.3 结果 |
Ⅰ.3.1 本次调查食管癌患者一般情况 |
Ⅰ.3.2 太行高发区/三省其它高发区/三省低发区食管癌家族史阳性分析 |
Ⅰ.4 讨论 |
Ⅰ.5 小结 |
Ⅰ.6 参考文献 |
Ⅱ 论文第二部分 食管癌高发区夫妻癌调查分析 |
Ⅱ.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Ⅱ.2 材料与方法 |
Ⅱ.2.1 研究对象 |
Ⅱ.2.2 食管癌调查数据来源 |
Ⅱ.2.3 流行病学调查 |
Ⅱ.2.4 质量控制 |
Ⅱ.2.5 调查相关信息的电子计算机录入 |
Ⅱ.2.6 统计学分析 |
Ⅱ.3 结果 |
Ⅱ.4 讨论: |
Ⅱ.5 结论: |
Ⅱ.6 参考文献 |
Ⅲ 论文第三部分 河南食管癌高发区同卵双胞胎食管和贲门组织p53和PCNA蛋白表达 |
Ⅲ.1 前言 |
Ⅲ.2.材料与方法 |
Ⅲ.2.1 研究对象 |
Ⅲ.2.2 组织处理 |
Ⅲ.2.3 免疫组化 |
Ⅲ.2.3.1 主要试剂 |
Ⅲ.2.3.2 一抗 |
Ⅲ.2.3.3 二抗 |
Ⅲ.2.3.4 其他 |
Ⅲ.2.3.5 实验方法 |
Ⅲ.2.3.5.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Ⅲ.2.3.5.2 对照 |
Ⅲ.2.4 诊断标准 |
Ⅲ.2.4.1 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 |
Ⅲ.2.4.2 免疫组织化学诊断标准 |
Ⅲ.2.5 统计学分析 |
Ⅲ.3 结果 |
Ⅲ.3.1 临床资料分析 |
Ⅲ.3.2 同卵双胞胎体重指数 |
Ⅲ.3.3 双胞胎家族史 |
Ⅲ.3.4 组织病理学结果 |
Ⅲ.3.5 免疫组化结果 |
Ⅲ.3.5.1 p53免疫组化结果 |
Ⅲ.3.5.2 PCNA免疫组化结果 |
Ⅲ.3.6 讨论 |
Ⅲ.3.7 结论 |
Ⅲ.3.8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Ⅳ 综述 食管癌病因学研究现状 |
Ⅳ.1 引言 |
Ⅳ.2 环境因素 |
Ⅳ.2.1 亚硝胺类化合物和食管癌 |
Ⅳ.2.2 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和食管癌 |
Ⅳ.2.3 饮水和食管癌 |
Ⅳ.3 生活习惯 |
Ⅳ.3.1 饮食习惯和食管癌 |
Ⅳ.3.2 烟、酒因素和食管癌 |
Ⅳ.3.3 饮茶和食管癌 |
Ⅳ.3.4 HPV和食管癌 |
Ⅳ.4 遗传因素 |
Ⅳ.4.1 遗传病因流行病学调查 |
Ⅳ.4.1.1 家族聚集性研究 |
Ⅳ.4.1.2 双生子研究 |
Ⅳ.4.1.3 移民流行病学研究 |
Ⅳ.4.2 易感基因的研究 |
Ⅳ.4.2.1 染色体异常研究与食管癌高易感性 |
Ⅳ.4.2.2 食管癌相关基因研究现状 |
Ⅳ.4.2.3 DNA甲基化与食管癌变 |
Ⅳ.5 展望 |
Ⅳ.6 参考文献 |
Ⅴ 缩略词 |
Ⅵ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文摘 |
Ⅶ 致谢 |
四、乌龙茶预防食管癌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潮汕地区氮污染及饮食等综合因素与肝癌的相关性研究[D]. 孙铭繁. 汕头大学, 2021(02)
- [2]铁观音乌龙茶的营养成分和保健功效[J]. 林红,曾玲珍,林育钊,林河通. 保鲜与加工, 2020(06)
- [3]牙龈卟啉单胞菌在食管鳞癌发展过程中作用的研究[D]. 孟倩倩. 河南科技大学, 2019(11)
- [4]饮茶和食管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 肖红梅,王少康,孙桂菊. 食品科学, 2016(23)
- [5]冬凌草甲素、凤凰单枞香气抗癌抗炎功能特性及机理研究[D]. 王佐.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6]茶及其提取物对肺癌等恶性肿瘤的预防治疗作用研究[J]. 朱楠楠,龙军,刁小淇,史云峰,禹利君. 茶叶通讯, 2012(03)
- [7]绿茶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的Meta分析[J]. 张焕玲,杨万水,高姗,张薇,高静,项永兵. 中国肿瘤, 2011(02)
- [8]铁观音的保健功能[J]. 李宗垣. 福建茶叶, 2010(11)
- [9]武夷岩茶与食管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J]. 李林,董良翰,周健民,史习舜,彭仙娥,张长其,吴道芳,游玉琼. 肿瘤研究与临床, 2010(05)
- [10]食管癌高低发区家族史、夫妻癌调查及同卵双胞胎食管贲门组织p53、PCNA蛋白的表达[D]. 樊慧. 郑州大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