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桩结构论文_杨小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桩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相互作用,结构,动力,线性化,地震波,模型,有限元。

土桩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杨小静[1](2018)在《PHC管桩在地震载荷作用下土—桩—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地震载荷下土—桩—结构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并得到了预期效果,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揭示了PHC管桩在地震载荷作用下土—桩—结构相互作用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8年33期)

何礼彪[2](2018)在《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功率谱作为地震输入谱,通用随机过程中反应谱的分析方法,对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进行随机地震反应分析。文中首先用整体分析法说明了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之间作用的内在关系,建立了土—桩—结构动力之间作用的计算模型;然后基于土体、结构本构模型,建立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运动方程,并说明用混合法对该方程进行求解。在此基础上,以一框架结构体系为例,探讨了不同模型中桩体的剪应力幅值沿桩长的分布规律,得到了一些有应用价值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8年25期)

李强[3](2018)在《地震作用下土—桩—桥梁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桥梁抗震性能的不断提高不仅对人民的生命和财富安全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力,而且还关系到交通运输、救援以及国民经济的长久发展,甚至对于国家的战略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为了使桥梁在地震中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对桥梁结构进行合理而又准确的抗震分析就显得举足轻重。地震作用下土—桩—桥梁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是桥梁抗震研究领域的一项热点课题,也是难点课题,各国对此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本文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考虑土—桩—桥梁结构共同作用与不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有限元模型,通过采用梁单元的建模方法,对钢筋混凝土选用Concrete02本构模型,对桩—土相互作用选用m法模型计算,对于桥梁支座和承台选用弹簧模型和集中质量块模拟,进行了模态分析,同时选用近场波El-Centro波和远场波Northridge波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研究地震作用下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对桥梁结构设计的重要意义。并得出了考虑土—桩—桥梁结构共同作用后,桥梁结构的频率减小,周期增大,体现出了桥梁结构的柔性特征;同时在考虑相互作用后,可以减小桥墩和桥梁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响应,说明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后更能真实的反映桥梁实际的状况,相比墩底固结情况下计算的保守性而言,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随着土体对地震波的滤波效应,导致基础频率有所减小,同时伴随土体产生的变形,影响到桥墩的受力状态,导致结构相对位移的数值增大;而且在不同的地震波作用下,对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的应力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通过进行土—桩—桥梁结构共同作用模型的参数化分析,分别考虑桥梁结构在软土层厚度变化、软土层位置变化、桩长和桩径设置改变的模型下,研究这些不同的设置参数在地震作用下对桥墩的动力受力和变形特性之间的影响规律。由此对桥梁结构场地的选择、桥梁结构部件的合理设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对桥梁结构在抗震分析上有更全面的分析与把握。本文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桥梁结构进行建模分析的方法,对桥梁结构的有限元分析和桥梁结构的建模也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楼梦麟,韩飞[4](2016)在《分层土—桩—结构相互作用体系地震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分层土层中群桩基础阻抗矩阵的简化算法,讨论了在桩基础阻抗矩阵中考虑土介质非线性的近似模拟方式,以形成桩基础的修正阻抗矩阵。计算了两种桩基础阻抗矩阵下的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并与土—桩—上部结构相互作用体系整体计算方法和刚性地基假定方法所得计算结果相比较,讨论了不同近似方法的计算精度。(本文来源于《第2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期刊2016-08-13)

庄海洋,于旭[5](2016)在《土—桩—隔震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着译者:庄海洋于旭,版次:第一版,出版时间:2016年3月,开本:小16开,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装帧:平膜,标准书号:978-7-112-19056-0,页数:136。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之后完成的专着。隔震技术是结构抗震领域中的一个热点。作者通过本书向广大读者展示了在此领域的研究高度和深度。本书共包括10章,第1章绪论;第2章土-桩-隔震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第3章土-桩-隔震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模型试验技术;第4章刚性地基上隔震结构动力反应的模型试验研究;(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6年S1期)

周加林[6](2013)在《液化场地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地震台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国内外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是当前桥梁抗震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由于饱和砂土液化问题的复杂性,所以虽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结论。目前,主要是通过地震台模型试验来研究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是常用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测出土样内部的应变和加速度等参数,也可以测出液化时饱和砂土中孔隙水压力的分布情况和变化情况;还能够宏观地看到试验的发展过程。本文进行了液化场地条件下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模型的地震台试验,通过该试验,分析研究地震作用下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反应规律和宏观现象。此外,利用sap2000软件对该试验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且与试验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此来了解饱和砂土的液化机理。通过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0.1g峰值加速度作用下,饱和砂土层未产生液化现象,输入地震波结束后孔压迅速消失,桩身峰值应变出现在地基上部位置。2.在0.4g峰值加速度作用下,饱和砂土层孔压迅速上升,同时饱和砂土层出现液化现象。输入地震波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孔压依然存在,桩身峰值应变出现位置下移。3.0.1g和0.4g峰值加速度作用下,墩顶加速度放大均比较显着。(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3-06-01)

李曰辰[7](2013)在《考虑土—桩—结构相互作用的PHC管桩地震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PHC管桩即高强混凝土预应力管桩,由于其空心截面在刚度和抗剪强度等方面明显弱于等尺寸的实体桩型,导致其抗震能力也同样偏弱。而我国又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且高烈度地区范围很广,这制约着PHC管桩的推广应用。因此,对PHC管桩地震响应的研究,特别是对其在高烈度地区适用性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针对这个课题,本文开展了考虑土-桩-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PHC管桩地震响应研究工作。(一)、采用以振动台模型试验为主,有限元数值计算为辅,两者互相验证的技术路线,主要工作如下:1、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考虑土-桩-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桩基地震响应的理论研究、计算方法及试验进展等研究现状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和分析。2、设计实现了PHC管桩-土-上部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振动台试验。选定了层状剪变形土箱作为乘土容器;地基土共有粘土、粉土、砂土叁层;桩体模型有单桩、叁桩、六桩叁种,且六桩模型上部结构两次增加不同配重;输入地震波有El Centro波、Taft波和人工波叁种,且每种地震波有五种大小不同的加速度峰值强度。另外,每个模型还进行了土体液化试验。3、运用大型计算软件ABAQUS建立了PHC管桩-土-上部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叁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并进行动力计算分析。(二)、对振动台模型试验数据进行了综合整理与分析,并和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和验证。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单桩以及叁桩模型应变均为桩顶最大,并沿桩体向下快速衰减,到距桩顶约6倍桩径处,单桩应变衰减了约80%-90%,叁桩应变衰减了55%-75%,再向下继续逐步衰减直到桩底。2、六桩模型在弱震作用下应变在桩顶最大,沿桩体向下较快衰减,到桩顶向下约6倍桩径处,应变衰减了35%-50%,再向下逐步衰减直至桩底,沿桩体存在2-3处应变局部增大的突变点,随着震动强度的增大,各突变点应变快速增大,逐步超过桩顶,特别是桩顶向下约11倍桩径处增大最突出,到强震工况,该处应变成为最大。3、随着模型桩数增多,动力响应逐步减弱,桩体应变及弯矩逐步降低,应变与弯矩沿桩体分布更加线性,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逐步减小。叁桩、六桩模型桩体最大拉应变峰值分别比单桩模型下降10%-50%和40%-80%,最大弯矩峰值分别下降30%-55%和70%-80%,桩-土界面最大压力分别下降约20%-70%和30%-80%,上部结构横向最大位移分别下降约6%-25%和15%~-40%。4、单桩、叁桩、六桩模型各桩体两侧应变峰值分布规律并不对称,特别是六桩模型桩体两侧应变分布规律差异巨大。5、随着振动持续,土体自振频率降低,阻尼增大;随着震级增加,土-桩-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加强,土体的非线性性质增强,但桩间土非线性性质弱于桩侧土,桩侧土体非线性性质又弱于远桩土体;多桩体系的震动破坏现象远弱于少桩体系。6、上部结构重量逐步增大对结构体系功力响应、桩体应变和弯矩大小及分布规律以及结构横向位移大小等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7、土体饱和状态下,震动造成砂土层液化,液化土体非线性性质增强,传递振动的能力减弱,有一定的减震和隔震作用;土体液化后,桩体应变和弯矩峰值总体普遍增大,沿桩体分布更线性;在液化土层,桩土界而接触压力大幅度降低;部分弱震工况,结构横向位移稍有减小,强震工况,结构横向位移普遍增大。8、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和振动台试验结果的可靠性。9、初步确定PHC管桩在8度设防高烈度地区是可行的,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3-05-18)

俞轩[8](2013)在《考虑接触效应的土—桩筏—上部结构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桩筏基础在高层建筑物的基础中广泛应用,其既具桩基础的优点,承载力高,减小沉降,而且具有筏板基础能够调节不均匀沉降,扩大地下空间的使用的优点。常规设计中一般把上部结构、桩筏、地基分别计算,只考虑力的平衡条件,但是实际工程中叁者相互作用,还存在位移平衡,即位移协调,而且实际结构的变形引起结构的内力重分布。桩筏基础与土体是不同的材料,在交界面上存在着接触,接触分析则能真实反映桩与土、筏板与土的工作性状。本文主要包括理论分析和有限元分析方面。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和工程、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总结了土的本构关系、桩土接触计算的发展,单独分析了一个桩土模型与一个框架-筏板-Winkler模型,最后设计了考虑与不考虑共同作用的土-桩筏-上部结构的模型,并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建模和分析(有限元分析增加了接触问题,分析了群桩桩侧与桩底、筏板底与土的接触),分析比较了梁柱内力;筏板的沉降、弯矩;桩基沉降差异,最后比较了并探讨各种因素变化(上部结构层数;梁、柱、桩筏混凝土弹性模量;土体的弹塑性参数)对共同作用的影响;得出:(1)考虑共同作用时柱子出现边柱加载,中柱卸载的情况,考虑与不考虑共同作用时梁的弯矩与剪力,也发生显着的变化;(2)共同作用时,上部结构能够调节筏板的不均匀沉降,但对平均沉降影响不大;对于筏板弯矩,常规设计甚至比共同作用弯矩要大;(3)考虑共同作用时,桩间的沉降差要比不考虑共同作用要小;(4)变化上部结构、桩筏基础、土体叁者刚度,叁部分内力与变形也发生相应改变。(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3-04-01)

张巍,陈清军[9](2012)在《土桩结构非线性相互作用体系行波效应的并行计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并行计算方法,分别选取长周期地震波和普通地震波作为输入,以某典型桥梁工程为背景建立土桩桥梁结构非线性相互作用分析模型,对在不同类型地震波作用下的土桩结构非线性相互作用体系进行了行波效应分析,探讨了桩土接触效应和并行计算加速比等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接触面效应对群桩水平向地震反应的影响较小,在竖直向则会产生明显的不协调现象.考虑接触面效应时,行波输入下的结构水平向加速度反应略小于一致输入,竖向加速度反应则远大于一致输入,水平向和竖向的位移反应也较大.长周期地震动行波输入下的水平向加速度和位移反应结果均大于普通地震波.对于此类大计算量叁维有限元分析,采用并行计算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计算效率.(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曹君平[10](2011)在《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桩基础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文章介绍了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的各类方法,并提出了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1年15期)

土桩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功率谱作为地震输入谱,通用随机过程中反应谱的分析方法,对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进行随机地震反应分析。文中首先用整体分析法说明了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之间作用的内在关系,建立了土—桩—结构动力之间作用的计算模型;然后基于土体、结构本构模型,建立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运动方程,并说明用混合法对该方程进行求解。在此基础上,以一框架结构体系为例,探讨了不同模型中桩体的剪应力幅值沿桩长的分布规律,得到了一些有应用价值的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桩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杨小静.PHC管桩在地震载荷作用下土—桩—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J].山西建筑.2018

[2].何礼彪.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8

[3].李强.地震作用下土—桩—桥梁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8

[4].楼梦麟,韩飞.分层土—桩—结构相互作用体系地震反应分析[C].第2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2016

[5].庄海洋,于旭.土—桩—隔震结构动力相互作用[J].岩土力学.2016

[6].周加林.液化场地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地震台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

[7].李曰辰.考虑土—桩—结构相互作用的PHC管桩地震响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3

[8].俞轩.考虑接触效应的土—桩筏—上部结构的有限元分析[D].湘潭大学.2013

[9].张巍,陈清军.土桩结构非线性相互作用体系行波效应的并行计算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10].曹君平.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综述[J].价值工程.2011

论文知识图

土-桩-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有限元模型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有限元整体模...土-桩-结构相互作用体系位移图振动台上土-桩-结构相互作用体系模型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有限元局部模...挡土桩结构布置

标签:;  ;  ;  ;  ;  ;  ;  

土桩结构论文_杨小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