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船舶碰撞危险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船舶,危险,模糊,函数,最晚,模型,神经网络。
船舶碰撞危险度论文文献综述
施建祥,张笑嫣[1](2018)在《船舶碰撞危险度的避碰决策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船舶碰撞危险度是影响船舶航行安全的重要参数,对船舶在航行中的避碰决策起着指导性的作用。船舶在会遇时,快速而且准确的计算出船舶碰撞危险度,是进行船舶间避碰决策的基础。然后,结合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和避碰几何原理,建立船舶避碰决策模型,该模型能够为船舶驾驶员提供采取避碰行动的时机和转向幅度,以获得避碰行动的最优解。(本文来源于《珠江水运》期刊2018年18期)
刘超[2](2018)在《分析多层次多目标重点避让优选模型的航道船舶碰撞危险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船舶碰撞严重威肋、着船舶水上航行的安全问题,提出多层次多目标重点避让优选模型(Multi level and multi target key avoidance optimization model,MLMTKAO)。通过选取航道船舶碰撞危险度作为状态变量,船舶会遇方式、风速和能见度作为控制变量,利用多层次多目标重点避让优选模型分析了碰撞危阶度和僻计难易程度对重点僻计船决策的影响。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执行效率和可扩展性,有效地避免了由于难以确定目标而造成的决策的主观任意性。(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梁浩[3](2017)在《基于数据挖掘的船舶碰撞危险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海事组织在IMO MSC 105(73)会议上,通过了船舶强制安装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的议案。每天世界各地的AIS数据库会记录海量的AIS数据信息,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在航海中的技术性及应用性也在不断增强。近年来,数据挖掘技术的成熟与发展,极大地适应了爆炸性增长的数据态势,且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快速高效的分析处理繁多且复杂的AIS数据。本研究将AIS数据库中船舶碰撞相关参数进行整理、归纳,研究船舶在特定海域航行时的碰撞危险。通过参考现有的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引入新的变量,改进了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本研究选取老铁山水道的船舶AIS数据记录库为验证数据库,进行模型实验验证,并基于结论绘制图表以直观反映出船舶在老铁山水道航行中碰撞危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而为在特定的时间及水域中减少事故的发生,减轻值班驾驶员的工作强度以及提高海事监管的科学性,提供决策和参考依据。本文通过对众多学者专家相关文献的学习和研究,以一种基于模糊模式识别方法的碰撞危险度识别方法为基础建立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此模型考虑船舶之间的DCPA,TCPA,他船与本船之间船速比值V叁个碰撞危险度影响因素基础上,根据不同航行水域的航行环境条件,海事管理部门交通管制措施等,考虑了不同通航水域对船舶碰撞危险度可能产生的影响,探究了在考虑不同通航水域的船舶碰撞危险度等级,进行具体的不同航行水域船舶之间碰撞危险度的调查分析,并以DCPA为分析参考标准,初步得出不同航行水域内的碰撞危险度等级划分。本研究通过完善传统的模糊模式识别碰撞危险度模型,以期为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减少海上船舶交通事故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7-10-28)
胥文,胡江强,尹建川,李可[4](2017)在《基于模糊理论的船舶复合碰撞危险度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船舶领域和动界的概念,在船舶碰撞几何原理的基础上,利用模糊规则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本文提出一种船舶复合碰撞危险度的计算方法。确定最近会遇距离(DCPA)、最近会遇时间(TCPA)、两船距离、相对方位、船速比5个主要因素的隶属度函数,并考虑航行区域状况、能见度情况和船舶的操纵性能等对船舶碰撞危险度的隶属度函数修正。用原始数据对3种不同会遇态势进行仿真和对3种不同碰撞危险度计算结果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舰船科学技术》期刊2017年13期)
蔡诚君[5](2014)在《基于场论的水域船舶碰撞危险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海上交通日益密集以及船舶日益大型化,船舶碰撞事故的频繁发生带来的损失和危害愈加严重。因此,如何避免船舶碰撞一直是世界海事研究领域重点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尽管如今船舶交通服务在硬件方面已经实现高度集成化、智能化,但是在船舶避碰支持上还远未达到对船舶碰撞的全局监控水平。因此,需要一个改进的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利用现今丰富的数据资源实现对水域宏观船舶碰撞危险的评价和全局监控。基于以上目的,论文引入场论来构建基于空间分布的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即船舶安全场模型。首先,通过对比前人研究,参考“曲线拟合”和“模型分析”的方法构建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使用DENCLUE核密度聚类算法作为空间函数构造算法构造船舶安全场模型,并确定由决定因子和影响因子组成的指标体系。然后,参考电场理论构造出船舶安全场理论,推导出做功和能量理论。使用上述理论对船舶安全场势函数模型进行参数讨论,发现了影响因子与模型边界的解析关系。接着对人-船-环境-管理体系下19个影响因素进行定量解析,使用RBF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构建模型覆盖范围与影响因子的非线性函数关系,由此解决了模型边界定量问题;最后,完成船舶安全场在特定水域的实现及应用。最后的结果显示,构造出来的船舶安全场能够从物理角度很好的解释船舶碰撞及避碰行为,形成了基于场论的船舶碰撞致因理论和船舶避碰决策律。上述理论一方面能够发现和解析水域中的碰撞危险,并且合理地指导避碰行动,特别是多船避碰行动;另一方面能够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实现对水域船舶碰撞危险度的评价,为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4-12-01)
任鹏[6](2014)在《基于船舶碰撞危险度的避碰决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海洋运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海上航行的船舶数量不断上升,船舶之间的会遇率随之增加,进而导致船舶发生碰撞事故的概率增大,随之而来的是人命、财产以及海洋环境的损失。实现船舶自动避碰,不但可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避免碰撞事故的发生。避碰决策是船舶自动避碰的关键,本文以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为基础,对船舶避碰决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基于船舶碰撞危险度的避碰决策模型。具体工作如下:(1)在已有的船舶转向避碰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本船的操纵特性,计算本船转向过程中的进距、横距以及目标船的位移,得到本船及目标船转向后的位置坐标,最后得到船舶转向后的DCPA值。(2)为DCPA和TCPA建立隶属度函数。分析船舶领域、最晚施舵点及动界相关文献,确定DCPA和TCPA隶属度函数的边界值。以船舶到达最晚施舵点处两船的最小会遇时间和两船距离为动界值时的最小会遇时间作为TCPA的边界值;以船舶到达最晚施舵点时,采取避碰行动后的最小会遇距离值以及由修正后的Goodwin船舶领域模型确定的安全会遇距离作为DCPA的边界值。(3)分析碰撞危险度模型相关文献,以TCPA和DCPA为基础变量建立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4)建立船舶转向避碰决策数学模型。根据修正后的Goodwin的船舶领域模型确定安全会遇距离SDA;将SDA作为行动后的DCPA值,确定避碰行动时机与行动幅度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碰撞危险度模型,确定本船的行动时机与行动幅度。(5)在MATLAB2010b仿真平台下建立基于船舶碰撞危险度的船舶转向避碰决策系统,分别针对对遇局面、追越局面和交叉相遇局面进行了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证明了该系统的可靠性与实用性。(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4-12-01)
张婷[7](2014)在《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船舶碰撞危险度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船舶碰撞事故是海上航行安全的首害。如何对船舶进行实时的碰撞预警,提前发现碰撞危险,及时避碰成为了航运界共同关注的前沿课题。船舶碰撞事故成因分析及各指标权重成为了船舶碰撞预警的关键内容。文中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船舶碰撞各指标的权重,从而在理论上实现了实时预警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4年05期)
章泽虎[8](2012)在《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航运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水上运输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突显。与此同时,水上货物运输所面临的困难也越水越多。全球船舶总数、吨位的迅速增长,船舶平均可航水面日益狭小;船舶大型化、高速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导致船舶航行环境越来越复杂,船舶频繁发生碰撞、搁浅、触礁等事故。而在这些海难事故中,碰撞所占的比例最大。据统计,在全球发生的海难事故中,40%以上是由船舶碰撞酿成的,每年高达1000余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就逐渐提高了人为因素在海事事故中重要性的认识。时至今日,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主要原因已被普遍认同。虽然研究各方资料和数据的来源和角度不同,但在人为因素是造成事故重要因素这一点基本达成一致。碰撞事故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因素(人为失误高达60%到80%,而装备构造上的失误少于10%),介于这个原因,航运界的很多学者提出了船舶自动避碰决策系统。研究船舶自动避碰决策系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改善避碰系统,减少人为因素对船舶碰撞的影响,从而减少船舶碰撞事故的发生。从上世七纪七十年代末至今,航海海学术界的人们一直致力于船舶自动避碰决策系统的研究,而船舶碰撞危险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某种程度来说,船舶碰撞危险度的研究对减少船舶碰撞事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方法,基于船舶碰撞几何原理,在确定各参数危险度函数时,综合考虑人、船舶、环境因素的影响,全面分析船舶碰撞危险度,对于船舶自动避碰决策系统的发展,减少船舶碰撞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2-06-01)
刘茹茹,胡勤友[9](2012)在《一种主观的船舶碰撞危险度评价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比较不同船舶对同一碰撞危险的认识,提出一种主观的船舶碰撞危险度评价模型.在最近会遇距离(Distance to Closest Point of Approach,DCPA)和最近会遇时间(Time to Closest Point of Approach,TCPA)作参数的碰撞危险度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加入船舶安全距离圈和最晚施舵时间等主观因素,建立新的碰撞危险度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并比较安全距离圈大小和最晚施舵时间不同的船舶碰撞危险度.结果表明,安全距离圈大小和最晚施舵时间不同的船舶操纵者对同一会遇态势下碰撞危险的认识是不同的。(本文来源于《上海海事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文元桥,张恒,万品[10](2012)在《基于序次Probit模型的航道船舶碰撞危险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船舶碰撞严重威胁着船舶水上航行的安全,船舶碰撞危险度的研究能够为船舶避碰提供有效的预防手段和合理的科学依据。选取航道船舶碰撞危险度作为状态变量,选取船舶会遇方式、风速和能见度作为控制变量,运用序次Probit模型拟合出碰撞危险度状态方程。分别对人为判断和序次Probit模型的碰撞危险度利用插值技术,描绘出控制变量对状态变量的作用效果变化特征图。研究结果表明,拟合状态方程可以良好地表征系统状态的连续变化特征,序次Probit模型能够有效克服人为判断的不确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船舶碰撞危险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船舶碰撞严重威肋、着船舶水上航行的安全问题,提出多层次多目标重点避让优选模型(Multi level and multi target key avoidance optimization model,MLMTKAO)。通过选取航道船舶碰撞危险度作为状态变量,船舶会遇方式、风速和能见度作为控制变量,利用多层次多目标重点避让优选模型分析了碰撞危阶度和僻计难易程度对重点僻计船决策的影响。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执行效率和可扩展性,有效地避免了由于难以确定目标而造成的决策的主观任意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船舶碰撞危险度论文参考文献
[1].施建祥,张笑嫣.船舶碰撞危险度的避碰决策模型[J].珠江水运.2018
[2].刘超.分析多层次多目标重点避让优选模型的航道船舶碰撞危险度分析[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梁浩.基于数据挖掘的船舶碰撞危险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7
[4].胥文,胡江强,尹建川,李可.基于模糊理论的船舶复合碰撞危险度计算[J].舰船科学技术.2017
[5].蔡诚君.基于场论的水域船舶碰撞危险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
[6].任鹏.基于船舶碰撞危险度的避碰决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
[7].张婷.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船舶碰撞危险度计算[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4
[8].章泽虎.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9].刘茹茹,胡勤友.一种主观的船舶碰撞危险度评价模型[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12
[10].文元桥,张恒,万品.基于序次Probit模型的航道船舶碰撞危险度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