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多样性地图的亚热带大学校园外部交往空间微气候评价模型优化研究

基于环境多样性地图的亚热带大学校园外部交往空间微气候评价模型优化研究

论文摘要

在城市高密度化发展与市中心区域大学校园扩张日益相矛盾的背景下,广州城市中心的大学校园也逐渐表现出高密度化的发展态势。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密度增大的同时,一些校园环境品质问题和缺陷也日渐显现。外部交往空间是大学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内师生大部分生活交往活动都发生在其中,其空间品质决定了使用者在此的活动意愿。而微气候条件是空间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深刻影响着使用者对于外部空间的使用,尤其是以高温高湿为气候特征的岭南地区。针对现有微气候环境评价方法缺失的现状,本研究希望找到一种快速认知判断外部交往空间微气候环境条件的方法。研究内容总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阐释背景和研究现状,解释了相关名词概念,阐述了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章通过文献研究归纳概括了外部交往空间的构成要素和影响空间品质的因素,明确微气候环境舒适性的重要性,并引入了柯恩教授模拟分析湿热气候区微气候的方法,即环境多样性地图。第三章确定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时段,探讨了环境多样性地图在岭南地区的适应性应用方法,确立了各微气候因子适应性分界阈值,并通过ENVI-met软件建立各区域微气候模拟模型,建立了五个研究区域环境多样性地图,对其境况进行分析评比。第四章提出了通过监控视频观测各区域活动情况的办法,掌握了各场地内人们活动规律信息,并从“活动数量”、“活动行为”和“活动分布”三个层面对各区域的活动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了这些因素与各区域建筑外部交往空间构成要素的关系。第五章将各研究区域的停留分布与环境多样性地图叠加分析,统计计算了各区域人们对于八种不同微气候类型区的选择度,并将其排序,进一步构建了基于环境多样性地图的外部交往空间微气候环境评价策略。第六章依据外部交往空间微气候环境评价策略,提出了两种提升环境舒适性的应用方式。并在假想条件下在华工校园应用上述策略,对某广场区域进行模拟优化设计。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城市与校园的高密度建设趋势
  •     1.1.2 城市外部空间微气候环境问题引起重视
  •     1.1.3 校园外部交往空间的优化潜力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综述
  •     1.3.1 城市与大学校园规划设计高密度研究
  •     1.3.2 微气候与城市空间形态关联性研究
  •     1.3.3 微气候环境舒适性与活动行为之间的关联研究
  •     1.3.4 大学校园外部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   1.4 研究相关概念
  •     1.4.1 高密度大学校园
  •     1.4.2 大学校园外部交往空间
  •     1.4.3 外部交往空间活力
  •     1.4.4 微气候与热舒适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校园外部交往空间的基础研究与城市微气候环境分析方法
  •   2.1 校园外部交往空间的基础研究
  •     2.1.1 校园外部交往空间环境的组成
  •     2.1.2 校园外部交往空间品质的外在表现和影响因素
  •   2.2 柯恩·斯蒂摩斯教授对城市微气候的先导性研究
  •     2.2.1 柯恩·斯蒂摩斯个人简介
  •     2.2.2 微气候因子与城市几何结构关联性的实测研究
  •     2.2.3 微气候环境多样性模拟分析方法——环境多样性地图
  •     2.2.4 环境多样性地图模拟研究方法的评议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目标大学校园外部交往空间微气候模拟分析与环境多样性地图在岭南地区适应性应用
  •   3.1 研究对象的确立
  •     3.1.1 高密度趋向大学校园研究对象的确立
  •     3.1.2 目标校园外部交往空间的分类概况
  •     3.1.3 研究区域的选择
  •     3.1.4 研究时段的确立
  •   3.2 研究区域的数值模拟分析内容与方法
  •     3.2.1 三项形态关联性微气候影响因子的确立
  •     3.2.2 数值模拟分析软件选择
  •     3.2.3 调研区域数值模拟建模过程
  •     3.2.4 数值模拟分析的边界条件
  •     3.2.5 调研区域日照时数模拟分析方法
  •     3.2.6 调研区域微气候数值模拟分析结果
  •   3.3 环境多样性地图在岭南地区的适应性应用
  •     3.3.1 环境多样性地图在岭南地区的适应性阈值确立
  •     3.3.2 各研究区域的单项因子分界图示分析
  •     3.3.3 各研究区域类型区分布与空间形态特征的关系
  •     3.3.4 各研究区域的环境多样性地图图示分析
  •     3.3.5 各研究区域类型区的丰富度
  •     3.3.6 利用环境多样性地图的微气候环境评价设想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目标大学校园外部交往空间活力观测评估研究
  •   4.1 研究区域的活力观测评估方法
  •     4.1.1 各研究区域的活力评估方式
  •     4.1.2 各研究区域的观测方式
  •     4.1.3 观测数据的统计内容及过程方法
  •   4.2 研究区域的活动数量分析
  •     4.2.1 各研究区域停留人数与穿行人数受时段的影响
  •     4.2.2 各研究区域停留人数受地区气温的影响
  •     4.2.3 各研究区域活力表现横向对比分析
  •     4.2.4 各研究区域活力表现评估档案
  •   4.3 研究区域的活动行为分析
  •     4.3.1 各研究区域活动人员类型
  •     4.3.2 各研究区域人群活动行为
  •   4.4 各研究区域活动位置分布分析
  •   4.5 研究区域活力与外部交往空间物质环境构成的关系研究
  •     4.5.1 周边建筑界面功能属性
  •     4.5.2 尺度
  •     4.5.3 路径
  •     4.5.4 设施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目标大学校园外部空间活力分布与微气候环境的关系
  •   5.1 研究区域的停留分布与环境多样性地图叠加分析
  •     5.1.1 各研究区域的停留点分布云图与环境多样性地图叠加档案
  •     5.1.2 各微气候类型区停留人数的综合分析
  •   5.2 研究区域的观测结果与单项影响因子叠加分析
  •     5.2.1 日照条件的影响
  •     5.2.2 天空开阔度的影响
  •     5.2.3 平均风速的影响
  •   5.3 夏季炎热时段的验证分析
  •   5.4 利用环境多样性地图的微气候环境评价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环境多样性地图评价方法的广州地区校园外部交往空间优化策略及应用
  •   6.1 校园外部交往空间优化策略
  •     6.1.1 校园外部交往空间物质环境优化策略
  •     6.1.2 校园外部交往空间微气候环境优化策略
  •   6.2 基于环境多样性地图评价方法的外部交往空间优化实验性方案
  •     6.2.1 假想高密度发展背景设定并选取微气候环境待改善区域
  •     6.2.2 实验性加建方案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各区域逐时停留人员类型和活动行为类型统计表
  • 附录2 各区域逐时停留位置分布信息统计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李昆

    导师: 刘宇波,刘挺

    关键词: 环境多样性地图,外部交往空间,微气候,优化策略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Ⅱ辑

    专业: 气象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与工程

    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

    基金: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019ZA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15081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1478186)

    分类号: TU984.14;TU119

    DOI: 10.27151/d.cnki.ghnlu.2019.002775

    总页数: 139

    文件大小: 13522K

    下载量: 237

    相关论文文献

    • [1].城乡社区公共交往空间的场地设计差异探究[J]. 城市建筑 2019(29)
    • [2].社会学视角下老旧住区户外交往空间适老化研究[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3].基于居民行为体验的老旧社区交往空间因子分析——以昆山市中心城区老城区14个社区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20(07)
    • [4].浅析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校园交往空间的影响――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J]. 工业设计 2019(07)
    • [5].基于文化视角的岭南村庄交往空间布局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9(23)
    • [6].南北方室外交往空间的差异[J]. 现代园艺 2018(12)
    • [7].基于美术高校外部交往空间的拓展模式研究——以“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为例[J]. 城市建筑 2018(17)
    • [8].高校教学楼建筑交往空间设计研究[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8(09)
    • [9].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创意阶层公共交往空间研究[J]. 规划师 2016(12)
    • [10].住区道路交往空间的研究[J]. 住宅与房地产 2017(23)
    • [11].老龄住区交往空间规划策略探析——以黄山市屯溪区为例[J]. 黄山学院学报 2016(03)
    • [12].青年旅舍公共交往空间设计研究[J]. 住宅与房地产 2016(30)
    • [13].住宅交往空间设计[J]. 中国科技信息 2015(08)
    • [14].寒冷地区住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J]. 门窗 2015(06)
    • [15].老年公寓室外交往空间设计探析[J]. 大观 2020(04)
    • [16].现代高校教学楼公共交往空间设计探析[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08)
    • [17].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解析与更新策略研究——以楠溪江流域传统村落为例[J]. 浙江园林 2016(04)
    • [18].日常生活视角下黔东南侗寨街巷交往空间支持规则研究[J]. 华中建筑 2020(10)
    • [19].城市微型交往空间设计探索[J]. 福建建筑 2017(10)
    • [20].高层住宅公共交往空间设计浅析[J]. 建材与装饰 2016(13)
    • [21].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共交往空间的改进策略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 2015(13)
    • [22].论博物馆交往空间的营造——以南越王宫博物馆为例[J]. 广州文博 2011(00)
    • [23].让交往空间“活”起来[J]. 吉林教育 2013(28)
    • [24].对于高层住宅公共交往空间设计相关问题的思考[J]. 大众文艺 2014(07)
    • [25].关于营造城市公共交往空间的思考[J]. 城市发展研究 2013(01)
    • [26].网络交往空间形态的演变逻辑及趋势展望[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2(05)
    • [27].楚雄师范学院室外交往空间营造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12(12)
    • [28].高层住宅的公共交往空间探究[J]. 中华民居 2012(03)
    • [29].楚雄师范学院校园室外公共交往空间调查分析[J]. 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 2011(01)
    • [30].中日机构式养老院交往空间形态比较探讨[J]. 建筑学报 2011(S2)

    标签:;  ;  ;  ;  

    基于环境多样性地图的亚热带大学校园外部交往空间微气候评价模型优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