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胶囊饲料论文_朱敏,杨攀,王华凯,马永喜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胶囊饲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胶囊,饲料,珠母,生长率,马氏,技术,维生素。

微胶囊饲料论文文献综述

朱敏,杨攀,王华凯,马永喜[1](2019)在《维生素预混合饲料加速稳定性试验及微胶囊包被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行业常用的粉状和微胶囊状维生素预混合饲料在加速试验条件下的稳定性,为高温高湿条件下维生素预混合饲料的精准化使用提供参数,并评价微胶囊化处理对维生素稳定性的效果。将维生素预混合饲料制成2种剂型,即常见的粉状(粉状组)和微胶囊状(微囊组)。将粉状组和微囊组维生素预混合饲料样品储存在(40±2)℃、(75±5)%相对湿度(RH)的恒温恒湿箱内,分别在第0(初始)、30、60、90和180天取出,检测维生素A、维生素D3、维生素E、维生素K3、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烟酸和泛酸的含量,计算不同储存时间后各个维生素的存留率。结果显示:1)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粉状组和微囊组中维生素A、维生素D3、维生素E、维生素K3、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烟酸和泛酸的存留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粉状组中维生素D3的存留率和微囊组中维生素E的存留率在不同储存时间下没有显着差异(P>0.05)。2)在各个储存时间时,维生素A和维生素B1的存留率均表现为粉状组极显着大于微囊组(P<0.01);在储存60、90和180 d时,粉状组中维生素K3和维生素B6的存留率极显着大于微囊组(P<0.01);在储存90 d时,粉状组中泛酸的存留率显着大于微囊组(P<0.05);在储存60和90 d时,微囊组中维生素D3的存留率显着或极显着大于粉状组(P<0.05或P<0.01);在储存180 d时,微囊组中维生素E的存留率显着大于粉状组(P <0.05);在储存60 d时,微囊组中烟酸的存留率显着大于粉状组(P<0.05);在各个储存时间时,粉状组和微囊组中维生素B2的存留率无显着差异(P>0.05)。此外,本试验还给出了2种制剂的维生素预混合饲料中维生素存留率随储存时间变化的回归方程。由此可见,在高温高湿条件下,随着储存时间延长,维生素预混合饲料中多种维生素的含量显着降低,在精准动物营养与饲养中需要予以考虑;微囊化处理对高温高湿储存情况下不同维生素存留率的影响没有一致性规律,需要开展针对性的包被处理和稳定化工艺研究。(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力,叶键,施礼科,陈凡[2](2019)在《一例投喂微胶囊饲料后检出虾肝肠胞虫阳性病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虾肝肠胞虫(EHP)又称"肠胞虫",大小为0.7~1.1微米,属于微孢子虫科、肠胞虫属,是一种可感染多种真核生物的专性细胞内寄生虫。作为养殖对虾的重要病原,近年来各地都有检出的报道,且呈上升趋势,该寄生虫正严重威胁着整个对虾养殖产业的发展。目前业内普遍认为虾肝肠胞虫不引发对虾死亡,但会导致生长迟缓甚至停滞,空耗饲料,由此带来的损失比虾死亡还(本文来源于《科学养鱼》期刊2019年01期)

崔利军[3](2018)在《探析饲料添加剂中的微胶囊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阐述了饲料添加剂中微胶囊的功用特点、应用领域,组成结构、性能优势,技术原理、制备方法以及微胶囊饵料的运用与推广,同时展望了饲料添加剂中微胶囊的未来发展。(本文来源于《江西饲料》期刊2018年04期)

梁萍,严美姣,林建斌,朱庆国,邱曼丽[4](2018)在《微胶囊饲料一些理化指标的测定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微胶囊饲料的理化性质。[方法]以大黄鱼仔稚鱼微胶囊饲料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微胶囊饲料的一些理化指标。[结果]1号饲料的平均粒径为(27.77±1.18)μm,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分布均匀;2号饲料的平均粒径为(34.73±1.76)μm,颗粒呈不规则形,大小分布不均匀。微胶囊饲料粒径在20~40μm;微胶囊饲料的悬浮率和溶解率均偏低。在海水中浸泡2 h后,微胶囊饲料1号浸泡液的pH为(6.800±0.056),氨氮浓度为(0.052±0.003)mg/L,亚硝酸盐浓度为(0.412±0.006)mg/L;微胶囊饲料2号浸泡液的pH为(6.683±0.031),氨氮浓度为(0.047±0.005)mg/L,亚硝酸盐浓度为(0.493±0.026)mg/L。微胶囊饲料对水体有一定的影响,浸泡液偏酸性,但对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的影响不大。[结论]试验所用微胶囊饲料基本满足大黄鱼苗开口时期的摄食要求,但其加工工艺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韩金凤,贺建华[5](2017)在《微胶囊化益生菌制备方法在饲料业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微囊化益生菌制备方法的总结,描述了微囊化囊壁材料微囊化技术,以及微囊化益生菌在畜牧业领域的应用,益生菌包被后形成微囊化益生菌,可以更好地保护益生菌,并避免外界环境对益生菌的影响,更好地发挥益生菌的功效,对研究包被益生菌在动物肠道内的作用有很大贡献。(本文来源于《饲料广角》期刊2017年12期)

杨创业[6](2016)在《马氏珠母贝微胶囊饲料的研发及养殖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发和评价马氏珠母贝微胶囊饲料的养殖效果,本研究分叁个阶段对微胶囊饲料进行研究。第一阶段配制了微胶囊饲料D0。首先测定了自主研发的马氏珠母贝微胶囊饲料的粒径范围、悬浮性和稳定性,及其对马氏珠母贝存活、生长和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饲料粒径小于48μm,其中约80%饲料颗粒粒径在28~48μm之间;分散性和悬浮性能良好;浸泡后氮保留率高;养殖45天后,室内投喂D0的实验组(FEG)与自然海区养殖的对照组(FCG)比较,FEG的壳长、壳宽、壳高和总重的绝对增长率和相对生长率均显着低于FCG(P<0.05);FEG软体部脂肪含量和肝胰脏淀粉酶活力显着大于FCG(P<0.05);FEG与FCG的存活率、软体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灰分含量以及肝胰脏纤维素酶、蛋白酶活力无显着差异(P>0.05)。第二阶段优化饲料配方,制备微胶囊饲料D1、D2和D3。实验设置SEG1(投喂D1)、SEG2(投喂D2)、SEG3(投喂D3)、SEG4(投喂D1+亚心形扁藻)、SEG5(投喂D2+亚心形扁藻)、SEG6(投喂D3+亚心形扁藻)6个实验组和对照组SCG(投喂亚心形扁藻)。60天后,首先比较了微胶囊饲料对马氏珠母贝的生长性状、生化成分、免疫酶活性及其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表明:各组间存活率和壳长的绝对生长速率(AGR)、相对生长率(RGR)没有显着差异(P>0.05);各组间总重的绝对生长速率(AGR)、相对生长率(RGR)存在显着差异(P<0.05);壳长及总重的绝对生长速率(AGR)、相对生长率(RGR)的最高组和最低组分别是SEG5组和SEG1组。各组间软体部粗脂肪含量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粗蛋白含量和灰分含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单独投喂人工饲料组的软体部粗蛋白含量低于混合投喂人工饲料和微藻组及对照组SCG。各组间软体部总氨基酸(TAA)和必需氨基酸(EAA)存在显着差异(P<0.05);单独投喂人工饲料组的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和呈味氨基酸(DAA)含量均低于混合投喂人工饲料和微藻组及对照组SCG;各组间ALP酶活性和ALP mRNA的相对表达量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SEG5组ALP酶活性最高,ALP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间SOD酶活性和SOD mRNA的相对表达量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SEG5组的SOD酶活性和SOD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间POD酶活性和GPx mRNA的相对表达量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SEG5组的POD酶活性最高,GPx mRNA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分析微胶囊饲料D1和D2对马氏珠母贝外套膜矿化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实验设置了5个组合,实验组SEG1和SEG2分别单投喂饵料D1和D2,实验组SEG4和SEG5分别投喂D1+亚心形扁藻与D2+亚心形扁藻,SCG组投喂扁藻,经过60天的养殖后,比较了各组的生长率及矿化基因nacrein与pif177的相对表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各组间的壳宽、壳高绝对增长率与相对增长率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SEG5组具有最高的壳宽、壳高绝对与相对增长率,单独投喂饲料的SEG1和SEG2组的壳宽与壳高增长率均小于对照组或投喂混合饲料的SEG4和SEG5组;各组间外套膜nacrein相对表达量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SEG5中央膜nacrein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SEG1、SEG2和SEG4组(P<0.05),与SCG组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SEG5边缘膜的nacrein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SEG1和SEG4组(P<0.05),与SEG2和SCG组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间外套膜pif177相对表达量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SEG5中央膜和边缘膜的pif177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高于SEG1和SEG4组(P<0.05),与SEG2和SCG组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壳宽与壳高的增长率与矿化基因的表达量存在正相关性。第叁阶段继续优化饲料配方,配制微胶囊饲料D4并分析微胶囊饲料对马氏珠母贝植核贝产珠性状的影响。实验共设置4个组合,实验组TEG1、TEG2和TEG3分别投喂微藻、D4与微藻混合物、人工饲料D4,对照组为自然海区。养殖90天后,统计植核贝的成活率、留核率、珍珠层厚度、商品珠率,估算珍珠产量。结果表明,实验组TEG1、TEG2和TEG3的育珠贝的存活率显着高于与对照组TCG(P<0.05),但TEG1、TEG2和TEG3之间的育珠贝的存活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留核率、珍珠层厚度、商品珠率及平均每粒珍珠的质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每万只育珠贝珍珠的产量由高到低依次是TEG1组、TEG2组、TEG3组与TCG组。研究结果说明,该微胶囊饲料粒径小、稳定性较好,能被马氏珠母贝消化与吸收,并且可以增强马氏珠母贝的免疫力、矿化基因的表达及珍珠产量,能代替部分单胞藻饵料,为马氏珠母贝工厂化养殖提供条件基础。但需要继续改进饲料配方、完善室内养殖技术方案。(本文来源于《广东海洋大学》期刊2016-06-01)

洪梅,史宝军[7](2016)在《微胶囊技术在饲料添加剂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常用饲料添加剂如维生素、氨基酸和微生态制剂等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不易运输和保存、货架期短等问题,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化工等领域的微胶囊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就微胶囊技术在饲料添加剂方面的应用效果、常用工艺方法以及微胶囊技术的特性评价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微胶囊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饲料广角》期刊2016年04期)

杨创业,王庆恒,孙瑞椒,刘兴旺,杜晓东[8](2015)在《微胶囊饲料对马氏珠母贝生长性状和矿化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分析了微胶囊饲料S1和S2对马氏珠母贝的生长性状与矿化基因nacrein与pif177表达量的影响。实验共设置了5个组合(EG1,EG2,EG3,EG4和CG),其中EG1和EG2分别单投喂饵料S1和S2,EG3和EG4分别投喂S1+亚心形扁藻与S2+亚心形扁藻,CG投喂扁藻。经过60 d的养殖后,比较了各组的生长率及nacrein与pif177的相对表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各组间的壳宽、壳高绝对增长率与相对增长率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EG4具有最大的壳宽、壳高绝对与相对增长率,单喂饲料的EG1和EG2的壳宽与壳高增长率均小于CG或投喂混合饲料的EG3和EG4。各组间外套膜nacrein相对表达量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EG4中央膜nacrein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EG1、EG2和EG3(p<0.05);EG4边缘膜的nacrein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EG1和EG3(p<0.05)。各组间外套膜pif177相对表达量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EG4中央膜和边缘膜的pif177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高于EG1和EG3组(p<0.05)。壳宽与壳高的增长率与矿化基因的表达量存在正相关性。本研究结果表明研发的胶囊饲料能替代部分单胞藻饵料,为进一步研发珍珠贝人工饲料及开展工厂化养殖提高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5年08期)

杨创业,罗少杰,王庆恒,邓岳文,杜晓东[9](2015)在《马氏珠母贝微胶囊饲料的适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测定了自主研发的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微胶囊饲料的粒径范围、悬浮性和稳定性;并以室内投喂微胶囊饲料的马氏珠母贝为实验组,自然海区养殖的马氏珠母贝为对照组,养殖45 d后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成活率、生长率、软体部生化成分、肝胰脏形态与消化酶的差异。结果表明:(1)该饲料粒径均小于48μm,其中约80%饲料颗粒粒径在28~48μm;(2)该饲料分散性良好,静置状态下,在盐度为35的Na Cl溶液中的沉降速度是(2.74±0.21)mm/s;(3)饲料的氮保留率(NRR)较高,25℃浸泡120 min后、35℃浸泡60 min后NRR分别为(79.10±0.15)%和(80.85±0.72)%;(4)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活率没有显着差异(P>0.05);实验组壳长、壳宽、壳高和总重的绝对增长率和相对生长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5)实验组软体部脂肪含量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灰分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6)实验组肝胰脏为橘黄色,淀粉酶活力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纤维素酶、蛋白酶活力差异不显着(P>0.05)。研究结果表明,该微胶囊饲料粒径小、稳定性较好,能被马氏珠母贝消化与吸收,但需要继续改进饲料配方、完善室内养殖技术方案,为马氏珠母贝工厂化养殖条件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谢中国,王芙蓉,罗玉双,杨品红,王文彬[10](2015)在《不同壁材微胶囊饲料对黄姑鱼稚鱼生长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采用湿法制粒流化床包衣工艺,分别以明胶、乙基纤维素、玉米醇溶蛋白为壁材制备微胶囊饲料,比较其对黄姑鱼稚鱼生长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粒径(178—590)μm的3种微胶囊饲料质量均大于50%。扫描电镜观察微胶囊饲料的表面均有一层较为致密的包衣薄膜。壁材明胶、乙基纤维素、玉米醇溶蛋白微胶囊饲料的包含率分别为95.4%、95.6%和95.8%;脂类包埋率分别为72.6%、76.5%和64.3%;氮保留率分别为53.5%、62.3%和54.6%。将3种微胶囊饲料分别饲喂15日龄黄姑鱼稚鱼30d。明胶组和玉米醇溶蛋白组稚鱼的体重、全长均显着高于乙基纤维素组(P<0.05),但成活率差异不显着(P>0.05);明胶组稚鱼的体重、全长和成活率均高于玉米醇溶蛋白组,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明胶组稚鱼的胰蛋白酶活力显着高于乙基纤维素组和玉米醇溶蛋白组(P<0.05),但淀粉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的差异均不显着(P>0.05)。与乙基纤维素、玉米醇溶蛋白相比,明胶更适合作为黄姑鱼稚鱼微胶囊饲料壁材。(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微胶囊饲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虾肝肠胞虫(EHP)又称"肠胞虫",大小为0.7~1.1微米,属于微孢子虫科、肠胞虫属,是一种可感染多种真核生物的专性细胞内寄生虫。作为养殖对虾的重要病原,近年来各地都有检出的报道,且呈上升趋势,该寄生虫正严重威胁着整个对虾养殖产业的发展。目前业内普遍认为虾肝肠胞虫不引发对虾死亡,但会导致生长迟缓甚至停滞,空耗饲料,由此带来的损失比虾死亡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胶囊饲料论文参考文献

[1].朱敏,杨攀,王华凯,马永喜.维生素预混合饲料加速稳定性试验及微胶囊包被效果评价[J].动物营养学报.2019

[2].王力,叶键,施礼科,陈凡.一例投喂微胶囊饲料后检出虾肝肠胞虫阳性病例[J].科学养鱼.2019

[3].崔利军.探析饲料添加剂中的微胶囊技术[J].江西饲料.2018

[4].梁萍,严美姣,林建斌,朱庆国,邱曼丽.微胶囊饲料一些理化指标的测定与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8

[5].韩金凤,贺建华.微胶囊化益生菌制备方法在饲料业中的应用[J].饲料广角.2017

[6].杨创业.马氏珠母贝微胶囊饲料的研发及养殖效果评价[D].广东海洋大学.2016

[7].洪梅,史宝军.微胶囊技术在饲料添加剂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J].饲料广角.2016

[8].杨创业,王庆恒,孙瑞椒,刘兴旺,杜晓东.微胶囊饲料对马氏珠母贝生长性状和矿化基因表达的影响[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5

[9].杨创业,罗少杰,王庆恒,邓岳文,杜晓东.马氏珠母贝微胶囊饲料的适用性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2015

[10].谢中国,王芙蓉,罗玉双,杨品红,王文彬.不同壁材微胶囊饲料对黄姑鱼稚鱼生长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15

论文知识图

微胶囊饲料的微观形态A壁材明胶...微胶囊饲料包衣前后的微观形态...1微胶囊饲料的微观形态Fig.1...微胶囊饲料图4 微胶囊饲料的表面结构2粉料的微观形态Fig.2SEMima...

标签:;  ;  ;  ;  ;  ;  ;  

微胶囊饲料论文_朱敏,杨攀,王华凯,马永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