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风垭口隧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隧道,大风,公路,土石,地质灾害,荷载,河北。
大风垭口隧道论文文献综述
[1](2009)在《大风垭口隧道》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北翼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监理的大风垭口隧道是云南目前已建成和在建公路中较长的隧道,有"云南第一隧"之称。该隧道位于元江与墨江两县交界处,海拔2050m,双(本文来源于《交通标准化》期刊2009年14期)
李彦臣[2](2008)在《大风垭口隧道不良地质段的施工技术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软岩是工程施工中的一种常见的不良岩性,介绍了大风垭口特长隧道施工过程中不良地质岩性的超前预报方法;阐述了处理软弱岩层、断层破碎带等的具体措施,通过6780m的施工实践,有效地控制了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保证了工程进度.(本文来源于《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期刊2008-11-01)
刘仁阳[3](2006)在《大风垭口隧道特大土石流及涌水处治》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风垭口隧道跨越了哀牢山大断裂带并两次穿越南溪河,洞内岩性十分复杂,地下水极为丰富,施工难度极大。施工过程中,下行线进口K 255+276~+288段发生了一次特大涌水和土石流,致使有长176 m的隧道被淹埋,并在隧道正上方形成一个连通至180 m高的巨大陷坑。对此,专门采用了地震CT和高密度电法做了全面的地质调查,进行了综合治理设计,并采取两端封堵预注浆固结、环状留核心土13步法开挖、先拱后墙法衬砌、8~20 m径向自进式锚杆与小导管深孔注浆加固及综合防排水等施工技术,顺利地渡过了涌水、坍方段,整体施工质量良好。(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06年05期)
陈骏,刘仁阳[4](2005)在《大风垭口公路隧道特大土石流、涌水设计施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风垭口隧道跨越了哀牢山大断裂带并两次穿越南溪河,洞内岩性十分复杂,地下水极为丰富,施工难度极大。施工过程中,下行线进口K255+276-+288段发生了一次特大涌水、土石流,致使176m隧道被淹埋,并在隧道正上方形成一个连通至180m高的地表直径达25m、深达15m的巨大陷坑。对此,专门采用了地震CT和高密度电法做了全面的地质调查,然后进行了综合治理设计并采取两端封堵预注浆固结、环状留核心土13步法开挖、先拱后墙法衬砌、8-20m径向自进式锚杆/小导管深孔注浆加固及综合防排水等施工技术,顺利地渡过了涌水、坍方段,整体施工质量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05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5-10-01)
刘洪洲,喻军[5](2004)在《大风垭口隧道施工期间塌方治理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风垭口隧道为双洞分离式四车道高速公路隧道,上下行线分别长3300m、3297m。最大埋深331m。隧道位于安定向斜和哀牢山大断裂带,主要穿过叁迭系一碗水组和路马组板岩、碳质板岩、弱变质灰岩、超基性侵入岩、砂岩和泥岩。节理裂隙发育,围岩风化破碎。地下水以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的形式存在,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受季节性影响明显。该隧道位于Ⅵ度地震区,按照Ⅶ度要求进行抗震设计。该隧道设计为半圆拱曲墙形式,净宽10.9m,净高7.2m。采用新奥法施工和复合式衬砌结构。(本文来源于《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4-06-30)
柴红保[6](2004)在《大风垭口隧道变形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风垭口隧道位于元磨高速公路6合同段,连系着玉溪市的沅江县和思茅地区的墨江县,是云南省目前在建项目中最长的公路隧道(上下行线全长6727m)。大风垭口隧道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质情况,遇到的困难和技术难题在全国乃至世界地下工程中都是罕见的。上行线K254+895~K254+939段地质条件特别恶劣。该段有断层破碎带,围岩条件差,地下水丰富。 本文在对隧道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作初步分析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上行线K254+895~K254+939段周围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同时,结合TSP手段对隧道围岩的探测成果,对隧道区域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围岩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初步评价。建立了上行线K254+895~+939段的力学模型,用荷载结构法对隧道进行力学分析,同时利用ANSYS软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并对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通过对隧道在几种荷载组合作用下的变形和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查清了各种因素对隧道变形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合理的防治措施,为隧道的设计、施工和运营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04-05-01)
黄宏伟,徐凌[7](2004)在《大风垭口岩石公路隧道围岩及初期支护变形与内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按“新奥法”施工的云南大风垭口隧道全长约3300m,为上、下行分离的双洞单向行车双车道,属于长、大岩石公路隧道。通过现场施工量测,在分析了收敛位移、拱顶位移、围岩内部位移及钢支撑内力等大量实测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围岩及初期支护的变形包括岩石蠕变变形、内力随开挖进度及时间变化的规律,讨论了上、下台阶开挖对围岩的影响。研究结论可望为岩石公路隧道施工提供一定的指导。(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4年01期)
[8](2003)在《大风垭口公路隧道5月30日全线贯通》一文中研究指出单洞全长 6 72 7米的大风垭口隧道位于距墨江县城 2 0余公里的元江与墨江交界处 ,海拔 2 0 5 0米 ,是在建元江至磨黑 14 7公里高速公路中的最高点 ,是一座上、下行线分离的双洞单行双车道隧道 ,上行线全长 3373米 ,已于 3月 30日(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界》期刊2003年06期)
苏生瑞,朱合华,陈建峰[9](2003)在《云南省元-磨公路大风垭口隧道施工地质灾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风垭口隧道是云南省正在建设的元-磨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也是云南省在建的最长公路隧道。该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涌水、崩塌、洞口滑坡、岩溶、突泥等,对施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影响了施工进度,增加了工程投资,并对工程的稳定性有潜在的威胁。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层岩性、岩体结构、地质构造、水文及人为因素有关。塌方主要发生在碳质板岩中,涌水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发生。相对挤压带和松弛带以近等间距相间出现是大风垭口隧道围岩地质构造的一个显着特征,而施工中的地质灾害主要出现在构造松弛带中。隧道开挖的实际地质情况与工程地质勘探成果有较大的出入则是灾害发生的人为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于宁,朱合华,苏生瑞[10](2003)在《大风垭口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公路隧道的施工过程经常会碰到地质灾害 ,本文结合云南元磨高速公路在建特长隧道 -大风垭口隧道中出现的洞口滑坡、涌水、塌方、突泥等问题 ,多角度论述了产生的因素以及应对措施 ,希望能为今后在类似地质条件下 ,公路隧道的勘查、设计以及施工提供借鉴和帮助。(本文来源于《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期刊2003年02期)
大风垭口隧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软岩是工程施工中的一种常见的不良岩性,介绍了大风垭口特长隧道施工过程中不良地质岩性的超前预报方法;阐述了处理软弱岩层、断层破碎带等的具体措施,通过6780m的施工实践,有效地控制了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保证了工程进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风垭口隧道论文参考文献
[1]..大风垭口隧道[J].交通标准化.2009
[2].李彦臣.大风垭口隧道不良地质段的施工技术综述[C].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2008
[3].刘仁阳.大风垭口隧道特大土石流及涌水处治[J].公路.2006
[4].陈骏,刘仁阳.大风垭口公路隧道特大土石流、涌水设计施工技术[C].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05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
[5].刘洪洲,喻军.大风垭口隧道施工期间塌方治理技术[C].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
[6].柴红保.大风垭口隧道变形机理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4
[7].黄宏伟,徐凌.大风垭口岩石公路隧道围岩及初期支护变形与内力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
[8]..大风垭口公路隧道5月30日全线贯通[J].岩土工程界.2003
[9].苏生瑞,朱合华,陈建峰.云南省元-磨公路大风垭口隧道施工地质灾害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
[10].于宁,朱合华,苏生瑞.大风垭口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及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