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两种着名的香草品种

介绍两种着名的香草品种

一、介绍两个名优香草品种(论文文献综述)

蒋晓朦[1](2021)在《现代景观农业的发展研究 ——基于研学为目的香草园的规划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

宋佳慧[2](2021)在《牛奶成分对咖啡感官品质的影响规律及相关机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咖啡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在中国的销售额近年来飞速增长,但以往关于咖啡的研究以黑咖啡的品种和加工过程的影响为主,与中国消费者偏好牛奶咖啡的消费现状脱轨。牛奶的成分在牛奶咖啡中经常被改变,因此了解牛奶成分对咖啡风味的影响规律及相关机制对中国咖啡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驱动中国消费者牛奶咖啡喜好度的感官属性分析为基础,研究牛奶中非脂乳固体和乳脂肪对不同烘焙度咖啡主要感官属性强度的影响规律,并从相关风味化合物释放特性改变的角度,探讨了牛奶组分影响咖啡感官特征的化学机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驱动消费者牛奶咖啡喜好的关键感官属性分析:724名牛奶咖啡消费者进行线上问卷调查表明,消费者饮用牛奶咖啡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其感官特征,从不同维度来看,香气、味道和口感的重要性依次递减。进一步,以5种市售牛奶咖啡为样品,对194名消费者开展现场品评为基础的九点喜好度测试、全面选择测试(CATA),测试结果的惩罚-提升分析发现:提高消费者喜好的关键香气属性依次为奶香味、咖啡味和焦糖味,而烟味和焦糊味的存在则会降低消费者的喜好。此外,牛奶咖啡的顺滑感和甜度也会显着提高消费者的喜好评价,而苦味则会抑制消费者喜好。进一步,采用外部偏好图分析也获得了类似的结果。牛奶成分对咖啡感官属性的影响规律:(1)感官属性强度变化:采用定量描述性分析对添加不同梯度非脂乳固体和乳脂肪的浅焙、中焙和深焙咖啡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非脂乳固体与乳脂肪均会显着降低大部分黑咖啡的原有特征属性(如烟味、苦味等),同时显着增强甜味、焦糖味、奶香味和醇厚感。但对于咖啡的生豆味和焦香味,非脂乳固体起增强作用,而乳脂肪则反之。这些影响在不同烘焙度咖啡中的趋势一致,但具体影响程度不同,最终导致非脂乳固体放大了不同烘焙度样品的感官差异,而乳脂肪则会减弱样品间的感官差异,但这两者均会使咖啡风味向消费者更喜好的方向改进。(2)单口饮用的动态变化:动态主导感受(TDS)评价结果表明,非脂乳固体增强了牛奶咖啡饮用过程中的风味变化的层次感(焦香味、奶香味和甜味),乳脂肪的添加则使黑咖啡的一些负面属性(如糊味、烟草味)消失,使奶香味占据主导地位。(3)连续饮用的动态变化:多口TDS结果显示,与单口TDS相比,连续饮用过程中咖啡的整体感受没有发生较大变化,但非脂乳固体会使不利于消费者喜好的苦味逐渐增强,乳脂肪会使促进消费者喜好的奶香味逐渐减弱,使焦香味逐渐增强。也就是说,虽然二者都促进了咖啡风味的改善,但连续饮用可能会使这一作用削弱。牛奶成分对咖啡中关键风味物质释放与感官表现的影响机制:(1)对游离呈味物质的影响及机制:对咖啡中的游离咖啡因、绿原酸和有机酸和游离氢离子含量的检测表明,非脂乳固体能与呈现酸味和苦味的绿原酸少量结合,降低与酸味相关的游离氢离子含量,而乳脂肪对咖啡液中游离呈味物质的含量并未产生影响。这些现象与非脂乳固体和乳脂肪的添加抑制咖啡感官评价中苦味和酸味的趋势不完全相符,由此推测牛奶咖啡味觉感知的变化可能是牛奶成分本身与味觉受体间发生作用而影响咖啡滋味的感受。(2)对挥发性风味物质释放的影响及机制:对牛奶咖啡的挥发性成分的释放率进行了比较的结果表明,一方面,非脂乳固体和乳脂肪会的影响咖啡的挥发性物质的释放,其中由于非脂乳固体中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结合与推斥作用、乳糖和盐的盐析作用,使得其降低了6种化合物的释放,促进了12种化合物的释放;而乳脂肪则是由于其保留疏水性成分的作用,使得62种挥发性物质被抑制释放。另一方面,牛奶中的非脂乳固体或乳脂肪的添加均能引入牛奶的挥发性成分,使咖啡中癸酸、2-庚酮、2-壬酮、2-十一酮等成分的含量增加。(3)气味活性成分与感官表现的关系:通过GC-O鉴定出48种受到非脂乳固体或乳脂肪影响顶空浓度发生显着变化的气味活性成分,通过PLSR建立气味活性成分与咖啡香气的良好关系,浅、中、深咖啡中,模型的拟合优度分别达到0.613、951和0.945。根据PLSR分析,确定21种成分与咖啡的烟味、糊味和酸味正相关,其中分别有4种和21种受到非脂乳固体和乳脂肪的影响释放量显着减少。确定28种物质与咖啡的焦香味正相关,其中7种受到非脂乳固体的影响释放量增加,25种受到乳脂肪的影响释放量显着减少。共鉴定出3种与奶香味正相关化合物,它们均源于牛奶本身,随非脂乳固体和乳脂肪的增加而增加。

陈诺[3](2021)在《新疆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文中提出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知识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数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智慧结晶,不仅能为本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保障和经验来源,对我国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由于现代文明的全面渗透以及民族社区自身重视不足等多种因素,我国经过千百年传承已久的传统知识已流失严重,传统知识搜集抢救工作亟待完成。维吾尔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拥有大量丰富的关于生物资源利用的传统知识,涉及到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医药卫生和文化习俗等民族发展的各个方面。搜集调查和编目维吾尔族传统知识,对于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加快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大有裨益。本研究旨在:基于生态学、民族生态学研究方法,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关键人物访谈、数据可视化分析等方法,对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进行调查与编目,建立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文献化数据库;通过分析维吾尔族传统知识特征,阐明传统知识、民族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意义;并以维吾尔传统医药为案例研究,探究维吾尔传统知识发展传承现状、存在问题和受威胁因素,为生物保护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促进实现传统知识现代知识产权保护和获取与惠益分享。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共调查编目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词条850个,其中:传统选育农业遗传资源相关知识词条数目457个(54%),传统医药知识231个(27%),传统技术及生产生活方式相关知识59个(7%),传统文化相关知识词条36个(4%),传统生物地理标志产品相关知识67个(8%)。2、在编目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传统知识特征分析,分析了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形成、利用、发展及传承的过程与当地自然地理与资源特征、民族文化特征、经济利用特征和社会特征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以调查案例实证了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传统知识的形成特点和脉络走向。3、针对和田、吐鲁番、伊宁的维吾尔传统医药案例研究发现,不同民族社区对维吾尔传统医药知识的应用与认知有所不同,维吾尔传统医药的使用和认知目前仍局限于本民族内部;多民族共同生活和文化交融与城市化进程对传统医药而言是柄双刃剑,在对传统医药传承产生冲击的同时也能帮助传统医药突破桎梏。提出维吾尔医药的未来发展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本民族应增强文化自信,不断加强自身刻苦钻研,积极促进传统医药的科研创新;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推广,紧跟国家战略步伐,让更多人领略到维吾尔传统医药魅力和文化内涵。4、结合调研实际及结果,提出维吾尔传统知识的传承策略,包括相关政策和法规制度的健全,用法律手段保障传统知识不受侵害;采取工程措施,用技术手段保护和保存传统知识;加强研发推广,以传统知识助力经济建设和人民健康;增强宣传力度,加强文化自信,注重社区参与传统知识的保护与惠益分享。

邓兆雯[4](2020)在《荔枝皮高聚原花青素生物转化的研究》文中认为荔枝皮是富含原花青素的荔枝加工副产物,占全果鲜重的15%,随着荔枝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每年有上万吨荔枝皮被废弃。荔枝皮原花青素(Litchi pericarp proanthocyanidins,LPCs)具有极强的自由基清除活性,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低聚体(Litchi pericarp oligomeric proanthocyanidins,LOPCs),而大量的高聚体(Litchi pericarp polymeric proanthocyanidins,LPPCs)由于其生物利用率低、生物活性差而未得到重视。因此,对荔枝皮高聚原花青素进行转化研究对提高其生物利用率及荔枝产业的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以荔枝皮为研究对象,首先优化LPCs提取工艺,分离富集LPPCs并研究其结构组成,然后探究LPPCs生物转化工艺,对转化产物进行鉴定,推测其转化途径,最后对LPPCs转化产物的抗氧化活性和抗营养特性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其结果如下:(1)优化LPCs提取工艺并研究LPPCs结构组成:首先以得率和平均聚合度为指标,确定了超声-微波协同萃取法为最佳提取方法,然后以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31 g/m L,微波功率307 W,萃取温度46℃,萃取时间17 min,优化前LPCs得率为7.54%,经优化后,得率达8.10%,提高了7.43%。以LPCs提取物为原料,纯化并分离LOPCs和LPPCs,测得LPPCs纯度为81.07%,平均聚合度为6.12,占LPCs总质量的45.21%;通过MALDI-TOF-MS分析可知,LPPCs具有大量的A型结构,最高聚合度为十二,以四至六聚体为主;相同聚合度的LPPCs具有多种不同的结构,且结构的多样性随聚合度的增加而减少。(2)建立并优化LPPCs的生物转化工艺:根据所建立的筛菌模型,从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和副干酪乳杆菌中筛选出植物乳杆菌为转化LPPCs的合适菌种。筛选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的生长代谢受到LPPCs的干扰最小,且对LPPCs具有良好的转化效果,其中,LPPCs转化率达78.36±2.71%;转化产物中(低聚)原花青素含量达302.84±11.46μg GSP/mg DW,比未接种的控制组高1106.37%;总酚含量达823.59±30.92μg GAE/mg DW,为五种乳杆菌中含量最高,同时比未接种的控制组高724.32%。接着以转化产物的总酚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LPPCs的发酵转化工艺,经验证,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植物乳杆菌接种量为2%(v/v),发酵时间为48 h,发酵温度为35℃,初始p H为5.5,优化后,产物中的总酚含量提高了30.88%,达1077.93μg GAE/mg DW。(3)LPPCs转化产物的分析鉴定及其抗氧化活性和抗营养性的研究:通过HPLC-QTOF-MS/MS分析,从植物乳杆菌转化LPPCs的终产物中鉴定出7种物质,分别是4-羟基肉桂酸、3,4-二羟基苯丙烯酸、紫苏酸、3-(4-羟基-3-甲氧基苯基)丙酸、肉桂酸、奎宁酸、原花青素A2,并初步认为4-羟基肉桂酸、3,4-二羟基苯丙烯酸和原花青素A2为转化产物中的主要物质;通过分析发酵前、后期的产物变化,初步推测认为前期促进LPPCs解聚、后期降解代谢解聚后游离的黄烷-3-醇单体为植物乳杆菌对LPPCs的转化途径。通过测定LPPCs转化产物对ABTS+·和DPPH·自由基离子的清除能力、氧自由基吸收能力和脂质抗氧化活性发现,LPPCs经转化后,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显着提高,其中,转化产物的ORAC值为LPPCs的4.13倍,同时显着(P<0.05)高于VC。此外,转化产物对α-淀粉酶、胰脂肪酶和胃蛋白酶仍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对三种消化酶的IC50值分别为381.06±5.75μg/m L、101.53±7.23μg/m L和283.76±7.73μg/m L,但与LPPCs相比,其IC50均显着(P<0.05)升高,表明转化产物对三种消化酶的抑制均小于LPPCs,其抗营养性显着减小。综上可见,LPPCs经植物乳杆菌发酵转化后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活性,同时其抗营养性减弱,对膳食营养摄入的干扰程度降低。本课题建立了一种利用乳杆菌发酵转化荔枝皮高聚原花青素的工艺,获得了抗氧化活性提高、抗营养性减弱的转化产物,实现了高聚原花青素向高活性小分子物质的转化,为荔枝加工副产物及原花青素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同时为全果型荔枝功能性加工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叶飞[5](2020)在《湖北工夫红茶品质风味特征性成分及关键工艺创新研究》文中认为湖北工夫红茶生产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品质优异,但是受加工条件、加工技术等因素影响,风味品质难以稳定,新产品的研发也相对滞后,工夫红茶的加工技术有待优化,新产品研发也亟需推动。为了提高湖北工夫红茶的感官品质,本研究基于感官审评、色差测定、液相色谱(HPLC)和微固相萃取联合气质(HS-SPME-GC-MS)和代谢组学等技术,开展了湖北工夫红茶风味品质评价技术研究,系统优化了加工工艺参数,同时研发了夏暑工夫红茶等系列新产品,为助推湖北省工夫红茶产业健康稳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现将主要研究内容汇报如下:1.湖北工夫红茶色泽、滋味和香气品质及特征性分析分别采用感官审评、色差法、化学计量法和HS-SPME-GC-MS等手段方法,开展湖北工夫红茶色泽、滋味和香气品质特征性分析。色泽品质结果表明:工夫红茶的色泽品质较高,其中干茶色泽得分与干茶亮度(L)和色彩饱和度(E)的正相关关系最大;茶汤色泽得分与茶汤红度(a)、茶汤色相角(a/b)的正相关关系最大,后续建立了茶汤色泽品质得分的拟合回归方程,实现了工夫红茶茶汤色泽品质的快速准确评价。滋味品质结果表明:湖北不同区域的红茶感官滋味品质上有较大差别,宜昌地区的工夫红茶甜醇尚浓厚,恩施的部分工夫红茶甜醇尚鲜,咸宁地区的工夫红茶醇稍涩。理化结果发现,湖北咸宁地区红茶的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较高(47.86%和16.89%),襄阳地区的氨基酸、茶褐素和黄酮含量较高(2.14%、8.65%和2.52%),宜昌红茶的茶红素含量最高(6.06%),咸宁地区红茶的儿茶素总量和可溶性糖较高(1.96%和5.31%),湖北工夫红茶感官品质和水浸出物、咖啡碱、游离氨基酸、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呈正相关。香气品质结果表明:湖北工夫红茶整体上呈现甜香和糖香特征,其中宜昌、恩施地区的红茶表现为甜香和糖香浓郁持久,部分样品有蜜糖香、花果香,襄阳地区红茶具有高火香,黄冈地区红茶带焦糖香。样品中共检出93个香气成分,分析得到湖北工夫红茶甜香和糖香的呈香特征成分有芳樟醇、香叶醇、水杨酸甲酯、1-辛烯-3-醇、β-大马烯酮、β-紫罗酮、Trans-香叶基丙酮、苯乙醛、癸醛、己醛、Trans-橙花叔醇、2-乙基呋喃和柠檬烯等。2.湖北工夫红茶提质关键工艺优化及品质机理研究系统优化湖北传统工夫红茶加工工艺及参数,最终集成创新提出了连续化标准化加工工艺,定型了1套连续化生产线,与传统单机作业相比,该生产线日产工夫红茶500 kg以上,所制产品品质提高1个等级,生产效率是传统工艺的4~5倍,人力成本降低80%。2017年该技术已经在湖北省主要工夫红茶产区示范应用,指导装配工夫红茶连续化生产线6条,企业反响良好。理化品质和代谢组学结果显示:热风干燥处理的工夫红茶样品的感官得分较高,茶汤的色相值(a、b)以及茶黄素、茶红素含量均显着高于滚炒干燥,其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和酚氨比,均极显着高于滚炒干燥处理,但滚炒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热风干燥处理;热风干燥处理工夫红茶的甜香型香气成分如苯乙醛、癸醛、芳樟醇等含量相对较多;热风干燥处理的茶汤对DPPH的抗氧化能力优于滚炒干燥处理。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比较测定了不同干燥处理的工夫红茶中所有代谢产物,筛选鉴定出茶叶中19种差异性代谢产物,其中没食子酸、莽草酸、D-半乳糖、2,10二甲基十一烷和2,6,10-三甲基十二烷4种成分是热风干燥处理工夫红茶区别滚炒干燥处理的代表性特征代谢产物。3.湖北工夫红茶关键加工工艺创新、新产品研发和品质化学研究针对湖北企业新产品研发和技术需求,同时立足湖北茶产区特点和产业发展现状,本研究创新研发了夏暑工夫红茶、乌龙工夫红茶和针形名优红茶系列新产品,优化提出了配套工艺,并开展了品质化学研究,为湖北省工夫红茶加工企业新产品研发提供了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理论依据。夏暑工夫红茶新产品研发及工艺优化:采用金水1号、丰水、黄花和鄂梨2号砂梨品种的多酚氧化酶(PPO)改善红茶品质,并比较分析不同处理所制样品的感官得分、色泽品质、理化成分和香气组分,结果发现:不同来源的PPO的动力学曲线差异较大,丰水和金水1号砂梨的PPO活力较强,分别在3 min和5min左右时达到了最大反应速率,可以与茶叶初期PPO活性较低形成互补,促进工夫红茶发酵。金水1号砂梨多酚氧化酶处理的夏暑工夫红茶,感官得分相对较高,与对照相比,理化成分中的茶黄素、茶红素和可溶性糖含量明显升高(P<0.01),香气组分中的苯乙醛、Trans-Trans-2,4-庚二烯醛、藏红花醛、橙花醇、顺氧芳樟醇、β-紫罗酮、Trans-香叶基丙酮、α-古巴烯等组分也有所增加,综上试验结果,金水1号砂梨的多酚氧化酶可以作为一种改善夏暑工夫红茶品质的有效方法。湖北乌龙工夫红茶工艺产品创新及品质机理研究:以一芽三四叶乌龙茶品种的鲜叶原料,融合晒青、做青和发酵工艺,研制出“浓郁的花香”的红茶产品,较传统红茶,产品品质提高2个等级;以传统湖北工夫红茶对照,测定分析得到了乌龙工夫红茶中84种香气成分,差异性成分有橙花叔醇、α-法尼烯、吲哚、顺-茉莉酮、己酸顺式-3-己烯酯、茉莉内酯、茉莉酮酸甲酯、苯甲醛、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等,其中吲哚、茉莉内酯、茉莉酮酸甲酯是乌龙工夫红茶独有的标志性香气成分。2015年该技术已经在湖北恩施馨源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示范应用,日产乌龙工夫红茶500 kg以上,所制产品有“乌龙红”等,市场反映较好。针形名优红茶新产品研发及工艺优化:为提高茶叶外形品质,采用精揉机设备,单因素试验比较了茶坯含水率、温度、时间和投叶量不同处理的影响,发现不同参数对感官品质的影响由大到小分别为:时间>茶坯含水率>温度>投叶量,后续正交优化得到了针形名优红茶的精揉工艺参数:茶坯含水率32%,锅温110℃,炒制时间30 min,投叶量3.0 kg,所制产品品质提高1个等级,生产效率提高4~16倍。2015年该技术成果已经在湖北金果茶业有限公司其示范应用,日产针形红茶200 kg以上,所制产品有“宜红金针”和“金果红针”等。

焦晗粤[6](2020)在《兰州水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兰州水烟是甘肃省名产之一,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由于其品种优异,在国内颇具盛名,省内其他地区生产的水烟也以“兰州水烟”的名义销售牟利。兰州水烟生产加工技艺的更迭,记录了兰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在甘肃传统文化的传承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兰州水烟最晚在清康熙年间开始种植,乾隆年间便已在部分地区盛行起来,此后兰州水烟在文献中频繁出现,诗词佳作中也被屡屡提及。本文以域外作物引种以及农业历史地理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水烟在兰州地区的本土化过程。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证,分析水烟传入兰州的时间、方式及路线等,同时对兰州水烟种植技术与加工技术发展变迁进行全面历史考察,正是因为兰州劳动人民的智慧使得水烟品质不断提升,水烟产品向加工技术精细化、品种多样化发展。在研究过程中,推断兰州水烟之所以扬名天下,是因为三大特色:兰州水烟配方的科学性,兰州水烟吸食方法的先进性,兰州水烟的医疗保健性。水烟曾经的辉煌不仅因为自身质量的优异,其对近代甘肃带来的经济贡献非同小可,除改变当时各阶层生活方式外,水烟业的发展还增加了政府的财政税收,促进当地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甚至加速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兰州水烟的文化价值在省内诸多特产中也是无可比拟的,明清时期中医就曾对烟草的功效开展颇多研究,对其医药价值给予充分肯定。不仅如此,水烟曾一度与身份地位挂钩,掀起一股收藏的狂热风潮。因水烟的吸食方式较温和,其在女性中也大受欢迎。水烟的落寞与战争不无关系,抗日战争导致水烟的运销线路全面截断,无数烟坊倒闭,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随后卷烟便传入进来,水烟市场被侵占,逐渐走向衰败。如今水烟的制作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甘肃省特色旅游的活字招牌,吸食水烟的人在减少,但水烟当时的文化价值保留了下来,文章希望能够通过研究兰州水烟,结合当下,健康、合理的发展水烟这种嗜好性产品,引起旅游部门的注意,将其特色宣传出去,为甘肃的特色旅游事业添砖加瓦。

王秀英[7](2019)在《中国绿色发展的“鄢陵力量”——写在第十九届中国·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举办之前》文中提出9月25~28日,第十九届中国·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将在河南鄢陵举办。为了更好地了解本次花博会筹备情况以及鄢陵花木产业的发展情况,8月23日,记者跟随近20家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集体入驻鄢陵。在为期4天的采访活动中,先后走访了鄢陵花木交易市场、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建业绿色基地、四季春园林、龙源花木、唐韵园林、五彩大地等花木产业龙头企业。

范捷[8](2019)在《英德茶文化与英德红茶品质特征研究》文中提出英德,古称英州,其独特的南亚热带区位与植物资源优势,使英德在早期就成为茶叶盛名之地。20世纪初叶,历经多次战乱与动荡,英德地区茶文化与红茶产业出现严重倒退。自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确定了“大力恢复和发展茶叶生产”的方针,英德茶业正式步入规模化、良种化和机械化发展轨道。纵观历史,英德茶业在科技、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同作用下,呈现螺旋式转型升级。关于英德红茶的研究,过去主要聚焦于茶树品种选育、优质高产栽培和加工技术方面,而关于英德茶文化及英德红茶品质特征的研究目前甚为少见,关于英德红茶品质特征的形成与英德茶文化之间的必然联系并将其与产业发展战略联系起来分析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本文一方面通过考据古籍与档案资料并结合实地考察,对近现代英德茶叶发展历程及茶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与系统梳理;另一方面,以国内外红茶为对照,以及不同等级英德红茶之间的品质对比,分析得出英德红茶品质特征,进一步探究英德红茶品质特征的化学、人文成因,为红茶品质提升及产品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在对文化特色与品质特征关联研究的基础上,运用SWOT法对英德红茶战略模型进行分析,据此提出新时代英德红茶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若干战略性建议,试图为政府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借鉴。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英德产茶始于南朝梁武帝时期,至今至少有1500年历史。纵观英德茶业发展史,本文将其划分为6个阶段:一是始于南朝的初始发展阶段(6世纪初-17世纪末);二是始于清代的兴盛发展阶段(1760-1890年);三是始于清末民国的急剧衰落阶段(1891-1949年);四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恢复振兴阶段(1950-1985年);五是始于改革开放后的结构转型阶段(1986-2010年);六是以研发创新为动力的高质量发展阶段(2011-至今),且以上6个阶段分别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2)比较系统地挖掘、整理了英德与茶文化相关的民俗风情、茶诗茶歌、茶亭茶台、寺庙道观等文化遗产,结合英德地区社会发展及人文历史,揭示了英德茶文化“开放性、多样性、适地性、先进性”的四个基本特征。这四者相互交织,互为依存,形成英德极富特色的茶文化内涵。(3)英德红茶有别于国内外红茶的感官品质特征,是“蔗(果)甜兰香清长持久、滋味鲜浓甜润,汤色红亮”;其特征香气成分是以芳樟醇为主的11种清甜花香类物质,特征滋味主要取决于其较高含量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可溶性糖、TFs、TRs、酯型儿茶素、儿茶素总量以及低比值的酯型/非酯型儿茶素。(4)不同等级英德红茶的感官品质特征与主要品质成分含量高度相关,并且在不同等级之间差异显着。结果表明,在正常的加工工艺条件下,英德红茶的等级和感官品质水平随原料嫩度等级的降低而降低,茶汤色泽由橙红明亮至红较亮,亮度逐级下降,“金圈”及“冷后浑”现象逐级递减;“蔗甜兰韵”的滋味特点和“秋香、毫香”随茶叶等级的降低而逐级减弱,茶汤滋味浓厚度及丰富度随之逐级下降。英德红茶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随等级降低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逐级上升;不同等级英德红茶的TFs、TRs、TB含量存在显着差异,TRs、TB含量逐级上升,TFs/TB比值逐级下降;特级至二级英德红茶中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非酯型儿茶素含量均随等级的下降而明显减少,酯型/非酯型儿茶素的比值及带涩味的EGCG、ECG、GCG组分在特级中含量最高;芳樟醇含量在一级达到最高,随后逐级大幅下降,苯乙醇、香叶醇、α-松油醇、正己醇、(E)-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橙花醇等16种香气成分与英德红茶的等级或品质水平成正相关,推测芳樟醇是高级(名优)英德红茶最关键的特征香气组分,苯乙醇、香叶醇、α-松油醇等16种香气成分是影响英德红茶等级的主要香气组分,可以作为评价英德红茶感官品质的重要化学指标。(5)结合英德社会文化背景分析得出,影响英德红茶特征品质形成的因素主要有6个,即:区域自然条件因素、茶树品种因素、栽植与加工技术因素、英德茶叶科技推广因素、英德人文特征因素、英德社会背景因素,以上6个因素均对英德红茶品质特征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6)以英德茶文化、茶叶品质特征和红茶产业现状为依据,运用SWOT分析法,提出了促进新时代英德红茶产业发展的六大建议,为在新时代如何实现英德红茶产业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及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借鉴。

黎黎[9](2019)在《古韵新风 ——北京市延庆区乡村农业文化景观传承研究》文中认为乡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不同乡村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乡村所传承的农业文化景观资源,反映了村民们世代的农业生活印记。当今,随着人们的业余时间越来越富余,乡村传统农业正向新型农业转型,乡村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已受到国家的重视。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农业文化景观进行系统化研究。本文以农业文化景观为基础核心,对其相关基本理论,影响因素、传承和发展进行说明分析,对北京延庆区的乡村文化景观进行研究。(1)根据相关理论知识,对延庆传统农耕文化景观进行挖掘,总结现状保护进行研究。(2)结合延庆区传统农耕文化景观保护现状,进一步针对性对农业文化景观现状发展进行分析。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对延庆区境内乡村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本文以北京市延庆区乡村为研究对象,具体论述如下五个部分内容:(1)以生态与农业为背景,阐述乡村农业文化景观在遗产保护和人居环境提升两方面的意义,对相关国内外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建构论文的思路框架。(2)解析“农业文化景观”理论,界定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其传承与发展。(3)根据地理环境、村镇级别、土地利用发展情况,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指出特色与问题。(4)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阐述延庆区传统耕作文化景观在耕作、民俗信仰、乡村建筑、生活习俗、农业生产方式的保护现状。(5)以延庆农业文化景观发展历程为线索,对传统农业文化景观保护、现代农业文化景观的发展、特色农业文化景观的建设、未来农业文化景观的展望等四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分析、总结出延庆区乡村农业文化景观传承的特点,并将其在延庆区的乡村农业文化传承发展的设计实践中进行验证,为当地乡村农业文化景观发展与保护研究提供可参考意见。

陈文苑[10](2019)在《当代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及其实践逻辑 ——基于剑川白族木雕的田野调查》文中指出文化资本化是一个实践命题。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实质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将民族传统工艺作为文化资本进行利用和开发。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关涉到传统工艺的未来走向,与文化的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发展等息息相关,甚至与文化产业、文化战略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具体实践行为包括哪些内容?实践的逻辑又是什么?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何种规律?……对于这些问题,本文以剑川白族木雕作为典型案例,在详细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借助于口述史、历史文献、内部资料等材料,运用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文化资本——场域——实践”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文章在对剑川木雕发展历史、工艺流程、艺术风格进行概述的前提下,阐释了剑川木雕文化资本的概念、类型及其特征。又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化过程中的资本积累、市场运作以及资本博弈,并总结出了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实践逻辑和基本规律。通过研究,文章认为:第一,当代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实践行为具体包括资本积累、资本市场运作以及资本博弈这三种类型,而我们通常理解的资本市场运作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积累指资本的增长、完善和集聚,是在保留原先文化资本结构与内容基础上的增加,当代传统工艺文化资本的积累路径可分为教育培训、传播交流、市场调节以及权力引导四种;文化资本的市场运作指按照市场需求,对文化资本进行开发,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的市场运作方式包括产业化、旅游开发、节庆经济化、品牌化与会展商业化;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博弈是行动者之间围绕着文化资本而产生的一种互动行为,博弈的目的是为了占有更多的文化资本。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的博弈围绕着物质性文化资本和非物质性文化资本两方面展开,行动者所采取的博弈策略可以分成三种:维护、发展与争取。资本积累、市场运作与资本博弈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交织的联系。资本积累是市场运作的前提与基础,市场运作为资本积累提供了方向指引,而文化资本博弈则时常贯穿于资本积累以及市场运作的过程中,建立于理性基础上的博弈会推动资本的积累,也会促进文化资本的市场运作。第二,当代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有着属于自己的实践逻辑。实践被场域所控制,场域生产着实践,实践活动必须依附于所处的场域并以习性为作为内驱力。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在实践过程中建构起了特定的场域(初级场域),并衍生出了三种亚级场域:资本积累场域、市场运作场域以及资本博弈场域。文化资本在此三种场域下的具体实践行为和所采取的策略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都必须遵守初级场域的规律,该场域形塑而成的核心习性是文化市场化习性,场域的基本规律是一种双线规律。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实践的逻辑图式可以概括为:在场域情境下,以延长传统工艺文化资本的生命周期为根本目的,按照双线规律的要求,通过形塑而出的核心习性生产实践。第三,双线规律是民族传统工艺资本化实践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律。双线规律指的是传统工艺文化自主性发展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规律,这两种规律之间并不存在孰轻孰重之别。双线规律由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场域的特征所决定,它要求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必须以尊重文化发展规律为前提,在保持传统工艺文化基因的条件下,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合理、有序的进行实践。在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实践过程中,不能忽视双线规律的要求,传统工艺文化的均质化、内卷化等问题的出现,其症结恰在于并未充分尊重双线规律。

二、介绍两个名优香草品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两个名优香草品种(论文提纲范文)

(2)牛奶成分对咖啡感官品质的影响规律及相关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牛奶咖啡概述
        1.1.1 牛奶咖啡的组成
        1.1.2 不同咖啡中牛奶的差异
        1.1.3 咖啡及牛奶咖啡在中国的消费和发展
    1.2 驱动消费者喜好的感官因素研究方法
        1.2.1 定性方法
        1.2.2 定量方法
    1.3 描述样品特征的感官评价方法
        1.3.1 描述性分析方法
        1.3.2 饮用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1.4 牛奶对咖啡风味的影响的研究概况
        1.4.1 咖啡风味及与化学成分的关系
        1.4.2 牛奶对咖啡风味的影响研究进展
        1.4.3 牛奶中的基本成分对风味物质呈味能力的影响研究
    1.5 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6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驱动消费者对牛奶咖啡喜好的关键感官属性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1 牛奶咖啡样品的选择与制备
        2.3.2 问卷法研究牛奶咖啡的消费情况和消费动机
        2.3.3 消费者测试方法及流程
        2.3.4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问卷调查法确定牛奶咖啡的消费动机
        2.4.2 基于惩罚-提升分析确定驱动消费者喜好的关键感官属性
        2.4.3 基于外部偏好图确定驱动不同类型消费者喜好的关键感官属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牛奶成分对咖啡感官属性的影响规律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不同烘焙度咖啡豆的制备
        3.2.2 咖啡液的制备
        3.2.3 不同蛋白质和乳脂肪含量牛奶咖啡制备
        3.2.4 描述性分析
        3.2.5 动态主导感官评价(TDS)
        3.2.6 多口-动态主导感官评价(多口-TDS)
    3.3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牛奶对咖啡静态感官的影响
        3.4.2 牛奶对咖啡动态感官属性的影响——单口TDS评价
        3.4.3 牛奶对咖啡连续饮用过程中动态感受的影响——多口TDS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牛奶成分对咖啡中关键风味物质释放与感官表现的影响机制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咖啡样品的制备
        4.2.2 游离呈味物质的分离
        4.2.3 有机酸含量的检测
        4.2.4 咖啡因和绿原酸的检测
        4.2.5 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
        4.2.6 GC-MS方法
        4.2.7 GC-O评价
    4.3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非脂乳固体和乳脂肪对滋味物质的影响
        4.4.2 非脂乳固体对挥发性化合物释放的影响及原因
        4.4.3 乳脂肪对挥发性化合物释放的影响及原因
        4.4.4 关键气味活性成分及与样品风味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网络问卷
附录2:消费者品尝问卷
附录3:网络问卷中样本的社会人口学分布
附录4:TDS采集软件简介
附录5: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新疆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概念
        二、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重要性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传统知识国内外研究态势及热点
        二、维吾尔族传统知识研究热点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内容
        一、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整理与编目
        二、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特征分析
        三、维吾尔传统医药案例研究
        四、维吾尔传统知识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及传承策略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实地调查
        三、数据处理
    第三节 研究区域
    第四节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编目
    第一节 编目概况
    第二节 传统选育农业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
        一、维吾尔族传统农作物遗传资源
        二、维吾尔族传统家养动物和水生生物遗传资源
        三、维吾尔族传统利用动植物资源
    第三节 传统医药相关知识
        一、维吾尔族传统药用生物资源
        二、维吾尔族传统医药理论和传统方剂
    第四节 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的传统技术及生产生活方式
        一、维吾尔族传统农业生产技术
        二、维吾尔族传统工艺
        三、维吾尔族传统食品加工技术
        四、维吾尔族传统规划设计与建筑工艺
    第五节 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文化
        一、维吾尔族生态伦理与习惯法
        二、维吾尔族传统节庆与传统饮食文化
    第六节 传统生物地理标志产品相关知识
    第七节 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特征分析
        一、自然地理与资源特征
        二、民族文化特征
        三、实践利用特征
        四、社会经济特征
第四章 维吾尔传统医药案例研究
    第一节 维吾尔传统药用植物资源特征分析
        一、药用植物资源的组成特点
        二、采集与药用部位特点分析
        三、功效特点分析
    第二节 维吾尔族社区居民对维医药认知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二、社区居民对维吾尔医药使用及评价状况
        三、社区居民对维吾尔医药认知程度
        四、社区居民对维吾尔医药的保护意愿
    第三节 维吾尔传统医药发展与传承趋势
        一、发展与利用现状
        二、传承与保护现状
        三、发展趋势
第五章 维吾尔族传统知识传承的问题、影响因素及传承策略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农作物种质资源日趋减少
        二、传统药用生物资源开发不当
        三、传统文化的传承遭到忽视
        四、传统工艺逐渐消失
    第二节 影响因素
        一、传统知识产权制度尚未健全
        二、传统知识的搜集整理颇有难度
        三、传统知识受到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冲击
        四、传统知识传承观念日渐淡薄
    第三节 传承策略
        一、建立惠益分享制度,用法律手段保障传统知识不受侵害
        二、采取工程措施,用技术手段保留保存传统知识
        三、加强研发推广,以传统知识应用助力经济建设
        四、增强宣传力度,注重社区参与保护传统知识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词条示例
    附录2 居民(村民)维吾尔医药认知程度调查问卷(汉语版)
    附录3 维吾尔医医院(诊所)医生半结构式访谈表
    附录4 和田药材市场药材销售商半结构式访谈表
    附录5 维吾尔传统药用植物资源表(新疆野生)
    附录6 维吾尔传统药用植物资源表(新疆多年栽培)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荔枝皮高聚原花青素生物转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荔枝皮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1.1 荔枝概况
        1.1.2 荔枝皮的主要活性成分
        1.1.3 荔枝皮的应用研究现状
    1.2 原花青素研究概况
        1.2.1 原花青素的结构与分类
        1.2.2 原花青素的分析测定
        1.2.3 原花青素的生物活性、生物利用率和抗营养性
        1.2.4 原花青素高聚体的转化研究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1.3.1 课题研究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荔枝皮原花青素的制备及其高聚体结构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LPCs含量测定及其得率计算
        2.3.2 LPCs平均聚合度(m DP)的测定
        2.3.3 LPCs提取方法筛选
        2.3.4 LPCs提取工艺优化
        2.3.5 LPPCs结构分析
        2.3.6 数据处理
    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2.4.1 LPCs提取方法筛选
        2.4.2 单因素实验
        2.4.3 响应面实验
        2.4.4 LPPCs结构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荔枝皮高聚原花青素生物转化工艺探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备选菌种
        3.2.3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LPPCs的生物转化菌种筛选
        3.3.2 LPPCs生物转化工艺优化
        3.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4.1 五种乳酸杆菌的筛选结果
        3.4.2 单因素实验
        3.4.3 正交优化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荔枝皮高聚原花青素转化产物及其活性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转化产物的HPLC-QTOF-MS分析
        4.3.2 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4.3.3 体外消化酶抑制活性研究
        4.3.4 数据处理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4.1 转化产物HPLC-QTOF-MS分析
        4.4.2 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4.4.3 体外抗营养性研究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论文的创新点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湖北工夫红茶品质风味特征性成分及关键工艺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工夫红茶概述
        1.1 国内工夫红茶产业与现状
        1.2 工夫红茶加工技术进展
        1.3 工夫红茶品质化学研究进展
    2 湖北工夫红茶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4 湖北工夫红茶加工技术进展
    5 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湖北工夫红茶品质风味特征性成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北工夫红茶感官品质特征
        2.2 工夫红茶茶汤色泽品质特征及预测模型
        2.3 湖北工夫红茶的理化品质特征
        2.4 湖北工夫红茶香气组成及成分分析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湖北工夫红茶传统加工技术优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萎凋试验设计
        1.2.2 揉捻试验设计
        1.2.3 发酵试验设计
        1.2.4 干燥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萎凋工艺结果
        2.1.1 不同萎凋方式对内含成分的影响
        2.1.2 不同萎凋方式对香气组分的影响
        2.1.3 不同萎凋方式对红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2.1.4 不同萎凋程度对红茶理化成分的影响
        2.1.5 不同萎凋程度对红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2.1.6 萎凋试验小结
        2.2 揉捻工艺结果
        2.2.1 比较不同揉捻机型号对揉捻效果的影响
        2.2.2 比较不同转速对揉捻效果的影响
        2.2.3 比较不同投叶量对揉捻效果的影响
        2.2.4 比较不同揉捻时间转速对揉捻效果的影响
        2.2.5 揉捻试验小结
        2.3 发酵试验结果
        2.3.1 比较不同发酵方式对发酵效果的影响
        2.3.2 比较不同发酵时间对发酵效果的影响
        2.3.3 发酵试验小结
        2.4 干燥试验结果
        2.5 湖北工夫红茶工艺参数定型及应用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干燥工艺对工夫红茶品质及代谢组分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样品处理
        1.1.2 试剂和药品
        1.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 检测方法
        1.2.1 感官审评方法
        1.2.2 色泽检测方法
        1.2.3 理化检测方法
        1.2.4 香气检测方法
        1.2.5 抗氧化能力检测方法
        1.2.6 代谢组检测方法
        1.3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干燥工艺对湖北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2.1.1 不同干燥工艺所制工夫红茶的感官品质结果
        2.1.2 不同干燥工艺所制工夫红茶的色泽品质结果
        2.1.3 不同干燥工艺所制工夫红茶的理化品质结果
        2.1.4 不同干燥工艺所制工夫红茶香气成分的结果
        2.1.5 不同干燥工艺所制工夫红茶产品抗氧化能力的比较
        2.2 干燥工艺对湖北工夫红茶代谢组分的影响
        2.2.1 精密度、稳定性及重复性考察结果
        2.2.2 干燥工艺对湖北工夫红茶代谢组分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湖北夏暑工夫红茶新产品及提质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比较砂梨和茶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2.2 不同砂梨PPO处理对夏暑红茶感官得分的影响
        2.3 不同砂梨PPO处理对夏暑红茶色泽品质的影响
        2.4 不同砂梨PPO处理对夏暑红茶理化成分的影响
        2.5 不同砂梨PPO处理对夏暑红茶香气组分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湖北乌龙工夫红茶工艺产品创新及品质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原料等级对乌龙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2.2 不同晒青程度对乌龙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2.3 不同做青处理对乌龙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2.4 不同摇青次数对乌龙工夫红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2.5 湖北乌龙工夫红茶工艺参数定型及应用
        2.6 乌龙工夫红茶特征性香气品质研究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湖北针形工夫红茶做形工艺研究及新产品研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投叶量处理对针形红茶精揉做形的影响
        2.2 不同茶坯含水率处理对针形红茶精揉做形的影响
        2.3 不同炒制时间处理对针形红茶精揉做形的影响
        2.4 不同锅温处理对针形红茶精揉做形的影响
        2.5 针形名优红茶做形正交试验工艺参数优化
        2.6 针形名优红茶不同做形工艺比较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
    1 主要研究成果
        1.1 湖北工夫红茶风味特征物质主成分研究
        1.2 湖北工夫红茶关键提质工艺研究
        1.3 干燥工艺对湖北工夫红茶品质和代谢组分的影响
        1.4 湖北工夫红茶系列新产品研发及工艺优化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兰州水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依据
        1.2.1 现实依据
        1.2.2 理论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3.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3.3 研究综述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兰州水烟的引入
    2.1 兰州水烟之名的由来
    2.2 水烟传入兰州的时间、方式、路线
    2.3 水烟在兰州的种植情况
        2.3.1 品种
        2.3.2 种植区域
        2.3.3 产量
第三章 水烟在兰州的风土适应与技术发展
    3.1 水烟对兰州自然环境的适应
        3.1.1 土壤条件
        3.1.2 灌溉条件
    3.2 兰州水烟的种植技术
    3.3 兰州水烟的加工技术
    3.4 兰州水烟的品级与品牌
    3.5 兰州水烟的独特性
        3.5.1 兰州水烟配方的科学性
        3.5.2 兰州水烟吸食工具及吸用方法的先进性
        3.5.3 兰州水烟的功效
第四章 兰州水烟的社会接纳
    4.1 兰州水烟的运销路线
    4.2 兰州水烟的销售组织
    4.3 兰州水烟的消费群体
    4.4 兰州水烟的营销方式——广告
第五章 兰州水烟的经济贡献
    5.1 兰州水烟的价格
    5.2 兰州水烟税
    5.3 兰州水烟的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5.3.1 对税收的影响
        5.3.2 对贸易的影响
        5.3.3 水烟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影响
第六章 兰州水烟的文化濡化
    6.1 水烟的医药文化
    6.2 水烟的礼仪文化
    6.3 水烟的器具文化
    6.4 水烟的女性文化
    6.5 水烟相关诗歌、对联
第七章 兰州水烟的衰落
    7.1 最后的水烟坊
    7.2 衰落原因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中国绿色发展的“鄢陵力量”——写在第十九届中国·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举办之前(论文提纲范文)

以创新为动力推动产业发展
以文旅为突破实现三产融合

(8)英德茶文化与英德红茶品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茶文化的概念研究现状
        1.3.2 红茶常规内含成分的研究现状
        1.3.3 红茶香气成分的研究现状
        1.3.4 英德茶叶研究现状
第二章 英德茶文化内涵研究
    2.1 英德茶文化及其地理气候条件
        2.1.1 茶文化与地理特征
        2.1.2 红茶创新与气候特征
    2.2 英德茶业发展简史
        2.2.1 英德茶业的起源
        2.2.2 英德茶业的演变
        2.2.3 小结
    2.3 英德茶文化及其艺术遗产
        2.3.1 茶诗
        2.3.2 茶俗
        2.3.3 茶歌、茶戏
    2.4 英德茶文化物质文化遗产
        2.4.1 英德茶亭与茶台
        2.4.2 英德寺庙
    2.5 英德茶文化的基本特征
        2.5.1 英德茶文化的“开放性”
        2.5.2 英德茶文化的“多样性”
        2.5.3 英德茶文化的“适地性”
        2.5.4 英德茶文化的“先进性”
第三章 英德红茶品质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3.1 试验仪器与试剂
        3.1.1 试验仪器
        3.1.2 试验试剂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方法
        3.3.1 感官审评方法
        3.3.2 基础生化成分检测方法
        3.3.3 儿茶素组分和咖啡碱测定
        3.3.4 挥发性成分测定
        3.3.5 统计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英德红茶与国内外红茶品质分析
        3.4.2 不同等级英德红茶品质分析
    3.5 英德红茶品质特征成因分析
        3.5.1 区域自然条件因素
        3.5.2 茶树品种因素
        3.5.3 栽植与加工技术因素
        3.5.4 英德茶叶科技推广因素
        3.5.5 英德人文特征因素
        3.5.6 英德社会背景因素
        3.5.7 小结
第四章 英德红茶产业发展策略分析
    4.1 英德红茶产业SWOT分析
        4.1.1 英德市茶叶产业优势分析(S)
        4.1.2 英德市茶叶产业劣势分析(W)
        4.1.3 英德市茶叶产业机遇分析(O)
        4.1.4 英德市茶叶产业威胁分析(T)
        4.1.5 基于SWOT分析的英德市红茶产业发展矩阵
    4.2 促进英德红茶产业发展的策略分析
        4.2.1 充分发挥当地茶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
        4.2.2 整合资源,壮大规模,形成产业集群
        4.2.3 加强英德红茶品牌建设
        4.2.4 科技攻关,利用互联网平台升级营销战略
        4.2.5 加大生产安全监督,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水平
        4.2.6 加快构建茶文化与教育领域融合体系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5.1 全文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古韵新风 ——北京市延庆区乡村农业文化景观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思路
        1.3.1 研究内容、创新点
        1.3.2 研究框架
第2章 乡村农业文化景观概述及类型特点
    2.1 乡村农业文化景观基本理论
        2.1.1 农业
        2.1.2 农业文化
        2.1.3 农业文化景观
    2.2 乡村农业文化景观的分类影响因素
        2.2.1 自然条件
        2.2.2 社会经济条件
        2.2.3 农业生产技术条件
    2.3 农业文化景观保护
        2.3.1 传统农业生产经验技术
        2.3.2 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2.3.3 传统农业民俗信仰
        2.3.4 地域特色农作物景观保护
    2.4 现代农业文化景观的发展
        2.4.1 现代农业特点
        2.4.2 现代农业文化景观的类型
        2.4.3 现代农业文化景观的未来展望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市延庆区乡村农业景观调查及案例概况
    3.1 调研范围
        3.1.1 调研范围确定
        3.1.2 乡村案例选择
    3.2 调研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3.2.2 实地走访法
        3.2.3 分析归纳法
    3.3 调研案例概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乡村农耕文化景观保护研究
    4.1 耕作保护
        4.1.1 耕作制度
        4.1.2 耕作方式
        4.1.3 耕作物种
        4.1.4 林业种植
    4.2 民俗信仰保护
        4.2.1 宗教信仰
        4.2.2 岁时活动习俗
        4.2.3 民间礼仪习俗
        4.2.4 民间忌讳
    4.3 乡村建筑保护
        4.3.1 城池建筑
        4.3.2 宗教建筑
        4.3.3 传统村庄住宅
    4.4 生活习俗保护
        4.4.1 服饰文化
        4.4.2 饮食习俗
        4.4.3 住行文化
    4.5 农业生产方式保护
        4.5.1 人畜力
        4.5.2 农机具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乡村农业文化景观发展
    5.1 传统农业文化景观保护
        5.1.1 石洞穴居——部落生活景观
        5.1.2 农业品牌——豆腐文化创意景观
        5.1.3 传统农法——林下间作景观
        5.1.4 农业民俗——节庆表演景观
        5.1.5 水利灌溉——田边水渠景观
    5.2 现代农业文化景观发展
        5.2.1 互联网+农业——新式网页景观
        5.2.2 菜蓝子产品——大棚蔬菜景观
        5.2.3 绿色农业——天然有机景观
        5.2.4 湿地环境——生物多样性景观
    5.3 特色生态农业文化景观建设发展
        5.3.1 山水画廊——自然山地生态景观
        5.3.2 一村一品——葡萄种植景观
        5.3.3 四季花海——沟域花卉景观
        5.3.4 中药种植——北五味子景观
        5.3.5 平原盆地——大田种植景观
    5.4 未来农业文化景观发展展望
        5.4.1 规划展望——生态化、专业化、国际化农业文化景观
        5.4.2 未来农场——养殖、种植、休闲观光农业文化景观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当代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及其实践逻辑 ——基于剑川白族木雕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文化资本研究综述
        (二)民族文化资本化研究综述
        (三)剑川木雕研究综述
        (四)以上内容研究述评
    三、本文主旨、内容及重难点
        (一)研究主旨
        (二)主要内容
        (三)重点与难点
    四、理论观照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观照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六、相关说明
        (一)概念界定
        (二)田野点的选择
        (三)田野经历
第一章 剑川木雕概述
    一、剑川历史文化概要
        (一)剑川历史概述
        (二)剑川民间文化与雕刻艺术
    二、剑川的木雕文化
        (一)木雕与民间文学
        (二)木雕行业崇拜
        (三)木雕与剑川白族的文化认同
        (四)木作的行规禁忌及制作技法
    三、剑川木雕的历史及现状
        (一)剑川木雕发展历史
        (二)剑川木雕发展现状
    四、剑川木雕的材料、工具及工艺流程
        (一)剑川木雕的材料
        (二)剑川木雕的工具
        (三)剑川木雕工艺流程
    五、剑川木雕的艺术风格与地域特征
        (一)剑川木雕的艺术风格
        (二)剑川木雕的地域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及其特征
    一、剑川木雕文化资本
    二、剑川木雕文化资本的类型
    三、剑川木雕文化资本的特征
        (一)双重属性
        (二)高成本性
        (三)惯力性
        (四)传承性
        (五)商业开发性
        (六)易转换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本积累:剑川木雕资本化实践的基础环节
    一、物质性文化资本的积累
        (一)产品种类渐趋多样
        (二)工具设备连续更新
    二、非物质性文化资本的积累
        (一)木雕技艺不断突破
        (二)文化荣誉与日俱增
    三、剑川木雕文化资本积累的路径
        (一)教育培训
        (二)传播交流
        (三)市场调节
        (四)权力引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市场运作:剑川木雕资本化实践的主要环节
    一、剑川木雕的产业化
        (一)生产的分工细化与技术进步
        (二)产品种类与素材的多样化
        (三)产值与规模的持续提高
        (四)产业集聚初具规模
        (五)产品销售方式的多元化
    二、剑川木雕文化资本的旅游开发
        (一)木雕文化资本的旅游产品化
        (二)木雕文化资本与体验式旅游
        (三)木雕文化资本与博物馆旅游
        (四)木雕文化资本与人造旅游景观
    三、剑川木雕的节庆经济化
        (一)借助传统节日促进木雕产品销售
        (二)打造新兴节日推动木雕产品营销
    四、剑川木雕的品牌化、会展商业化
        (一)剑川木雕的品牌化
        (二)剑川木雕的会展商业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本博弈:剑川木雕资本化实践的关键环节
    一、物质性文化资本的博弈
        (一)产品形式逐新趋异
        (二)技法风格争巧斗艳
        (三)材料工具囤积占有
    二、非物质性文化资本的博弈
        (一)区域文化荣誉的归属
        (二)学校文化荣誉的竞争
        (三)个人文化荣誉的博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化的实践逻辑
    一、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化场域的建构
    二、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化具体实践的逻辑
        (一)资本积累实践以资本增量逻辑为内核
        (二)市场运作实践以资本开发逻辑为内核
        (三)资本博弈实践以资本占有逻辑为内核
    三、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化实践的根本目的
    四、双线规律:资本化实践的基本规律
    本章小结
结论
    一、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实践行为
    二、双线规律与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
    三、资本化与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附录1:文中插图
附录2:田野调查日志(节选)
后记

四、介绍两个名优香草品种(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景观农业的发展研究 ——基于研学为目的香草园的规划与实践[D]. 蒋晓朦. 安徽农业大学, 2021
  • [2]牛奶成分对咖啡感官品质的影响规律及相关机制分析[D]. 宋佳慧. 江南大学, 2021(01)
  • [3]新疆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D]. 陈诺.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4]荔枝皮高聚原花青素生物转化的研究[D]. 邓兆雯.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湖北工夫红茶品质风味特征性成分及关键工艺创新研究[D]. 叶飞. 湖南农业大学, 2020(01)
  • [6]兰州水烟研究[D]. 焦晗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7]中国绿色发展的“鄢陵力量”——写在第十九届中国·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举办之前[J]. 王秀英. 中国花卉园艺, 2019(17)
  • [8]英德茶文化与英德红茶品质特征研究[D]. 范捷.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9]古韵新风 ——北京市延庆区乡村农业文化景观传承研究[D]. 黎黎. 天津大学, 2019(08)
  • [10]当代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及其实践逻辑 ——基于剑川白族木雕的田野调查[D]. 陈文苑.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介绍两种着名的香草品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