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蓝状菌论文_咸洪泉,汤伟,张丽青,李安娜,李多川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蓝状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性质,聚糖,序列,基因,条件,论文,内切。

黄蓝状菌论文文献综述

咸洪泉,汤伟,张丽青,李安娜,李多川[1](2012)在《黄蓝状菌几丁质酶基因tfchi1的克隆、表达及抗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黄蓝状菌(Talaromyces flavus)几丁质酶性质和作用,通过RT-PCR、3'RACE及5'TAIL-PCR技术克隆了一个黄蓝状菌几丁质酶基因tfchi1,该基因全长为2 561 bp,含有6个内含子,包含一个1 194 bp的ORF,编码397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3.47 kDa,属于糖苷水解酶第18家族。利用基因重组的方法构建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pPIC9K/tfchi1,并转化毕赤酵母,筛选得到一株高效表达几丁质酶的工程菌GS-TFCHI1-9,甲醇诱导第7 d酶活性最高,达32.29 U.mL-1。SDS-PAGE检测纯化重组蛋白的分子量约44 kDa。重组几丁质酶Tfchi1最适反应温度为35℃,最适反应pH值为5.5,在pH 6~8之间稳定。Zn2+、Cu2+对Tfchi1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活性测定结果显示,Tfchi1可明显抑制敏感植物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该酶在几丁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物防治等领域具有较广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咸洪泉,汤伟,李安娜,李多川[2](2011)在《菌寄生真菌黄蓝状菌(Talaromyces flavus)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菌寄生真菌的几丁质酶有很强的降解几丁质能力,在控制植物病害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克隆和研究菌寄生真菌黄蓝状菌(Talaromyces flavus)几丁质酶基因(tfchi1),本研究根据真菌几丁质酶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扩增基因中间片段的简并引物,采用RT-PCR、3'-RACE及5'-TAIL的方法获得了该基因的DNA和mRNA序列(GenBank:GU361769,GU361770)。tfchi1长为2 561 bp,具有6个内含子,长度分别为129、78、68、65、53和59 bp,包含1 194 bp的ORF,编码一个由39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推导的tfchi1氨基酸序列以及蛋白质结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蛋白具有典型的几丁质酶催化区保守序列SXGGW和DGXDXDWE,属于糖苷水解酶18家族几丁质酶,与柄篮状菌(Talaromyces stipitatus ATCC 10500)几丁质酶(XP_002480365)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6%,分子量为43.47 kD,等电点为4.97。该蛋白无信号肽序列,有15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Tfchi1的二级结构以无规卷曲和α-螺旋为蛋白的主要结构元件,叁级结构中有(α/β)8的圆桶形结构。tfchi1转化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GS115,酵母工程菌可分泌具几丁质酶活性的表达产物,重组蛋白的分子量与理论值相符。结果说明,本研究已从T.flavus中正确克隆了1个糖苷水解酶18家族几丁质酶基因。(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陈述,王志伟,解文科,唐帅,李慧[3](2011)在《黄蓝状菌几丁质酶E_2纯化、性质及抗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蓝状菌在SMCS液体培养基中置于恒温摇床(200r/min,27.5℃)上培养13天,诱导产生大量的几丁质酶。培养滤液经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Phenyl-Sepharose Fast Flow疏水层析、Sephacryl S-100分子筛层析得到了凝胶电泳(SDS-PAGE)谱带单一的几丁质酶E2,其分子量为32KD。其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pH值是5。Mn2+对其有明显的激活作用,Cu2+、FeCu2+对其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抗菌活性显示,其对供试病原菌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林业科技》期刊2011年04期)

陈述,李多川,刘开启,王自良,杨怀光[4](2003)在《黄蓝状菌一种几丁质酶的纯化、性质及抗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蓝状菌Talaromycesflavus在SMCS液体培养基中置于恒温摇床 (2 0 0r/min ,2 7 5℃ )上培养 13d ,诱导产生大量的几丁质酶。培养滤液经硫酸铵分级沉淀 ,DEAE SepharoseFast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Phenyl SepharoseFastFlow疏水层析、SephacrylS 10 0分子筛层析得到了凝胶电泳(SDS PAGE)谱带单一的几丁质酶 ,其分子量为 4 1kD。其最适反应温度为 5 0℃ ,最适pH值是5。Mn2 +对其有明显的激活作用 ,Cu2 +、Fe2 +对其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抗菌活性显示 ,其对供试病原菌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森林病虫》期刊2003年03期)

杨勇[5](2003)在《黄蓝状菌Talaromyces flavus内切β-1,3-葡聚糖酶的纯化、特性及抗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化学农药的“3R”(resistance, residual and resurgence)问题日益突出,生物防治作为病害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与可持续农业有良好的相融性和一致性,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菌寄生是菌寄生真菌(Mycoparasites)与寄主真菌之间的一种寄生方式,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真菌-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菌寄生菌与寄主真菌相互作用过程中,可诱导产生一系列的胞外细胞壁降解酶类(如几丁质酶、葡聚糖酶、蛋白酶、脂酶等),降解并穿透寄主真菌的细胞壁。因此,菌寄生菌是一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的真菌,它们不仅对植物病害有防治潜力,而且对阐明真菌间的寄生现象及信号传导有重要意义。黄蓝状菌(Talaromyces flavus)是一种常见的菌寄生真菌,对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等多种病原菌产生的菌核有重寄生作用,此外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um dahliae)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 vasinfectum)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黄蓝状菌与寄主真菌互作中,诱导产生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纤维素酶等多种胞外水解酶和葡萄糖氧化酶。由于大多数真菌的细胞壁是由几丁质和β-1,3-葡聚糖组成的,因而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被认为是一类重要的抗真菌蛋白。本研究表明黄蓝状菌T. flavus经诱导培养,可产生至少3种细胞壁降解相关的酶,即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纤维素酶,但该菌不产生蛋白酶;各酶诱导产生的高峰并不一致,β-1,3-葡聚糖酶在培养7d后达到高峰,而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则需9~10d。黄蓝状菌T. flavusβ-1,3-葡聚糖酶的诱导培养基,碳源可选用适当病原菌的细胞壁碎片,但高浓度的葡萄糖对产酶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氮源以酵母膏为最佳。产酶最适培养温度为28~30℃;培养基初始pH对产酶有较大影响,产酶适宜pH范围为5.0~6.0,最适宜pH为5.5。黄蓝状菌在SMF(Synthetic medium with fungal cell walls as carbon sources)液体培养基中置于恒温摇床(200r/min,28℃)上培养7d,诱导产生大量的β-1,3-葡聚糖酶。培养滤液经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Sepharose Fast Flow<WP=8>阴离子交换层析、Phenyl-Sepharose Fast Flow疏水层析、Sephacryl S-100分子筛层析得到了凝胶电泳(SDS-PAGE)谱带单一的β-1,3-葡聚糖酶。经12% SDS-PAGE和凝胶过滤层析,测得其分子量约为41.0~42.6kD。糖染色反应即过碘酸-Schiff试剂染色表明, 纯化的β-1,3-葡聚糖酶为单链糖蛋白。经薄层层析进一步证明,该酶为内切β-1,3-葡聚糖酶。本研究对β-1,3-葡聚糖酶的基本性质及其抑菌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β-1,3-葡聚糖酶最适反应温度为40℃,最适pH值范围为4.0~4.5之间。β-1,3-葡聚糖酶热稳定性较差,当温度超过45℃,酶开始丧失部分活性;60℃保温30min,其活性仅为原来的20%;在酸碱稳定性方面,pH< 6.5时酶较稳定,反应的最适pH值为4.0~4.5,当pH = 4.5时活性最高。Michaelis-Menten动力学分析得出,纯化的β-1,3-葡聚糖酶Km、Vmax分别为1.74mg/mL和0.176mg/mL·min。Na2+、Ca2+、Mn2+等对β-1,3-葡聚糖酶具有一定的激活作用,Hg2+、Cu2+、Ag+等对该酶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抗菌活性显示,β-1,3-葡聚糖酶对供试病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烟草赤星病菌、核盘菌和黄瓜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明显;而对串珠镰刀菌和苹果炭疽病菌抑制作用微弱。(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03-05-20)

黄蓝状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菌寄生真菌的几丁质酶有很强的降解几丁质能力,在控制植物病害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克隆和研究菌寄生真菌黄蓝状菌(Talaromyces flavus)几丁质酶基因(tfchi1),本研究根据真菌几丁质酶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扩增基因中间片段的简并引物,采用RT-PCR、3'-RACE及5'-TAIL的方法获得了该基因的DNA和mRNA序列(GenBank:GU361769,GU361770)。tfchi1长为2 561 bp,具有6个内含子,长度分别为129、78、68、65、53和59 bp,包含1 194 bp的ORF,编码一个由39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推导的tfchi1氨基酸序列以及蛋白质结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蛋白具有典型的几丁质酶催化区保守序列SXGGW和DGXDXDWE,属于糖苷水解酶18家族几丁质酶,与柄篮状菌(Talaromyces stipitatus ATCC 10500)几丁质酶(XP_002480365)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6%,分子量为43.47 kD,等电点为4.97。该蛋白无信号肽序列,有15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Tfchi1的二级结构以无规卷曲和α-螺旋为蛋白的主要结构元件,叁级结构中有(α/β)8的圆桶形结构。tfchi1转化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GS115,酵母工程菌可分泌具几丁质酶活性的表达产物,重组蛋白的分子量与理论值相符。结果说明,本研究已从T.flavus中正确克隆了1个糖苷水解酶18家族几丁质酶基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蓝状菌论文参考文献

[1].咸洪泉,汤伟,张丽青,李安娜,李多川.黄蓝状菌几丁质酶基因tfchi1的克隆、表达及抗菌活性[J].植物病理学报.2012

[2].咸洪泉,汤伟,李安娜,李多川.菌寄生真菌黄蓝状菌(Talaromycesflavus)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1

[3].陈述,王志伟,解文科,唐帅,李慧.黄蓝状菌几丁质酶E_2纯化、性质及抗菌活性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1

[4].陈述,李多川,刘开启,王自良,杨怀光.黄蓝状菌一种几丁质酶的纯化、性质及抗菌活性[J].中国森林病虫.2003

[5].杨勇.黄蓝状菌Talaromycesflavus内切β-1,3-葡聚糖酶的纯化、特性及抗菌活性[D].山东农业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温度对黄蓝状菌几丁质酶活性的影...pH对黄蓝状菌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黄蓝状菌几丁质酶抑制贝伦格葡萄...中几丁质酶tfchi3基因氨基酸...几丁质酶对玉米弯孢病菌孢子萌发和芽...温度对Talaromyces flav几丁质酶活性...

标签:;  ;  ;  ;  ;  ;  ;  

黄蓝状菌论文_咸洪泉,汤伟,张丽青,李安娜,李多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