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菁[1]2007年在《高校危机管理防预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社会始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回应各种危机挑战的过程。当前,社会学家普遍认为我国已进入了一个充满危机的高风险社会,高等学校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织,由于人群高度密集、人才大量聚集,往往会成为危机易发场所,倘若高校师生的危机意识不强,管理和防范措施不严,很容易引发危机事件。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者逐渐认识到,危机管理已成为高校日常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如何加强危机防范,建立高校的危机管理防预体系,避免危机发生,减轻危机后果则是高校危机管理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危机管理理论为理论工具,通过文献资料、比较研究、理论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展开对高校危机管理防预体系的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危机管理理论入手,厘清高校危机管理的相关概念,明确高校危机管理的特征、类型及阶段划分,构建了本课题的理论框架;第二部分,从我国高校危机事件的诱因分析入手,分析我国高校危机管理防预工作的现状,总结成绩与不足;第叁部分,以美、日两国学校危机管理防预工作为例,总结国际经验对我国高校危机管理防预工作的启示;第四部分,针对我国高校危机防预中存在的问题,构建高校危机管理的防预体系,同时依据高等教育的管理规律,结合此体系中的相应环节提出了可实现的途径和方法,建立了部分工作模型;第五部分,以《江南大学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为例,结合高校危机管理防预体系的设计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同时提出改进意见;第六部分,归纳本文的主要观点,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经过研究本文认为,一个健全的危机管理防预体系应是一个封闭的控制系统,包括:制定危机防预战略、危机管理的制度建设、建立信息沟通渠道、进行危机预警、制定危机应对预案、组建危机管理机构、开展危机教育培训等。在此系统中,危机管理战略的制定统观全局,在整个防预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危机预警、危机预案的制定、危机管理组织体系的建立及危机应对能力的培训是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子系统,危机管理中的制度建设及信息沟通渠道的建设则贯穿于整个危机防预体系的始终,与各个环节均有密切的联系。在现实的工作中,该防预体系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其工作内容和实现的方法、途径。
文献英[2]2007年在《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文中指出近10多年来,全球各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屡屡发生,对人类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了极大威胁,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引起了政府部门的严重关切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社会危害入手,指出了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的必要性:从危机管理理论出发,阐述了社会危机管理理论对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启示,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并结合国外成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模式与经验,提出了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机制的设想方案。本文从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与社会管理方式的非强制化的角度,指出政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由于危机影响的深远和广泛,单纯依靠政府和政府职能部门并不能高效地化解危机。因此,要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机制,在充分发挥政府效能的基础上,打破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实行公共服务市场化与社会化,提高非政府组织和市场机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阐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涵义、特征、危害与影响;危机管理理论的内涵及其对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启示;第二章从危机应对网络、社会应对能力、社会预警体系、应急能力建设、应急反应队伍建设和专家咨询队伍六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的现状和问题;第叁章从立法、应急处理、信息发布、应急保障、恢复重建等方面论述了政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中的职能;第四章从救助服务功能、调节资源配置和提高生产率等方面探讨了非政府(NGO)组织和市场机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中的作用;第五章在借鉴国外成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的基本构想。
艾枫月[3]2008年在《基于危机管理理论的大学校园危机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大学校园危机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威胁高校的稳定和发展。“校园危机”——这一严肃的课题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党的十六大以来,“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就校园建设来说,建设和谐校园也已成为各高校的目标诉求之一。构建和谐校园应首先从消除危机和危机隐患入手,和谐校园首先要是平安校园。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是保障学校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就要消除校园危机,第二步是进行校园文化、体制的高层次建设。解决校园危机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最低纲领,建设和谐校园是消除校园危机的终极目的。解决大学校园危机问题离不开危机管理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的共同指导。研究大学校园危机丰富了危机管理理论的内容,使其不再局限于研究商界企业、公共管理等方面,而涉足与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并在这个领域中大放异彩,同时也有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的空间和对象,还能有力的推动和谐校园建设。本文从分析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归纳大学校园危机和校园危机管理的涵义、特征入手,阐述了研究校园危机管理的意义。借鉴国外校园危机管理的管理经验,总结对我国校园危机管理的启示。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法,基于调查得出大学校园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大学校园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危机意识不强、高校危机教育缺失、缺乏有力的管理组织保障、安全设施不完备和部分设施老化以及国家校园专项立法不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因分析。最后提出大学校园危机管理的防范与治理措施,要形成校园危机防范组织和预警系统,要理性对待校园危机,要学习理论与实践训练并重,要做好危机后的评估与反思,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校园危机的防范作用。
汤洁[4]2008年在《非政府组织参与危机恢复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类公共危机呈现频发态势,因此,开展公共危机管理,提高危机管理能力,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危机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的管理过程,其生命周期包括缩减(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和恢复(Recovery)等阶段。危机恢复虽是危机管理的最后环节,但对整个危机管理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恢复管理得当,不仅能妥善处理危机善后事务,并且可化“危”为“机”,在危机管理中获益。政府在危机恢复中起着主导作用,而非政府组织作为危机管理的参与主体,在危机恢复中应当和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本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公共危机、公共危机管理、非政府组织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通过明晰概念明确研究方向,分析了危机恢复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定位,阐述了危机恢复的基本原则、整体框架和作用机理,并运用公民社会、治理等理论分析了非政府组织在社会转型期参与危机恢复的必然性与可能性,描述了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各个阶段的具体参与途径,论述了非政府组织在危机恢复中的独特优势。第二部分总结了国外非政府组织有效参与危机恢复的成功经验,阐述了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危机恢复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现实、体制等方面对此进行了原因分析。第叁部分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根据我国国情,对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危机恢复中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非政府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新模式,通过对公民社会的建设、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在危机恢复的良性合作等角度进行了阐述,并对拓宽非政府组织在危机恢复实践中的参与渠道主要从危机恢复评估、危机心理干预和基层社区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刘湃[5]2007年在《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责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危机状态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但是人们对它的关注并不是十分紧密。随着以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社会交往范围和领域的不断扩大,西方有学者认为,世界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危机频发时期,对中国来讲,目前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危机增多,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加强危机管理是各级政府必须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在对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的综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和内容以及我国社会转型与社会危机的关系。通过对我国现行危机管理的审视发现我国现行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主要有法律体系不完备;政府危机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社会危机预警机制;政府缺乏专门常设的危机结构和制度化、系统化的危机应对机制;缺乏常备的适应危机管理需要的物资储备系统;危机管理的信息系统不完善;没有和社会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等;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社会收入的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地区及个体的贫富差距迅速拉大;市场化浪潮的兴起与公共管理本质的冲击和全球化对公共管理范围和结构的影响;传统道德文化体系的失稳等。在对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职责就公共危机管理主体、管理权限依据、管理程序等方面进行国际比较和公共管理与常规行政管理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在危机管理过程中的政府责任问题,明确了在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迅速反应原则、果断决策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及时沟通原则、效率优先原则、协调一致原则、科学有序原则和寻求国际援助原则等。探索了我国政府在公共危机中应承担的职责,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机构设置、决策机制、沟通机制、控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的政策建议。
苗兴壮[6]2006年在《国内外公共突发事件应对研究述评》文中认为本文分别回顾了中外有关社会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和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过程,从纷繁的研究文献中概括了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的研究框架,认为对突发事件应急的研究可以归纳为静态系统和动态过程两个方面。近十几年来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了动态过程的研究上,而对静态系统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
戎向平[7]2007年在《我国公共危机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社会不是现在才遭遇危机,自古以来危机给人类造成的伤亡与损失几乎可以与文明的进步程度同日而语。我们开始重视危机,是因为不希望看到突如其来的伤害使我们失去宝贵的人类文明成果。在对抗危机的过程中,政府无疑承担着最为重要的责任。近年来,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对危机问题极为关注,国内外学术界也对此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考察与分析,以及研究危机事件的处理所暴露出来的政府体制设置的问题,不仅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需求,而且是公共行政学上的重大理论课题。危机虽然不可能绝对避免,但却可以管理、控制和化解,尽可能减少危机的发生,并把危机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同时,将公共危机转变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契机,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虽然我国处理公共危机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但相比之下,我国有效的危机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对重大危机的处置还存在诸多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因此,我们要认真总结以往处理突发性危机事件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危机处理管理的成功做法,按照公共危机管理规律,构建我国特色的、科学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文章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提出了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及特点,分析了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二部分分析了国外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并总结了其实践经验。第叁部分主要从六个方面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问题与缺陷进行了分析,即: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我国现阶段公共危机的诱因;我国公共危机管理观念上的问题;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上的问题与缺陷;我国学术界对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现有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就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问题进行了分析。即:加强危机管理教育的反思及建议;公共危机管理的机制构建;政府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和人力资源配置;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策制定;完善政府职能,加强公共危机管理;公共危机管理完善中的公共决策。
李海梅[8]2007年在《论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形象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安全造成巨大损失,而且也对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破坏,对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并且还对政府形象建设提出挑战。SRAS事件、禽流感疫情、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爆发及处理,使我国政府认识到突发公共事件对政府形象的挑战和影响,以及良好政府形象对正确处理危机、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害甚至将损害降低到最低程度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感受到建立政府良好形象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因此,如何防御危机、应对危机、变危机为契机、树立良好政府形象?这已经成为转型时期考验我国政府执政能力尤其是驾驭复杂局势、应对危机事件能力的一个重大课题。它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现代化的最终实现。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公共关系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形成非制度化的管理艺术与制度化的刚性管理优势互补。政府公共关系主体——政府,在防范并化解社会危机方面处在关键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公共关系的目标——塑造良好政府形象,是一种宝贵政府能力源泉。政府公共关系方法与艺术——沟通与协调,是预防、预警和消弭公共危机,提高政府抗风险能力的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在风险社会里,政府在化解危机中所展示的政府公信力,在抗击危机中良好形象的凝聚力构成了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抗风险能力的重要部分并且在政府危机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结合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对突发公共事件和政府形象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进行了论述,力求全面了解突发公共事件和政府形象的内涵。在此基础之上,对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多发区域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进而文章对突发公共事件对政府形象的影响和危害进行了描述。文章对突发公共事件引起政府形象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危机发生时公众所期待的政府形象的理想性与危机处理结果的不确定性及危机处理过程中政府自身形象意识不足、公关理念缺失、与公众缺少沟通、与媒体沟通不畅等原因造成了公众对政府形象的质疑。文章同时指出,突发公共事件是政府形象建设机遇和挑战,政府应抓住机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借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时机提升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并对塑造政府高效、负责、诚信、创新等良好形象建设提出了设想。
聂挺[9]2014年在《风险管理视域:中国公共危机治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进入风险社会,各种类型的灾难频繁发生,整个国际所面对的环境威胁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风险管理的环境日益复杂。全球化不断地向经济、社会、政治、安全和环境等各个领域深入发展,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日益紧密,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当前我国处于社会经济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凸显,不稳定性因素剧增,危机的诱发因素增多。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增强,风险因子和诱发因素的增多,向我国公共危机风险管理提出更加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本文试图将风险管理作为公共危机治理的逻辑起点,站在“治理”的战略高度,从公共治理结构等基础设施制度层面构建我国公共危机风险治理机制。从政府单一责任向社会协同治理、从事后应对转向主动保障、从注重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向风险的全过程动态、系统性管理。新时期,伴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在改革开放进入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宏伟发展战略目标。因此,我国公共危机风险治理机制的研究对于政府危机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是从保险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角度探究公共危机风险的深层根源和发生机理。主要从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整合多种相关理论并尝试构建公共危机风险治理的动态、全过程、全方位的治理机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借鉴国外公共危机风险治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已有的实际国情,为我国公共危机风险治理的提出总体思路和对策性建议。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的意义,多种渠道搜集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和事实文献资料,整理并筛选有效信息来说明和论证我国处于公共危机高发期的现实状况;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实践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国内外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得出本文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并勾勒出本文的总体架构;任何研究都必须对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以方便读者的阅读、理解。尤其在公共危机风险治理的研究领域学者们对于其中的很多概念还并未达成共识,存在争议的前提下,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就显得尤为必要。文中的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是在综合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定义和本文的研究需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概念的整合。第一章公共危机风险治理机制的相关理论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本研究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包括风险社会理论、危机治理理论。结合对危机的发展轨迹和演化路径的分析,从理论和学理上证明树立全主体、全风险、全要素、全过程的危机治理理念,是要实现公共危机的有效治理的必要条件。危机或风险研究需要整合危机治理和风险社会这两大理论,提出一个整合的分析框架。第二章包括公共危机风险治理系统要素及构建前提,这一章包括叁个小节。第一节是公共危机风险治理机制构建的前提,包括风险与公共危机互为因果、风险的演化和危机的生成同步渐进、风险的干预控制有效,从理论上论证了构建公共危机风险治理机制的可行性。第二节将危机风险管理机制分为四个子系统要素,即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防备与控制、风险准备与演练以及风险交流与沟通。在对各个子要素及其功能的介绍的基础上,从系统、全要素的角度分析了各要素在整个风险治理机制中的相互关系进行整体的分析。第叁节从风险管理全过程、动态管理的视角将风险治理系统分为风险防控子系统、应急管理子系统、恢复子系统、学习优化子系统。并对每个子系统中次级机制的框架结构、物资设备与技术手段等进行了论述和说明,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系统且各层次间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静态风险治理框架。第叁章以雾霾治理机制为例,分析公共危机风险治理体系,包括了叁个小节,是本文的重点章节。第一节,雾霾与公共危机治理,分析雾霾与公共危机的关系。以雾霾治理为切入点,分析风险治理与公共危机治理间的关系,并提出公共危机治理应当将风险管理作为其前端部分纳入其中。第二节,公共危机风险治理机制分析。从理论和静态的角度对公共危机风险治理防范机制、保障机制、整合机制、创新机制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和论证风险防范机制的内在动力,以及其运作的规则、方式、过程;从文化保障、政治保障、制度保障和资源保障等多角度全方位的阐述了公共危机风险治理的保障机制;透过法律法规、制度、政策等规范作用下,整合并协调社会组织和资源,实现全程的危机管理;通过总结、学习和创新,建立风险治理的创新机制,不断的完善风险治理机制,进从四个方面提升公共危机风险治理的能力。第四章发达国家公共危机风险治理案例分析,主要以美国“9.11事件”、日本东京大地震等国外公共危机风险治理案例为例,分别对政府高层、各级部门、技术保障、社会组织、志愿者、公民个人在整个事件过程中的作用和表现进行剖析,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经验,借鉴其可取之处,更好的为我国公共危机风险治理所用。第五章完善我国公共危机风险治理机制的路径选择,将“全过程应对体系”应急管理纳入国家治理结构优化的整体框架,进行“叁位一体”的战略治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提出完善我国公共危机风险治理机制路径选择。宏观层面上,以从公共危机治理推进到社会风险治理的远期路径为目标,着眼于从应急(灾害)管理推进到公共危机治理的中期路径建设,以应急(灾害)管理为切人口,进一步优化初步建立起来的应急(灾害)管理体系,从而实现社会风险管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公共危机治理“叁位一体”的系统治理。微观层面上,分别从事前日常管理、事中应急、事后善后处理的叁个阶段对完善我国公共危机风险治理机制的路径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应的建议。
张国清[10]2003年在《公共危机管理和政府责任——以SARS疫情治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对SARS疫情的认识 ,本文重新规定了公共危机的特点 ,探讨了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即中国各级政府处理SARS疫情的不同应对措施和不同后果 ,比较了政府应对这同一场公共危机的3个个案 ,评估了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的政府责任 ,提出了一个公共危机管理和政府责任过程模型 ,最后对提升中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参考文献:
[1]. 高校危机管理防预体系研究[D]. 张菁. 同济大学. 2007
[2]. 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D]. 文献英. 四川大学. 2007
[3]. 基于危机管理理论的大学校园危机管理研究[D]. 艾枫月. 大连理工大学. 2008
[4]. 非政府组织参与危机恢复管理研究[D]. 汤洁.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5]. 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责任研究[D]. 刘湃. 大连理工大学. 2007
[6]. 国内外公共突发事件应对研究述评[J]. 苗兴壮.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06
[7].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戎向平. 河北师范大学. 2007
[8]. 论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形象建设[D]. 李海梅. 四川大学. 2007
[9]. 风险管理视域:中国公共危机治理机制研究[D]. 聂挺. 武汉大学. 2014
[10]. 公共危机管理和政府责任——以SARS疫情治理为例[J]. 张国清. 管理世界. 2003
标签:政治学论文; 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论文; 危机管理论文; 公共卫生事件论文;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论文; 公共危机论文; 公共卫生管理论文; 风险社会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