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剪接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蛋白质,转录,选择性,拟南芥,核糖体,蛋白。
剪接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刘玲[1](2017)在《FOXM1b/c亚型的可变剪接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可变剪接指的是前体m RNA通过不同的剪接方式产生不同的m RNA剪接异构体的过程。人类约95%的基因进行了可变剪接,这种机制对于蛋白表达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1],异常的可变剪接与癌症等许多疾病密切相关。可变剪接事件的发生是通过剪接位点的选择及前体RNA上增强子、沉默子等在内的的顺式作用元件招募SR蛋白、hn RNPs等反式作用因子来完成。FOXM1,全称Forkhead box protein M1,是转录因子Forkhead家族中的一员,参与细胞增殖,血管新生,细胞凋亡,氧化应激,代谢平衡,炎症[2]等生命进程,具有致癌活性。FOXM1通过可变剪接产生3种剪接异构体,分别编码a、b、c叁种蛋白亚型。a亚型(含5a,7a可变剪接外显子),因其反式激活域结构的破坏而没有转录活性[3]。b亚型(不含5a和7a外显子)与c亚型(只含有5a可变剪接外显子)均有转录活性。FOXM1b是肿瘤代谢中有效的激活基因,是癌细胞中的主要亚型[4],并在软琼脂实验中比c亚型有更强的转化能力。此外,FOXM1b是肿瘤代谢中有效的激活因子,ARF介导的对FOXM1b的抑制是抑制肿瘤代谢的关键机制[5]。FOXM1b通过激活Akt-snail I通路,促进肿瘤转移有关的基因表达而促进肿瘤转移[6]。因此抑制FOXM1b的表达对肿瘤转移的治疗意义重大[7]。FOXM1c在正常细胞及癌细胞中广泛表达,并且可以被RAF/MEK/MAPK信号通路激活,这种激活能促进FOXM1c的蛋白水解。FOXM1c它可以通过直接结合两个TATA盒,也可以直接结合TATA结合蛋白与通用转录因子TFIIA,TFIIB反式激活c-myc启动子,通过此方法找到了FOXM1c新的靶基因c-myc、c-fos、热休克蛋白70等,这一发现有力地支持了FOXM1作为典型的增殖相关基因的证据[8]。FOXM1b/c亚型有重要的不同的生物学意义,因此研究FOXM1b/c亚型可变剪接的机制尤为重要,但目前其机制尚不清楚。本课题旨在验证FOXM1b/c在细胞增殖、迁移等方面的功能区别,通过确定调控FOXM1b/c表达的顺式作用元件及反式作用因子探究FOXM1b/c亚型的可变剪接机制。方法:(1)比较FOXM1b/c亚型的功能差异。在MDA-MB-231细胞中,分别构建FOXM1b及FOXM1c的稳转细胞系,进行划痕实验及平板克隆实验,分别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增殖能力。(2)建立检测FOXM1b/c亚型的方法。提取Hela细胞总RNA,利用RT-PCR检测FOXM1b/c亚型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其在癌细胞系中的内源性表达。(3)找出调控b/c亚型的顺式作用元件。在报告基因水平删除嘧啶或嘌呤富集区,将其瞬转到Hela细胞中,利用RT-PCR确定能调控FOXM1b/c亚型表达的顺式作用元件。并对有调控作用的顺式作用元件采用CRISPR-Cas9技术进行内源性敲除。(4)在报告基因水平确定调控FOXM1b/c亚型的反式作用因子。克隆剪接因子,并将其与报告基因瞬时转染到Hela细胞中,利用RT-PCR筛选能调控FOXM1b/c亚型的剪接因子。(5)在细胞内源性表达水平验证反式作用因子对FOXM1b/c可变剪接的调控作用。构建稳定表达反式作用因子的细胞株,用RT-PCR检测过表达反式作用因子时能否影响细胞内源性FOXM1b/c亚型的表达。结果:(1)FOXM1b的平板克隆形成能力强于FOXM1c;FOXM1c的细胞迁移能力略强于FOXM1b。(2)删除内含子5a上的一段嘧啶富集序列P2及外显子5a、内含子5a上的特异的嘌呤富集序列P3、P5均能显着增加FOXM1b的表达;删除内含子5a上的一段特异的嘌呤富集序列P4可使FOXM1c的表达显着升高。(3)采用CRISPR-Cas9进行细胞内源性敲除P2能显着增加FOXM1b的表达。(4)在报告基因水平,过表达HNRNPF、HNRNPH能显着增加FOXM1c的表达;过表达HNRNPA1、HNRNPK、TRA2A、TRA2B能显着增加FOXM1b的表达。(5)在内源性过表达反式作用因子的Hela稳转细胞系中,TRA2B能增加FOXM1b的表达。结论:本研究证实了FOXM1b比FOXM1c有更强的平板克隆形成能力,而FOXM1c的细胞迁移能力略强于FOXM1b。在报告基因水平删除嘧啶富集区P2、嘌呤富集区P3、P4、P5能显着改变FOXM1b/c的表达,说明这几段特异序列对FOXM1b/c的表达至关重要。细胞内源性敲除P2能显着增加FOXM1b的表达,表明P2为能调控FOXM1b/c表达的顺式作用元件。在Hela细胞中,过表达剪接因子TRA2B使FOXM1b的表达内源性增加10%,提示剪接因子TRA2B为能调控FOXM1b/c表达的反式作用因子。(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7-02-01)
杨莹,孙宝发,肖文,杨鑫,孙慧颖[2](2015)在《动态RNAm~6A甲基化修饰及其调控mRNA剪接机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RNA 6-甲基腺嘌呤(m6A)动态修饰酶的研究及RNA m6A免疫沉淀及高通量测序技术(Me RIP-seq/m6A-seq)的快速发展,为揭示m6A在调控RNA加工、个体发育、分化、代谢及生殖等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新契机.催化m6A修饰形成的甲基转移酶复合物至少包括了催化亚基METTL3和METTL14及调控亚基WTAP;加双氧酶家族蛋白FTO和ALKBH5作为m6A去甲基化酶催化m6A去甲基化;而m6A结合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质的YTH结构域家族YTHDF1-3和细胞核的YTHDC1-2.扰动上述调控m6A动态的修饰酶活性可导致上千基因的表达变化,并影响m RNA稳定性及剪接加工等.本文综述了近期m6A甲基转移酶、去甲基化酶和结合蛋白的重要研究进展,并讨论了m6A调控RNA加工代谢尤其是pre-m RNA剪接的潜在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Science Bulletin》期刊2015年01期)
吴娟,赵静,杨丽娜,李郁,杨红[3](2015)在《FoxM1与癌发生的相关剪接机制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FoxM1是一种原癌基因。它也是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的转录因子。Fox M1是Forkhead Box转录因子家族重要成员,定位于染色体12p13.3,特异性表达于增殖期细胞中,在细胞终末分化时消失,是一个典型的与细胞增殖相关的转录因子,在细胞G/S及G/M期转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具有Fox M1A、B和C叁种剪接异构体。Fox M1B和C在癌组织中高表达,发挥转录激活、促癌发生和发展的作用,而Fox M1A在癌组织中低表达,发挥转录抑制功能。癌组织中Fox M1B/C的优先选择对于Fox M1发挥促癌作用非常关键。因此对这一现象的成因即Fox M1癌相关选择性剪接机制的研究非常重要。(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5年01期)
李国丽[4](2013)在《果蝇Dscam和Tep2基因互斥可变剪接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变剪接是指有些基因的前体mRNA在加工过程中,由于选择不同的启动子、终止子或剪接位点,导致同一前体mRNA加工后产生两种或更多种的成熟mRNA.可变剪接是增加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多样性的主要机制,互斥剪接是可变剪接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黑腹果蝇唐氏综合症细胞粘附因子(Dscam),它通过互斥剪接可以产生38,016种不同的异构体,而黑腹果蝇含硫酯键蛋白(Tep2)基因虽然只有五个互斥外显子,但它在物种间进化速率很快。目前对这两个基因的互斥剪接机制还知之甚少,尤其是对Tep2基因互斥剪接机制的研究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文献报道。已有研究发现,锚定序列和选择序列竞争性互补配对形成的RNA二级结构可以直接调控Dscam基因的互斥剪接,但是选择和激活互斥外显子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本论文中,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了一种由串联茎环亚单位组成的、进化上保守的基因座控制区(locus control region, LCR),并通过实验方法证明了LCR在多种昆虫物种中都以串联茎环二级结构形式存在。进一步的实验还发现,LCR通过缩短内含子的有效距离与锚定序列和选择序列的竞争性互补配对机制共同作用,调控激活Dscam基因外显子簇6互斥外显子的选择。我们还在锚定序列上游发现了一些潜在的剪接蛋白作用靶点,为进一步揭示Dscam基因的互斥剪接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我们的发现不仅揭示了一种新的互斥剪接机制,还提供了一种在进化过程中趋于复杂的长距离RNA调控机制模型。在Dscam基因外显子簇6的研究结果启发下,我们对黑腹果蝇Tep2基因外显子簇5的互斥剪接机制也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实验验证,我们发现Tep2基因的互斥外显子也符合靠近激活机制,即当靠近下游组成型外显子时,互斥外显子可以被特异性激活。我们还发现并验证了对Tep2基因的互斥剪接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的两个内含子顺式作用元件。进一步通过RNA-蛋白互作实验以及RNA干扰实验,我们筛选到六种与这两个内含子元件相互作用的蛋白,并认为Tep2基因可能是通过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拉近互斥外显子与组成型外显子6的距离,从而选择性激活互斥外显子的剪接。我们的研究为进一步揭示黑腹果蝇Tep2基因的互斥剪接机制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也暗示了一种新的互斥可变剪接调控机制模型。(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12-23)
洪丹丹[5](2013)在《内含子剪接机制从酵母到拟南芥进化过程的研究(Ⅱ)》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的研究让我们对内含子的功能与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但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实验表明内含子可以影响转录、mRNA的修饰、稳定性、出核运输和翻译效率等不同步骤的基因表达过程。想要深入了解内含子的这些作用,或许要从较宽广的角度来认识内含子的剪接机制。实验室前期结果表明大部分植物的内含子不能在酵母细胞中剪接,希望藉着探索从酵母到植物进化过程中影响内含子剪接的顺式元件和反式因子的相应变化,更深入地了解参与内含子剪接的要素。为了尽量保持待测目标基因的原有结构和生理功能,我们构建了一系列简化的拟南芥核糖蛋白RPL36B突变基因,转化至缺失内源酵母RPL36基因的细胞中,使得拟南芥核糖蛋白RPL36B成为细胞内唯一的RPL36蛋白来源,以便观察拟南芥突变基因在酵母细胞中的剪接效率及对细胞生长的效应。相关文献报道,内含子周围的序列、内含子GC含量及其周围外显子GC含量、启动子和snRNA及其相关蛋白等不同程度的影响内含子的剪接效率。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分别做了如下研究:首先,为了确定内含子周围序列对其剪接效率的影响,我们将一系列简化的拟南芥核糖蛋白RPL36B突变基因通过不引入酶切位点方式从5’非翻译区转移到编码区,通过分析RT-PCR检查,我们发现除了同时将5’剪接位点和分支位点突变成酵母的构建由完全剪接变为不完全剪接外,其余构建变化不明显。初步结果表明内含子周围序列对其剪接效率的影响不明显。接着,为了确定GC含量及其内含子周围的外显子GC含量对内含子剪接效率的影响,我们分别用高GC含量的酵母内含子和低GC含量的酵母内含子替换拟南芥第一个内含子,在此基础上同时还将其5’剪接位点单独突变与5’剪接位点和分支位点同时突变,然后通过RT-PCR检查,结果表明不同GC含量的酵母内含子都可以完全剪接。然而相对于拟南芥内含子,仅突变高或低GC含量的酵母内含子的5‘剪接位点仍可以发生部分剪接。但是同时突变5’剪接位点和分支位点后就变得完全不可以剪接;可能5’剪接位点和分支位点对内含子剪接起关键作用,GC含量对其影响不明显。为了对影响内含子剪接因素有个更系统的了解,我们进一步分析不同启动子对内含子剪接效率的影响,将一些构建的启动子由酵母RPL36B启动子换成ADH1启动子或将其原先低拷贝载体换成高拷贝载体后,通过RT-PCR验证分析还是不可以剪接,说明最重要的可能还是内含子的识别因素决定其能否剪接,启动子对其影响效果不明显。最后,从影响内含子识别的snRNA方面研究内含子的剪接,U1 snRNA主要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识别内含子5‘剪接位点,U2 snRNA主要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识别内含子分支位点,内含子5‘剪接位点和分支位点的协同识别对其剪接有关键作用。鉴于拟南芥和酵母内含子剪接位点保守性的差异,推测拟南芥U1和U2 snRNAs在剪接位点识别的过程中有更高的可塑性,尤其在分支位点。于是我们希望在酵母细胞中导入拟南芥的U1和U2 snRNAs,看是否能促进拟南芥内含子在酵母中的剪接。我们将克隆的拟南芥U1 snRNA或U2 snRNA,分别转入到B,B+3M和5M,5M+3M等剔除内源36B的突变菌中,通过Spotting assay和RT-PCR的检测发现单独转入U1或U2snRNA还是不能改进拟南芥内含子在酵母细胞中的剪接。我们已经通过设计针对拟南芥特异性的反转录引物和PCR引物确定转进后拟南芥U1 snRNA和U2snRNA确实发生了转录,可能是仅仅依靠U1 snRNA和U2 snRNA还不足以促进其剪接,还需要一些剪接相关的蛋白。我们克隆了拟南芥特异性的蛋白P14、SF1和SF3B155,将其转进去希望在snRNA的协同作用下能够促进内含子的剪接。同时,我们也计划构建拟南芥和酵母的cDNA文库,希望从中筛选一些能够促进拟南芥内含子剪接的相关因子。从拟南芥内含子在酵母细胞中剪接所需要的额外顺式及反式元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内含子剪接从酵母到植物进化的机制和意义。(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3-05-24)
张鹏[6](2013)在《果蝇MRP1互斥剪接机制及家蚕表达霍乱毒素B亚基与人谷氨酸脱羧酶融合蛋白抗I型糖尿病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变剪接是真核生物RNA转录后加工的一种重要的调控机制。互斥剪接是一种特殊的受到严格调控的可变剪接形式,它能够增加蛋白质的多样性。互斥剪接即互斥外显子簇中有且只有一个可变外显子被选择进入成熟的mRNA,从而形成不同的蛋白质异构体。针对互斥剪接的机制,科研人员提出了几种调控模型来予以解释。MRP基因编码的多药耐药性蛋白是ATP结合域的跨膜转运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是引起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的一个因素。在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中,MRP1的第八组外显子含有7个互斥外显子。本研究首先应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得到14种果蝇物种的MRP1基因序列,分析黑腹果蝇的EST序列以及互斥外显子的进化关系。野生型的minigene中主要表达外显子8.4,接下来是外显子8.1和8.8。通过一系列的删除表达载体的构建,发现在外显子8.4上游的108bp和8.4下游的244bp中存在调控元件。这些初期的实验数据为研究MRP1的互斥剪接调控机制打下了基础。Ⅰ型糖尿病是一种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疾病,它是由于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损伤而造成的。霍乱毒素B亚基(CTB)作为一种强大的免疫粘膜载体分子,能够有效的促进口服免疫耐受。本研究构建了CTB与人GAD65的融合基因的表达载体,通过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DH10Bac感受态细胞中发生转座重组,利用叁抗和蓝白斑筛选得到重组的Bacmid质粒。把Bacmid质粒成功转染家蚕BmN细胞获得CTB-hGAD65杆状病毒。将重组病毒感染家蚕BmN细胞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后,检测到了未加热前的五聚体融合蛋白(105kDa)和加热后的单聚体(21kDa)。用GM1-ELISA来分析融合蛋白的五聚体活性,结果表明CTB-hGAD65融合蛋白的GM1受体结合能力低于CTB标准品的结合能力。(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3-20)
王海涛[7](2011)在《果蝇14-3-3ξ基因选择性剪接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真核生物基因在转录后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后加工过程才能够成为具有正常生物学功能的成熟mRNA,后加工过程包括加帽、加尾、RNA编辑和选择性剪接等。而前体mRNA的选择性剪接则显着增大了蛋白质的多样性,以及基因表达的复杂程度。真核生物的内含子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在很多物种中其5'和3'剪切位点的基本序列都具有相对很高的保守性,内含子从mRNA前体转录产物中的去除和随后外显子的连接称作mRNA前体的剪接,它是构成真核基因表达和基因调控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选择性剪接在真核生物蛋白质组的扩展以及新功能的产生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其多种剪接形式在功能调控水平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是通过改变生物大分子的局部结构导致的细微调控对重要功能产生的影响。14-3-3蛋白家族的成员形成了一组分子量为30kDa的高度保守的酸性蛋白,在许多器官和组织中广泛表达。14-3-3现已被证实是一个二聚体蛋白家族,能够调控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作用涉及细胞信号通路,细胞周期进程的调控,胞内靶向作用,细胞骨架结构和转录等方面。二聚体结构的特定组成成分可能会影响与14-3-3相互作用的蛋白,这种相互作用的调控通常包括相互作用蛋白的磷酸化作用,在一些情况下,14-3-3亚型的磷酸化作用本身可以调控蛋白相互作用。互斥剪接是一种受到严格调控的选择性剪接方式,包括互斥基因剪接以及互斥外显子剪接,研究较多的是互斥外显子剪接,也即在一个外显子簇中最终只有其中一个外显子被保留在成熟的mRNA中,从而增加生物体的蛋白质多样性。我们发现Drosophila melangaster 14-3-3ξ基因含有互斥外显子5a、5b、5c,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结果揭示了调控14-3-3ξ前体mRNA互斥剪接的内部元件:两段高度保守的选择序列以及一段锚定序列,且它们之间能形成良好的互补配对。在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大量的突变体来探究D.melanogaster 14-3-3ξ基因的选择性剪接机制,结果表明,14-3-3毛基因嵌合外显子5b重组断裂点后面的一段序列可能对该基因的选择性剪接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1-01-18)
邵爱云,孟清[8](2008)在《断裂蛋白质内含子的剪接机制、起源和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内含子(intein)是具有自我催化活性的蛋白质.翻译后,通过蛋白质剪接从蛋白质前体中去掉,并以肽键连接两侧蛋白质外显子(extein)形成成熟蛋白质.断裂蛋白质内含子(splitintein)在蛋白质内含子中部区域特定位点发生断裂,形成N端片段和C端片段,分别由基因组上相距较远的两个基因编码.现在已知,它仅分布于蓝细菌和古细菌中.断裂蛋白质内含子的N端片段和C端片段通过非共价键(如静电作用)相互识别,重建催化活性中心,介导蛋白质反式剪接.断裂蛋白质内含子的发现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基因表达和蛋白质翻译后成熟过程复杂性的认识,而且它在蛋白质工程、蛋白质药物开发和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等方面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本文试图综述断裂蛋白质内含子的分布、结构特征和剪接机制,并分析其可能的起源和进化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李婧,郭风劲[9](2008)在《内质网应激反应时IRE1-依赖性XBP1剪接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哺乳动物细胞,X盒结合蛋白1(X-box binding protein 1,XBP1)是一种具有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哺乳动物细胞中,当未折迭蛋白质在内质网蓄积时会激活一种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即未折迭蛋白质反应(UPR)。哺乳动物细胞定位于内质网膜的IRE1α,可通过二聚化而激活其自身的蛋白激酶及核糖核酸酶活性,从而部分地转导UPR信号。活化的IRE1α在XBP1 mRNA的两个位点对其进行切割反应,诱导一种非传统剪接反应。这种剪接反应会产生一种功能性XBP1转录因子,可作为内质网应激反应时的传感器。同时,在内质网应激反应时还有另一种转录激活因子6(ATF6)蛋白酶解系统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生命的化学》期刊2008年03期)
李稚锋[10](2006)在《真核基因剪接机制相关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真核基因普遍具有外显子被内含子分隔的割裂结构。基因转录过程中的剪接加工是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机制,而可变剪接是转录组复杂多样性的重要来源,在机体发育、组织特异性表达、疾病发生和发展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真核基因剪接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海量的实验数据里蕴藏了丰富的基因剪接机制相关的信息。本文基于已有实验数据研究了真核基因剪接机制相关特征:利用较大的已知剪接结构的基因数据集分析了基因剪接的结构特征;利用比较词频的统计方法和组织特异的可变剪接数据集分析了可变剪接调控元件的特征;提出了剪接比对方法EIparser和基于图论的可变剪接分析方法Expath,用来分析剪接的形式特征;基于转录数据、标准基因组数据以及高性能计算,构建了标准转录数据集和转录组可变剪接分析系统,为可变剪接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基因剪接的结构特征研究是利用从基因组注释中提取的较大的已知剪接结构的基因数据集,系统考察基因预测程序中常用的基因剪接的结构特征,包括剪接的长度特征、外显子相位相关特征和剪接位点信号特征。因为分析的数据集规模较大,获得的特征具有比较普遍的意义。结果发现第一内含子长度偏长,可能与第一内含子的特殊功能相关。编码区外显子叁相位终止密码子特征分析发现,剪接结构在非翻译相位具有敏感的相位错误监控机制,而且两个非翻译相位同时参与监控。剪接位点在位置权重阵列模型下的信号强度特征为可变剪接位点相比固定剪接位点信号强度有所弱化,两者与假位点的信号强度分布均有部分重迭。本文建立了包括位点碱基组成、碱基叁元组组成、位点信号强度、配对位点局部最优值的特征向量,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进行剪接位点预测,其识别真假位点的特异性比仅依赖位点信号强度的方法有所提高。可变剪接的调控元件特征研究是根据实验发现的一种剪接因子竞争决定剪接位点选择的机制,将ASAP数据库中脑组织特异的可变剪接位点数据集,按照特异可变剪接位点选择的远近位置进行分类,利用比较词频的统计方法获得了一些显着过表达于参照数据集的剪接调控元件。有一部分计算结果与已有实验验证的元件吻合。对元件进行物种间的保守性分析,结果表明本文计算获得的元件具有潜在的调节功能,新发现的元件模式为实验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根据已有实验验证的元件的功能,初步探讨了可变剪接与调控元件之间的关系。本文利用了剪接结构特征分析获得的知识,在剪接比对基本算法的框架下,实现了改进的剪接比对程序EIparser。与已有剪接比对程序相比,获得的剪接结构更准确,结果表示更符合生物学意义。利用EIparser,构建了基于RefSeq数据库的模式生物标准转录数据集,揭示了RefSeq数据存在的问题。本文实现的利用基因组信息的、基于图论的可变剪接分析方法Expath,比传统的转录数据分析方法具有更好的计算效率,鉴定的可变剪接类型更为完整可靠,产生的信息更为丰富。最后,基于高性能计算,本文建立了以EIparser和Expath为主要方法的转录组可变剪接分析系统。(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6-04-01)
剪接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RNA 6-甲基腺嘌呤(m6A)动态修饰酶的研究及RNA m6A免疫沉淀及高通量测序技术(Me RIP-seq/m6A-seq)的快速发展,为揭示m6A在调控RNA加工、个体发育、分化、代谢及生殖等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新契机.催化m6A修饰形成的甲基转移酶复合物至少包括了催化亚基METTL3和METTL14及调控亚基WTAP;加双氧酶家族蛋白FTO和ALKBH5作为m6A去甲基化酶催化m6A去甲基化;而m6A结合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质的YTH结构域家族YTHDF1-3和细胞核的YTHDC1-2.扰动上述调控m6A动态的修饰酶活性可导致上千基因的表达变化,并影响m RNA稳定性及剪接加工等.本文综述了近期m6A甲基转移酶、去甲基化酶和结合蛋白的重要研究进展,并讨论了m6A调控RNA加工代谢尤其是pre-m RNA剪接的潜在作用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剪接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刘玲.FOXM1b/c亚型的可变剪接机制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7
[2].杨莹,孙宝发,肖文,杨鑫,孙慧颖.动态RNAm~6A甲基化修饰及其调控mRNA剪接机制(英文)[J].ScienceBulletin.2015
[3].吴娟,赵静,杨丽娜,李郁,杨红.FoxM1与癌发生的相关剪接机制的探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
[4].李国丽.果蝇Dscam和Tep2基因互斥可变剪接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
[5].洪丹丹.内含子剪接机制从酵母到拟南芥进化过程的研究(Ⅱ)[D].南昌大学.2013
[6].张鹏.果蝇MRP1互斥剪接机制及家蚕表达霍乱毒素B亚基与人谷氨酸脱羧酶融合蛋白抗I型糖尿病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
[7].王海涛.果蝇14-3-3ξ基因选择性剪接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
[8].邵爱云,孟清.断裂蛋白质内含子的剪接机制、起源和进化[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8
[9].李婧,郭风劲.内质网应激反应时IRE1-依赖性XBP1剪接机制[J].生命的化学.2008
[10].李稚锋.真核基因剪接机制相关特征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