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伤害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事故,交通安全,翻车,程度,内脏,强度。
伤害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王卫玲,王成章,丁洁,谢志利,王慧萍[1](2019)在《我国产品伤害风险测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产品伤害风险测度是对产品伤害风险进行量化分析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本文结合我国产品伤害监测数据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产品伤害风险测度模型。我们将产品伤害风险分解为产品伤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产品伤害后果的严重性两个要素,借鉴金融风险的测度模式,采用产品伤害概率分布的分位数来量化产品伤害后果的严重程度,并在产品伤害后果的严重性因素中引入影响扩散因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产品伤害风险测度模型。最后,论文对各类产品的伤害风险测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来源于《标准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辛永振[2](2019)在《基于累积效应的沙林毒气人体伤害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沙林毒气泄漏后对人体的伤害情况,建立沙林毒气的人体伤害模型,考虑人员受到沙林毒气伤害时的累积效应,通过对人员疏散路径上沙林毒气对人体的伤害效应进行积分,建立了基于累积效应的沙林毒气人体伤害模型,以定量的方式分析人员所受的伤害。为了验证沙林毒气累积伤害模型的正确性和适用性,以某二层地铁站为例,模拟释放沙林毒气后,逃生反应时间分别为0、20、40、60、80 s工况下,人员死亡人数和累积伤害值。模拟结果表明,沙林毒气累积伤害模型有效可靠。沙林毒气累积伤害模型可用于沙林等有毒气体对人员的伤害情况模拟仿真,亦可为发生毒气泄漏袭击时的应急管理提供数据参考。(本文来源于《消防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胡嘉同,王晓宇,何伟,宿杨帅,张晓宁[3](2019)在《电针对结直肠扩张刺激模型大鼠内脏伤害性痛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强度、不同穴位电针刺激对结直肠扩张刺激引起的大鼠内脏伤害性痛反应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SD大鼠54只,分别进行电生理实验(30只)和形态学实验(24只)。电生理实验中先选出6只大鼠用于结直肠扩张(CRD)刺激诱导腹直肌肌电发生阈值观察,其余大鼠随机分为足叁里组、天枢组和曲池组,每组8只,麻醉状态下给予CRD刺激造成大鼠内脏伤害性疼痛,采用1 mA和3 mA电流强度电针刺激大鼠"足叁里""天枢""曲池",持续时间140 s,记录其对腹直肌肌电活动的曲线下面积、频率、振幅。形态学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1 mA足叁里组、1 mA天枢组、1 mA曲池组、3 mA足叁里组、3 mA天枢组、3 mA曲池组,每组3只,电针刺激持续时间30 min,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不同强度不同穴位电针刺激对CRD刺激造成孤束核c-fos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影响。结果 60 mmHg的CRD可诱发大鼠内脏痛,表现为腹直肌肌电的曲线下面积、频率和振幅明显增加,与CRD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故将其选为CRD刺激值。1 mA电针"天枢"可以显着改善伤害性刺激引起的腹直肌肌电的发放(P <0. 05),c-fos阳性神经元在延髓孤束核表达的数量和密度均明显减少(P <0. 05)。而1 mA电针"足叁里"和"曲池",对CRD引起的腹直肌肌电发放没有显着改善。3 mA电针"足叁里"和"天枢",均可以明显抑制CRD引起的腹直肌肌电的发放(P <0. 01),并减少CRD造成c-fos在孤束核的表达增加(P <0. 05)。结论电针"天枢"和"足叁里"均可以显着改善CRD引起的伤害性痛反应,减少c-fos阳性神经元在大鼠延髓孤束核的表达,但同节段"天枢"抑制内脏痛所需的刺激量较小。(本文来源于《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胡嘉同[4](2019)在《电针对结直肠扩张刺激模型大鼠内脏伤害性反应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背景内脏痛(Visceral pain)是一种以内脏疼痛、内脏高敏感为主要特征的常见临床表现。内脏痛不同于躯体炎性痛和神经病理痛,其疼痛位置不明确,性质难以描述,可伴有牵涉痛。内脏痛患者长期反复发作可引起继发性躯体痛敏,产生不良负面情绪,出现恶心、大量出汗、胃肠道功能紊乱等自主神经反应。内脏痛多见于胃肠道相关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等功能性与炎症性疾病。此类疾病相当于中医肠腑病中的腹痛。目前,内脏痛相关治疗手段主要有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但药物成瘾性,手术费用高昂等问题使其临床应用受限。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替代疗法治疗内脏痛是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的。目前研究已经证实,针灸作为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可有效缓解各种急、慢性内脏痛,其调节胃肠功能,治疗肠道类疾病临床效果较好,常用穴有天枢、足叁里和上巨虚等。随着内脏痛动物模型的发展与科学技术检测手段的成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事针灸治疗内脏痛的临床及基础研究。针刺镇痛的效果可信,但对比不同穴位,不同电针强度对内脏痛反应抑制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采取大鼠结直肠扩张刺激(colorectal distension,CRD)诱发大鼠内脏痛。分别选取不同腧穴(足叁里、天枢和曲池),不同强度的电针刺激(1 mA或3 mA)治疗结直肠扩张模型大鼠,观察比较电针对结直肠扩张大鼠腹直肌肌电的曲线下面积、频率和振幅以及结直肠扩张诱发延髓内脏带内孤束核c-fos表达的影响,探讨不同穴位、不同电针强度对结直肠扩张内脏伤害性痛反应的抑制效应,揭示不同穴位电针缓解内脏痛的作J用特点及可能机制。为针灸临床镇痛提供科研基础和理论根据。2 研究目的本实验采取结直肠扩张诱发大鼠内脏痛,以大鼠腹直肌肌电发放程度(曲线下面积、频率和振幅),c-fos阳性神经元在延髓内脏带内孤束核的表达程度为检测指标,探讨不同强度,不同穴位电针抑制大鼠内脏痛痛反应效应差异及其可能机制。3研究方法本研究选用SD大鼠54只,分别进行电生理实验(30只)和形态学实验(24只)。电生理实验中用于结,直肠扩张刺激诱导腹直肌肌电发生阈值观察的大鼠6只,剩余大鼠随机分为3组:足叁里组、天枢组、和曲池组,每组8只。用于形态学研究的大鼠随机分为8组:正常组、模型组、1mA足叁里组、1mA天枢组、1mA曲池组、3mA足叁里组、3mA天枢组、3mA曲池组,每组3只。电生理实验中,大鼠在异氟烷(流量:1L,浓度:0.8%)麻醉状态下,采取结直肠气囊扩张诱发大鼠内脏伤害性疼痛。采用不同强度(1mA和3mA)和不同穴位(足叁里、天枢、曲池)的电针干预,记录腹直肌肌电反应大鼠内脏伤害性痛的程度。同时通过免疫组化的研究方法,观察不同强度不同穴位电针刺激对结直肠扩张刺激造成孤束核c-fos阳性神经元表达增加的影响。比较在不同电针前后结直肠扩张大鼠腹直肌肌电的曲线下面积、频率、振幅以及孤束核c-fos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差异。4研究结果4.1电针对结直肠扩张刺激模型大鼠内脏伤害性痛反应电生理学实验研究4.1.1通过腹直肌肌电记录测定产生明显内脏痛现象的结直肠扩张压力的阈值给予吸入麻醉的大鼠不同压力程度(20mmHg、40mmHg、50mmHg、60mmHg、70mmHg和80mmmHg)的结直肠扩张刺激。通过对腹直肌肌电的曲线下面积、放电频率和振幅进行计算,观察到腹直肌肌电的发放逐渐增加。与扩张前相比,60mmHg、70 mmHg和80 mmHg扩张压力引起的腹直肌肌电发放明显增加,表现为腹直肌肌电曲线下面积,频率和振幅均明显增加(P<0.01)。4.1.2针刺激不同穴位对60mmHg结直肠扩张压力诱发腹直肌肌电活动抑制作用的比较1mA电针天枢穴后,腹直肌肌电的曲线下面积(24.25±14.28)mV*Sec、放电频率(19.63±6.77)Hz和振幅(23.80±6.44)mV,与电针前(42.29±6.08)mV*Sec、(34.25±4.91)Hz、(42.04±±9.12)mV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1mA足叁里、曲池穴后,与电针前相比,大鼠腹直肌肌电曲线下面积、放电频率和振幅无统计学差异(P>0.05)。4.1.3不同穴位3mA强度电针刺激对60mmHg结直肠扩张压力诱发腹直肌肌电活动抑制的比较3 mA电针足叁里穴后,腹直肌肌电的曲线下面积(16.38±2.99)mV*Sec、放电频率(10.49±2.64)Hz和振幅(22.79±5.57)mV均,显着减少,与电针前的(43.66±9.69)mV*Sec、(31.10±3.19)Hz、、(39.98±5.47)mV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mA电针天枢穴后,腹直肌肌电的曲线下面积(14.47±15.65)mV*Sec、放电频率(12.41±4.58)Hz和振幅(8.63±4.28)mV均显着减少,与电针前(55.61±11.51)mV*Sec、(35.29±5.65)Hz、(44.94±6.67)mV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 mA电针曲池穴后,与电针前相比,大鼠腹直肌肌电曲线下面积、放电频率和振幅均无明显差异(P>0.05)。4.2电针对结直肠扩张刺激模型大鼠内脏伤害性痛反应形态学实验研究4.2.1电针对60mmHg压力结直肠扩张所致孤束核c-fos表达的影响结直肠扩张可以引起内脏感觉中枢孤束核神经元的早早基因c-fos表达。持续给予大鼠60mmHg结直肠扩张压力30分钟后,c-fos阳性神经元在孤束核区域表达数量为(58.17±4.59)个、荧光强度为(3.59±0.55)AU,均较正常组的(4.67±1.10)个、(0.54±0.12)AU显着增加(P<0.01)。4.2.2不同穴位1 mmA强度电针刺激对大鼠孤束核内c-fos神经元阳性细胞计数,平均荧光强度影响的比较在60mmHg结直肠扩张压力刺激下,1mA电针天枢穴后孤束核的c-fos阳性细胞数量为(38.33±3.97)个,荧光强度(1.37±0.16)AU,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P<0.05)。1mA电针足叁里和曲池穴对孤束核中c-fos阳性细胞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4.2.3不同穴位3mA强度电针刺激对大鼠孤束核内c-fos神经元阳性细胞计数,平均荧光强度影响的比较在60mmHg结直肠扩张压力刺激下,3mA电针足叁里穴后孤束核的c-fos 阳性细胞数量为(36.83±5.12)个,荧光强度(1.86±0.32)AU,与模型组相比显着下降(P<0.05)。3mA电针天枢穴后孤束核的c-fos阳性细胞数量(31.50±3.62)个,荧光强度(1.40±0.27)AU,与模型组比,呈明显下降(P<0.05)。3mA电针曲池穴对孤束核中c-fos阳性细胞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这些结果与伤害性肌电发放的结果一致。5小结1.60mmHg的结直肠扩张可诱发大鼠内脏痛,表现为腹直肌肌电的曲线下面积、频率和振幅明显增加。2.1 mA电针天枢穴,可以显着减少伤害性刺激引起的腹直肌肌电的发放并下调c-fos在延髓孤束核中的表达。3.3 mA电针足叁里和天枢,可以显着减少伤害性刺激引起的腹直肌肌电的发放并下调c-fos在延髓孤束核中的表达。4.1mA和3mA电针曲池穴,对伤害性刺激引起的腹直肌肌电的发放以及c-fos在延髓孤束核中的表达均无明显作用。综上所述,电针天枢穴和足叁里穴均可以显着改善伤害性刺激引起的腹直肌肌电的发放并下调c-fos在延髓孤束核中的表达,但同节段天枢穴抑制内脏痛所需的刺激量较小。(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汤左淦[5](2019)在《考虑异质性效应的翻车事故伤害程度模型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虽然翻车事故占比相对较低,但却保持着较高的致死率。因此,国内外不少学者针对翻车事故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翻车事故伤害程度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挖掘的空间。由于已有事故数据大都无法全面观测或记录与翻车事故相关的所有信息,如驾驶员身高、体重等信息,这些不可观测或记录的翻车事故信息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在事故影响因素分析中同一个安全因素对翻车事故伤害程度的影响却不同,产生差异性效应,这种差异性效应一般又被称为异质性效应。但已有相关研究较少考虑安全因素对翻车事故伤害程度影响的异质性效应,忽略事故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质性,可能会导致模型系数的估计偏差。此外,目前针对翻车事故伤害程度的研究大多采用单一的模型进行事故分析,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略显不足。通过对不同领域的异质性进行梳理,本文首先明确了翻车事故数据异质性的概念,初步分析了翻车事故伤害程度影响因素的异质性来源。在借鉴、吸收国内外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不考虑异质性效应的多项式logit模型、考虑异质性效应的混合logit和考虑异质性效应的潜类别logit模型进行事故分析的建模、求解和检验理论,构建了完整的分析流程。然后,基于美国德克萨斯州2016年的翻车事故数据,从人、车、路以及环境四个方面初步选取20个安全因素作为自变量,以翻车事故伤害程度为因变量,分别建立考虑异质性效应的混合logit模型、考虑异质性效应的潜类别logit模型以及不考虑异质性效应的多项式logit模型,并对比这叁个模型的拟合优度以及预测精度。其次,对比了混合logit模型与潜类别logit模型的异质性结果和预测概率结果。最后,通过计算潜类别logit模型中各自变量的平均边际效应,定量分析人、车、路以及环境因素对翻车事故伤害程度的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翻车事故预防对策。以上叁个模型的对比结果显示:考虑了异质性效应的翻车事故伤害程度模型要优于不考虑的异质性效应的翻车事故伤害程度模型;在对异质性效应的捕捉能力、拟合优度以及预测精度方面,潜类别logit模型优于混合logit模型。混合logit模型与潜类别logit模型的参数标定结果很好地体现出各安全因素对翻车事故伤害程度影响的差异与共性:驾驶员性别、年龄等16个因素在两个模型中均显着影响翻车事故伤害程度,车辆行驶意图与道路线形2个因素仅在混合logit模型中显着;潜类别logit模型的结果表明车辆类型、限速值、使用安全带以及驾驶员年龄对翻车事故伤害程度的影响具有异质性效应,而混合logit模型的结果表明驾驶员年龄、性别是翻车事故伤害程度的异质性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翻车事故伤害程度影响机理,可为降低翻车事故伤害程度提供指导,为后续的交通事故伤害程度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30)
曾艺旋,周小军,杨姣,周孔香,胡炜华[6](2019)在《基于南昌市新建区居民伤害死亡趋势的ARIMA模型构建与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南昌市新建区居民伤害死亡趋势的ARIMA模型,为预防与控制伤害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11—2015年南昌市新建区居民伤害的实际死亡数据,运用Eviews软件和ARIMA模型预测该区的伤害死亡情况。结果 2011—2015年伤害月度死亡例数呈现长期的下降趋势,有明显的季节规律,每年8月份呈现高峰(P>0.05)。一阶差分及一阶季节性差分后,序列显示良好的平稳性(P<0.001)。ARIMA(1,1,0)(1,1,0)_(12)与ARIMA(0,1,1)(0,1,1)_(12)模型的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取ARIMA(0,1,1)(0,1,1)_(12)模型为最优模型(R~2=0.640 1、AIC=6.815 7、SC=6.894 4),且其残差序列通过白噪声检验(P>0.05)。模型回代检测显示拟合值和真实值差异较小(MAE=5.49,TIC=0.12,BP=6.8%,VP=18.9%,CP=74.3%)。结论 ARIMA(0,1,1)(0,1,1)_(12)模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南昌市新建区伤害月死亡流行趋势,可帮助南昌市当地卫生部门掌握伤害死亡的月度规律,提前预防、部署和干预。(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叶之放,靳文舟,汤左淦[7](2019)在《基于广义有序logit模型的翻车事故伤害程度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影响翻车事故伤害程度的主要安全因素,以9469起事故样本为研究对象,从驾驶行为、驾驶员、道路条件、车辆及环境等4个方面中选出23个事故伤害程度的潜在影响因素.采用广义有序logit模型估计叁种翻车事故等级(无伤害、轻伤、重伤或死亡)的分布概率,通过计算各显着变量的边际效用值定量鉴别各安全因素对翻车事故伤害程度的影响大小,并对安全因素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偏离车道、疲劳驾驶、错误的避让措施、安全气囊展开、甩离车外、酒驾、毒驾、卡车、牵引拖拉机、限速大于55 kmph、农村地区及路面干燥增加发生重伤或死亡事故的概率.有序logit模型不满足成比例假设,并且模型有效性检验结果表明,广义有序logit模型的拟合优度较有序logit模型的高.(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陈光中,卢志敏,卢志慧,郑少敏[8](2018)在《用GM(1,1)残差修正模型预测东莞市厚街镇居民伤害死亡与减寿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东莞市厚街镇居民伤害死亡和减寿的变化趋势,为厚街镇伤害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010-2016年厚街镇户籍居民死亡监测资料,采用伤害死亡率、死因构成比、死因顺位等评价指标分析伤害死亡特征;用潜在减寿年数(YPLL)、减寿率(YPLL‰)和平均减寿数(AYLL)评估伤害的疾病负担;用GM(1,1)残差修正模型对死亡率和AYLL数据拟合并进行动态预测。结果2010-2016年厚街镇居民伤害粗死亡率为19.29/10万,标化死亡率为16.67/10万。全死因潜在减寿年数(YPLL)为2873人年,标化YPLL为2948人年,减寿率(YPLL‰)为27.34‰,标化YPLL‰为28.05‰,平均减寿年数(AYLL)为20.82年/人。死亡率的GM(1,1)残差修正模型:X_(1k)~((0))=38.3720e~(0.0842k)-7.9812e~(-0.2964k)-25.7779,后验差检验其模型精度为优;AYLL值的GM(1,1)残差修正模型:X_(1k)~((0))=-148.7146 e~(-0.0363k)-12.4735e~(-0.1446k)+167.0353,后验差检验其模型精度为良;预测2017-2018年厚街镇居民伤害死亡率分别为31.16/10万和33.81/10万,AYLL值分别为18.14年/人和16.87年/人。结论未来厚街镇伤害死亡率有上升趋势,应重视伤害的预防控制工作。(本文来源于《河南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温惠英,汤左淦[9](2018)在《基于Nested Logit与Random Parameters Logit模型的摩托车事故伤害估计与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给我国的摩托车事故伤害分析提供指导与依据,通过抽取美国印第安纳州2013—2015年的1947起摩托车单车事故,分别建立Nested Logit与Random Parameters Logit模型,分析摩托车事故伤害程度的影响因素,模型参数分别采用全信息最大似然估计法与蒙特卡洛模拟方法进行估计.两个模型的估计结果均表明:女性、年龄、使用头盔、酒驾、甩出车外、超速、冲出道路、载人、车龄>10年、路面潮湿、曲线坡度、交叉口、限速>80 km/h、4月份、7月份、夜间无灯光、郊区、事故碰撞物(防护栏、树、墙、路缘、电线杆、涵洞)等与摩托车事故伤害程度显着相关.通过对比Nested Logit与Random Parameters Logit模型的AIC与BIC准则值,发现Random Parameters Logit模型对事故数据的拟合优度更高,能够得到更好的参数估计结果.(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11期)
相晓妹,张丽,杨武悦,刘继锋[10](2018)在《灰色模型GM(1,1)在意外伤害死亡预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西安市2006-2015年5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死亡发生率进行模型拟合和预测,为制订相应预防和控制对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描述西安市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一般情况,应用灰色模型GM(1,1)进行拟合和预测。结果西安市城市儿童意外伤害死亡较多,意外窒息、交通意外居死因前两位。应用GM(1,1)对未来3年儿童意外伤害死亡发生率预测,结果显示总意外伤害死亡发生率逐年下降;男童死亡率较为平稳;女童死亡率逐年下降;窒息死亡率上升,交通意外死亡率较为平稳。结论未来3年西安市儿童意外伤害死亡发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儿童保健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伤害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沙林毒气泄漏后对人体的伤害情况,建立沙林毒气的人体伤害模型,考虑人员受到沙林毒气伤害时的累积效应,通过对人员疏散路径上沙林毒气对人体的伤害效应进行积分,建立了基于累积效应的沙林毒气人体伤害模型,以定量的方式分析人员所受的伤害。为了验证沙林毒气累积伤害模型的正确性和适用性,以某二层地铁站为例,模拟释放沙林毒气后,逃生反应时间分别为0、20、40、60、80 s工况下,人员死亡人数和累积伤害值。模拟结果表明,沙林毒气累积伤害模型有效可靠。沙林毒气累积伤害模型可用于沙林等有毒气体对人员的伤害情况模拟仿真,亦可为发生毒气泄漏袭击时的应急管理提供数据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伤害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王卫玲,王成章,丁洁,谢志利,王慧萍.我国产品伤害风险测度模型[J].标准科学.2019
[2].辛永振.基于累积效应的沙林毒气人体伤害模型[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9
[3].胡嘉同,王晓宇,何伟,宿杨帅,张晓宁.电针对结直肠扩张刺激模型大鼠内脏伤害性痛反应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9
[4].胡嘉同.电针对结直肠扩张刺激模型大鼠内脏伤害性反应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5].汤左淦.考虑异质性效应的翻车事故伤害程度模型对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6].曾艺旋,周小军,杨姣,周孔香,胡炜华.基于南昌市新建区居民伤害死亡趋势的ARIMA模型构建与预测[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7].叶之放,靳文舟,汤左淦.基于广义有序logit模型的翻车事故伤害程度估计[J].河南科学.2019
[8].陈光中,卢志敏,卢志慧,郑少敏.用GM(1,1)残差修正模型预测东莞市厚街镇居民伤害死亡与减寿趋势[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8
[9].温惠英,汤左淦.基于NestedLogit与RandomParametersLogit模型的摩托车事故伤害估计与对比[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相晓妹,张丽,杨武悦,刘继锋.灰色模型GM(1,1)在意外伤害死亡预测中的应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