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客体化合物论文-黎海玲

主客体化合物论文-黎海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主客体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Benzo[6]urils,电化学发光,主客体相互作用,稠环芳烃

主客体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黎海玲[1](2019)在《大环化合物benzo[6]urils的电化学发光性质及在主客体化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荧光光谱,~1H NMR光谱和量子化学计算研究了benzo[6]urils与稠环芳烃、联吡啶农药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发现随着客体分子的逐渐加入,主体的荧光发射也随之减少。通过非线性曲线拟合得到结合常数在8.0×10~2-7.5×10~4,并且使用Job's法分析确认以1:1比例形成主客体复合物。此外,~1H NMR光谱中主体分子中芳香族质子的化学位移也证实了benzo[6]urils与客体分子形成主客体复合物。量化计算显示了包封复合物的结构,其结果表明主客体复合物的驱动力来自于benzo[6]urils和客体分子之间形成的氢键。在甲基取代的benzo[6]uril 1中发现了电化学发光的独特性质,同时对稠环芳烃客体进行电化学发光识别。通过循环伏安法,发现benzo[6]uril 1在+1.1v处出现氧化峰并伴随着电化学发光的产生,发光机理可取决于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浓度。利用电化学发光法,用benzo[6]uril 1来识别稠环芳烃分子,发现除了9,10-苯并菲叁亚苯之外,其余客体分子对benzo[6]uril 1的电化学发光强度几乎完全淬灭。针对9,10-苯并菲叁亚苯进行详细研究,发现随着客体的浓度逐渐降低,benzo[6]uril 1的电化学发光强度逐渐升高,通过计算拟合,得到非线性拟合曲线,这为benzo[6]uril 1在非线性材料中的应用提供了潜在的发展前景,还提供了一种以benzo[6]uril 1为主体的新型电化学发光材料。基于百草枯和敌草快与benzo[6]uril 1的主客体相互作用,我们开发了一种以benzo[6]uril 1为主体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结果表明客体分子对benzo[6]uril 1的电化学发光强度有猝灭作用,其降低的强度可用于定量检测,对于百草枯,检测范围为1.0 mM-1.0 uM,对于敌草快的检测范围为10.0 mM至1.0 uM,两者都具有良好的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Luminol作为一种经典的发光体,用于竞争联吡啶除草剂与benzo[6]uril 1的相互作用,这也可进行定量测定。(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黄银慧[2](2019)在《新型大环化合物multifarenes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及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大环化合物的出现推动了超分子化学的发展,multifarene作为一种新型的大环化合物,目前,对其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待对其超分子化学性质进行深入考察和功能性开发。本论文从该类新型大环化合物的超分子化学性质入手,考察了叁种multifarenes与有机小分子的主客体相互作用以及multifarene[2,2]的功能化及其分子识别性能。运用荧光光谱、核磁波谱和计算化学技术分别考察了叁种multifarenes 1-3与萘胺萘酚4-7的主客体相互作用,荧光光谱表明,随着主体multifarenes的增加,客体溶液的荧光强度减弱,主体与客体之间形成1:1的配合物,其稳定常数在(5.2±0.7)×10~3到(2.3±0.6)×10~4 L/mol之间,稳定性取决于multifarenes的空腔大小及客体的结构。核磁波谱表明,氢键的形成是其相互作用的重要驱动力,并通过分子模拟提供了配合物的微观结构。成功合成了两个基于蒽或芘功能化的叁唑连接的multifarene[2,2]荧光化学传感器11-12,并通过荧光光谱,核磁波谱和红外光谱考察了其对金属离子的识别性能。荧光光谱表明,与其他金属离子相比,该传感器对Zn~(2+)和Cd~(2+)表现出选择性荧光增强结合行为,量子化学计算描述了该传感器的静态结构及其与Zn~(2+)和Cd~(2+)的配位情况。前线分子轨道分布和能量变化揭示了Zn~(2+)和Cd~(2+)的加入使受体荧光增强的可能机制。采用multifarene[2,2]为结构模板,合成了两个对Ag~+具有高亲和力和高选择性的蒽或芘双取代的multifarene[2,2]荧光化学传感器13-14。荧光滴定表明,其荧光发射的比率或增强响应取决于取代基的种类,并发现了对金属离子浓度阈值的意外响应。荧光光谱、核磁波谱、红外光谱和高分辨质谱表明,Ag~+与大环上的硫原子发生配位形成1:1的配合物,其结合常数约为10~5 L/mol。量子化学计算描述了传感器的静态结构及其与Ag~+的配位情况。前线分子轨道分布和能量变化揭示了大环受体与Ag~+配位后大环表现出比率和增强荧光响应的可能机制。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以及核磁波谱考察了取代multifarene[2,2]11-14对硝基酚的识别情况。荧光光谱表明,11和13可在其它竞争性酚类化合物存在下有效且快速地检测2,4,6-叁硝基苯酚(TNP),检出限约为10~(-8) mol/L,其对TNP的高选择性归因于能量和电荷转移机制。核磁滴定揭示了传感器与TNP的实际结合位点。(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李艳红[3](2019)在《水溶性蒽并磺化冠醚系列化合物的合成及其主客体键合与超分子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超分子化学发展的历史长河里,研究分子间非共价键的作用力是主要的任务,也是超分子化学的核心竞争力。冠醚作为第一代大环主体化合物经久不衰,一直处于研究的热潮中,丰富的研究成果不计其数。到目前为止,冠醚的研究也已经有多个方向,但是被修饰的水溶性磺化冠醚,尤其是带有负电荷的水溶性磺化冠醚,是一种优良的大环主体化合物。不仅可以可带电荷的客体之间进行键合,还可以进行离子的选择性识别。这一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离子选择性识别和蛋白酶的模拟以及其他方面。基于超分子化学和分子间非共价键的作用力的理论支持,合成了几种大环的主体化合物,研究了几种大环化合物与客体之间的键合以及键合强度的测定。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超分子化学的概念和分子间非共价键的作用力,重点介绍水溶性柱芳烃和磺化冠醚的发展。第二部分,主要是在设计合成了两种不同的四磺酸的大环蒽并冠醚,解决了蒽并冠醚难于合成的问题,还与以往几种大环冠醚的键合能力进行了比较,得出几种磺化冠醚之间的键合能力的强弱的关系。第叁部分,主要研究了两种二磺酸的蒽并萘并冠醚,选择性的修饰蒽并萘并冠醚,不对称的冠醚结构的合成,是冠醚化学中难以突破的点,但是,在攻克此难题后,我们得到了键合能力更强的水溶性磺化蒽并萘并冠醚。第四部分,设计合成了二磺酸二羧酸的磺化蒽并冠醚,带有磺酸根和羧酸根的冠醚,同吖啶橙结合能显着提高吖啶橙的荧光强度,具备可调控性,可以作为潜在的具有可调控性能的新大环主体。(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师海雄,程晓斌,林奇,姚虹,张有明[4](2018)在《甲氧基柱[5]芳烃对苯并唑类杂环化合物的主客体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甲氧基柱[5]芳烃(DMP5)作为主体分别与中性苯并恶唑(G2)、苯并咪唑(G3)和苯并噻唑(G1,G4,G5和G6)等6种客体分子成功地构筑了一种主客体包合物,该包合物是基于苯并唑类杂环化合物穿入到柱[5]芳烃的空腔中形成1∶1主客体包结构型.此外,甲氧基柱[5]芳烃(DMP5)与不同的苯并唑类杂环客体都能形成稳定的新型主客体包结物,且与原主客体化合物相比较,主客体包结物的形成可以导致强的荧光强度的改变.对该主客体系统作用通过高分辨质谱和核磁氢谱等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8年07期)

刘玉玲[5](2017)在《基于二价金属—钴氰根的主客体型框架化合物的相变和介电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电转变材料是一类具有响应性的介电材料,其介电常数可在外界条件的激励下发生高、低介电态的转变,在开关、传感、识别等方面具有应用前景。主客体型化合物是一类典型的能够表现介电转变的体系。处于主体空腔中的客体分子或离子,可以经历无序-有序状态变化,产生结构相变和介电转变。具有复钙钛矿结构的金属-钴氰根框架化合物A2[B'Co(CN)6](A为有机阳离子客体,B'为一价金属离子)表现出有趣的主客体结构、相变和介电转变行为。本论文的研究将B'扩展为四种二价金属离子:Cd(Ⅱ)、Mg(Ⅱ)、Ca(Ⅱ)和Sr(Ⅱ)。合成了 15个二价金属离子-钴氰根框架化合物:A2{H(CdCl2)[Co(CN)6]}(A =质子化咪唑(1),质子化吡唑(2),质子化胍(3),质子化硫脲(4))、(C4N2H14)2{(H2O)2(Cd3Cl4)[Co(CN)6]}(5)、(SCN2H4)(SCN2H5){(H2O)3Mg[Co(CN)6]}(6)、(C3N2H5){(H2O)5Mg[Co(CN)6]}(7)、(CN3H6){(H2O)4Mg[Co(CN)6]}(8)、B{Ca[Co(CN)6]}(B = C(NH2)3(9),OCN2H5(10),SCN2H5(11))、(C4NOH10){Ca[Co(CN)6]}(12)、(C2H6NH2){(H2O)4Ca[Co(CN)6]}(13))、(MA)(H2O)[Sr(H2O)2Co(CN)6](14)、(MA)[SrCo(CN)6](15)。其中有 1、3、4、6、9、10、11和14八个化合物经历了可逆结构相变,具有介电转变行为,可以作为潜在的介电开关材料。特别地,化合物14具有热和化学双重激励响应转变特性,表现出介电开关和湿度-介电传感。本研究表明,由于二价金属离子具有多样、易变的配位模式,使二价金属离子-钴氰根框架化合物可以呈现丰富的框架结构、相变和介电转变行为,为后续应用研究提供了素材和思路。(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6-03)

王方[6](2017)在《一种新型大环化合物Benzourils的合成及其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简单、便捷的方法来合成一个新型大环化合物benzo[3]uril 1,其具有的光学性质可以识别和键合铜离子、铁离子、氟离子以及醋酸根离子。核磁氢谱证实了大环化合物1与阴离子的作用是通过羟基与阴离子形成氢键完成。Benzo[3]uril 2的成功合成说明了这个大环化合物的改性是容易进行的,同时该大环化合物并不能识别阴离子这一现象也佐证了benzo[3]uril 1与阴离子作用属于氢键作用。红外光谱证实了benzo[3]uril 1与金属离子的作用方式为羰基配位。为了研究不同取代基对benzo[3]urils与离子相互作用的影响,我们尝试了一系列不同取代基的单体来成环,通过对反应条件的筛选(酸度、溶剂、反应时间),两种新的benzo[3]urils(benzo[3]uril 3 and benzo[3]uril 4)被成功合成,其中benzo[3]uril 4可以通过简单且高产的方式由benzo[3]uril 3得到。这两种化合物都具有良好地光学性质,benzo[3]uril 3可以识别铜离子、叁价铁离子,这与benzo[3]uril 2类似,benzo[3]uril 4可以识别铜离子、叁价铁离子、氟离子以及醋酸根离子,但由于羧基的引入,benzo[3]uril 4在离子对识别方面表现出和benzo[3]uril 1不同的性质,即当阴离子和阳离子同时存在时,键合作用更强,这与benzo[3]uril 1在阴阳离子同时存在时的竞争关系相反。(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7-06-01)

李翔[7](2017)在《稠环类吩嗪化合物的合成及其主客体识别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荧光化学传感器因其具有合成简便,响应时间短,离子选择性好,检测限低等诸多优点,正日益受到检测领域的重视。在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具有出众的荧光性能并且易于被官能化,吩嗪类化合物在主客体识别方面的应用正在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本章主要介绍了吩嗪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应用,以及吩嗪类化合物在主客体识别中的应用进展。根据超分子化学中对识别客体的不同,可以将识别分为以下叁种类型:(1)吩嗪衍生物对阴离子的识别;(2)吩嗪衍生物对阳离子的识别;(3)吩嗪衍生物对小分子的识别。第二章:本章利用课题组已有的文献方法合成了一种荧光传感器分子Y1。然后系统地研究了Y1对阴离子、阳离子的紫外-荧光光谱性质及其对pH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向主体溶液中加入12种不同种类的阳离子后,只有Fe~(3+)和Cu~(2+)的加入可以使溶液的荧光猝灭。而向主体溶液中加入10种不同种类的阴离子后,F~﹣,I~﹣,AcO~﹣和CN~﹣在紫外光谱上均使得Y1的紫外光谱发生变化,而在荧光光谱上Y1表现出对CN~﹣选择性识别,但效果较差。传感器分子Y1对pH响应实验表明:传感器分子Y1对pH变化不是很稳定。在这些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传感器分子Y1已经无法达到当今荧光探针的发展需求,这种性质已经不能满足对待测物专一选择性识别和对pH稳定性。因此,设计合成新型吩嗪类荧光探针显得尤为重要。第叁章:本章通过2,3-二氨基吩嗪与萘二甲酸酐反应合成出了一种咪唑并吩嗪内酰胺化合物S1。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高分辨质谱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S1的合成条件进行讨论和优化。当向S1的DMSO溶液中加入各种阴离子(F~﹣,Cl~﹣,Br~﹣,I~﹣,AcO~﹣,H_2PO_4~﹣,HSO_4~﹣,ClO_4~﹣,CN~﹣和SCN~﹣)后,发现只有CN~﹣的加入使S1的荧光光谱出现明显的下降并发生红移。其溶液荧光颜色由黄色变为橘红色,说明S1对CN~﹣具有良好的专一选择性。抗干扰实验结果表明,S1识别CN~﹣过程不受其它9种阴离子干扰。通过计算得到,S1对CN~﹣的荧光光谱最低检测限为9.96×10~(﹣7) mol/L,这一数值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饮用水中氰离子含量。机理研究表明,S1是一种反应型识别CN~﹣的荧光传感器。此外,我们将S1负载于固态硅胶之上,制备成固体CN~﹣识别材料,并成功用于对固体NaCN的识别和对CN~﹣水溶液的检测。第四章:向S1的DMSO溶液中加入各种阳离子(Fe~(3+),Hg~(2+),Ag~+,Ca~(2+),Cu~(2+),Co~(2+),Ni~(2+),Cd~(2+),Pb~(2+),Zn~(2+),Cr~(3+)和Mg~(2+))后,发现只有Fe~(3+)的加入使S1的荧光光谱发生荧光猝灭现象。说明S1对Fe~(3+)具有良好的专一选择性。抗干扰实验结果表明,S1识别Fe~(3+)过程不受其它11种阳离子干扰。连续识别实验表明,S1负载Fe~(3+)后可以连续的识别CN~﹣和SCN~﹣。机理探索表明,S1是一种反应配位型识别Fe~(3+)的荧光传感器。此外,我们将S1负载于固态硅胶之上,制备成固体识别材料,并成功用于对固体Fe(ClO_4)_3的识别,进而连续识别固体NaCN和NaSCN。第五章:向S1的DMSO溶液中分别加入20种不同的氨基酸(β-丙氨酸、L-苯丙氨酸、L-半胱氨酸、L-蛋氨酸、L-脯氨酸、L-甘氨酸、L-谷氨酸、L-谷氨酰胺、L-精氨酸、L-赖氨酸、L-酪氨酸、L-亮氨酸、L-色氨酸、L-丝氨酸、L-苏氨酸、DL-天冬氨酸、L-天冬酰胺、L-缬氨酸、L-异亮氨酸和L-组氨酸)后,发现只有L-赖氨酸的加入使S1的荧光光谱发生红移现象,相应的在叁用紫外分析仪下,我们可以观察到当在S1的溶液中加入L-赖氨酸时,溶液的荧光颜色发生改变。说明S1对L-赖氨酸具有良好的专一选择性。pH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这一识别过程对pH的变化相对很稳定。机理研究表明:S1是一种反应型识别L-赖氨酸的荧光传感器。最后我们对本论文做了总结,并对吩嗪类化合物在主客体识别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附录中给出了本论文中部分化合物的原始谱图及其它相关原始数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张同艳,熊浩淼,尹志刚,钱恒玉,余述艳[8](2016)在《新型化学功能材料——瓜环与荧光化合物的主客体自组装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瓜环作为第四代超分子主体,两端由羰基氧原子环绕而成,内部为疏水性的空腔,具有刚性结构,微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能与瓜环组成配合物的荧光类客体种类较多,通过荧光光谱的变化可以检测出主-客体相互作用,这一特性拓展了瓜环在生物化学领域的应用,包括医药载体、核酸检测、分子识别、pH探针等方面。未来研究中可以尝试以不同的发色母体取代不同的位点,这将为新型荧光试剂的设计与开发提供重要思路。(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6年19期)

程晓斌,郑峰,魏太保[9](2016)在《甲氧基柱[5]芳烃通过主客体作用高选择性络合苯并唑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们对柱芳烃的研究从来没有间歇[1-6]。在这部分工作中,我们通过一种主体分子,甲氧基柱[5]芳烃和6种客体,一系列苯并唑类化合物,成功地构筑了一种主客体系统。我们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表征:包括高分辨质谱、一维核磁和二维核磁。这种主客体系统成功构建通过杂环化合物穿入到柱[5]芳烃的空腔中形成夹心型结构。有趣的是,对于同一个主体,苯并唑类化合物均能与其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另外,添加客体化合物能导致化合物荧光强度有很大的变化,这更进一步支持了基于超分子中性自组装行为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十八届大环化学暨第十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下)》期刊2016-08-25)

王淑萍,岑天勇,林静洪,朱彬,李世军[10](2015)在《多卟啉环状化合物的主客体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中的金属卟啉配合物都是通过与蛋白质或生物膜组装后才发挥其功能的,金属卟啉配合物的超分子自组装已成为卟啉仿生化学的热门研究领域~([1])。我们利用模板导向法合成了由两条柔性链连接的具有圆柱状纳米空腔的环状叁卟啉和环状六卟啉化合物~([2]),并研究了它们与富勒烯(C60、C70)的主客体识别,发现环状叁卟啉、环状六卟啉分别与C60、C70都以1:1络合,络合常数最高可达到3.35×10~6 M~(–1),并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变化研究了主客体络合过程。此外,考察了锌离子络合的环状叁卟啉A与一系列吡啶类客体1、2、3、4和5的主客体识别,发现它们可以通过配位键相互作用络合,采用等温滴定微量热法(ITC)测定了它们的络合常数介于6.78′10~4~2.21′10~6 M~(–1),络合化学计量比均为1:1。我们所发展的新型环状多卟啉化合物及其主客体识别研究可望应用于新型光电传感器、分子识别、超分子催化以及药物缓释等领域~([3])。(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8)》期刊2015-07-28)

主客体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型大环化合物的出现推动了超分子化学的发展,multifarene作为一种新型的大环化合物,目前,对其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待对其超分子化学性质进行深入考察和功能性开发。本论文从该类新型大环化合物的超分子化学性质入手,考察了叁种multifarenes与有机小分子的主客体相互作用以及multifarene[2,2]的功能化及其分子识别性能。运用荧光光谱、核磁波谱和计算化学技术分别考察了叁种multifarenes 1-3与萘胺萘酚4-7的主客体相互作用,荧光光谱表明,随着主体multifarenes的增加,客体溶液的荧光强度减弱,主体与客体之间形成1:1的配合物,其稳定常数在(5.2±0.7)×10~3到(2.3±0.6)×10~4 L/mol之间,稳定性取决于multifarenes的空腔大小及客体的结构。核磁波谱表明,氢键的形成是其相互作用的重要驱动力,并通过分子模拟提供了配合物的微观结构。成功合成了两个基于蒽或芘功能化的叁唑连接的multifarene[2,2]荧光化学传感器11-12,并通过荧光光谱,核磁波谱和红外光谱考察了其对金属离子的识别性能。荧光光谱表明,与其他金属离子相比,该传感器对Zn~(2+)和Cd~(2+)表现出选择性荧光增强结合行为,量子化学计算描述了该传感器的静态结构及其与Zn~(2+)和Cd~(2+)的配位情况。前线分子轨道分布和能量变化揭示了Zn~(2+)和Cd~(2+)的加入使受体荧光增强的可能机制。采用multifarene[2,2]为结构模板,合成了两个对Ag~+具有高亲和力和高选择性的蒽或芘双取代的multifarene[2,2]荧光化学传感器13-14。荧光滴定表明,其荧光发射的比率或增强响应取决于取代基的种类,并发现了对金属离子浓度阈值的意外响应。荧光光谱、核磁波谱、红外光谱和高分辨质谱表明,Ag~+与大环上的硫原子发生配位形成1:1的配合物,其结合常数约为10~5 L/mol。量子化学计算描述了传感器的静态结构及其与Ag~+的配位情况。前线分子轨道分布和能量变化揭示了大环受体与Ag~+配位后大环表现出比率和增强荧光响应的可能机制。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以及核磁波谱考察了取代multifarene[2,2]11-14对硝基酚的识别情况。荧光光谱表明,11和13可在其它竞争性酚类化合物存在下有效且快速地检测2,4,6-叁硝基苯酚(TNP),检出限约为10~(-8) mol/L,其对TNP的高选择性归因于能量和电荷转移机制。核磁滴定揭示了传感器与TNP的实际结合位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客体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黎海玲.大环化合物benzo[6]urils的电化学发光性质及在主客体化学中的应用[D].贵州大学.2019

[2].黄银慧.新型大环化合物multifarenes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及改性研究[D].贵州大学.2019

[3].李艳红.水溶性蒽并磺化冠醚系列化合物的合成及其主客体键合与超分子组装[D].江西师范大学.2019

[4].师海雄,程晓斌,林奇,姚虹,张有明.甲氧基柱[5]芳烃对苯并唑类杂环化合物的主客体作用研究[J].有机化学.2018

[5].刘玉玲.基于二价金属—钴氰根的主客体型框架化合物的相变和介电性质研究[D].东南大学.2017

[6].王方.一种新型大环化合物Benzourils的合成及其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考察[D].贵州大学.2017

[7].李翔.稠环类吩嗪化合物的合成及其主客体识别性能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

[8].张同艳,熊浩淼,尹志刚,钱恒玉,余述艳.新型化学功能材料——瓜环与荧光化合物的主客体自组装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6

[9].程晓斌,郑峰,魏太保.甲氧基柱[5]芳烃通过主客体作用高选择性络合苯并唑类化合物[C].全国第十八届大环化学暨第十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下).2016

[10].王淑萍,岑天勇,林静洪,朱彬,李世军.多卟啉环状化合物的主客体识别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8).2015

标签:;  ;  ;  ;  

主客体化合物论文-黎海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