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句法成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句法,动词,成分,汉语,韵律,哥伦比亚,说明性。
句法成分论文文献综述
周琴[1](2019)在《哥伦比亚学生汉语句法成分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句法成分是语法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现代汉语语法中有主语和谓语、述语和宾语、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补语和中心语等五组句法成分,此外还有一个独立语成分。西班牙语和汉语属于不同语系,两种语言中句法成分并不完全对等,甚至有些句法成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汉语补语成分中的趋向补语和西班牙语补语成分有很大差异。本文在汉语和西班牙语各句法成分对比的基础上,通过对哥伦比亚学生考试、平时作业、汉语交流等语料的收集和整理,对汉语主、谓、宾、定、状、补语六大成分,从误加、缺失、误代和错序四个方面进行偏误归纳,且就偏误多的定语、状语和补语成分分别进行了详细分析,其中,对定语偏误情况设计测试卷进行验证,并分析各偏误产生的原因。最后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对策。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的缘由、研究价值、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对先贤针对西班牙语母语者汉语学习和哥伦比亚汉语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第二章对哥伦比亚学生汉语句法成分偏误进行分析。主要选取汉语六大句法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进行误加、缺失、误代和错序四个方面详尽的偏误归纳。第叁章对哥伦比亚学生汉语句法成分偏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了定语、状语和补语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其中原因主要涉及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泛化、文化的不同、学习环境的影响和学习、交际策略影响五个方面。其中原因分析都结合了学生汉语学习中具体偏误实际。第四章主要在前文的基础上,根据各句法成分偏误的统计及原因分析,对哥伦比亚学生汉语句法成分学习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教学对策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主、谓、宾语成分的教学对策,定语成分教学对策,状语成分教学对策和补语成分教学对策。并且提供了状语和补语教学的真实案例。第五章是结语部分。回顾和总结文章主要内容,点明本文的研究价值和创新点。另外指明本文的不足之处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地方。(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高思畅,王建勤[2](2019)在《句法成分长度对汉语二语学习者韵律组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考察在不同位置、不同长度的句法成分影响下,汉语学习者韵律边界产生的频率和强度。本研究收集了15名韩国汉语学习者和15名汉语母语者看后复述任务中的口语语料,并通过3名母语者的听觉判断找出语料的韵律边界,对边界处的时长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心词的位置对母语者和学习者韵律边界的停顿频率产生影响,当句子主语成分和宾语成分较长时,停顿频率显着高于谓语成分较长的句子;学习者的延长频率受到句法成分长度的影响;体现边界强度的停顿时长和边界前音节延长量均未受到句法成分长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语言教学与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孟凯[3](2019)在《现代汉语词法中虚义动词性成分的功能分工与语义作用——兼论轻动词性成分在词法与句法中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中由虚义动词性成分(V_虚)"打、为、行、作、做"构成的"V_虚+V"是古汉语遗存。这5个V_虚的构词力不同,"打"属强势构词,其他几个属零星构词。产生构词力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这几个V_虚各有功能分工:"打"主要在词法上构造"打_虚+V",可组配的V语义类型丰富;构词力一般的"行"与"作",可组配的V语义类型的互补性较明显,前者倾向于与强动作性或动作凸显的V组配,后者倾向于与弱动作性或动作不凸显的V组配;"为"和"做"的构词力都较弱,"做"主要在句法上充当实义动词前的形式动词。V_虚在词法中的语义作用主要是:1)使"V_虚+V"比V语义抽象,表现在使"V_虚+V"与V的语义倾向不同和将V的[+动作]转变为"V_虚+V"的[+活动];2)使"V_虚+V"与V的语体附属义不同;3)使"V_虚+V"与V多义关系的表现不同。轻动词性V_虚在汉、英词法中都呈现出与其句法表现不同的功能分工与语义作用,这种词法、句法差异具有一定的类型学意义。(本文来源于《世界汉语教学》期刊2019年01期)
张伯江[4](2018)在《现代汉语的非论元性句法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语言理论相信论元结构是各种语言句法语义的基本支撑,本文试图说明汉语语法从根本上讲并不依赖这种支撑。文章首先在主语和宾语位置上考察汉语的非论元角色现象,发现不论是作为自由的还是受约束的角色,在句法主语和句法宾语位置上都有论元身份不明的角色自然地出现。随后讨论了汉语叁类定语的非论元关系问题,以及某些句法糅合过程中并不遵从论元关系制约的现象。文章相信汉语基本句法是并置方式的说明性关系。(本文来源于《世界汉语教学》期刊2018年04期)
彭磊[5](2018)在《汉英省略句句法成分省略的对比分析及教学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省略作为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语言中,省略现象可以说是语言发展的自然产物。总的来说,省略可以让语言变得更加简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人们的交际效率。汉英两种语言对省略的研究由来已久,它们虽然分属于不同的语系,但这两种语言中的省略都遵循着同样的规则——语言的“经济性”。本文在以往学者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汉英省略句的句法成分作了对比分析,并将省略句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联系起来,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省略句教学提供一些建议。绪论部分首先概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并对汉语以及英语省略句的研究概况作了叙述,简单介绍了汉英省略句研究的发展情况。并介绍了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一章介绍了各个时期不同流派的专家学者对省略所做的界定和分类,在此基础上,本文作了相关的总结和论述。第二章对汉英省略句的句法成分进行了对比分析,分别从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和省略宾语叁个方面比较了汉英省略句的异同点。相同点:汉英省略句都有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的现象;汉英省略句在对话中都很常见等。不同点:汉语较多的省略主语,较少的省略宾语;英语主语不能蒙后省略等。第叁章主要分析了英语国家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省略句时容易产生的偏误类型并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究。第四章就汉语省略句的教学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8-04-01)
陆晨[6](2018)在《满语动词附加成分-bu的语义及句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满语动词的附加成分-bu翻译成汉语可以有“使、被、令、教(叫)、让、给”等含义,是一个显性的使役或被动标记。本文依据清代官修满文词典《御制增订清文鉴》中满语动词的满语释义内容,结合清代中后期文献中的满语语料,从构词和构形两方面探讨了-bu的语义及句法功能。本文共分四章,每一章有其相对独立的主题,循序渐进,前一章作为后一章分析的基础,为后者提供了理论和语言事实的铺垫。以下简要介绍各章的主要内容。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选题意义,并综述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语言存在一个共性,使动态和被动态附加成分的形态相同,所以都需要结合当前的语境和句子中的格标志来判断其语义和句法属性。其次介绍了本文所依据的理论,语言类型学理论和形式语言学的最简方案可以帮助我们将满语动词进行合理的分类,再针对不同类别的动词分别研究其句法特征。最后介绍了本文所使用的语料、研究方法、满文拉丁转写方案和语法标注系统。第二章首先讨论了-bu及其特殊形式-mbu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便后文集中讨论-bu,不用再额外说明-mbu的情况。与-bu相比,-mbu的出现与词根的语音特征密切相关。满语动词的完整体附加成分一般为-hA,而-mbu的词根大多是完整体为-kA的动词,或是以n结尾的名词。其次根据《御制增订清文鉴》中V-bu-型动词的满语释义内容,结合清代满语教材和文献语料,讨论了-bu作为使动态和被动态构形成分、构词成分的语义和基本句式。根据动词的句法结构特征,-bu的句法功能可以归纳为两项——使动态构形成分和被动态构形成分。除了单纯的句法功能,-bu还可以作为构词成分使用,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提供“使”或“被”的语义,衍生出新词,但不改变动词的论元结构。另一种情况则是杂糅了语义和句法两种功能,会衍生出新词,动词的论元结构有变化。另外参考蒙古语动词语态的迭用情况,本文认为满语的-bu也可以依序迭加使用,一个动词可以先变成被动态动词,再迭加使动态成分,最终构成使被动态动词。但是由于被动态和使动态成分都是-bu,所以在形态和语音层面上只出现一个-bu,使被动态的作用体现在句法层面。所以满语动词的态(voice)并不单纯体现在动词的形态之上,而是体现在整体的句式上。再次根据具体动词的论元结构,本文将满语动词分为叁大类,一元动词、二元动词和叁元动词。再根据动词附加成分-bu的作用和Permutter(1978)关于不及物动词的非宾格假说细分为:①一元非作格动词(普通不及物动词)V_1-;②一元非宾格动词,有V_1.非宾格-和V_2·bu_(PASS)-两种形态,句法结构相同,归为一类;③一元被动态动词V_2-bu_(PASS)-;二元动词分为:④二元主动态动词,有 V_2-和 V_2· bu_(PASS.CAUS)-两种形态,句法结构相同,归为一类;⑤二元使动态动词V_1-bu_(CAUS)-;⑥二元使被动态动词V_2-bu_(PASS.CAUS)-;⑦叁元双宾语使动态动词V_2-bu_(CAUS)-,所以满语动词至少可以分为以上7个小类。最后总结了其中6种由附加成分-bu构成的动词及其常见句式。第叁章根据动词的基本论元数量,由少到多,依次探讨了以上6种具有代表性的由-bu构成的动词的句法结构。分析的结果可以概括为叁点。第一,-bu作为构词成分可以作用于词库,构成2种动词,将普通的二元及物动词V_2-变为一元非宾格动词V_2 · bu_(PASS)-,或二元主动态动词V_2 · bu_(PASS.CAUS)-。第二,-bu作为构形成分,相当于一个轻动词,作用于句法结构中,能够构成4种动词,将普通的二元及物动词V_2-变为一元被动态动词V_2-bu_(PASS)-,二元使被动动词V_2_bu_(PASS.CAUS)_和叁元双宾语使动动词V_2-bu_(CAUS)-,将普通的一元非作格动词V1-变为二元使动态动词V1-bu_(CAUS)-。第叁,无论是构词成分还是构形成分,被动态的-bu会使原来的动词丧失域外论元,即论元数量减少一个,施事成分受到抑制,域内论元被迫移位到指示语位置,导致原来的受事成分获得主格,成为主语。而使动态的-bu则会增加一个新的论元,作为域外论元生成在外层指示语位置,题元角色为致使者,作主语。第四章首先总结前文,概述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之处。附加成分-bu能够表达使动、被动、使被动叁种含义,可以作用于词库或句法推导过程。最后分析了本文中的不足,探讨了满语动词继续细分以及深入研究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8-03-27)
蒋绍愚[7](2017)在《词的语义成分与词的句法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句法和语义界面是现代语言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句法和语义界面的研究表明语法和词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在介绍Saeed(2000)关于词的语义成分与词的句法功能的有关论述后,通过对上古汉语相关动词的考察,集中围绕动词的使动用法、作格动词以及名词和动词的转化跟语义成分的关系等进行了详细讨论。(本文来源于《语文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何文广,赵晓静,沈兰玉[8](2017)在《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句法成分整合歧义消解的眼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句法成分依附歧义是人类语言领域内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对于依附歧义消解机制的研究有利于揭示语言的深层加工机制。实验以汉语母语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固定步速主观评定和眼动追踪技术考查了汉语句法成分依附歧义消解机制的影响因素。离线结果显示,汉语领域内句法成分依附倾向于高依附偏好,而且该偏好不受修饰成分句法属性的影响,结果支持"谓词邻近句法整合理论"。眼动实验结果显示,认知方式对句法成分依附歧义消解机制有显着性影响,在句法成分依附歧义消解区域(NP2),两类被试在首次阅读时间、第一遍阅读时间、回视路径时间和总阅读时间上差异显着,具体表现为场依存型被试加工较为困难。实验在多项眼动指标上还发现了显着的句子类型主效应,多重比较发现,依附歧义句加工最为困难,其次是高依附句式,低依附句式加工最为容易。总之,汉语句法成分依附倾向于高依附偏好,但该倾向到受认知方式和依附成分语义信息的调节。(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陆俭明[9](2017)在《试议句法成分长度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所说的"句法成分长度问题",是指某句法结构对结构内部某个句法成分的长度具有敏感性。文章罗列了现代汉语中受句法成分长度制约的六种语言现象。文章试图作些解释,但同时明确指出,关于句法成分的长度对句法结构的制约作用,其原因何在?如何解释?目前还未理出明确的思路,还需深入研究。希望本文能成为引玉之砖。(本文来源于《语言教学与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李洁,陈昌来[10](2017)在《谈后附标记语:“可好”“倒好”——兼论由句法成分到语用标记的诱因和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附在话题后的"可/倒好",不做句法成分,已经发展为一个语用标记。在标记性质上,它们是对比标记、转折标记、反预期标记和话题标记;功能上,有承前启后,评注情态和停顿凸显的功能;其形成过程,与"反语"修辞手法的使用、"可""倒"语义功能的保留、句法位置的黏着等因素有关。语用标记"可好"和"倒好"用法趋同,可以互相替换,但在一些具体语境中,二者有所差异。(本文来源于《当代修辞学》期刊2017年03期)
句法成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考察在不同位置、不同长度的句法成分影响下,汉语学习者韵律边界产生的频率和强度。本研究收集了15名韩国汉语学习者和15名汉语母语者看后复述任务中的口语语料,并通过3名母语者的听觉判断找出语料的韵律边界,对边界处的时长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心词的位置对母语者和学习者韵律边界的停顿频率产生影响,当句子主语成分和宾语成分较长时,停顿频率显着高于谓语成分较长的句子;学习者的延长频率受到句法成分长度的影响;体现边界强度的停顿时长和边界前音节延长量均未受到句法成分长度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句法成分论文参考文献
[1].周琴.哥伦比亚学生汉语句法成分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9
[2].高思畅,王建勤.句法成分长度对汉语二语学习者韵律组块的影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9
[3].孟凯.现代汉语词法中虚义动词性成分的功能分工与语义作用——兼论轻动词性成分在词法与句法中的差异[J].世界汉语教学.2019
[4].张伯江.现代汉语的非论元性句法成分[J].世界汉语教学.2018
[5].彭磊.汉英省略句句法成分省略的对比分析及教学建议[D].辽宁大学.2018
[6].陆晨.满语动词附加成分-bu的语义及句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8
[7].蒋绍愚.词的语义成分与词的句法功能[J].语文研究.2017
[8].何文广,赵晓静,沈兰玉.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句法成分整合歧义消解的眼动研究[J].心理学报.2017
[9].陆俭明.试议句法成分长度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
[10].李洁,陈昌来.谈后附标记语:“可好”“倒好”——兼论由句法成分到语用标记的诱因和机制[J].当代修辞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