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第十中学264000
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流行的教育理念,它已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对世界范围内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掌握一定的建构主义理论,可以大大减少物理教学的盲目性,使教学行为更具指导性。以下就是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几个常见教学行为的理论分析:
一、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获得知识应当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犹如他的机体吸收营养,只有他自己能完成,别人是不可能替代的。别的学生能帮他做习题、写作文,但他本人不会因此而获得知识;教师可以讲解、答疑和指导,但也必须通过学生有意义的自我活动,才能完成获得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的这个观点,确立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才会真正获得知识、得到发展。而兴趣则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初中的学生好奇心强,而好奇心是激励人们探索知识的起点,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注意运用物理中“新奇”的实验。例如,在讲大气压存在时,可做一个“覆杯实验”,在一个玻璃杯中装满水,用一张塑料片盖住杯口,然后将杯口倒置。问学生,塑料片会被水冲掉吗?实验结果与学生的猜想恰恰相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再如,讲能量的转化及守恒时,可做一个“魔筒实验”,将一个魔筒放在斜面的顶端,松手后,问学生,魔筒会向哪儿滚动?实验结果与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大相径庭,这也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学生原有的经验、知识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在基础教育中,认知主体在获得新知识前,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构成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这是他能获得新知识的基础。当他遇到新的情况时,会用这个认知结构与新情况发生联系,用这个结构去认同(应顺、适应、平衡)新的知识,逐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这是建构主义确认的主体的认知过程,也就是所谓的“建构”。
按照这种观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于他学习新东西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原有的经验、知识基础的研究,把这个作为教学的起点。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多采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较难懂的概念、规律、方法。例如,在讲电压是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类比水压使水定向流动形成水流进行分析,这样抽象的规律变得直观、形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易于掌握。
三、注重知识的产生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应当是单纯的输入和接收,而应当是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先是对新知识产生疑问,进而产生猜测、思考、观察、测量、分析等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然后到理解和认同。这个过程是对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和改变,是新旧知识之间双向互动、相互作用的过程。
按照这种观点,探究问题的过程,要比知道问题的答案重要得多。因此,学生能通过分组实验自己得到结论的,教师绝不做演示实验;学生能自主探究获得的,教师绝不“满堂灌”;教师不仅讲授概念、规律,更注重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例如,在讲流体压强与流速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做一个“吹纸实验”,向两张自然下垂的纸中间用力吹气,为什么两张纸没有被吹开反而相互靠近了?然后再引导学生对纸进行受力分析,从而得出“流体流速越快,压强越小”这一知识点。
四、注重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虽然建构知识是由认知个体来完成的,但由于认知的经验和对外部世界理解的不同,原有的认知结构会因人而异,所以必须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与别人讨论、协商、合作、竞争,进行多方面的接触,从而使自己的认知更为准确、更加全面。
建构主义的这个观点,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注意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老师的指引下,在对某一问题进行探究时,相互交流、讨论,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互动。例如,在讲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互相讨论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这样不仅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合作、讨论中,每个学生对增大、减小压强的具体实例都进行了交流、补充,每个人的认识都更加准确、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