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土论文_许成顺,豆鹏飞,杜修力,陈苏,李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场地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场地,层析,振动台,周期,线性化,呈贡,结构。

场地土论文文献综述

许成顺,豆鹏飞,杜修力,陈苏,李霞[1](2019)在《场地土-群桩基础-结构体系动力响应研究——大型振动台系列试验方案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饱和砂土液化后场地失效模式特征与场地失效时群桩基础地震反应破坏机理为研究目的,依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大型模拟地震振动台系统,开展可液化场地、非液化场地在水平地震动激励下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动力体系大型振动台系列试验。基于本次系列试验研究对象以及试验目的,阐述了系列试验中动力模型体系相似比设计的基本原则、地基的制备、模型结构制作、各个种类传感器的选择与布设、输入地震记录的选取与工况安排等内容,介绍了阵列式位移计、非接触式位移动态采集系统等新型传感测试设备,并对所采用的层状单向剪切模型土箱设计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行了验证。由之后的试验结果可知,本次系列试验设计方案是合理、可靠的,层状剪切模型箱的"模型箱效应"很小。(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项梦洁,秦云,王宪杰,杨思昭,龙诗琪[2](2019)在《基于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考虑场地土特性的人工波生成及可靠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场地土特性和人工波选择的要求,将地震动作为随机过程,利用修正胡聿贤-周锡元模型以及基于Hartley正交基的地震动随机过程经双调制生成不同场地土特性的人工地震波,以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随机地震反应分析为例,研究了不同场地土特性人工波对结构位移可靠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场地土因素对人工波生成以及结构的动力响应影响较大,不同场地土人工波具有明显的统计学特性,均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选波要求,为最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考虑大量不同场地土效应的地震波生成提供了新的解决办法。(本文来源于《计算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曾宇,邬玉斌,宋瑞祥,吴瑞[3](2018)在《力锤激励下场地土动力响应系统辨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系统辨识方法对场地土动力响应进行建模和分析。结合北京某环境影响评价项目,以力锤激励为振动源强,基于场地土振动实测数据计算连续传递函数。分析传递函数阶数对传递函数时域辨识均方误差的影响,基于均方误差最小化准则,确定最优的连续传递函数辨识模型及其数学表达式。基于此辨识模型,进行场地土传递函数增益分析、幅频响应分析和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阶数增加,连续传递函数模型的均方误差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阶数大于15时连续传递函数模型的均方误差显着增加,实测加速度与根据模型计算所得的加速度之间偏差变大;与激励点距离较近的测点传递函数增益较大,振动以高频为主且衰减较快;与激励点距离较远的测点传递函数增益较小,振动以低频为主且衰减较慢。(本文来源于《噪声与振动控制》期刊2018年04期)

杨娜[4](2018)在《场地土对跨断层压力管道变形反应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输油气、供水、供热等压力管道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生命线工程。本论文主要针对场地土对断层位错作用下输油气钢管变形反应的影响开展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完善了埋地压力管道在断层作用下的壳有限元模型,探讨了不同场地土和管沟回填土对压力管道应变的影响。同时,针对长距离输油气管道穿越地震活动断层所遇到的实际工程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1)相对于非线性接触模型,土弹簧模型由于计算方法简单、物理机制明确,在分析埋地管道变形反应的有限元模型中被广泛用来分析管-土相互作用。除了管径和管道埋设深度,影响管-土相互作用的主要场地土参数包括密度(ρ_s)、粘聚力(c)、内摩擦角(Φ)、管-土之间的摩擦系数(μ),这4个土体参数并非完全独立,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建议以实测数据为准。不同场地土参数的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在断层作用下,硬粘土场地管道的变形反应远大于软粘土场地,在此,应该采取宽管沟、回填疏松砂土的抗震措施。(2)为了考虑管沟及其回填土的影响,改进了现行抗震规范推荐的横向土弹簧模型。采用浅埋管道周围土体破坏的理论模式,阐明了回填松砂可以作为管道通过活动断层抗震措施的原因。同时,通过实际算例表明,随着回填松砂的逐渐密实,这种抗震措施会逐渐失效,管道的变形反应逐渐接近于没有采取抗震措施的管道变形反应。这也说明了现行抗震规范在进行管道抗震验算时,横向土弹簧的计算以管道埋设的场地土参数输入,而不是以疏松砂土参数输入的原因。(3)研究了管沟宽度对跨断层管道变形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工程建设管沟时,为了节约工程土方开挖量和购买松砂的回填量,在保证浅埋的要求下管沟底部的加宽裕量(K)可不做特殊处理(按照规范取0.6米),管沟坡度(A)是影响管道应变反应的主要因素,其值应小于tan(45°-Φ/2),同时管沟的地表宽度应大于断层的水平横向错动量。(4)完善了压力管道在断层作用下的壳有限元模型。通过压力管道的有限元模型进行参数分析,认为内压对管道轴向压缩应变的影响比拉伸应变大。也就是说,管道在断层位错作用下的应变反应以拉伸应变为主时,可以忽略内压的影响。这与Newmark等学者以及2008年以前的抗震规范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管道的应变反应以压缩应变为主时,内压的影响不能忽略。相同的断层位错作用下,随着内压的增大,管道的压缩应变增大。通过对比现行各国规范对管道容许压缩应变的计算公式,当对跨断层的管道采用应变设计时,管道的容许压缩应变随着内压的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期刊2018-06-01)

陈红娟,闫维明,陈适才,张学明[5](2018)在《沉管隧道–接头–场地土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沉管隧道及其接头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以中国广州洲头咀沉管隧道工程为背景,在北京工业大学九子振动台台阵系统上开展了1∶60比例尺大型沉管隧道–接头–场地土振动台模型试验。试验中模型箱采用装配式连续体刚性模型箱,其尺寸为7.7 m(长)×3.2 m(宽)×1.2 m(高),试验中输入地震动时程采用El Centro、Taft、天津及广州人工地震动记录,输入方向为水平横向和水平纵向一致地震动激励。设计了用于模拟沉管隧道接头的构件,并利用拉压传感器和激光位移计测得接头处所受轴向力及变形。结果表明:不同段模型结构测得的加速度及其傅立叶幅值谱有差别,且隧道结构地震响应不是随其自身特性振动,而是服从于周围土体的地震响应;不同强度地震动激励下,不同接头的受力情况可以为沉管隧道的抗震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不同强度地震激励下,不同接头的位移变化趋势基本上遵循J1接头位移最大,J3接头位移次之,J2接头位移最小,由于J2接头位于中间,这样的变化规律使得整个隧道沿纵向变形更加协调;水平纵向和水平横向一致地震激励下,每个接头的正反方向位移变化趋势基本平行,本次试验结果换算到原型结构,隧道接头止水带处于安全范围不会漏水。(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葛伟[6](2017)在《二维复杂场地土介质中阻尼的选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日益加快的城市现代化进程,地震这种突发性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也日益增加,因此,基于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带给人们的损失的目的,大力进行地震工程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大量的震害研究表明,场地条件对土层地震反应有着重大的影响。理论上而言,我们应该避免这些不利地形,然而鉴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家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的原因,现实中很难完全避免这些不利位置,所以对于复杂场地地震反应的研究显得很重要。本文根据土层地震反应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借助于日本小田原试验场地相关参数模型和强震记录,文中提出一种复杂场地中地震波的输入和土介质中阻尼的选取方法,以日本小田原试验场地为算例,进行了一维模型和二维模型地震动响应分析,并与强震记录对比。本文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对于地表强震记录,根据实际地形建立一维土柱模型,采用频域内的有限元方法弹性反演得到基岩基底地震动输入,并与较为常用的输入(1/2露头基岩记录)相比较,两者结果差别比较大。一定程度说明了小田原试验场地的非线性特征较为明显。(2)对于地表强震记录,根据实际地形建立一维土柱模型,采用国内外通用的程序进行等效线性化反演得到基岩基底地震动输入,并与理论输入(1/2露头基岩记录)相比较,两者还是存在差别,但是效果较之于弹性反演而言理想,影响计算结果的因素很多,如模型的建立,土介质动参数的选取,计算方法等。(3)在一维线性模型时域计算时,本文模型选取保持不变,土介质动力参数选取为等效线性化反演最终迭代结果,计算得出地震动响应(加速度时程曲线、加速度峰值、有效持时和加速度反应谱),并与地表测量记录相比较,结果都吻合的很好。说明这种土介质动力参数(阻尼比和剪切模量比)的选取,充分考虑到了土体的非线性特征,选取方法是行之有效的。(4)在二维模型计算时,本文同时建立叁个二维模型,地震波的输入分别选取为1/2露头基岩记录(理论值),小田原试验场地KS1点等效线性化反演基岩基底地震波,KS2点等效线性化反演基岩基底地震波。土介质动力参数(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输入分别为线性土体本身,两个点各自等效线性化迭代后的最终土动力参数。经过模拟计算,得出本文提出的这种二维修正线性模型相较于二维线性模型更加贴近实际记录,也说明了本文这种阻尼比选取方法的正确性以及准确性。(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1)

黄龙[7](2017)在《斜坡场地土—结构相互作用下基底橡胶颗粒垫层隔震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低、多层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房屋在地震作用下受损严重。地震荷载作用时,土体表现出强烈的非线性特征,而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仍采用刚性基础的假定,未考虑基础的刚度和阻尼对上部结构的动力特性的影响。随着一带一路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为了尽可能多的利用土地资源,许多建筑修建在斜坡上,然而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斜坡具有显着的高程放大效应。目前关于斜坡场地土-结构相互作用下建筑的隔震研究甚少,因此本文开展平地场地土体与建筑之间的耦合作用,以及斜坡场地土-结构相互作用下基底橡胶颗粒垫层隔震效应研究。主要探讨在不同激励、不同频率正弦波作用、橡胶颗粒垫层厚度变化以及相邻结构距离变化时橡胶颗粒垫层的隔震效应规律。通过小型振动台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平地场地上橡胶颗粒垫层隔震效应研究。对不同激励、不同频率正弦波作用、橡胶颗粒垫层厚度变化和相邻结构距离变化时土-结构相互作用与结构-土-结构相互作用下基底橡胶颗粒垫层的隔震效应规律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不同激励和不同频率正弦波作用,以及橡胶颗粒垫层厚度和相邻建筑距离变化时橡胶颗粒垫层的隔震规律。通过试验发现,不同激励作用时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程度不同,EL波对建筑的加速度放大系数影响较正弦波和汶川波大;随着输入波频率的增加,土-结构相互作用与结构-土-结构体系下建筑顶部的加速度放大系数也相应增大,当输入波频率与模型整体频率接近时,共振效应加强地震响应,此时建筑各监测点的加速度放大系数最大;随着橡胶颗粒垫层厚度的增加与相邻结构距离的增大,各监测点的加速度放大系数逐渐减小,说明橡胶颗粒垫层的隔震效果逐渐提高。在平地场地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对斜坡场地土-结构相互作用与结构-土-结构相互作用下基底橡胶颗粒垫层隔震效应做了进一步研究。获得地震荷载作用下斜坡场地建筑的隔震响应规律,为斜坡场地建筑的隔震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橡胶颗粒垫层能有效耗散地震能量,减小建筑的地震响应,并且其造价低廉、生态环保,适合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低、多层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房屋。因此,橡胶颗粒垫层隔震的方法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林志清,Thomas,Fechner,Juliusvon,Ketelhodt[8](2016)在《S波跨孔地震成像技术——能够获得岩土工程场地土力学特征的一个工具》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波对岩土的力学性质敏感。地震法作为地球物理方法之一,提供了一个测量连续空间结构,填充钻孔之间无数据区域的方法。当应用于几十米的范围时,跨孔地震成像能确保提供最高分辨率的成果。到目前为止,几乎只有P波跨孔地震成像被应用于岩土工程土力学勘察,只有很少的研究聚焦于跨孔S波层析成像。然而从岩土工程角度,P波层析成像是有局限性的。对于岩土工程相关的关键参数计算,如剪切强度或其他弹性模量,岩层的S波数据至关重要。S波层析成像相比传统的P波层析成像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如更好的空间分辨率和材料变化的敏感性。此外,相对于P波,S波仅轻微受地下水位影响,因S波通过地下水区域时不会受射线折转(折射)的影响。本文我们介绍将最新的S波跨孔地震成像系统发展成果,以及不同场地的测试案例。(本文来源于《2016年全国工程勘察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期刊2016-09-05)

郝凤山,路平平,齐有军[9](2016)在《尾矿库场地土卓越周期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尾矿库堆积坝尾款砂密实度的变化规律,以及通过场地土卓越周期来判断库区地基土的软硬程度,根据宁城县宏达矿业2#尾矿库现场勘察的相关结果,通过一系列的原位测试数据,计算该库区场地土的卓越周期.统计整理数据可以得出尾矿堆积坝的密实度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大的结论,通过卓越周期的计算结果可以判定该库区地基土处于异常松软的土层,应加强对其安全性的管理.(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7期)

申鹏翔,费维水,田卫群[10](2016)在《呈贡新区场地土对地震动放大作用及特征周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呈贡新区不同工程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基础上,建立一维水平成层土层模型,分析该区域场地地震响应,研究该地区场地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及对设计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影响,给出了不同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的变化范围,为建筑结构动力分析时合理地选取地震动参数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华北地震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场地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场地土特性和人工波选择的要求,将地震动作为随机过程,利用修正胡聿贤-周锡元模型以及基于Hartley正交基的地震动随机过程经双调制生成不同场地土特性的人工地震波,以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随机地震反应分析为例,研究了不同场地土特性人工波对结构位移可靠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场地土因素对人工波生成以及结构的动力响应影响较大,不同场地土人工波具有明显的统计学特性,均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选波要求,为最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考虑大量不同场地土效应的地震波生成提供了新的解决办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场地土论文参考文献

[1].许成顺,豆鹏飞,杜修力,陈苏,李霞.场地土-群桩基础-结构体系动力响应研究——大型振动台系列试验方案设计[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9

[2].项梦洁,秦云,王宪杰,杨思昭,龙诗琪.基于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考虑场地土特性的人工波生成及可靠性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19

[3].曾宇,邬玉斌,宋瑞祥,吴瑞.力锤激励下场地土动力响应系统辨识[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8

[4].杨娜.场地土对跨断层压力管道变形反应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8

[5].陈红娟,闫维明,陈适才,张学明.沉管隧道–接头–场地土振动台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8

[6].葛伟.二维复杂场地土介质中阻尼的选取方法[D].苏州科技大学.2017

[7].黄龙.斜坡场地土—结构相互作用下基底橡胶颗粒垫层隔震效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

[8].林志清,Thomas,Fechner,Juliusvon,Ketelhodt.S波跨孔地震成像技术——能够获得岩土工程场地土力学特征的一个工具[C].2016年全国工程勘察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2016

[9].郝凤山,路平平,齐有军.尾矿库场地土卓越周期试验[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10].申鹏翔,费维水,田卫群.呈贡新区场地土对地震动放大作用及特征周期的影响[J].华北地震科学.2016

论文知识图

Ⅱ类场地24m跨度网架-柱-土模型前四...跨度柱壳209节点位移时程曲线跨度网架模型前四阶振型台网Ⅲ类场地地表地质单元台网Ⅳ类场地地表地质单元场地探坑及挖出松散碎石土

标签:;  ;  ;  ;  ;  ;  ;  

场地土论文_许成顺,豆鹏飞,杜修力,陈苏,李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