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宁市车木河水库加固扩建工程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国[1](2017)在《PPP模式下晋宁至红塔区高速公路施工总承包管理》文中指出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指政府与社会主体(企业)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基础设施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相互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关系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达到1+1+1>3的效果。在地方负债压力过大、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大的大环境下,我国开始大力推广PPP项目。PPP项目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方式转移给社会主体(企业),政府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以此来达到政府财政负担减轻、社会主体投资风险减小的目标。本文以晋宁至红塔区高速公路工程为目标,通过对高速公路施工总承包管理进行阐述,让我们对PPP模式下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管理有了全面而深入的认识。结合本项目从合同签订前的准备工作,到合同实施、合同履约等进行阐述,同时对PPP模式和BT、BOT模式进行对比。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及我国现行的高铁、高速公路建设要求,从总承包管理的技术、质量、安全、合同、环保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本项目所取得的成绩、创新等方面做了介绍。还与当前的生态理念相结合,对现行施工管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本论文在总包管理探索中不断发现管理中的缺陷,并不断完善管理机制、解决管理中的问题和不断优化技术措施,以使PPP模式下高速公路施工总承包管理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本单位内后续同样模式下进行推广,进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用,以此为同行业、公司发挥更好的经济社会效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中共昆明市委党校安宁分校课题组,邵春富[2](2015)在《加快推进安宁南部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宁南部片区是指县街和八街两个街道,地处滇中高原,东与西山区和晋宁县接壤,南与晋宁县相连,西与易门县毗邻,北与安宁市连然和草铺街道连接,总面积610.1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7%,辖33个村(居)委会,其中村委会31个,居委会2个,占全市村(居)委会总数的34%;总人口6.54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24%。安宁南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已于2013年8月开始启动,本文以正在推
赵祥华,殷晓松,金晓瑾,田军[3](2013)在《安宁市车木河水库治理中表流湿地技术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表流湿地属于生态治污技术的一种,在污水处理厂尾水的深度净化和对微污染水体进行治理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在安宁车木河水库上游两条河流末端应用表流湿地技术进行生态治污,并取得治污效益明显、生态功能恢复及景观改善显着的成功案例。
蓝雷英[4](2011)在《青岛城阳区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思路研究》文中指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一个城市是否是一个生态的、宜人的城市,在人类即将迈向生态文明的今天,这是一个关乎人类福祉的重要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城市建设中优化人居环境,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问题。青岛城阳区作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以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良好的投资环境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已成为环胶州湾产业聚集带的中坚和青岛市北部最重要的工业发展腹地及农副产品供应基地。近年来城阳区在发展中也存在和出现各种生态与环境问题。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从分析国内外典型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和经验入手,探讨适合城阳区本地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措施,全面分析城阳区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整体策略,并提出近期行动计划,为城阳区建设生态城市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实例分析。本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分析城阳区建设生态城市具备的优势条件和需克服的实际困难和分析国内外建设生态城市的主要标准入手,总结出城阳区建设生态城市在的问题与差距;并通过分析国外生态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经验、国内生态城市建设历程,总结出适合城阳区本地生态规划建设的形式和措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行业发展生态城市可采取的措施分析入手,详细论述了城阳区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整体策略;重点阐述发展生态第三产业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发展生态建筑这三方面内容,从近期可行性方面给出建设性意见。生态城市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根据城市的地方特色,采取因地制宜的相关措施,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
高翔[5](2011)在《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城市供水安全评价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文中提出城市供水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城市兴衰及容纳能力的标志,是建设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城市的基本条件。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供水量不足、水源污染日趋严重、供水管网问题、水质标准偏低以及建设资金短缺等城市供水安全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近年来先后发生的重大供水危机和事故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城市供水安全评价多处于定性和对策探讨方面,定量的研究与分析较少。而供水安全评价是制定城市供水安全战略规划以及进行供水设施建设决策的前提和依据。因此,对城市供水水安全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城市供水安全的评价体系本文在借鉴水安全和供水安全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并定义了城市供水安全的概念与特征,根据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设计原则和城市供水安全的内涵,构建城市供水安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水源安全、净水生产安全、管网安全、管理安全、经济社会水平和用水效率六个准则层,共16个具体指标。(2)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城市供水安全评价应用在对比了几种成熟的评价方法的优劣点后,根据城市供水问题的复杂性、相关性、多层次性的特点和不同的研究目的,选用了实用性、有效性较强的因子分析法,找出影响云南省供水安全的几个主要因素。(3)提出云南省城市供水安全的保障措施方案以评价结果为理论依据,针对评价的结果,结合云南省的现有相关条件和发展规划,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供水设施建设布局,构建云南省城市供水基础设施框架。本文研究可为云南省城镇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全面、直观的现状分析和保障措施。且对我国其他城市的类似的供水安全评价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
李安峰[6](2010)在《“大跃进”期间昆明农田水利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田水利是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举措,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把发动群众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视为己任。其中,“大跃进”三年的农田水利建设显得尤为突出。这期间的农田水利建设虽然存在许多问题但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许多地方的水利建设基本得益于此,这些水利设施至今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对昆明各县区在“大跃进”期间的农田水利建设进行分析,对兴修水利设施前的政府动态、组织动员、群众意愿,全面高潮时所表现出的特征以及所取得的成绩与失误等进行比较客观的分析,尽可能的全面揭示这段农田水利建设的历史,以带动对“大跃进”建设史的研究,折射出昆明市在这期间的农田水利建设所具有的自身特性,同时指出“大跃进”期间农田水利建设的深远影响。
崔培荣[7](2010)在《诸城市政府保护饮用水源地的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在总结国内外关于饮用水源地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诸城关于保护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实践,充分分析当前诸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如在分析水源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及水质改善和水污染防治措施等方面,并从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在建立饮用水源地安全应急预案和长期性的饮用水源地安全保护管理方面进行研究,进一步丰富饮用水源地保护的理论和实践。本文拟通过对国内外关于饮用水源地保护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诸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水污染治理、水源涵养林建设的做法,借鉴其经验,总结诸城探索出的新路子新方法,研究下一步诸城市关于饮用水源地保护的途径和措施,以及饮用水源地的长期安全保障管理方案。深入分析诸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存在的水污染和安全管护问题,以问题为导向,采用系统分析、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对诸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并借鉴国内外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的理论及实践成果,结合诸城市饮用水源地的实践,提出保护好诸城市饮用水源地的新途径与方法,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引入市场化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加大融资力度,为新时期促进诸城饮用水源地安全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合适的政策建议。
范建华[8](2008)在《环滇池城区地质环境资源综合评价与规划》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以城市为核心的资源消费中心和环境扰动中心已形成,这就使得城市原生地质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昆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进入到历史上最快的发展时期,出现了急于追求发展速度,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支撑城市发展的地质环境压力增大并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问题,论文在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下,结合中国地质调查局(“云南省主要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评价”)工作项目中昆明市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调查与评价项目和昆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对环滇池城区地质环境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与规划研究的工作。以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理念,深入探讨了城市地质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克服了以往在城市规划中忽视城市地质现象,站在城市地质资源和城市地质环境角度上,全面审视昆明城市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通过大量现场环境地质问题调查、城市地质资源开发利用调查,应用3S技术、海量数据整合开发技术、可拓学评价方法等,对影响昆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及地下水环境脆弱性、城市地质环境脆弱性、土地资源、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以及未来城市发展涉及的城市应急后备水源地、垃圾排放场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城市地质环境功能分区与适宜性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与评价,提出了适合昆明城市地质特点和符合昆明城市发展需要的城市规划分区。建立了时段背景值地下水质量概评方法,解决了以城市为基本评价单位的地下水质量评价问题;建立了资源总量-生态环境需求-与经济发展影响相关、人-地关系互动的水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对现有地质资源与环境条件下昆明城市适宜人口规模作了定量评价。论文研究成果有助于推进城市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与城市规划全面整合建设,也为制定昆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了必要地质信息和决策依据。
刘惠民[9](2006)在《园林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以安宁市建设园林生态城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是人口、产业、资金、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集中的地域,是区域经济活动的核心,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给城市带来人口快速增长、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生态环境污染、耕地以及其它不可再生资源的急剧减少等问题,城市生态系统面临着巨大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相处的园林生态城市成为人们的必然追求和选择。 论文主要包括相关原理和应用案例二个部分。 在相关原理部分首先对前人关于城市建设学说和模式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继而讨论了园林生态城市的特点,建设园林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论述了创建园林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认为园林生态城市是以园林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在生态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更高阶段的城市模式。 从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现实和经验出发,论文认为园林生态城市不仅仅指城市生态系统要有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和良性的物质循环,而且要有深刻的文化和艺术内涵;园林生态城市的建设应该对提高民众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对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基于对园林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和相关基础理论的探讨,本文提出在城市建设进程中需要转变单纯发展经济的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城市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在应用案例部分,本文以安宁市为例,在概括介绍该市近期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应用有关理论和国内外经验,分析了安宁建设园林生态城市的优势和薄弱环节,利用遥感技术对生态环境建设进行适时监测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包括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科学规划、通过对工业污染和水土流失的合理控制实现点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等兼具理论性和可操作性的园林生态城市发展途径、建设标准和调控对策。 基于对安宁市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态环境现状的讨论分析,本文指出安宁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加重;能源问题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导致森林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布局不够合理,缺乏科学、统一的城市规划。 针对安宁是一个以钢铁工业、磷化工和盐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城市,提出要建设园林生态城市和环境友好的节约型社会,重点要对安宁市的磷肥工业、钢铁工业和其它工矿企业进行点源污染控制,对这些厂矿的污染物排放必须通过环境工程辅以生态建设的手段进行综合治理。根据对安宁市水土流失与农业面源污染来源特征的现状调查,提出安宁市控制水土流失和治理面源污染的对策。 通过对园林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应用案例研究,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从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现实和经验出发,提出了园林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内涵,认为园林生态城市是生态城市的更高级阶段。 (2)针对园林生态城市的内涵,提出建设园林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美学原理、景观学原理、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张学明[10](2005)在《新时期云南省防洪减灾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围绕这一理念,防洪减灾理论探讨和实践也成为新时期前沿研究课题。本文旨在根据国内外防洪减灾对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针对云南省防洪减灾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形势,研究提出新时期云南省防洪减灾对策。对策包括树立洪水管理理念,巩固和完善工程体系,配套建设非工程措施,建立投资保障机制,提高科技含量和防洪减灾决策能力。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系统地总结和介绍了国内外防洪减灾对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从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防洪标准、经费投入、洪水保险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论述了防洪减灾对策研究和战略转移的重要性。 2、研究分析了云南省洪灾主要由暴雨和洪水引起,以局部性洪灾为主。根据灾害的自然因素及特点,云南省洪灾分为暴雨山洪灾害、泥石流灾害和城市
二、安宁市车木河水库加固扩建工程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宁市车木河水库加固扩建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PPP模式下晋宁至红塔区高速公路施工总承包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 论文的主框架 |
第二章 PPP模式下晋宁至红塔区高速公路简述 |
2.1 引言 |
2.2 晋宁至红塔区高速公路简介 |
2.2.1 项目简介 |
2.2.2 主要技术标准 |
2.2.3 工程简介 |
2.2.4 工程特点 |
2.2.5 建设管理特点 |
2.2.6 主要工程量 |
2.2.7 控制工程和重、难点工程 |
2.3 晋宁至红塔区高速公路总承包管理模式 |
2.3.1 管理模式 |
2.3.2 建设组织 |
2.3.3 总承包部组织机构 |
2.3.4 标段项目部组织机构 |
2.3.5 项目管理制度规划 |
2.3.5.1 工程进度管理规划 |
2.3.5.2 质量管理规划 |
2.3.5.3 安全管理规划 |
2.3.5.4 成本控制管理规划 |
2.3.6 对各标段的管理 |
2.3.6.1 施工总包部项目管理目标 |
2.3.6.2 总承包部与标段管理责任关系 |
2.3.6.3 总承包部对标段管理层的管理 |
2.3.6.4 总承包部对项目测量工作的管理 |
2.3.6.5 总承包部对项目试验工作的管理 |
2.3.6.6 总承包部施工准备期重点工作 |
2.3.6.7 总承包部对标段的日常管理 |
第三章 PPP模式下晋红高速公路施工总承包部项目合同管理 |
3.1 重视合同签订前的准备工作 |
3.1.1 重视市场分析 |
3.1.2 重视施工环境分析 |
3.1.3 重视成本风险分析 |
3.2 重视合同签订后的项目策划工作 |
3.3 重视合同签订后的交底工作 |
3.4 重视合同签订后的履约管理工作 |
3.5 重视合同风险管控工作 |
3.6 重视合同管理后评估工作 |
3.7 PPP项目模式与BT、BOT模式的区别 |
3.8 PPP项目模式下晋红高速施工总承包部合同管理 |
3.8.1 分包商资源库建设、评价、更新情况 |
3.8.2 分包商选用、招标情况 |
3.8.3 分包合同签订、履约、结算、支付等情况 |
3.8.4 分包管理工作监督、检查、考核情况 |
第四章 PPP模式下晋红高速公路施工总承包部工程技术管理 |
4.1 PPP模式下工程技术管理的重点 |
4.2 工程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实施原则 |
4.2.1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报批 |
4.2.2 施工技术方案管理 |
4.2.3 标准化建设 |
4.3 准备基础的工作 |
4.4 工作组织中的措施与改革 |
4.5 施工技术管理 |
4.5.1 施工准备阶段的技术管理 |
4.5.2 施工中的技术管理 |
4.5.3 进度管理 |
4.5.4 设计优化 |
4.5.5 生态建设 |
第五章 PPP模式下晋红高速公路施工总承包部安全管理 |
5.1 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方面 |
5.1.1 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
5.1.2 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体系 |
5.1.3 检查制度 |
5.2 安全培训教育和考核方面 |
5.3 施工安全管理方面 |
5.4 施工安全作业措施方面 |
5.5 机械化施工设备方面 |
5.6 施工信息发布方面 |
5.7 晋红高速公路总包部实行安全管理的措施 |
5.7.1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四个责任”体系,严要求落实安全生产职责 |
5.7.2 保证安全管理人员配置,加强安全费用投入管理 |
5.7.3 创建公平、公正的激励考核机制 |
5.7.4 数据分析,查找薄弱环节 |
5.7.5 严格安全生产考核,标准化开展安全生产工作 |
5.7.6 狠抓教育培训,提高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
5.7.7 召开安全会议,及时研究分析各类安全问题 |
5.7.8 组织编制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方案及应急预案 |
5.7.9 绷紧“防洪弦”,狠抓安全度汛工作 |
5.7.10 政企联动,扎实开展安全月活动 |
5.7.11 “铁律”不可碰 |
5.7.12 深入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确保员工职业健康 |
5.7.13 进一步规范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
5.7.14 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
第六章 PPP模式下晋红高速公路施工总承包部质量管理 |
6.1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 |
6.2 加强质量监督基础工作 |
6.2.1 明确技术标准、强化标准工作 |
6.2.2 强化检测手段,做好计量工作 |
6.2.3 重视质量信息,用数据指导施工 |
6.2.4 建立健全责任制 |
6.2.5 重视技术培训,加强质量教育 |
6.3 加强质量控制 |
6.3.1 设计质量的控制 |
6.3.2 材料质量的控制 |
6.3.3 施工质量的控制 |
6.3.4 对检验判断准确性的控制 |
6.4 严格质量检验 |
6.4.1 质量标准化施工 |
6.4.2 检验的组织形式 |
6.4.3 高标准、严要求、把好质量关 |
6.5 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
6.6 晋红高速公路总承包部质量管理措施 |
6.6.1 加强质量过程管控,是优质实体工程的根本保障 |
6.6.2 严格落实责任制 |
6.6.3 实行首件制及标准化验收 |
6.6.4 召开质量管理例会及组织培训 |
6.6.5 内业资料统一标准,为竣工交验奠定扎实资料基础 |
6.6.6 制度执行情况 |
6.6.7 重点工程质量控制 |
6.6.8 确保体系有效运行 |
第七章 PPP模式下高速公路建设施工总承包部管理的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加快推进安宁南部美丽乡村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安宁南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
(一)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
(二)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
(三) 美丽乡村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
(四) 美丽乡村建设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客观要求 |
二、安宁南部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
(一) 安宁南部美丽乡村建设优势 |
1. 交通优势 |
(二) 安宁南部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 |
3. 当前安宁南部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
三、加快推进安宁南部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
(二) 多元投入形式, 破解建设资金困境 |
(三) 注重产业支撑, 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
(四) 破解土地难题, 消除美丽乡村建设瓶颈 |
(五) 重视环境保护, 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
(六)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保证各村建设顺利推进 |
(4)青岛城阳区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思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类正迈入“生态时代” |
1.1.2 生态城市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模式 |
1.1.3 生态城市建设成为地方政策的一部分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在城阳区十一五规划中强调生态区建设的必要性 |
1.2.2 建设生态区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
1.2.3 城阳区具备建设生态区的良好条件 |
1.2.4 建设生态区有利于解决城阳区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6 小结 |
2 城阳区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现状及问题 |
2.1 城阳区建设生态城市现状分析 |
2.1.1 城阳区概况 |
2.1.2 城阳区建设生态城市的优势条件 |
2.1.3 城阳区建设生态城市的制约因素 |
2.2 生态城市的建设标准 |
2.2.1 生态城市概念 |
2.2.2 国外生态城市的标准 |
2.2.3 国内生态城市的建设标准 |
2.3 城阳区建设生态城市在的问题与差距 |
2.3.1 公众参与度不够 |
2.3.2 城市建设缺少地方特色 |
2.3.3 在城市建设中重经济轻环境 |
2.4 小结 |
3 典型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及借鉴 |
3.1 生态城市的起源、发展及比较 |
3.2 国外建设生态城市的进程 |
3.2.1 国外生态城市的发展现状 |
3.2.2 国外生态城市的发展经验 |
3.3 适应城阳区本地区发展的生态城市理论及模式 |
3.3.1 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思想,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
3.3.2 长远规划、分期推进、突出重点、分布实施 |
3.3.3 统筹安排,因地制宜 |
3.3.4 环境保护优先,环境与经济发展并重 |
3.3.5 计划引导,市场调节,法律规范 |
3.3.6 政府推动,公众参与 |
3.4 小结 |
4 城阳区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整体策略 |
4.1 发展生态经济 |
4.1.1 发展生态农业 |
4.1.2 工业生产生态化 |
4.1.3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
4.2 生态人居及环境建设 |
4.2.1 “崂山西麓、五河生态廊道”建设 |
4.2.2 景观生态保护和建设 |
4.2.3 水土保持 |
4.2.4 环境保护基础设施 |
4.2.5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
4.3 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
4.3.1 水资源保护 |
4.3.2 土地资源保护 |
4.3.3 推广利用可再生能源 |
4.3.4 推广利用生物能源 |
4.4 生态文化 |
4.4.1 加强体制文化建设 |
4.4.2 开展认知文化宣传 |
4.4.3 普及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建设 |
4.4.4 生态培训和宣传教育项目 |
4.5 生态安全与污染治理 |
4.5.1 通过治理污染保障生态安全 |
4.5.2 加强海洋环境建设 |
4.5.3 完善城市防灾工程规划 |
4.6 小结 |
5 城阳区建设生态城市的近期行动计划 |
5.1 深化生态型第三产业 |
5.1.1 推广绿色餐饮 |
5.1.2 建设绿色物流体系 |
5.1.3 形成绿色商贸系统 |
5.1.4 近期生态旅游重点建设项目 |
5.1.5 近期绿色餐饮重点建设项目 |
5.2 环境保护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
5.2.1 垃圾分类收集项目 |
5.2.2 污水处理厂建设 |
5.2.3 生活垃圾再生利用项目 |
5.3 推广生态建筑 |
5.3.1 建筑材料采用可持续性复合材料 |
5.3.2 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将技术与建筑一体化考虑 |
5.3.3 案例——“沪上.生态家” |
5.4 绿道系统建设 |
5.4.1 绿道建设 |
5.4.2 绿道网络构建 |
5.5 小结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城市供水安全评价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概述 |
第二章 城市供水安全评价的理论分析 |
2.1 安全评价理论分析 |
2.2 城市供水安全评价理论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供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3.1 指导思想 |
3.2 原则 |
3.3 结构组成 |
3.4 指标释义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城市供水安全评价方法 |
4.1 因子分析的理论分析 |
4.2 城市供水安全评价的实证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
4.3 评价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供水安全的对策措施 |
5.1 发展战略 |
5.2 供水布局分析 |
5.3 保障措施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6)“大跃进”期间昆明农田水利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大跃进”之前昆明农田水利建设背景考察 |
(一) 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
(二) 当时国际国内环境 |
(三) 全国农田水利建设高潮的掀起 |
(四) “大跃进”前昆明农田水利建设概况 |
二、市委市政府的组织和领导 |
(一) 组织动员 |
(二) 筹集所需的资金 |
(三) 物资供应 |
(四) 生活保障 |
三、“大跃进”期间昆明的农田水利建设 |
(一) 典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 |
1、松华坝水库 |
2、车木河水库 |
3、英雄大沟 |
(二) 三年取得的巨大成绩 |
四、存在的问题及当时的对策 |
(一) 移民搬迁 |
(二) 伤亡抚恤 |
(三) 工程质量 |
(四) “一平二调” |
(五) 干部作风 |
五、“大跃进”期间昆明农田水利建设评析 |
(一) 效用考察 |
(二) 经验总结 |
(三) 特点分析 |
(四) 几点教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诸城市政府保护饮用水源地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概述 |
0.2 选题背景 |
0.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0.4 国内外饮用水源地保护相关研究 |
0.5 论文主要内容及创新 |
1 诸城市水源地保护概况 |
1.1 诸城市基本情况 |
1.2 诸城市饮用水源地基本情况 |
1.3 诸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与管理现状 |
1.4 诸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 |
2 诸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现状及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诸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结果 |
2.2 诸城市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诸城市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
3.1 完善政府投入和管理措施 |
3.2 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 |
3.3 饮用水源地泥沙和面源污染控制 |
3.4 进一步加大饮用水源地工程建设力度 |
3.5 建立饮用水源地安全长远规划 |
3.6 健全完善饮用水源地管理体制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8)环滇池城区地质环境资源综合评价与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外城市地质研究概况 |
1.2.1 国外城市地质的发展阶段 |
1.2.2 近10 年来国际城市地质学发展 |
1.3 我国的城市地质发展概况 |
1.3.1 我国城市地质发展的基本特点 |
1.3.2 新中国的城市地质的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 |
1.4 城市规划中的地质资源理论研究 |
1.5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 |
1.6 目前城市地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1.7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8 研究的前期工作 |
1.9 论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 |
1.10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环境 |
2.2 城市社会经济简况 |
2.3 城市发展规划 |
2.4 昆明市地质环境特征 |
2.4.1 区域地质环境特征 |
2.4.2 城市地质环境特征 |
2.4.3 城市环境地质特征 |
2.5 城市地质资源特征 |
2.6 矿产资源 |
2.7 地质遗迹和地质旅游资源 |
第三章 昆明城市地质环境问题 |
3.1 引言 |
3.2 昆明城市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特征 |
3.3 斜坡地质灾害 |
3.3.1 崩塌 |
3.3.2 滑坡 |
3.3.3 泥石流 |
3.3.4 不稳定斜(边)坡 |
3.4 与特殊岩土有关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
3.5 其他环境地质问题 |
3.5.1 地面沉降 |
3.5.2 采石场的环境地质问题 |
3.5.3 地裂缝 |
3.5.4 水土流失 |
3.6 昆明城市地质灾害可拓学评价 |
第四章 昆明城市规划中的水资源研究 |
4.1 引言 |
4.2 昆明城市地表水资源 |
4.2.1 地表水系(包括水利工程)水资源状况 |
4.2.2 滇池水资源状况 |
4.3 昆明城市地下水资源 |
4.3.1 自然概况 |
4.3.2 昆明地下水资源自然特征 |
4.3.2.1 昆明地下水类型 |
4.3.2.2 滇池流域地下水分布特征 |
4.3.2.3 市区地下水系统 |
4.3.2.4 主要富水地段资源 |
4.3.3 地下水资源利用现状 |
4.3.3.1 各富水段块的地下水开采情况 |
4.3.3.2 地下水过度开采与超采漏斗 |
4.4 地下热水资源 |
4.5 水资源污染及其对昆明城市发展制约 |
4.5.1 昆明城市地表水资源污染状况 |
4.5.2 昆明城市地表水资源污染的主要原因 |
4.5.3 地下水水质概评方法 |
4.5.4 对《地下水质量标准》的改进 |
4.6 水质概评成果表达 |
4.6.1 成果分析 |
4.6.2 地下水水质概评方法的一般步骤 |
4.7 地下水环境脆弱性评价 |
4.7.1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DRASTIC 指标体系 |
4.7.2 DRASTIC 评价 |
4.7.2.1 DRASTIC 评分 |
4.7.2.2 评价结果 |
4.7.2.3 存在的问题 |
4.8 基于资源总量-生态环境需求-与经济发展影响相关、人-地关系互动的水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与昆明城市规划人口的适宜规模 |
第五章 昆明城市土地可利用性评价 |
5.1 引言 |
5.2 国内外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与土地合理利用的矛盾 |
5.2.1 城市化概念及其国际城市化概况 |
5.2.2 我国的城市化 |
5.2.3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与土地合理利用的矛盾 |
5.2.4 城市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
5.2.4.1 发达国家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 |
5.2.4.2 我国近年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
5.2.4.3 昆明市城市化进程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
5.3 昆明城区建设用土地资源评价 |
5.3.1 昆明城区建设用土地利用趋势评价 |
5.3.2 岩土体基本条件评价 |
5.3.2.1 岩土体地表分布特征概述 |
5.3.2.2 昆明盆地的成因及其历史演化对泥炭土、淤泥及淤泥质土有机质粘土、软粘土的平面和剖面的空间分布的影响 |
5.3.3 昆明盆地软土空间分布特征 |
5.3.3.1 昆明盆地泥炭土的平面分布及基本特征 |
5.3.3.2 昆明盆地淤泥及淤泥质土的平面分布及基本特征 |
5.3.3.3 昆明盆地软粘土、有机质软粘土的分布及基本特征 |
5.3.4 昆明盆地软土剖面及其土层厚度分布特征 |
5.3.5 昆明盆地软土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力学性质及其指标的相关关系 |
5.4 昆明盆地粉土的平面分布与振动液化特征 |
5.4.1 昆明盆地粉砂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 |
5.4.2 昆明盆地粉土的埋深与厚度特征 |
5.4.3 粉土振动液化的评价标准 |
5.4.4 粉土液化级别 |
5.5 岩土体的工程建设用地可利用性评价 |
5.5.1 软土层识别、表达原则及基本资料的选取原则 |
5.5.2 评价参数及岩土可利用等级的确定 |
5.5.3 评价结果及规律性 |
5.6 岩土体结构空间特征的剖面表达 |
5.7 昆明城市主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适宜性评价 |
5.7.1 城区各部在地下空间开发中面临的工程地质问题 |
5.7.2 昆明盆地0~-15m 地下空间基于多种复杂因素的建设风险程度可拓学评价 |
5.8 垃圾填埋场评价 |
第六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
6.1 城市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
6.1.1 地质灾害的影响和损失 |
6.1.2 垃圾场地质环境的综合评价 |
6.2 城市地质资源综合评价 |
6.2.1 岩土环境的综合评价 |
6.2.2 土地资源的城市支撑能力 |
6.2.3 水资源的城市支撑能力 |
6.3 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
6.3.1 城市系统 |
6.3.2 昆明城市功能区划 |
6.3.2.1 水源保护区 |
6.3.2.2 绿化保护区 |
6.3.2.3 商业、住宅、文化区 |
6.3.2.4 工业区 |
第七章 认识、结论和建议 |
7.1 对城市地质环境基本特征的总体认识 |
7.2 主要城市环境地质问题的认识 |
7.3 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认识 |
7.4 结论 |
7.5 建议 |
7.5.1 关于城市布局的有关建议 |
7.5.2 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治 |
7.5.3 昆明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建议 |
7.5.4 对昆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9)园林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以安宁市建设园林生态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关于城市建设的学说和模式综述 |
1.1.1 城市建设学说和模式的主要研究成果 |
1.1.2 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热点 |
1.2 园林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
1.2.1 园林城市的含义 |
1.2.2 园林城市的实践 |
1.2.3 城市林业的概念和内涵 |
1.2.4 国内外城市林业发展情况 |
1.3 “生态城市”理论的研究与实践 |
1.3.1 生态城市理论的产生和进展 |
1.3.2 “生态城市”的概念 |
1.3.3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概况 |
1.4 生态园林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
1.4.1 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 |
1.4.2 国内外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概况 |
1.5 园林生态城市的提出和研究方法 |
1.5.1 园林生态城市研究理论依据 |
1.5.2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2章 园林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及意义 |
2.1 园林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定义 |
2.1.1 园林生态城市的发展过程 |
2.1.2 园林生态城市的内涵和定义 |
2.2 园林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 |
2.2.1 园林生态城市的美学原理 |
2.2.2 园林生态城市的景观学原理 |
2.2.3 园林生态城市的生态学原理 |
2.2.4 园林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园林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
2.3.1 城市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尊重自然的原则 |
2.3.2 坚持规划优先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原则 |
2.3.3 坚持特色文化和营造城市生态文化氛围的原则 |
2.3.4 坚持多元化投资和法治建设的原则 |
2.4 园林生态城市的特点 |
2.5 建设园林生态城市的意义 |
2.5.1 保护环境与资源 |
2.5.2 提高生产力发展绿色经济 |
2.5.3 促进清洁生产和污染控制 |
2.5.4 有刊于城乡一体化建设 |
2.5.5 促进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
第3章 安宁市自然情况和绿化现状分析 |
3.1 安宁市自然环境分析 |
3.1.1 地理位置 |
3.1.2 气候条件分析 |
3.1.3 水资源情况分析 |
3.1.4 土壤及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
3.1.5 矿产资源情况分析 |
3.1.6 工业 |
3.1.7 农业 |
3.2 安宁市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
3.2.1 安宁市城市绿地现状 |
3.2.2 园林建设发展现状 |
3.2.3 水土流失现状 |
3.2.4 大气污染现状 |
3.2.5 水资源污染状况 |
3.3 安宁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
3.3.1 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加重 |
3.3.2 能源问题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导致森林生态环境的破坏 |
3.3.3 城市布局有待进一步科学规划 |
第4章 安宁市生态环境变化的卫星遥感图像解译与分析研究 |
4.1 研究区域 |
4.2 研究方法 |
4.3 遥感数据处理 |
4.3.1 数据格式转换与坐标变换 |
4.3.2 几何精纠正 |
4.3.3 研究区数据提取 |
4.3.4 地形效应影响的消除 |
4.3.5 自动图斑勾绘及矢量属性库集成 |
4.4 图像判读分析 |
4.4.1 分类系统 |
4.4.2 解译标志的建立 |
4.4.3 图斑解译及融合 |
4.4.4 96年矢量数据的生成 |
4.4.5 解译 |
4.4.6 精度检验 |
4.5 结果与结论 |
第5章 安宁园林生态城市定位及建设标准和实施途径的研究 |
5.1 安宁园林生态城市的定位 |
5.1.1 定位原则 |
5.1.2 定位 |
5.2 制定标准的原则和评价标准 |
5.2.1 制定标准的原则 |
5.2.2 园林生态城市评价指标和标准 |
5.3 建设安宁生态园林城市的途径 |
5.3.1 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领导,精心规划 |
5.3.2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市民的环境认识和参与意识 |
5.3.3 依靠科学技术,健全制度管理 |
5.3.4 拓展筹资渠道创建投资新体制 |
5.3.5 切实抓好重点工程项目的管理和监督 |
5.3.6 提高科研和监测水平 |
5.3.7 项目实行法制管理 |
5.4 工程治理重点突破 |
5.4.1 工业企业的点源污染治理 |
5.4.2 农村面源污染的控制 |
5.4.3 实施八大环境工程建设绿色工业城市 |
第6章 建设园林生态城市的优势和总体规划研究 |
6.1 城市绿地发展的优势分析 |
6.1.1 生态优势 |
6.1.2 资源优势 |
6.1.3 区位优势 |
6.1.4 交通优势 |
6.2 安宁城市绿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
6.2.1 工业发展加剧环境污染 |
6.2.2 公共绿地分布不均 |
6.2.3 森林生态防护功能下降 |
6.2.4 生产绿地增长缓慢 |
6.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制约因素 |
6.3.1 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
6.3.2 工业与森林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矛盾 |
6.3.3 城市绿地系统需进一步科学规划 |
6.4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
6.4.1 指导思想 |
6.4.2 规划的原则 |
6.5 规划目标 |
6.5.1 总体目标 |
6.5.2 定量目标 |
6.6 安宁市园林生态城市规划功能分区 |
6.6.1 功能分区的目的 |
6.6.2 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 |
6.6.3 生态功能分区的总体空间布局 |
6.7 园林生态城市功能分区规划 |
6.7.1 园林生态城市景观带 |
6.7.2 城市中心区 |
6.7.3 自然保护与生态旅游区 |
6.7.4 生态农业区 |
6.7.5 环绕城市生态安全与生态公益林绿色环带 |
第7章 安宁市工农业污染典型情况分析及污染控制对策研究 |
7.1 研究方法 |
7.2 安宁磷肥工业有限公司环境情况分析 |
7.2.1 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
7.2.2 地表水现状监测与分析 |
7.3 昆钢总厂概况 |
7.3.1 主要产品产量(以2002年为基础) |
7.3.2 主要原料和能源消耗 |
7.3.3 三废排放情况 |
7.3.4 昆钢工业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分析 |
7.3.5 昆钢总厂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 |
7.4 螳螂川水质因子超标原因分析 |
7.5 对重点工业污染治理对策 |
7.5.1 清洁生产从源头开始预防污染 |
7.5.2 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 |
7.5.3 控制企业噪音 |
7.5.4 控制企业和城市污水污染 |
7.5.5 废弃物控制工程 |
7.5.6 加强工矿区的水土保持 |
7.5.7 强化对水环境的保护 |
7.6 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特征和治理对策 |
7.6.1 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 |
7.6.2 面源污染的主要特征 |
7.6.3 面源污染的治理对策 |
第8章 安宁水土流失控制的理论与问题研究 |
8.1 水土流失情况 |
8.2 水土流失危害 |
8.2.1 土地退化生产力下降 |
8.2.2 水利工程寿命缩短 |
8.2.3 淤积河道行洪能力减弱 |
8.2.4 水源涵养能力减弱 |
8.2.5 水质污染加剧 |
8.2.6 破坏生态景观,影响城市风貌 |
8.3 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退化类型 |
8.3.1 坡面水土流失区 |
8.3.2 工矿水土流失区 |
8.3.3 洪涝灾害区 |
8.3.4 森林生态环境退化区 |
8.3.5 水质恶化的面污染源区 |
8.4 水土流失的问题分析 |
8.4.1 治理速度缓慢效率较低 |
8.4.2 治理与管护不协调 |
8.4.3 机构队伍不健全缺乏科技支撑 |
8.4.4 投资结构不合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
8.4.5 部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将进入“老化”期 |
8.4.6 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
8.4.7 缺乏宣传和全民共识 |
8.5 治理水土流失的原则和科学规划 |
8.5.1 治理的原则 |
8.5.2 制订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规划 |
8.6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
8.6.1 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
8.6.2 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研究 |
8.6.3 山区资源开发实用技术与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关系的研究 |
结论和讨论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10)新时期云南省防洪减灾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综述 |
1.1 洪水灾害与防洪减灾 |
1.2 国外防洪减灾对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高质量建设防洪减灾工程 |
1.2.2 稳定的防洪减灾经费投入 |
1.2.3 倡导洪水管理理念 |
1.2.4 增强全民防洪减灾意识 |
1.2.5 实施洪水保险 |
1.2.6 合理确定防洪标准 |
1.2.7 重视科学研究 |
1.3 国内防洪减灾对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云南省洪灾类型及成因 |
2.1 云南省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河流水系 |
2.1.4 水资源 |
2.1.5 社会经济 |
2.2 云南省洪灾分布、类型及特点 |
2.2.1 洪灾概况 |
2.2.2 洪灾分布 |
2.2.3 洪灾类型及特点 |
2.3 云南省洪灾成因分析 |
2.3.1 气候条件 |
2.3.2 暴雨 |
2.3.3 洪水 |
2.3.4 社会因素 |
2.3.5 工程失事 |
第3章 云南省防洪减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防洪减灾现状 |
3.1.1 初步建成防洪工程体系 |
3.1.2 水土保持治理初见成效 |
3.1.3 防洪非工程措施得到重视 |
3.1.4 城市河道治理投入机制取得了有益的探索 |
3.2 防洪减灾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山洪灾害频发,成为防洪减灾的突出问题 |
3.2.2 洪灾损失增大,城市防洪减灾任务加剧 |
3.2.3 工程体系不完善,防洪保障能力依然很低 |
3.2.4 重建轻管,非工程措施建设严重滞后 |
3.2.5 投资不足,成为防洪减灾的重大制约因素 |
第4章 新时期云南省防洪减灾对策 |
4.1 总体思路与目标 |
4.2 突出重点,巩固和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 |
4.2.1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
4.2.2 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 |
4.2.3 巩固国际界河及主要江河治理成果 |
4.2.4 建设一些防洪控制性工程 |
4.2.5 建设水土保持工程设施和山洪灾害预防监测设施 |
4.3 积极探索,配套建设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 |
4.3.1 实施洪水预报,加强洪水调度 |
4.3.2 编制洪水风险图,为风险管理和洪水保险创造条件 |
4.3.3 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加强执法监督管理 |
4.3.4 编制防洪规划,开展防洪统一管理 |
4.3.5 注重宣传,公众参与 |
4.4 改革创新,建立防洪减灾投资保障机制 |
4.4.1 改革投资机制,稳定财政预算 |
4.4.2 收取行政事业费 |
4.4.3 创新政策机制,激活社会资金 |
4.5 重视科技,提高防洪减灾技术含量 |
4.5.1 推广运用成熟的技术和材料 |
4.5.2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 |
4.5.3 增强防汛抢险应急能力 |
4.6 强化措施,提高防洪减灾决策能力 |
4.6.1 实施人才战略 |
4.6.2 推进防汛指挥系统建设 |
4.6.3 加强防汛会商 |
4.6.4 规范灾情统计和评估制度,完善救助机制 |
4.6.5 分工负责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安宁市车木河水库加固扩建工程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PPP模式下晋宁至红塔区高速公路施工总承包管理[D]. 王建国.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7)
- [2]加快推进安宁南部美丽乡村建设研究[J]. 中共昆明市委党校安宁分校课题组,邵春富. 实践与跨越, 2015(01)
- [3]安宁市车木河水库治理中表流湿地技术应用[J]. 赵祥华,殷晓松,金晓瑾,田军. 环境科学导刊, 2013(02)
- [4]青岛城阳区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思路研究[D]. 蓝雷英.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05)
- [5]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城市供水安全评价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D]. 高翔.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5)
- [6]“大跃进”期间昆明农田水利建设研究[D]. 李安峰. 云南大学, 2010(05)
- [7]诸城市政府保护饮用水源地的对策研究[D]. 崔培荣.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8]环滇池城区地质环境资源综合评价与规划[D]. 范建华. 吉林大学, 2008(11)
- [9]园林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以安宁市建设园林生态城市为例[D]. 刘惠民. 南京林业大学, 2006(04)
- [10]新时期云南省防洪减灾对策研究[D]. 张学明. 四川大学,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