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制度论文-袁铭健

主体性制度论文-袁铭健

导读:本文包含了主体性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精准扶贫,“第一书记”,耗散性,委托代理理论

主体性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袁铭健[1](2019)在《“第一书记”驻村制度运转中的主体性策略选择——基于政策代理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书记"驻村制度在推进基层精准扶贫工作,改善民生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有实践中也存在着外来资源的路径依赖、形式主义的治理短期性和基层权力结构冲突等制度实施困境。通过建立"第一书记"机制的委托代理关系可以发现:作为委托方的上级政府部门通过政治动员、科层制传递来展开代理过程,并通过扶贫为导向的考核来监督"第一书记"的代理行为,这导致了政策目标在传递给代理人时已与初始目标出现较大的偏差;而作为代理方的"第一书记"在制度约束与自身晋升激励下形成了维稳型、灵活型、按部就班型和积极型等多种模式的"选择性行为",同时也受到了自身权责不匹配下的外来排斥。委托代理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第一书记"制度的运转产生了耗散性,为了提升扶贫政策落实成效,国家需要逐渐将驻村制度规范化并保证代理人的能力与权责匹配,以及培育基层自治的自生性。(本文来源于《四川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雪桢[2](2019)在《论我国戒毒制度下吸毒者主体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戒毒制度改良为视角,基于毒品政策演变规律及戒毒制度的本体性,分析关注吸毒者的主体性的意义。提出关注戒毒制度中吸毒者主体性,推动我国禁毒工作及戒毒制度改良与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沈永辉,武民[3](2019)在《制度障碍、主体性因素与流动家庭初中后教育意愿——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学年基线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学年基线数据中流动家庭的部分数据,探讨制度障碍、主体性因素对于流动家庭初中后教育的影响。描述性统计发现,流动家庭初中后教育意愿以继续升学为主,而在流入地继续就读高中又占升学意愿中的主体。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制度障碍对于流动家庭初中后教育意愿产生显着且差异化的影响;教育期待、对孩子未来的信心以及教育中获得的公正感所构成的流动家庭主体性因素对其初中后教育意愿产生显着影响。通过揭示的制度障碍和主体性要素两个层面对于流动家庭初中后教育意愿的影响,对于流动人口教育需求反馈机制的微观分析具有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2期)

韩宗生[4](2019)在《资本主体性的分化与歧变逻辑——风险社会生成的制度根源》一文中研究指出风险社会是对当代社会的现代性特征进行刻画的一个重要维度。在当前的研究中,大多数侧重于分析与探讨风险社会的应对策略,相比之下,客观理性分析风险社会生成机制的研究显得不足。应以探索风险社会生成的制度根源为目标,从资本的主体化逻辑来梳理和呈现资本这一因素在风险社会生成中的作用机理。资本的主体化逻辑可区分为总体性逻辑、扩张性逻辑与矛盾性逻辑叁个维度,通过层层分析来建构资本主体化逻辑与风险社会的内在逻辑联系,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供理论思考。(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杜文骄[5](2018)在《论“主体性”理念对制度差异的消弭作用——以合作社制度目标与实效差异为研究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行对于促进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假合作社现象"等问题的突显,法律制度目标与实效之间表露出越来越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对于合作社自身、农村经济发展、法的大众信仰等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寻求消弭差异的方法具有巨大的现实价值。有鉴于中国合作社特有的"人合性"与"舶来性"的属性角力是制度目标与实效产生差异的成因,将"主体性"理念运用于立法实践以期可调和二者的矛盾,因为"主体性"理念既强调对于法律调控对象的尊重,贴合"人合性"需求,同时,亦是立法者对于现实环境的审慎思考,符合移植制度本土化规律,可应对"舶来性"特征,故而具备消弭差异的可能性。通过实证调研也验证了此理论的现实价值与用作。(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8年04期)

郭涛[6](2017)在《农民的主体性与农地流转制度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农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目前农地流转活动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通过农地流转改变农业传统的经营方式,实现农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创收的发展路径已经十分明晰。然而,在推进农地流转活动的发展进程中尚缺乏着对这一活动的人学反思,对农民主体性的关注与塑造还未上升到应有高度。本文在经济哲学学科视域下,以实践论作为本文的基本立场,将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确定为研究中的方法论原则,以农民主体性作为研究农地流转活动的人学基础。通过对咸阳市礼泉县局部地区的农地流转事实的调查研究,重点考察了流转活动中农民主体性发挥的作用,反映出农民主体性在农地流转活动中的重要性、复杂性、变动性,认为农民主体性是推动我国农地流转理论创新与实践活动的“主语”,并对农民主体的人格特征、心理变化、行为差异做出细致分析。在调研中发现,在农地产权残缺、农地市场机制缺位、农地流转程序失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农民主体性发挥不足,表现为农民的产权主体不清晰、农民的市场主体边缘化、农民的发展主体模糊化,进而认为只有通过创新农地产权制度、建立公平的农地流转市场,规范农地流转程序、构建流转保障体系的合力作用下,才能转变现有的忽视农民主体性的流转方式,形成尊重农民主体性与农地有序流转的理想状态。(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侯冬梅[7](2015)在《论社会整合制度中的主体性文化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就整个社会目前发展形势而言,社会的秩序整合更需要一种具有主体价值的文化理念的引导,社会的文化认同是一种对社会秩序的柔性制约,主体文化作为精神资源将在社会公共领域中发挥深厚的作用,这种作用是持久、长效的。作为社会整合基础的主体文化建设尤为重要,这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反思现代规则,保持民族特色,建构具有主体性的文化内容,积淀出稳定的社会信仰,并使之成为社会整合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5年36期)

韩磊[8](2015)在《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现代大学制度建构中的校园治理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校园治理的主体间性表现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角色权能的规范化、治理范畴的专业化。其中,以目标为导引的治理行动代替行政权威的直接干预,形成多中心、多主体的集体理性行动。主体间性校园治理以校务管理为实践基础,党委组织、科层组织(学术组织)和学生组织协同参与,通过主体间治理规范把分散的原子化主体凝结在一起达成大学管理的利益平衡和效果优化。(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期刊2015年05期)

李兴平[9](2015)在《论农民政治主体性缺失与非制度政治参与》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的主体性诉求是民主政治发展的终极内在动力。农民政治主体性缺失是转型期农民非制度政治参与频发化、扩大化的主要动因。导致农民非制度参与的主体性因素主要体现为农民对政治参与制度的认知能力、农民政治参与的有效感、农民对基层干部和政治组织信任感的缺失及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农民作为农村民主政治的主体,其公民化的培育,政治自我的实现和政治参与能力的提升等主体性的塑造,在民主政治秩序建构中具有基础性和终极性意义。(本文来源于《理论与改革》期刊2015年03期)

黄晋太[10](2015)在《制度变迁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契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度经济学家着眼于制度变迁,给出了制度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结论。人是整个社会的主体,一切制度变迁都离不开人,制度变迁必须与人的发展相契合。经济发展需要制度保障,更需要上层建筑与之契合;生产力发展需要技术支撑,更需要相应的生产关系与之契合。在推动国家发展的制度变迁中,无论是经济的、社会的,制度变迁都必须着眼于人的发展,并与人的主体性发展相契合。(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主体性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戒毒制度改良为视角,基于毒品政策演变规律及戒毒制度的本体性,分析关注吸毒者的主体性的意义。提出关注戒毒制度中吸毒者主体性,推动我国禁毒工作及戒毒制度改良与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体性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袁铭健.“第一书记”驻村制度运转中的主体性策略选择——基于政策代理人的视角[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9

[2].张雪桢.论我国戒毒制度下吸毒者主体性[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9

[3].沈永辉,武民.制度障碍、主体性因素与流动家庭初中后教育意愿——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学年基线数据的实证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

[4].韩宗生.资本主体性的分化与歧变逻辑——风险社会生成的制度根源[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杜文骄.论“主体性”理念对制度差异的消弭作用——以合作社制度目标与实效差异为研究视角[J].东岳论丛.2018

[6].郭涛.农民的主体性与农地流转制度探索[D].昆明理工大学.2017

[7].侯冬梅.论社会整合制度中的主体性文化建设[J].学理论.2015

[8].韩磊.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现代大学制度建构中的校园治理逻辑[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

[9].李兴平.论农民政治主体性缺失与非制度政治参与[J].理论与改革.2015

[10].黄晋太.制度变迁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契合[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标签:;  ;  ;  ;  

主体性制度论文-袁铭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