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滨水建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建筑,城市,互动,持续性,形态,公共建筑,色彩。
滨水建筑论文文献综述
郑雨珏,王丽,王秀丽[1](2019)在《滨水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性设计运用研究——以涸洲岛南湾镇滨水片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方案选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海城区涠洲岛南湾镇滨水片区,该区位是以渔业、集市商业、滨水岸观景区为一体的码头中心区,随着岛上旅游业的开发,该区位的人流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增长的趋势,环境也因需求量的扩大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沿岸的观景点也逐渐被人们所遗忘。此次方案希望建立以"码头-商业交易市场-观景中心"为一体的南湾镇中心建筑,并结合可持续性建筑材料,并将材料的功能性与区位的需求性、地方气候性结合,做成能够与人互动性强的滨水建筑。通过建成能与人的行为互动性偏强的公共建筑,使涠洲岛南湾镇的人群类型(游客、渔民、商人)有了自己单独的特定空间,在空间需求中又存在着各类人群的行为的共性与个性,并能带动周边区位的发展,也将被遗忘的风景点重新利用起来。(本文来源于《2019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9-07-05)
齐康[2](2019)在《山地与滨水建筑浅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多山,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尤其在西部和西南,如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福建省,平地甚少。针对此现状,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黄光宇教授着有《山地城市学原理》一书,可惜他过早地离开人世,但其观点和提纲仍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改革开放以来,以上海浦东为龙头高速发展,而后蔓延至苏州、无锡、南京等城市。而南京的经济则辐射至芜湖、铜陵、徽州一带。国家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将东西方串联,地理上连接数个多山的国家,以上都是课(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04期)
郑雨珏,王丽,王秀丽[3](2019)在《滨水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性设计运用研究——以涠洲岛南湾镇滨水片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方案选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海城区涠洲岛南湾镇滨水片区,该区位是以渔业、集市商业、滨水岸观景区为一体的码头中心区,随着岛上旅游业的开发,该区位的人流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增长的趋势,环境也因需求量的扩大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沿岸的观景点也逐渐被人们所遗忘。此次方案希望建立以"码头-商业交易市场-观景中心"为一体的南湾镇中心建筑,并结合可持续性建筑材料,并将材料的功能性与区位的需求性、地方气候性结合,做成能够与人互动性强的滨水建筑。通过建成能与人的行为互动性偏强的公共建筑,使涠洲岛南湾镇的人群类型(游客、渔民、商人)有了自己单独的特定空间,在空间需求中又存在着各类人群的行为的共性与个性,并能带动周边区位的发展,也将被遗忘的风景点重新利用起来。(本文来源于《2019年4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9-04-05)
黄天荣,吴鹏程,张银屏,陈渊召,虞莹[4](2018)在《BIM在滨水建筑综合体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现有城市滨水区高投入与低功效等共性难题,依托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西块)工程,在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基础上,通过技术集成形成BIM+理论创新,并进行了BIM技术在滨水建筑综合体工程建设中的综合应用,提升了滨水区工程建设的信息化程度,项目成果取得了水工建筑技术的重要突破。该案例可为类似项目提供有益的工程借鉴。(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曹洋,杜丽敏[5](2018)在《滨水建筑与整体环境协调设计例析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愈发强烈。本文以厦门航空港工业与物流园区为例,从滨水建筑设计的构思着手,通过对其建筑功能布局的总结与分析,探究滨水设计的主要方法。(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8年09期)
陈子昱[6](2018)在《城市滨水建筑色彩规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滨水边界在城市整体形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地域的城市,其滨水建筑形态也是多样而复杂的。因此,需要在城市色彩规划的现有体系中增加具有针对性的滨水建筑色彩规划篇章,对城市滨水建筑的用色用材进行有效的引导与管控,从而使城市滨水边界更加具有魅力。笔者在多年的色彩设计工作中发现,目前城市滨水建筑色彩规划存在理论框架有待细化、规划手法相对单一,色彩策略比较笼统、针对性不够等问题。并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如:调研自说自话与后期规划应用的内容不匹配、色彩主旋律定位不清、色彩分区定位与色彩总体定位的脱节、建筑单体配色机械化、缺乏参考价值等原因。本文以城市滨水建筑为研究对象,选择了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滨水区域作为样本对其基本形态进行了图谱化的归纳,梳理出城市滨水区域形态的变量与不变量,从而提出色彩规划应结合建筑与空间尺度、光照条件、当地气候以及人的动静视角几个维度的条件去思考色彩规划中特定区域的色彩管控问题,通过图谱化呈现、影响要素的比对与分析、规划方法的梳理与归纳等研究方法,提出了“两端大、中间小”的城市滨水建筑色彩规划工作框架。所谓“两端大”意思是,调研切入点和色彩策略应该是相互匹配,大而细致的。“中间小”则是作为贯穿规划的主旋律定位应该是精炼有力的。这样才能做到让色彩规划张弛有度、灵活性与操作性兼备的效果。从而对现有城市色彩规划做进一步完善,为城市管理者和具体项目的建筑设计师提供更多的管理和设计途径,激发色彩在城市建筑中的表现力。在文章的最后部分,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项目以期对研究结论进行验证和深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学院》期刊2018-05-31)
黄小芙[7](2016)在《滨水建筑形态弱化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滨水空间作为城市休闲的黄金地带,备受各方瞩目。其建设如火如荼,为城市滨水区带来繁荣和富饶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失衡、富有人文意义和地域特征的空间被蚕食鲸吞,盲目地追求张扬、纪念碑式建筑而造成对市民活动空间的侵占等问题。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面对这种浮躁心态,我们需要冷静地面对目前的创作形势,而“建筑形态弱化”是解决当前滨水区问题的一种方法。本文首先对“滨水建筑”和“形态弱化”进行概念阐述,并分析滨水建筑的相关特征,通过对相关形态弱化的经典理论:透明性、多重感知、体量消解等学习。通过大量基础理论的研究、实践案例的分析,探索滨水建筑形态弱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滨水区存在问题的分析及问题思考,由环境、建筑、心理叁方面出发分别对建筑与环境关联性、建筑本体、人的心理凸显感叁个方面进行形态弱化设计手法探讨。环境主要是从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纳入到整体系统的理论体系中讨论,摆脱了建筑的本位思考,从建筑与环境的相互联系中切入,建筑不再凌驾于自然之上,与环境形成水平发展的、连续的整体。建筑是从建筑本体考虑以建筑体量感、界面实体感、结构重力感叁方面入手。而心理感知则是从意象呼应与建筑空间体验代替叁维维度出发。分层次思考建筑形态弱化的方法。对滨水建筑进行“形态弱化”是对时代精神的敏感捕捉,是对自然环境和地域文脉尊重,是对人工情景的滨水空间的丰富,是对良好的休憩气氛的营造。进而引导建筑师进行建筑创作时,能够从人环境建筑的相互关系出发,给建筑创作提供一个好的切入点。对我国未来滨水景观建筑的形态创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1)
赵元超[8](2015)在《与场地交流对话》一文中研究指出灞河是西安八水之一,是一条流淌着悠久历史的河流。70万年前,蓝田猿人在这里点燃了人类的火种,7000多年前,半坡人在这里创造了仰韶文化,春秋时秦穆公称霸西戎,将这里定名为“霸水”,汉代刘邦在此成就了伟业。千百年来,由于独特的地理区位,这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建设报》期刊2015-12-14)
余华迪,李臻,邹卫妍[9](2015)在《古典园林滨水建筑空间构形体量分析——以苏园规划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将古典园林中的空间品质体现在当代园林空间中,如何对古典园林空间构成的研究具有更广泛的现实意义。在对古典园林空间研究进行论述后,针对苏州八大园林的滨水建筑进行了空间构形体量的研究和滨水建筑通透性与亲水性的关系研究。最后以苏园为例,阐述了园林中各种滨水建筑空间构形、通透性与亲水性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5年16期)
汪润[10](2014)在《乌镇滨水建筑外部边缘空间的形态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外部边缘空间是江南水乡滨水建筑外部空间规划中比较易忽视的空间类型,但同时也是人们在无意识下,使用频率最多的空间形式。以乌镇为例,从剖析边缘空间的概念出发,分析建筑与内街之间、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河道之间形成的各类边缘空间,以便合理地开发滨水建筑的有益边缘空间,丰富空间形态。(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4年11期)
滨水建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多山,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尤其在西部和西南,如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福建省,平地甚少。针对此现状,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黄光宇教授着有《山地城市学原理》一书,可惜他过早地离开人世,但其观点和提纲仍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改革开放以来,以上海浦东为龙头高速发展,而后蔓延至苏州、无锡、南京等城市。而南京的经济则辐射至芜湖、铜陵、徽州一带。国家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将东西方串联,地理上连接数个多山的国家,以上都是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滨水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郑雨珏,王丽,王秀丽.滨水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性设计运用研究——以涸洲岛南湾镇滨水片区为例[C].2019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9
[2].齐康.山地与滨水建筑浅论[J].建筑与文化.2019
[3].郑雨珏,王丽,王秀丽.滨水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性设计运用研究——以涠洲岛南湾镇滨水片区为例[C].2019年4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9
[4].黄天荣,吴鹏程,张银屏,陈渊召,虞莹.BIM在滨水建筑综合体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低温建筑技术.2018
[5].曹洋,杜丽敏.滨水建筑与整体环境协调设计例析探索[J].环境与发展.2018
[6].陈子昱.城市滨水建筑色彩规划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8
[7].黄小芙.滨水建筑形态弱化设计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8].赵元超.与场地交流对话[N].中国建设报.2015
[9].余华迪,李臻,邹卫妍.古典园林滨水建筑空间构形体量分析——以苏园规划设计为例[J].现代园艺.2015
[10].汪润.乌镇滨水建筑外部边缘空间的形态构成[J].工业建筑.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