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致界面电荷转移论文_李博,陈帅,吴红琳,宋云飞,刘伟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光致界面电荷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荷,界面,薄膜,电压,量子,荧光,谱表。

光致界面电荷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李博,陈帅,吴红琳,宋云飞,刘伟龙[1](2015)在《耦合量子点薄膜中光致界面电荷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了解量子点光伏器件的工作过程,从而为设计高效量子点光伏器件提供依据,研究了CdSe耦合量子点薄膜在不同时间尺度的界面电荷转移动力学特性。通过瞬态光电流(TOF)研究了量子点与电极之间的界面电荷转移及随后发生的载流子复合过程,结果表明,后者的时间尺度约在120ns左右;然后对比单双层量子点光伏器件TOF信号,结果表明在双层量子点光伏器件中存在不同尺寸量子点之间的界面电荷转移过程;最后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手段研究了量子点与受体之间的界面电荷转移过程,结果表明该过程发生在几十ps的时间尺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5年23期)

陈帅[2](2015)在《耦合量子点薄膜中光致界面电荷转移动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量子点中多重激子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相关的实验支持,对于具有高量子效率的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的研究逐渐成为了国际热点。其中,如何通过界面电荷转移将激子有效拆分并输运至电极这一过程是研究量子点太阳能电池高量子效率成因的关键物理问题。目前,针对光伏器件的实际工作状态,同时用光电及光谱方法在不同时间尺度研究量子点薄膜界面电荷转移动力学特性的实验报道并不多见,而这对于高效光电器件的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以单、双层Cd Se耦合量子点薄膜器件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瞬态光电流(TOF)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为主要实验手段,研究了量子点与受体、不同尺寸量子点之间的界面电荷转移动力学特性,主要包含以下几部分研究工作:首先,根据不同材料的能级匹配结构设计并制备了两种类型的Cd Se耦合量子点薄膜器件。对于含电极的光伏器件,主要关注其长时间尺度下的瞬态光电流特性;另一类仅有量子点和受体的薄膜器件则主要关注其短时间尺度下的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特性。利用两种实验手段分别在μs和ns量级时间尺度研究界面电荷转移动力学特性,实验结果可以彼此支持。其次,研究了量子点与受体之间的界面电荷转移动力学特性。通过改变原型光伏器件中量子点薄膜的厚度,我们发现TOF信号主要来源于量子点与受体之间发生界面电荷转移后载流子在受体中的输运过程。而无激子阻挡层(受体)器件的TOF信号则表明了量子点与电极之间的界面电荷转移及复合的动力学特性。作为进一步的实验支持,我们采集了相关器件的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并进行了全局拟合。对于孤立量子点薄膜器件,拟合结果给出了叁个荧光组分,而对于量子点/受体薄膜器件,则给出了第四个荧光组分,这个组分被指认为界面电荷转移动力学过程,并获得了相应的动力学参数。最后,研究了不同尺寸量子点之间的界面电荷转移动力学特性。对于双层量子点薄膜光伏器件的TOF实验结果,我们通过分析发现了其中量子点之间界面电荷转移的贡献,并表征了其动力学参数;同时,不同偏压条件下的TOF实验也进一步支持了相关结论。(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5-06-01)

翟晓辉,赵俊岩,巢晖,曹亚安[3](2010)在《Rup_2P表面敏化TiO_2基复合薄膜光致界面电荷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离子束溅射技术制备出TiO2/ITO、Zn2+掺杂的TiO2(TiO2-Zn)/ITO和TiO2/ZnO/ITO薄膜,采用表面敏化技术和旋转涂膜法,制备出(1,10-邻菲咯啉)2-2-(2-吡啶基)苯咪唑钌混配配合物(Rup2P)表面敏化的TiO2基复合薄膜Rup2P/TiO2/ITO、Rup2P/TiO2-Zn/ITO和Rup2P/TiO2/ZnO/ITO.表面光电压谱(SPS)结果发现:敏化后的TiO2基薄膜在可见区(400-600nm)产生SPS响应;TiO2基薄膜的能带结构不同,其在400-600nm和350nm处的SPS响应的峰高比不同.利用电场诱导表面光电压谱(EFISPS),测定TiO2基薄膜和表面敏化TiO2基复合薄膜各种物理参数,并确定其能带结构.分析可知,表面敏化TiO2基复合薄膜在400-600nm的SPS响应峰主要源于Rup2P分子的中心离子Ru4d能级到配体1,10-邻菲咯啉π*1和2-(2-吡啶基)苯咪唑π*2能级的跃迁;TiO2中Zn2+掺杂能级有利于Ru4d能级到配体π*1和π*2跃迁的光生电子向TiO2-Zn导带的注入;TiO2/ZnO异质结构有利于光生电子向ITO表面的转移,从而导致可见光(400-600nm)SPS响应增强以及光电转换效率的提高.(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曹亚安,孟庆巨,宋庆,舒永春,赵俊岩[4](2005)在《苯封四聚苯胺/TiO_2/ITO薄膜电极光致界面电荷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解胶溶法和旋转涂膜法分别制备出TiO2纳米粒子溶胶和TiO2/ITO薄膜,采用浸泡法制备出苯封四聚苯胺(聚苯胺)/TiO2/ITO薄膜电极.利用表面光电压谱、光致循环伏安和光电流作用谱测定了TiO2的禁带宽度和表面态能级、聚苯胺的HOMO-LUMO能级宽度和双极化子能级,确定了聚苯胺/TiO2/ITO薄膜电极能带结构.进一步分析了聚苯胺/TiO2/ITO薄膜电极的光电转换特性及光致界面电荷转移的机理.(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05年09期)

王宝辉,王德军,曹云伟,张杰,李铁津[5](1996)在《酞菁铜与Q-CdS超微粒子界面的光致电荷转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photovoltaic features and photo-induced interfacial charge transfer of CuPc-modified Q-CdS films were investigated by surface photovoltage spectra and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facial chaxge transfer and photosensitization between cuPc and Q-cds occur under inuAnnation.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s,the generation and processes of the charge transfer are proposed and discussed.(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1996年02期)

杨继华,张杰,宫明宣,王德军,孙浩然[6](1994)在《n-GaAs(100)、Si(111)表面修饰卟啉分子的光致界面电荷转移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表面光电压谱研究了四碘化四-(4-叁甲胺苯基)卟啉(TTMAPPIH_2)修饰n-GaAS(100)和n-Si(111)半导体表面的光致界面电荷转移特性,结果表明,n-GaAs(100)表面修饰TTMAPPIH_2分子的光致界面电荷转移效率远比n-Si(111)表面修饰的高,并且发现在该卟啉分子的非吸收区也有明显的光致界面电荷转移现象,而与n-Si(111)间则没有这种转移特性。用电化学测量和UV光谱确定了TTMAPPIH2相对于n-GaAs(100)、n-si(111)的能级位置关系,对TTMAPPIH2分子与n-GaAs(100)和n-Si(111)间的不同光致界面电荷转移特性进行了解释。(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1994年05期)

刘燕京,朱自强,刘旺,杨文胜,李铁津[7](1990)在《CuTSPc分子膜/p-Si(111)界面的光致电荷转移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L-B技术,在p-Si(111)基底上铺展了单层厚度只有6的CuTSPc超薄分子膜(简称超分子膜)和具有C_(18)脂链间隙的CuTSPc L-B膜两种膜系,首次观察到了CuTSPc分子膜在这种特定界面中的表面光电压谱。并且发现,当CuTSPc仅为一个单分子层时,这两种膜系的表面光伏效应最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只有紧邻半导体基底的一个单分子层厚度的染料分子对光致界面电荷转移起关键作用。最后在实验上证实这种电荷转移是电荷直接注入机制,而非间接注入机制。(本文来源于《感光科学与光化学》期刊1990年04期)

光致界面电荷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随着量子点中多重激子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相关的实验支持,对于具有高量子效率的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的研究逐渐成为了国际热点。其中,如何通过界面电荷转移将激子有效拆分并输运至电极这一过程是研究量子点太阳能电池高量子效率成因的关键物理问题。目前,针对光伏器件的实际工作状态,同时用光电及光谱方法在不同时间尺度研究量子点薄膜界面电荷转移动力学特性的实验报道并不多见,而这对于高效光电器件的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以单、双层Cd Se耦合量子点薄膜器件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瞬态光电流(TOF)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为主要实验手段,研究了量子点与受体、不同尺寸量子点之间的界面电荷转移动力学特性,主要包含以下几部分研究工作:首先,根据不同材料的能级匹配结构设计并制备了两种类型的Cd Se耦合量子点薄膜器件。对于含电极的光伏器件,主要关注其长时间尺度下的瞬态光电流特性;另一类仅有量子点和受体的薄膜器件则主要关注其短时间尺度下的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特性。利用两种实验手段分别在μs和ns量级时间尺度研究界面电荷转移动力学特性,实验结果可以彼此支持。其次,研究了量子点与受体之间的界面电荷转移动力学特性。通过改变原型光伏器件中量子点薄膜的厚度,我们发现TOF信号主要来源于量子点与受体之间发生界面电荷转移后载流子在受体中的输运过程。而无激子阻挡层(受体)器件的TOF信号则表明了量子点与电极之间的界面电荷转移及复合的动力学特性。作为进一步的实验支持,我们采集了相关器件的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并进行了全局拟合。对于孤立量子点薄膜器件,拟合结果给出了叁个荧光组分,而对于量子点/受体薄膜器件,则给出了第四个荧光组分,这个组分被指认为界面电荷转移动力学过程,并获得了相应的动力学参数。最后,研究了不同尺寸量子点之间的界面电荷转移动力学特性。对于双层量子点薄膜光伏器件的TOF实验结果,我们通过分析发现了其中量子点之间界面电荷转移的贡献,并表征了其动力学参数;同时,不同偏压条件下的TOF实验也进一步支持了相关结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致界面电荷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李博,陈帅,吴红琳,宋云飞,刘伟龙.耦合量子点薄膜中光致界面电荷转移[J].中国科技论文.2015

[2].陈帅.耦合量子点薄膜中光致界面电荷转移动力学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3].翟晓辉,赵俊岩,巢晖,曹亚安.Rup_2P表面敏化TiO_2基复合薄膜光致界面电荷转移[J].物理化学学报.2010

[4].曹亚安,孟庆巨,宋庆,舒永春,赵俊岩.苯封四聚苯胺/TiO_2/ITO薄膜电极光致界面电荷转移[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

[5].王宝辉,王德军,曹云伟,张杰,李铁津.酞菁铜与Q-CdS超微粒子界面的光致电荷转移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1996

[6].杨继华,张杰,宫明宣,王德军,孙浩然.n-GaAs(100)、Si(111)表面修饰卟啉分子的光致界面电荷转移特性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4

[7].刘燕京,朱自强,刘旺,杨文胜,李铁津.CuTSPc分子膜/p-Si(111)界面的光致电荷转移及其机制研究[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1990

论文知识图

Rup_2P表面敏化TiO_2基复合薄膜光P-Si(Ⅲ)和CuTsPc/P-Si(Ⅲ)的瞬态表面...不同膜在可见光照射下光催化降解RhB...CuTsPc/P-Si(Ⅲ)的表面光电压随入射光...

标签:;  ;  ;  ;  ;  ;  ;  

光致界面电荷转移论文_李博,陈帅,吴红琳,宋云飞,刘伟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