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浅层油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油藏,圈闭,储量,浅层,油田,定向井,规律。
浅层油藏论文文献综述
马超[1](2019)在《“唤醒”老油田中浅层油藏》一文中研究指出10月22日,中国石油冀东油田柳16-5井试油取得突破,最高日产原油折合9吨。这口井出油后,柳16断块升级油层484.3米/42层,纵向上油层厚度在30米左右,平面展布约3.5平方公里,储量规模潜力较大。这是冀东油田首次发现的特稠油油藏,是在高柳(本文来源于《中国能源报》期刊2019-11-11)
马超[2](2019)在《“唤醒”难动用储量》一文中研究指出10月22日,从柳16-5井传来消息,试油取得突破,最高日产原油折合9吨。这口井出油后,柳16断块升级油层484.3米/42层,纵向上油层厚度在30米左右,平面展布约3.5平方公里,储量规模潜力较大。这是冀东油田首次发现的特稠油油藏,是在高柳浅层(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报》期刊2019-11-07)
赵凤兰,宋黎光,侯吉瑞,李文峰,王鹏[3](2019)在《浅层边水断块油藏氮气复合吞吐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浅层边水断块油藏由于含油面积小、非均质性强、黏度高以及开发过程中存在边水突进快等问题,氮气吞吐可有效补充地层能量,具有控抑边水突进的潜力。通过采用高温高压边水径向流模型对氮气、氮气-表面活性剂和氮气-二氧化碳3种吞吐介质控水增油可行性进行室内实验研究,以吞吐阶段含水率最大降低值、控水持续时间和采收率提高程度为指标,并结合模型压力变化对3种吞吐介质控水增油效果进行评价和对比,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分析3种吞吐介质控水增油机理。结果表明,3种吞吐介质均能控抑边水;氮气吞吐控抑边水能力最强,但氮气的驱油效率低,增油效果较差;而氮气复合吞吐在实现控抑边水的基础上,通过表面活性剂和二氧化碳提高了驱油效率,增油效果优于氮气吞吐。(本文来源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2019年03期)
吕斌[4](2019)在《浅层疏松砂岩稠油油藏聚合物驱矿场试验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哈萨克斯坦CB油田具有埋藏浅、胶结疏松、地下原油黏度大、地层水矿化度高、储层高孔高渗的特点,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后,地层非均质性加剧、注水波及效率低、采出程度低、综合含水高,油水关系日趋复杂,开发效果亟待改善。开展聚合物驱试验的目的是通过优选适合CB油田特征的抗盐聚合物体系,实现封堵高渗流通道、改善吸水剖面、增大水驱波及体积,达到深度调驱、提高采收率的目的。通过在油田4个井组应用聚合物复合弱凝胶实施聚合物驱试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复合弱凝胶有较强的适应性,注聚施工后井组平均日产油量增加了21. 7 t,平均含水下降了7. 7%,降水增油效果显着,累计增油超过2×104t。建议在该油田针对不同区块的地质油藏特点精选注聚井组,通过推广应用逐步扩大注聚规模、形成集中效应,不断提升油田的开发效果。(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马凤春,沙鹏,项燚伟,王琳,梅华[5](2019)在《柴达木盆地英东油田中浅层油藏储层物性影响因素综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英东油田是柴达木盆地近几年发现并高效勘探开发的典型长井段多油层断块油藏,针对油藏开发矛盾,利用岩心、扫描电镜、岩石薄片等分析资料,对工区3个含油层段储层物性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储层分类评价。结果表明:英东油田岩石类型以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结构成熟度中等,原生粒间孔、溶蚀孔及残余粒间孔是重要储集空间,由上至下粒度逐渐变细,储集及渗流能力逐渐变差;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浅水湖平面频繁变化,砂体具有浅水低分异特征,目的层垂向上发育多个相互迭置的间断正韵律,总体上沉积微相、岩矿组分及胶结物含量的不同是影响本区域先天储层物性分布差异的内在条件,而压实作用则是后期储层物性演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对储层孔渗损失作用强于胶结作用,后续油藏综合治理应结合储层分类评价优选水下分流河道、滩坝砂、席状砂等Ⅰ、Ⅱ类有利储层砂体进行措施增产。(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2期)
司马义·赛买提[6](2019)在《浅层稠油油藏化学降粘辅助吞吐技术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稠油油藏的开发以蒸汽吞吐的方式进行,占稠油油藏开发的比例很大。实施热力采油技术措施,针对浅层的稠油油藏而言,具有突出的作用效果。结合化学降粘剂的应用,大大地降低了稠油的粘度,蒸汽吞吐提高油藏的温度,也能够降低稠油的粘度,促进稠油油藏快速开发,达到更高的开发效率。(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9年06期)
王敬华[7](2019)在《商河油田浅层油藏调整潜力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商河油田2000米以上的浅层油藏共有叁套开发层系(沙二段、沙一段、东二段),但由于目前对商河油田浅层油藏研究力度较小,导致对其开采特征及下步开发潜力认识不足,本文针对影响商河油田浅层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摸清了下一步的调整潜力。(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9年05期)
王佳露,董学明,程军,李军华,赵松[8](2018)在《浅层水平井IGD地质导向技术在苏丹稠油油藏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平井技术在油田开发中被广泛的应用,为了开发浅层的稠油油藏,增大井眼与油藏的接触面积,提高单井的产量。在苏丹S-C/F区块进行了稠油油藏水平井技术的应用,将IGD地质导向技术引入到水平井钻井施工中,油藏钻遇率100%。本文以该区块水平井为例,将叁维地质建模与传统地质导向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LWD实时数据,取得高油层钻遇的良好效果。地质导向技术在该油田的成功实施,为水平井技术及地质导向技术在稠油油田的应用提供借鉴,并就现今现有的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建议。(本文来源于《辽宁化工》期刊2018年12期)
文静[9](2018)在《浅议延长油田特低渗透浅层油藏注CO2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浅层原油储藏能力比较弱,耐压力的能力比较低,采用注水的方法开采效果不理想等问题,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考虑,将证明向油田中注入二氧化碳的方法来提高原油的采集效率的可行性。通过对原油样品的实验,分析其在该地层中的溶解性,从而针对该地层的地质情况注入不同含量的二氧化碳,对原油高压物性的影响,进而可以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得出二氧化碳的注气量、注入方式、注入速度、气体液体混合比例和段塞大小等一系列的注气数据进行分析并加以优化。经过数学建模得出的结果表明:使用二氧化碳注入原油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原油本身的物理性质,由于二氧化碳本身溶解能力就比较强,而且可以改善并增加地层的弹性能量,也使得原油本身的粘稠度降低了;虽然数学建模的方法可以近乎真实的模拟出开采时的数据,但是由于实地开采的条件影响,实验数据也仅仅能作为参考。采用气体液体混合注入的方法要好于持续注入气体的方法,并且最优的注气量约为0.3倍的孔隙体积量,最好的注入气体的速度约为七千立方米/天。使用改变气体液体比例的方法开采原油,有缩短回收投资资金的优势,该方法对延长油田特低渗透浅层油藏提高采收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8年24期)
操应长,王铸坤,王艳忠,李宇志,赵博[10](2018)在《东营凹陷古近系浅层稠油油藏封堵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营凹陷古近系浅层稠油油藏封堵机制认识不清的问题已成为制约下步油气勘探的关键。以永北鼻状构造沙叁上亚段稠油为例,根据研究区叁维地震、测录井、钻井岩心、岩石薄片、物性测试及试油资料,结合埋藏史及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分析,对古近系浅层稠油油藏的封堵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叁上亚段稠油主要紧邻不整合面发育,风化黏土层可作为稠油垂向封堵层;扇叁角洲平原以泥石流沉积为主,与扇叁角洲前缘存在物性分异,对扇叁角洲前缘稠油具有侧向物性封堵作用;大气淡水的破坏使早期原油发生稠化,在10000 m Pa·s原油黏度范围之外形成稠油封堵带或沥青带,可以侧向封堵下倾方向的原油;浅层稠油成藏过程划分原始地层沉积、早期原油充注、早期原油稠化、晚期原油充注4个阶段;沙叁上亚段稠油油藏发育"两期油气充注、多重封堵机制、油藏分带展布"的成藏模式,早期低熟油发生稠化形成稠油或沥青,晚期成熟的稀油与早期稠油部分混合,由扇叁角洲平原向扇叁角洲前缘依次展布沥青带、混合带、稀油带。(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浅层油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0月22日,从柳16-5井传来消息,试油取得突破,最高日产原油折合9吨。这口井出油后,柳16断块升级油层484.3米/42层,纵向上油层厚度在30米左右,平面展布约3.5平方公里,储量规模潜力较大。这是冀东油田首次发现的特稠油油藏,是在高柳浅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浅层油藏论文参考文献
[1].马超.“唤醒”老油田中浅层油藏[N].中国能源报.2019
[2].马超.“唤醒”难动用储量[N].中国石油报.2019
[3].赵凤兰,宋黎光,侯吉瑞,李文峰,王鹏.浅层边水断块油藏氮气复合吞吐实验[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9
[4].吕斌.浅层疏松砂岩稠油油藏聚合物驱矿场试验效果评价[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5].马凤春,沙鹏,项燚伟,王琳,梅华.柴达木盆地英东油田中浅层油藏储层物性影响因素综合分析[J].地质科技情报.2019
[6].司马义·赛买提.浅层稠油油藏化学降粘辅助吞吐技术的应用[J].化工管理.2019
[7].王敬华.商河油田浅层油藏调整潜力综合评价[J].化工管理.2019
[8].王佳露,董学明,程军,李军华,赵松.浅层水平井IGD地质导向技术在苏丹稠油油藏的应用[J].辽宁化工.2018
[9].文静.浅议延长油田特低渗透浅层油藏注CO2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J].化工管理.2018
[10].操应长,王铸坤,王艳忠,李宇志,赵博.东营凹陷古近系浅层稠油油藏封堵机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