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亚硝酸诱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亚硝酸,霉素,枯草杆菌,曲霉,亮氨酸,质体,菌种。
亚硝酸诱变论文文献综述
刘成,吴秀丽,赵巍[1](2019)在《亚硝酸诱变对火木层孔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火木层孔菌进行诱导改造以提高该种菌的多糖和黄酮等次级代谢产物含量。方法采用亚硝酸诱变方法对火木层孔菌菌株进行诱变处理,研究两种诱变浓度下亚硝酸的诱变时间与火木层孔菌致死率的关系,比较火木层孔菌与0.005mol·L~(-1)亚硝酸诱变后代表菌株PNCM5-1的代谢产物在多糖含量和黄酮含量方面的差异。结果以诱变菌株的稳定性和代谢产物颜色变化为考察指标,确定浓度0.005mol·L~(-1)与0.250mol·L~(-1)亚硝酸的最佳诱变时间分别为60和8min。优势菌株PNCM5-1比原始菌株先到达次级代谢过程,黄酮类化合物的产量在培养12d之前均高于原始菌株。结论通过亚硝酸诱变,菌株的代谢受到调控作用,诱导菌株优先到达次级代谢过程,为桑黄生产黄酮类化合物节省培养时间,为药用桑黄活性成分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唐雪鹭,崔春,雷芬芬,舒会,赵谋明[2](2015)在《紫外结合亚硝酸诱变选育中性蛋白酶高产菌株》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一株深海来源微小杆菌属细菌Exiguobacterium sp.SWJS2产中性蛋白酶的酶活,本文先后采用紫外线和亚硝酸对其进行诱变处理。紫外诱变条件为8W紫外灯在20cm处直接照射50s;叁轮诱变后得突变株UV-48,其酶活较原始菌株提升21.32%。再以UV-48为出发菌株进行亚硝酸诱变,条件为0.03mol/L亚硝酸作用8min;叁轮诱变后得突变株HN-34,其酶活为1109U/m L,较突变株UV-48提升13.97%,较原始菌株提升38.28%。HN-34传代5次相对酶活均在94%以上,遗传性状稳定。(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5年07期)
张智维,雷新辉,张海群[3](2013)在《紫外线和亚硝酸诱变选育高产α-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菌株》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已筛选出的产酶菌株N1进行诱变处理,结合甲基橙平板筛选和α-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α-CGTase)活力测定,确定了紫外线和亚硝酸的诱变剂量,获得了一株α-CGTase活力较高的菌株B3。实验结果如下:距离20 W紫外灯30 cm,照射100 s,0.25 mol/L的HNO2处理30 min,效果较好。出发菌株N1酶活为0.62 U/mL,经过诱变获得高产菌株B3酶活力是3.76 U/mL,发酵生产的α-CGTase活力比原始菌株提高了506%。经8代稳定性实验,B3的活力稳定在3.760±0.030 U/mL。(本文来源于《粮油食品科技》期刊2013年05期)
辛健康,薛泉宏[4](2013)在《紫外线与亚硝酸诱变处理对青霉、烟曲霉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测定了青霉1、青霉3和烟曲霉F2经过亚硝酸和紫外线诱变后各突变株的水解透明圈直径大小。结果表明:青霉1、青霉3和烟曲霉F2经亚硝酸诱变后各突变株在微晶纤维素平板上的透明圈直径分别为18.67、31.42、21.71 mm,大于紫外线诱变突变株的透明圈平均直径(14.70、17.87、5.13 mm),t检验表明,菌株青霉3和烟曲霉F2的紫外线诱变突变株透明圈直径与亚硝酸诱变突变株透明圈直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t青3=5.168**>t0.01=2.690,n=45;tF2=9.221**>t0.01=2.724,n=37)。(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2期)
白先放,李柱,刘海东,谢庆武,卢洁[5](2011)在《亚硝酸诱变选育黄原胶高产菌株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研究亚硝酸的浓度、诱变时间与黄单胞菌致死率的关系,确定亚硝酸诱变的最佳浓度与处理时间分别为250 mmol/L、40 min。经诱变、筛选得到1株黄原胶高产突变株S-126菌株,其黄原胶产胶率为2.35 g/L,产胶率提高了9.3%。(本文来源于《企业科技与发展》期刊2011年01期)
王惠,童应凯,吴兆亮,胡金刚[6](2006)在《亚硝酸诱变选育黄霉素高产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亚硝酸诱变方法对黄霉素产生菌进行诱变处理,利用菌株抗自身代谢物的特征,在添加高浓度黄霉素的分离培养基上选育获得优良高产突变株sg2-N2-2,比发酵菌株的发酵单位提高了7.2倍,而且变株的菌落形态与亲本菌株差异较大。(本文来源于《饲料工业》期刊2006年08期)
齐秀兰,张志军,唐国新,李福德[7](1993)在《利用亚硝酸诱变原生质体筛选L-亮氨酸高产菌株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以L-亮氨酸产生菌黄色短杆菌CFN-19为出发菌株。我们首先对CFN-19菌株制备原生质体,原生质体制备率为95.1%,再生率为25%,然后对原生质体进行亚硝酸、利福平、氯化锂复合诱变处理,从再生菌株中筛选出一株高产菌株H_(6-66),产酸量由原来的23.1mg/ml提高到32.6mg/ml,提高率达41%.同时又对H_(6-66)菌株进行遗传稳定性考察,考察结果H_(6-66)菌株是高产稳定菌株。(本文来源于《沈阳药学院学报》期刊1993年04期)
陈少莲,倪观荣,侯玉芳[8](1989)在《井岗霉素高产菌株亚硝酸诱变筛选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井岗霉素对水稻纹枯病有着显着的防治效果,药效达90%以上,为目前水稻上推广应用、安全有效的一个理想农药。我国的井岗霉素产量约占农用抗生素产量的90%以上,但发酵效价较高的菌株并不多见,一般在2万单位/毫升左右。为了进一步提高井岗霉素产量,选育高产菌株是提高发酵单位效价、缩短发酵周期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采用目前生产厂家所用的井岗霉素产生菌25,通过亚硝酸诱变处理,筛选出了(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1989年06期)
沈善炯,朱家璧,洪孟民[9](1964)在《亚硝酸诱变导致枯草杆菌中L-丙氨酸脱氢酶对L-谷氨酸脱氢酶的转换——Ⅲ.野生型中有与GDH抗原性上类似的蛋白质的存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枯草杆菌野生型菌株的ADH制剂所制备的抗ADH抗血清能中和ADH与GDH。免疫电泳试验的结果指出抗ADH抗血清中含有二个抗体;一为抗ADH抗体,另一为抗GDH抗体。在野生型细菌的无细胞抽出液中亦找到了与GDⅡ在抗原性上近似的蛋白质即GDH-ORM。5株不同来源的野生型细菌,细胞内仅有ADH而没有GDH活力,但均有GDH-CRM的存在。葡萄糖能促进GDH~+型变种的GDH的合成,同时也促进野生型细菌的GDH-CRM的合成。但是葡萄糖对GDH合成的促进作用要比其对GDH-ORM的作用显着得多。作者对野生型细菌的CRM与变种中GDH的形成的遗传学关系进行了讨论。张景六同志参加技术工作;在制备抗血清过程中,承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协助,谨此致谢。(本文来源于《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期刊1964年02期)
洪孟民,陈蕙珠,沈善炯,孔秋桐[10](1963)在《亚硝酸诱变导致枯草杆菌中L-丙氨酸脱氢酶对L-谷氨酸脱氢酶的转换 Ⅱ.L-谷氨酸脱氢酶阳性变种中L-丙氨酸脱氢酶的诱导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枯草杆菌B.subtilis IRC-3-N-1,GDH~+变种在营养培养基上生长时能产生ADH。这样合成的ADH是诱导性貭的。诱导物除了酶的底物,L-丙氨酸外,尚有DL-天门冬氨酸,DL-苏氨酸,D-丙氨酸与丙酮酸。将酶进行纯化时,GDH与诱导性的ADH始终同时存在于每一步骤中,而且两者的比例不变。诱导性的ADH与野生型细菌的本貭性ADH在电泳移动率上没有区别。由于ADH诱导形成时,并末观察到变种细胞内GDH的相应减少,同时抑制了ADH的诱导合成,并不引起GDH水平的变化,因之由后者直接转变成前者的可能性并不存在。所有GDH~+变种,包括自亚硝酸诱发突变或自发突变来源的,都能诱导生成ADH。从以上这些试验结果,以及以前关于ADH与GDH免疫学试验的结果,作者们认为枯草杆菌中,由亚硝酸诱发突变而引起ADH转换成GDH的原因是由于与ADH合成有关的调节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本文来源于《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期刊1963年03期)
亚硝酸诱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高一株深海来源微小杆菌属细菌Exiguobacterium sp.SWJS2产中性蛋白酶的酶活,本文先后采用紫外线和亚硝酸对其进行诱变处理。紫外诱变条件为8W紫外灯在20cm处直接照射50s;叁轮诱变后得突变株UV-48,其酶活较原始菌株提升21.32%。再以UV-48为出发菌株进行亚硝酸诱变,条件为0.03mol/L亚硝酸作用8min;叁轮诱变后得突变株HN-34,其酶活为1109U/m L,较突变株UV-48提升13.97%,较原始菌株提升38.28%。HN-34传代5次相对酶活均在94%以上,遗传性状稳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亚硝酸诱变论文参考文献
[1].刘成,吴秀丽,赵巍.亚硝酸诱变对火木层孔菌的影响[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9
[2].唐雪鹭,崔春,雷芬芬,舒会,赵谋明.紫外结合亚硝酸诱变选育中性蛋白酶高产菌株[J].食品工业科技.2015
[3].张智维,雷新辉,张海群.紫外线和亚硝酸诱变选育高产α-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菌株[J].粮油食品科技.2013
[4].辛健康,薛泉宏.紫外线与亚硝酸诱变处理对青霉、烟曲霉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3
[5].白先放,李柱,刘海东,谢庆武,卢洁.亚硝酸诱变选育黄原胶高产菌株初探[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
[6].王惠,童应凯,吴兆亮,胡金刚.亚硝酸诱变选育黄霉素高产菌的研究[J].饲料工业.2006
[7].齐秀兰,张志军,唐国新,李福德.利用亚硝酸诱变原生质体筛选L-亮氨酸高产菌株的研究[J].沈阳药学院学报.1993
[8].陈少莲,倪观荣,侯玉芳.井岗霉素高产菌株亚硝酸诱变筛选的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1989
[9].沈善炯,朱家璧,洪孟民.亚硝酸诱变导致枯草杆菌中L-丙氨酸脱氢酶对L-谷氨酸脱氢酶的转换——Ⅲ.野生型中有与GDH抗原性上类似的蛋白质的存在[J].ActaBiochimicaetBiophysicaSinica.1964
[10].洪孟民,陈蕙珠,沈善炯,孔秋桐.亚硝酸诱变导致枯草杆菌中L-丙氨酸脱氢酶对L-谷氨酸脱氢酶的转换Ⅱ.L-谷氨酸脱氢酶阳性变种中L-丙氨酸脱氢酶的诱导形成[J].ActaBiochimicaetBiophysicaSinica.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