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主义思想论文_钟子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保守主义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保守主义,欧亚,思想,托马斯,自然法,休谟,中日关系。

保守主义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钟子龙[1](2019)在《柏克的法律思想探究——保守主义者的节制与审慎》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18世纪英国着名的政治理论家,柏克一直以保守主义者的身份着称于世,其思想本身极为复杂且不成体系。柏克的法律思想与他本人的宗教信仰紧密相连,他思想根源上的有神论信仰与在认识论上的经验主义进路是其法律思想得以形成的两个基础,同时也是保守性的根基所在。在此基础上,柏克法律思想的特征表现为外在的保守性与它内在的自由的融合。保守体现在柏克对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的阐释中,它展现出一个将上帝神意寓于普通法的传统之中的保守的柏克。自由则贯穿于对法律先例与习俗所确立的自由与财产权的理解上。柏克法律思想中的这种保守与自由都生长于柏克所尊崇的英国宪政体制之中,这个体制的核心就在于通过权力制衡实现法治之下的有限政府。对理性的怀疑与对德性的强调使得整个柏克的法律思想呈现出一种温和中的节制与审慎中的明达,这给后世以深刻的启示。(本文来源于《中财法律评论》期刊2019年00期)

田方萌[2](2019)在《生物保守主义与潘光旦的社会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民国时期着名的学者和公共知识人~((1)),潘光旦长期被误认为是一位自由主义者。本文旨在还原其保守主义者形象,并初步探讨他与中国保守主义在现代思想史上的关系。潘光旦的学理基础在于社会生物学,他的学说可称为生物保守主义,有别于基于传统宗教或人文主义的保守主义。根据从西方引进的社会选择论,潘光旦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制度隐含的优生功能,为传统进行了演化意义上的辩护。他提出的两纲六目论以家庭为本位,系统和全面地表达了生物保守主义的要义。他依据中庸思想和公道原则诠释了自由与平等,并相应地批判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本文重新评价了潘光旦在学术和思想上的历史贡献,阐明了生物保守主义的理论价值,并将它与具有激进主义倾向的优生学区分开来。(本文来源于《清华社会学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刘忠晖[3](2019)在《文化与政治:从分裂到融合——托马斯·曼的“保守主义革命”思想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战前后,托马斯·曼作为一位"民族-保守主义者",在"1914观念"的感召下,支持"战争即是保卫德意志文化"的论调,将战争看作是推动新一轮德国文化现代性的契机。他在其着名战斗檄文《一个不问政治者的看法》(1918)中表达了保守主义的核心关切,即以德意志文化反对西方现代文明,以文化与政治的分裂对抗西方文明现代性的异化——"精神的政治化"。直到1921年在《俄国文选》序言中"保守主义革命"概念的提出,他才明确表明政治与文化都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统合于"人道"这一最高范畴中,文化与政治从分裂走向融合,德意志"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获得了和解。在《论德意志共和国》(1922)的演讲中,他高举民主的旗帜,为新生的魏玛共和国呐喊。曼氏所希冀的共和国不只是一种既存的政体,更是德意志民族与现代国家统一的政治有机共同体。(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光[4](2019)在《中国近代保守主义思想及其评析——以张之洞、梁漱溟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源自欧陆思想家的保守主义思潮塑造了政治文化特有的思维模式和话语实践策略。张之洞"中体西用"论开启了中国近代保守主义先河,在体用之间寻找中西会通的尺度与策略。及至梁漱溟以"文化路向"说反思东西方文化特征,通过建设"新礼俗"尝试科学与民主的中国实践方案。然而,中国近代保守主义者对中国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判断过于简单自信。对西方文化理解上存在明显的理论误会,并有意在诠释策略上坚守体用思维逻辑以消解西方元素的价值理性。当保守主义发展到文化决定论阶段更无法恰当地把握中国的时代困境,其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极为有限。因此,在充分肯定中国近代保守主义内在价值的同时应对此种思想给予审慎的估价。(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徐衍[5](2019)在《杜金保守主义政治思想的哲学渊源》一文中研究指出亚历山大·杜金的"新欧亚主义"以及"第四政治理论",作为俄罗斯反对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单极世界秩序的替代物,源于右翼的保守主义思潮。其思想根基实则源出德国魏玛共和国时代的两位思想家:海德格尔关于"存在论"政治的思考启发了杜金的"第四政治理论";施米特的"大空间"理论给杜金构建"多极化文明"的地缘政治思想注入了活力。鉴于海德格尔也曾以将俄国和德国进行类比的方式,对前者的地缘政治前景表示过担忧,杜金的政治哲学可算作是"右翼海德格尔主义"思想在当代的复兴。这一思想旨在重新挖掘后期海德格尔思考"另一个开端"的哲学遗产,希冀俄国能以"多极化文明"的名义承担起复兴欧亚文明的任务,以海氏的"后形而上"时代,借由欧亚文明特殊的、地域化的"历史的延续",对抗普世化、全球化的"历史的终结"。(本文来源于《俄罗斯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刘迪[6](2018)在《安倍保守主义思想的倾向、地位、构建及中日关系发展的推动力》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日本的"平成时代"将告终结。中日关系,是日本政治外交的最大影响要素之一。回顾"平成时代"30年间日本政治思想流变,对当前中日关系的思考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历程的跌宕起伏,存在诸多内外因素。从宏观角度看,冷战结束、中日经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两国老一代政治家代际交替、中日媒体呈现民族主义倾向等,都对中日双边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本文来源于《东北亚学刊》期刊2018年06期)

刘正正,高伟[7](2018)在《美国保守主义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基于保守主义联盟思想特征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美国保守主义始兴于20世纪初,至70年代末壮大为包含古典自由主义、传统主义、新保守主义和社会保守主义四个思想流派的联盟。联盟各派以反对自由主义为整体标识,但又具有相对独立的思想脉络和特征,因此,各派既相互联合又通过不同途径推动了美国教育不同层面的保守主义转向,具体表现为教育管理自由化、教育价值一元化、教育评价高标准化以及道德教育严格化四个方面。从保守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影响来看,保守主义是近代以来美国教育思想的底色,它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教育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反全球化、反多元化、精英主义等问题,联盟内部矛盾、联合的实质是利益博弈和利益最大化。(本文来源于《全球教育展望》期刊2018年10期)

朱配辰[8](2018)在《论休谟政治思想的保守主义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休谟不仅是近代认识论的集大成者,更是近代政治哲学转折的关键人物。然而,休谟的政治思想的庞杂性使得我们很难用一种观念准确概括其政治思想的基本原则。对此,本文试图从保守主义视角出发,揭示休谟政治思想背后的哲学基础。一方面,通过洛克与休谟在混合宪政体制问题上的不同阐述,我们将发现休谟政治思想背后的方法论原则;另一方面,通过休谟对契约论批判的论述,我们发现休谟政治思想背后的有限的理性观和怀疑主义精神。(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朱配辰[9](2018)在《论休谟人性理论视阈下的政治思想及保守主义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近些年国内外学界对苏格兰启蒙运动的研究热潮,休谟的政治思想得到不断的推崇和研究,这对于休谟思想的整体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当前的研究成果使我们认识到,休谟的政治思想与其认识论相比并不具有后者的“影响力”和“颠覆性”。虽然罗尔斯等人将休谟看作对近代契约论“最有影响力”的颠覆者,但是休谟的政治文本似乎并不能为这一论断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撑;与此同时,休谟政治思想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保守主义也得到了学界的关注。他立足于对传统和习惯的强调而反对一种指向“应然公民社会”的政治哲学,进而反对契约论和自然法传统对现代国家和政府的论证。本文的研究主题就是将休谟的政治思想放置在其人性理论中去解读,并试图整合休谟政治思想研究中相互冲突的观念。虽然学界在休谟政治思想的评判上存在诸多争论,但毋庸置疑的是,休谟政治思想的影响力是通过其论断的否定性和批判性得以表现的,这与其在认识论领域引发的颠覆性影响交相辉映。本文认为,与其说休谟的政治思想与其人性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如说其政治思想是内在于其人性理论的。因此,本文并不认为休谟的政治思想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正相反,休谟政治思想中蕴含的矛盾性以及所引发的批判性影响完全是由于其人性理论的诸原则引起的,有关休谟政治思想的争论也可以通过其人性理论的基本原则得到阐释和理解。因此,本文以《人性论》为基础,分叁个部分(五章)展开对休谟政治思想的解读。文章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考察了休谟人性理论的认识论原则和道德情感理论,这两个部分共同构成了理解休谟政治思想的人性基础。在认识论原则部分,休谟首先将经验主义观念论奠基在印象与观念的划分之上,使之成为判断观念合法性的基础。而在对观念的关系和联结原则的进一步阐释中,休谟将人类思维的规范原则解释为观念自身的“复合”,从而使得思维原则成为思维对象的产物。在这个基础上,休谟进一步阐述了知识理论并着重讨论了因果关系问题。通过对因果性问题的叁个层次的追问,他将因果关系的必然性阐释为一种特定原因与特定结果之间的互推关系,并进而将后者理解为一种习惯性地结合。在这个过程中,理性对经验的确证受到习惯产生的信念的引导,从而沦为辅助性的工具。在道德情感理论部分,理性的这种工具性作用得到进一步的阐述。通过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中理性与情感的不同分工,休谟使得理性从属并听命于情感。但是这一原则在面对社会情感问题时出现了危机,后者由于效用原则的加入而不得不使理性重新被召唤回来,并通过旁观者理论使得“理性”在道德情感中起到实质性的影响。文章的第二部分(第叁、四章)考察了休谟政治理论的正义原则以及政府理论,这两个部分是休谟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在《人性论》中得到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在正义原则部分,休谟一方面通过自然和人为的区分,将正义理解为一种人为德性,并进一步通过所谓社会制度演化理论将“人为性”中的理性因素解释为一种习惯化的“默契”的产物。通过经验主义观念论奠定的原则,休谟将正义的德性理解为正义规则的习惯化的“推移”的结果,并借助其对人的“需求”的独特理解,将外在于个人的正义规则固定在了财产权的问题上。通过对财产权问题的阐述,休谟对商业社会制度的规范性提供了一个“自然”演化的阐释,但是这个自然演化中一直存在“人为”的因素。通过社会、正义与政府之间关系的阐述,休谟将政府理解为一个社会规范的制定和守卫者。但是由于休谟对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理解,政府的作用被限定在维护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合作关系的范围内。休谟的政党理论是其政府论的延伸,前者在休谟的年代是政府的重要表现形态。休谟的政党理论突出强调了人的“派系性”对于混合宪政体制的正反两方面作用,并使理性在调节党派矛盾上居于基础的地位。文章第叁部分(第五章)考察了休谟政治思想与保守主义之间的联系,通过心理趋向、意识形态以及与自由主义的关系的讨论,本章描述了政治保守主义的基本内涵。在如何理解休谟的保守主义的问题上,本文采取了对比的方法,就相同的政治问题将休谟与洛克的政治理论进行了对比,突出了休谟保守主义的政治立场,这种立场可以通过休谟对近代契约论的批判得到深入的理解。总之,休谟的政治思想是其人性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显现的矛盾和问题为我们理解其人性理论提供了重要参照,同时也是休谟“实验推理方法”的必然结果,是其人性理论中诸原则间无法调和的产物。因此,休谟通过其政治思想的启发性和批判性对后世的政治哲学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我们理解和把握人性哲学具有很大的启发性。(本文来源于《中共中央党校》期刊2018-07-01)

赵婧迪[10](2018)在《林纾文化保守主义思想探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林纾视为一名文化保守主义者,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从内容和对象上,林纾坚守在漫长历史中自然形成的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传统,主张古文可以与白话文并行于世,不当废弃。从文化思潮和历史结构上看,五四时期,中学遭遇西学全方位的冲击,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可以参与现代转型问题上,产生了两种对立的文化立场和态度。分别是以陈独秀、胡适等为代表的新文化派所奉行的颠覆传统的立场和“全盘西化”的激进态度和以林纾、严复、辜鸿铭等所持的保守的文化立场和中庸、渐进式的改良态度。二者在整个历史结构中互相对立又彼此制衡。本文对林纾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的探讨,拟从以下叁个层面进行论述:1.林纾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林纾与五四新文化派的论争焦点集中在两点:“儒学存废”与“文白之争”。首先,明确二者在“援儒入教”、“尊孔复古”问题上所共持的否定和批判态度。其次,揭示二者在儒学问题上的根本分歧:道德伦常的持与废。再次,表明林纾对作为文化载体的古文以及古典文学的珍视与热爱。在创作上,林纾的古文理论与桐城派相近,在翻译上,林纾使用的是平易浅近而富有弹性的古文,并以平等的姿态,对比总结中西文学在技法和内容表现上的异同。2.林纾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的基本特征。林纾与五四新文化派都具有浓厚的爱国强国的民族情感。以新文化派为代表的文化激进主义者认为民族的危机很大程度上是民族的“旧”文化造成的,破“旧”才能立“新”。而文化保守主义者却认为民族危机也同样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危机,建立现代国家不是要颠覆民族,而是复兴民族,复兴民族就必须要复兴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显示出文化问题与政治问题之间分离与统一的矛盾错杂性。民族主义之于林纾,是以“国家思想”这一并未脱离传统道德秩序范畴的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而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林纾是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而不是文化民族主义者。因为,究其思想指向和关涉维度,他不仅要考虑到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关注到了古今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使林纾得以归至文化保守主义者阵营。那么,传统文化应如何适应并促进国家的现代转型呢?林纾持一个立场——“中体西用”,“体”即“道”,主要指“伦理纲常”,“用”是以西学为用。林纾认为,二者需在各自改良、变易的基础上实现会通,但是仍未脱离“体用割裂”的谬误。林纾奉行一种准则——“中庸、渐进”的文化准则。“中庸”即“调和用中”,“遵行天道”,特殊的时代和知识文化背景使林纾徒习其表而失其精髓。“渐进”是一种重积累、重过程的后顾性发展取向,主要表现为林纾重“学”、化育的理念和实践。3.林纾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的历史反思、时代价值及当代启示。对林纾文化观的讨论和研究要避免文化的阶级绑架,注重林纾文化保守主义思想作为革命主流话语对抗一方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制衡性,只有二者的同时在场才能促进国家建设和文化建设在通往真理的正确方向上前进。历史的新变和时代的新要求促使我们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当代产生的价值和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对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反思和借鉴基础上,重视中国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根基的稳固性和对未来世界的反哺性和指向性,融入整体视野,保持开拓精神,与西方一道,营造属于全人类的合理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情怀。(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保守主义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民国时期着名的学者和公共知识人~((1)),潘光旦长期被误认为是一位自由主义者。本文旨在还原其保守主义者形象,并初步探讨他与中国保守主义在现代思想史上的关系。潘光旦的学理基础在于社会生物学,他的学说可称为生物保守主义,有别于基于传统宗教或人文主义的保守主义。根据从西方引进的社会选择论,潘光旦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制度隐含的优生功能,为传统进行了演化意义上的辩护。他提出的两纲六目论以家庭为本位,系统和全面地表达了生物保守主义的要义。他依据中庸思想和公道原则诠释了自由与平等,并相应地批判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本文重新评价了潘光旦在学术和思想上的历史贡献,阐明了生物保守主义的理论价值,并将它与具有激进主义倾向的优生学区分开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保守主义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钟子龙.柏克的法律思想探究——保守主义者的节制与审慎[J].中财法律评论.2019

[2].田方萌.生物保守主义与潘光旦的社会思想[J].清华社会学评论.2019

[3].刘忠晖.文化与政治:从分裂到融合——托马斯·曼的“保守主义革命”思想阐释[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王光.中国近代保守主义思想及其评析——以张之洞、梁漱溟为中心[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徐衍.杜金保守主义政治思想的哲学渊源[J].俄罗斯研究.2019

[6].刘迪.安倍保守主义思想的倾向、地位、构建及中日关系发展的推动力[J].东北亚学刊.2018

[7].刘正正,高伟.美国保守主义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基于保守主义联盟思想特征的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8

[8].朱配辰.论休谟政治思想的保守主义倾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9].朱配辰.论休谟人性理论视阈下的政治思想及保守主义倾向[D].中共中央党校.2018

[10].赵婧迪.林纾文化保守主义思想探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学生组织成员政治认同情况中共中央编译局2006年度课题立项项目(2)中共中央编译局2006年度课题立项项目(3)中共中央编译局2006年度课题立项项目(4)第二批入选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中共中央编译局2006年度课题立项项目(1)

标签:;  ;  ;  ;  ;  ;  ;  

保守主义思想论文_钟子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