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载兵[1]2017年在《语义波的分形谐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义波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合法化语码理论对话合作的焦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义波概念是从语篇意义切入来分析语篇的信息流动,主要着眼于信息流动的周期性特征。而合法化语码理论的语义性原则从情景语境出发来考察语义的依赖与压缩,认为语义波是语义引力、语义密度同时变化而呈现的一种起伏性语义框架,强调语义波的判断需视具体语境进行具体分析。二者的语义波概念是互补的关系。在与合法化语码理论对话合作的过程中,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了质量与存在的概念来对语义引力和语义密度进行改造,试图将其纳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框架之下,促进合法化语码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义波研究融合。此外,时间性与空间性也视为语义波产生的重要策略,其体现了语义波移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广延性。在审视考察语义波的语义性、时间性、空间性等维度基础上,可以发现合法化语码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义波的研究与改造尚存以下不足:(1)合法化语码理论的语义性原则缺失对语义波的客观判定标准与显性识别的具体切分单位。基于语境出发判断语义波的起伏性过于主观化,在语义引力与语义密度的选择上缺少孰为优先的客观识别原则;(2)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义波的改造尚停留在语义层面,尚未深入更为基础客观的词汇语法层,原因在于词汇语法是意义产生的动力室,没有词汇语法就没有意义,词汇语法本身是有所取向的;(3)语义波的语义性、时间性、空间性等维度没有充分识解语义波的根本属性,即语义波的分形属性。鉴于此,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合法化语码理论整合基础下,借助语料库的分析方法,以英语科普语篇为例对语义波尝试进行系统研究,拟主要解决以下叁个问题:(1)就语义波研究而言,合法化语码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二者的契合基础是什么?(2)不同类型的语义波应该如何客观显性地识别?(3)英语科普语篇中,不同类型的语义波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分形谐振关系?本研究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合法化语码理论的整合框架下,基于语境与语篇的相互预示关系,从语篇出发,构建了语义波的叁维一体分形模型,建构了语义波分形的词汇语法,并在此基础上为不同类型语义波的显性识别提出了5x5的矩阵框架。语义波的分形谐振属性需视具体语篇进行具体分析,以便客观地判定语义波的分形层级、移动方向、语义幅度、波峰与波谷、谐振效应等综合特征。为了具体分析不同类型语义波的分形谐振属性,本文以英语科普语篇为语料,采用基于语料库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首先收集了144篇面向国内大学生群体的英语科普语篇,依据语场尽可能扩充而主题不重复、文体不限的原则考察了其中的78篇,对其中的不同类型语义波进行标注、提取,进而开展深入的数据分析。结果有以下发现:(1)在英语科普语篇中,概念型语义波、时间型语义波、空间型语义波的分布呈逐步减少的趋势,原因在于科普知识本身的科普场域和语义波本身的分形途径各异。其次,语义波的分形特征体现了不同类型语义波的语义框架在英语科普语篇中的属性差异,即概念型语义波具有起伏性与连续性特征,时间型语义波与空间型语义波仅具有连续性,不具有起伏性特征。如果二者一旦体现出起伏性的特征,其将进入概念型语义波的范畴,这与语义波的分布特点及语义幅度是契合的。(2)不同类型的语义波可出现于不同的分形层级,呈现出不同的语义波移动方向,体现出不同的语义波语义幅度。在本研究的英语科普语篇中,概念型语义波的分形层级依次呈现小句复合体、小句、词组、语段、语篇的递减趋势,小句复合体出现最多,词层级最少。而时间型语义波与空间型语义波都只出现于小句复合体以上层级。其次,就语义波的移动方向而言,概念型语义波呈现出四种移动方向,即(1)上升→下降→上升,(2)下降,(3)上升,(4)下降→上升→下降,而时间型语义波与空间型语义波呈现平线移动。再次,就语义波的语义幅度而言,时间型语义波与空间型语义波不具有起伏性特征,波峰与波谷无法得以识解,其中时间型语义波仅具有语义引力差异,而空间型语义波仅具有语义密度差异,因而二者仅呈现出分形层级的差异,而不具有语义幅度差异,时间型语义波的分形层级比空间型语义波的层级更高。而与时间型语义波和空间型语义波相比,概念型语义波则完全不同。除了其分形层级比前两者更具多样性,其语义幅度还体现于波峰与波谷之间的幅度差异。概念型语义波的语义幅度在不同语篇层级上至少呈现出21种变体。在词组层级上,语义波的语义幅度限于词-词组之间、词组与词组之间、词组与小句之间3种变体。在小句层级上,语义波的语义幅度出现了4种变体,即词-词组,词组-小句,词-小句,词组-词组。在小句复合体层级上,语义波的语义幅度出现了8种变体,分别为词-词组、词-小句、词组-小句、小句-小句复合体、词组-小句复合体、词组-词组、小句-小句、小句复合体-小句复合体。在语段层级上,语义波的语义幅度出现了2种变体,即小句-小句复合体、小句复合体-小句复合体。在语篇层级上,语义波的语义幅度出现1种变体,即小句复合体与语段。语义波的语义幅度变体随着分形层级的升高而逐渐增多,超过小句复合体层级而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语义波的语义幅度受制于其出现的分形层级,不可能出现超越其本身分形层级的语义幅度变体。不同的语义波语义幅度在词组层级上的移动幅度较小,主要体现为词组-词组变体,在小句复合体层级上语义幅度有所增大,主要体现为小句-小句复合体、词组-小句复合体变体。在不涉及语义波的移动方向的前提下,波峰的构建呈现参与者、图示、序列、环境成分、过程的依次递减的趋势;波谷的构建呈现过程、环境成分、图示、参与者、序列的依次递增的趋势。语义波的语义幅度是对语场的分类关系、核心关系、序列活动关系的不同程度的体现。(3)就语义波的谐振效应而言,不同类型的语义波在小句复合体层级之上呈现出叁种情形,即语义波的横向谐振,语义波的纵向谐振,语义波与信息波的谐振。语义波的横向谐振具体体现为概念型语义波与时间型语义波的谐振;概念型语义波与空间型语义波的谐振;时间型语义波与空间型语义波的谐振。语义波的纵向谐振体现于概念型语义波的不同层级,即概念型语义波的波段中的波段,而时间型语义波与空间型语义波由于本身不具有起伏性,其不具有纵向谐振的特征。就语义波与语篇信息波的谐振而言,时间型语义波出现于小句复合体与语段层级,而空间型语义波出现于小句与小句复合体层级,概念型语义波出现于词组、小句、小句复合体、语段、语篇层级。叁种类型语义波与语篇信息波的谐振体现于语义波的载体共享;波峰、波谷与主述结构成分重迭两方面,从而呈现出不同层级上的语义波与信息波的谐振。(4)语义波的分形谐振在于不同建构资源的使用。从语义波的载体来看,各语义波类型都是基于不同性状的概念意义;从语义波的移动方向来看,语义波涉及语义平线与语义起伏移动;从语义波的分形语法来看,各语义波涉及级阶移动、范畴跨越、语法选择、词汇选择、离心扩散、向心压缩。而就语义波的谐振效应而言,其语法资源主要涉及及物性系统的关系小句,投射系统的客观化事实投射,逻辑与经验意义的相互转化及语法隐喻;从语义波的语言资源来看,语义波的谐振效应涉及权力词汇、权力语法、权力写作的使用。本研究具有两方面的意义。理论上而言,本文构建了语义波的叁维一体分形模型,为合法化语码理论的语义波研究提供了客观显性的分析与识别标准,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义波的改造拓展到词汇语法层次,促进了合法化语码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进一步融合。实践上,本研究主要考察英语科普语篇中的不同类型语义波之间的分形谐振特征。不同类型的语义波构建呈现了知识科普的合法化交际过程,体现了科普实践的社会教育实质,为科普语篇的劝说性与告知性语篇特征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的合法体现提供了参考标准。
王梦[2]2016年在《俄汉语语篇中的战争隐喻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意义上的隐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修辞现象。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逐渐被认识为是一种认知现象,它的本质是用一种领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是认知活动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行动中。从古至今,战争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各类话语中也经常运用战争词汇,战争隐喻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各种类型的语篇中。本课题从中俄文网站和报刊中选取相关语料作为分析来源,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俄汉语语篇中的战争隐喻现象以及俄汉两民族之间的认知与文化差异对俄汉语语篇中战争隐喻的影响。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及目的,综述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所在,阐明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对隐喻和战争隐喻进行了界定,介绍了概念隐喻的分类,分析了概念隐喻的特点,并对战争隐喻的类别归属和特征进行了描写;第叁章对比了俄汉语日常语篇中的战争隐喻现象,分析了俄汉两民族日常认知和文化对俄汉语日常语篇中战争隐喻的影响;第四章对比了俄汉语政治语篇中的战争隐喻现象,分析了俄汉两民族政治认知和政治文化对俄汉语政治语篇中战争隐喻的影响;第五章对比了俄汉语经济语篇中的战争隐喻现象,分析了俄汉两民族经济认知和经济文化对俄汉语经济语篇中战争隐喻的影响。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在俄汉语语篇中普遍存在战争隐喻,并且俄汉两民族的认知和文化观念深深影响着语篇中战争隐喻的运用。
李雪聪[3]2017年在《阿拉伯语新闻政论语篇中的政治隐喻》文中指出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没有隐喻的政治就像无水之鱼。两千多年以来,.隐喻与政治一直密不可分。政治世界复杂多变,新闻政论语篇中常运用大量隐喻,借助隐喻来阐述政治思想,影响受众的政治意识。近年来,政治隐喻由于其显着的"政治色彩"及反映对象的特殊性引起了当代学者们的极大兴趣,政治隐喻的认知功能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因此从概念隐喻角度对阿拉伯语新闻政论语篇中的政治隐喻进行整理与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阿拉伯语新闻政论语篇中的政治隐喻进行分析,探讨其主导模式、在语篇中的展开形式、语用功能,同时结合阿拉伯社会的文化背景,指出这些政治隐喻与其他语言的政治隐喻间的共性及其自身所带有的民族特性。本文由绪论、正文四章、结语六部分组成。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并综述了隐喻及政治隐喻的研究现状;第一章在对语料中隐喻进行识别、整理的基础上,确定并详细描述了阿拉伯语新闻政论语篇中的叁大主导隐喻模式;第二章结合语篇概念,具体分析了政治隐喻在语篇中的叁种展开方式;第叁章结合实例论述了政治隐喻在阿拉伯语新闻政论语篇中的四大功能;第四章详细阐明了阿拉伯语新闻政论语篇中政治隐喻所具有的民族特性;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
潘雅雯[4]2016年在《基于语料库的习近平讲话稿的隐喻研究》文中提出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分析政治语篇是语言学跨专业研究的热点,但目前学界对习近平讲话稿的隐喻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建立40万字的习近平讲话稿语料库,试图研究习近平讲话稿中的隐喻现象,总结出习近平讲话稿中的10类隐喻,分别是:路途隐喻、战争隐喻、家庭隐喻、人体隐喻、舟船隐喻、疾病隐喻、工程隐喻、动物隐喻、植物隐喻、天气季节隐喻,并揭示每种隐喻类型的使用频率、语言实现形式、映射关系和认知基础。本文认为路途隐喻、战争隐喻、家庭隐喻和人体隐喻在讲话中使用的次数比较多,这与其负载的意识形态呈现正相关;而疾病隐喻、动物隐喻、工程隐喻和天气季节隐喻虽然使用频率低,但与目前党的工作重心联系紧密;同时发现隐喻类型具有继承和发展的特征,体现出叁种语用功能:启发功能,使政治意图具体化、简单化;修饰功能,使政治语言生动、新颖和委婉;社会功能,为改进“假大空”的文风提供了新思路。并且进一步归纳出习近平讲话稿使用隐喻的叁个技巧为秘书写作领导讲话稿提供参考,分别是思维技巧、语言文字技巧和使用场合技巧。
何中清[5]2016年在《“叁重视角”下的隐喻分析范式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当前隐喻研究逐渐由理论层面转向分析层面,但是缺乏相关方法论的探讨。本文在讨论隐喻本质的基础上,将"叁重视角"概念引入隐喻分析,尝试厘清其维度和流程,建立隐喻分析范式。隐喻本质包含认知、语言和社会叁方面的属性,相应地隐喻分析应区分叁个角度,关注七个维度:1)"从自身"的角度探讨隐喻的认知属性,构建"隐喻网络"和"隐喻场景/故事";2)"从下面"的角度阐释隐喻的语言属性,分析"隐喻丛"、"隐喻构式"和"隐喻密度";3)"从上面"的角度讨论隐喻的社会属性,揭示"隐喻使用者身份"和"隐喻功能"。隐喻分析可以按照"从下面"的角度到"从自身"的角度再到"从上面"的角度的大体流程,结合研究兴趣和需要有选择地进行。
李琼[6]2004年在《科技语篇中的隐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总体框架下,结合现代隐喻学理论和文体学的有关知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系统地探讨了隐喻在科技语篇这种特殊文体中的特殊表现,旨在进一步揭示隐喻和认知的密切关系。文章的创新点也就在此。 除引言和结语外,正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比较了隐喻和比喻以及其他修辞格的区别和联系,并综合前辈学者有关隐喻的论述给出了自己对隐喻的定义。第二部分为“科技语篇中隐喻的类型”。这一部分描写了科技语篇中两种不同类型的隐喻: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第叁部分分别阐述了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在科技语篇中的不同特征,这些特征是通过和非科技语篇对比得到的。第四部分为“科技语篇中隐喻的功能”,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隐喻和认知的关系也就主要体现在这一部分里。科技语篇作为一种旨在揭示人类认识世界的文体,于中充分体现出隐喻的认知功能。 此外,这项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将有助于语篇语言学和语篇信息处理等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姜姗姗[7]2013年在《俄语经济语篇中的隐喻现象研究》文中提出从古至今,学者们就钟爱于对隐喻的研究。从亚里士多德再到当代的语言学学家,对隐喻的研究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隐喻的魅力不仅体现在语言学上,同时也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学科中受到了广泛关注。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是神秘莫测的,它同语言紧密相关,而语言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呈现载体,所以研究隐喻的同时也会了解一种语言和该语言使用者的文化。语篇或是篇章这个概念近些年逐渐进入语言研究者的视线。对语篇或是篇章的研究时间并不长,但是却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对语篇的定义至今也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俄语经济语篇作为语篇中一个独特的部分,其研究价值并不亚于俄语政治语篇。本文在继承前人对语篇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俄语经济语篇中隐喻现象的研究,从独特的视角对隐喻和语篇都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和解析。本文采用统计分析法对俄语经济语篇进行归类,运用例证分析法对俄语经济语篇中的隐喻现象进行剖析,通过民族语言的呈现形式来挖掘其深层次的民族性格和丰富的民族内涵。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学术研究背景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第二章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笔者选取了现代隐喻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在第叁章本文引出了语篇这个概念,并对其定义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阐释,根据俄语经济语篇的特点对其进行归纳和分类;第四章是本文的升华部分,本文通过前叁章的内容积淀,根据俄语经济语篇中隐喻的使用特点提炼出它所体现出来的俄罗斯民族特点和文化内涵。
朱磊[8]2009年在《俄语新闻政论语篇中的政治隐喻》文中研究表明政治隐喻及其具体模式研究是现代政治语言学迅速发展的方向之一。在现代俄语新闻政论语篇中政治隐喻被广泛使用,它已经变成了表达政治观点及影响社会政治意识的最活跃的方式之一。众多学者力图阐明政治隐喻的功能、主要类型及模式,探求政治隐喻在政治篇章中发展的规律性。本论文全面地分析了俄语新闻政论语篇中的政治隐喻,阐述了新闻政论语篇与政治语言及政治语言与政治隐喻之间的关系。俄罗斯的政治隐喻普遍表现了人们对政客和政界的态度及看法,借助政治隐喻我们可以了解当代俄罗斯的民族意识和社会心理,因此政治隐喻被广泛用于俄语新闻政论语篇之中。研究表明,政治与隐喻紧密相连,政治隐喻不单单是一种语言现象,它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政治隐喻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而发展,它反映社会的现实。本论文由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论组成,详细地综述了政治隐喻研究的基本状况及课题研究的现实性,对政治隐喻进行了界定,具体地阐明了俄语新闻政论语篇中政治隐喻的特点、功能、模式及民族文化特征,在最后的结论中阐述了政治隐喻发展的趋势及广阔前景。
张庆冰[9]2008年在《汉语政治话语中的概念隐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莱考夫(Lakoff,G)和约翰逊(Johnson, M)合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出版为标志,隐喻研究完成了“认知转向”2。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方式。莱考夫作为这项研究方法的先行者,提出了概念隐喻的学说并系统阐述了它的工作机制。随后,莱考夫又把概念隐喻理论应用到美国政治话语的分析中,深刻揭示了隐喻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和意识形态。然而,我们注意到上述对政治隐喻的研究仅是以英语为载体的,尚缺乏对英语以外文本的系统研究。根据认知隐喻理论,人的身体经验受到文化传统和社会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推断汉语政治话语中蕴含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隐喻系统。本文的研究正是在该假设的基础上去研究汉语政治话语中概念隐喻的特点并揭示蕴含在其背后的认知特点。理论上,本文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并结合政治话语分析的有力工具——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以求更好地揭示概念隐喻所体现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与哲学基础。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叁个方面:第一,汉语政治话语中主要包括哪些概念隐喻;第二,这些概念隐喻的映射过程和实现方式;第叁,概念隐喻所蕴含的认知基础及其使用特点。本文以《人民日报》为语料来源,从中选取了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一年时间内所刊登的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49篇演讲与报告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并把对比方法贯穿其中,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当代汉语政治话语中的概念隐喻。研究表明,当代汉语政治话语中主要存在十种概念隐喻模式,其中“旅程”隐喻出现的频率为最高,其次为“有机体”隐喻、“亲邻”隐喻、“水流”隐喻和“军事”隐喻。随后作者对前五种实现频率较高的概念隐喻的映射过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解释概念隐喻是如何从源域映射到目标域的。在研究过程中,作者还借助SPSS3分析出该类隐喻与哪种隐喻实现形式最为相关。同时,本文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对汉语政治话语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而且还探讨了隐藏在概念隐喻背后的认知基础及功能,揭示了汉民族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特性。本文的研究成果从更大的范围内认定了概念隐喻理论的普适性和解释力,而且也印证了东西方不同文化体系内的隐喻系统所存在的差别。同时,通过汉语隐喻所体现出来的汉民族的认知特点,必然能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期待该研究能够为第二语言教学、汉外对比及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李冬莲[10]2008年在《隐喻理论在高职商务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商务和技术交流日益增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贸易的步伐越来越快。英语作为公认的国际通用语言,在中国的国际贸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从而使商务英语在国内而到研究和发展,商务英语(简称BE)也逐渐成为我国各级各类院校(包括大多数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重点课程之一。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商务英语教学存在许多的问题,其中BE词汇教学的问题尤为突出,主要体现为缺乏有效的BE词汇教学策略。目前我国商务英语教学,基本采用与普通英语词汇教学相类似的方式方法。即,主要采用举例、描述、分类等方法,从语音、释义、搭配、构词法等方面进行教学,这不利于学生扩大BE词汇量,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商务英语沟通能力的发展。词汇是构成语言学习的建筑材料,也是学好外语的基础。同样,BE词汇是掌握商务英语的关键之一,是衡量一个人商务英语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BE词汇始终是在商务英语教学的核心问题。然而,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隐喻理论对语义的理解有着十分独到的认知视角。传统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只是一种起着装饰性作用的修辞手段。1980年Lakoff与Johnson发表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标志着认知隐喻研究的真正开端。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思维模式,只有借助隐喻人类才能通过熟悉而具体的范畴理解陌生而抽象的范畴,因而人类的概念系统本身就是隐喻性的。语言作为概念系统的反映,自然也具有了隐喻性,即认知性(徐冰,2005:1)。而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隐喻自然也存在于词汇中,因此,隐喻的认知性可以用于英语词汇教学。受传统理论影响,很多人意识不到我们的同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他们更加意识不到商务语篇中也充满了隐喻,因而很少有人将隐喻用于BE词汇教学。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讨论了隐喻与BE词汇教学的关系,将隐喻的认知功能运用到高职BE词汇教学,建立一种BE词汇的隐喻教学模式,并对这种隐喻教学模式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笔者首先从认知隐喻角度提出了商务英语语篇中存在的几种主要的概念隐喻模式并辅以例证分析,旨在展现隐喻在商务英语语篇中无所不在的特点并揭示在商务领域中发挥主导作用的隐喻性思维模式。随后,笔者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06级商务英语专业的两个班为实验对象,对隐喻的认知功能在高职BE词汇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真正实验方法,对实验前后学生的BE词汇量进行t检验,以验证这种隐喻教学模式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隐喻教学模式能够提高高职学生BE词汇量。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和隐喻教学理论,笔者提出了对高职BE词汇教学的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1]. 语义波的分形谐振研究[D]. 罗载兵. 西南大学. 2017
[2]. 俄汉语语篇中的战争隐喻对比研究[D]. 王梦.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
[3]. 阿拉伯语新闻政论语篇中的政治隐喻[D]. 李雪聪.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
[4]. 基于语料库的习近平讲话稿的隐喻研究[D]. 潘雅雯. 暨南大学. 2016
[5]. “叁重视角”下的隐喻分析范式探析[J]. 何中清. 外语教学. 2016
[6]. 科技语篇中的隐喻研究[D]. 李琼.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7]. 俄语经济语篇中的隐喻现象研究[D]. 姜姗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8]. 俄语新闻政论语篇中的政治隐喻[D]. 朱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09
[9]. 汉语政治话语中的概念隐喻研究[D]. 张庆冰.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10]. 隐喻理论在高职商务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 李冬莲. 华中师范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