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神经根论文_宋志明,安恒远,张华,李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骶神经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神经,膀胱,脊髓,损伤,阳极,电针,囊肿。

骶神经根论文文献综述

宋志明,安恒远,张华,李鹏[1](2019)在《骶神经根功能性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骶神经根功能性磁刺激(functional magnetic stimulation,FMS)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治疗的效果。方法:将40例脊髓损伤后OAB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膀胱功能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骶神经根FMS(强度为70%~100%最大输出强度,频率15Hz,每分钟刺激5s,共刺激30min,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8周),对照组则给予相同参数FMS(刺激线圈与治疗部位垂直,无刺激作用)。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8周后比较尿流动力学指标(初尿意时膀胱容量、最大膀胱测压容量、残余尿量)、排尿日记指标(单次尿量、排尿次数和最大排尿量)及因排尿不良而引起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尿流动力学及排尿日记指标较术前均显着改善。初尿意时膀胱容量(对照组65.25±6.41ml、治疗组78.44±9.52ml)增加(P<0.05),最大膀胱测压容量(对照组339.55±36.75ml、治疗组394.46±36.68ml)显着增加(P<0.05),残余尿量(对照组120.22±40.35ml、治疗组88.25±33.61ml)明显减少(P<0.05);日均单次排尿量(对照组120.06±23.23ml、治疗组150.28±24.24ml)增加(P<0.05),24h平均排尿次数(对照组12.28±3.31、治疗组9.44±3.95)减少(P<0.05),最大排尿量(对照组233.58±47.14ml、治疗组274.51±30.18ml)显着改善(P<0.05);因排尿症状而引起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降低;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FMS可改善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膀胱功能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闫鹏,郝少飞,崔京福,刘金辉,马玉斐[2](2018)在《阳极阻滞电刺激骶神经根对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超微结构恢复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阳极阻滞电刺激骶神经根对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超微结构恢复作用。方法研究纳入新西兰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8)、脊髓损伤组(n=8)、电刺激组(n=8),采用脊髓夹闭法建立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在阳极阻滞电刺激骶神经根重建膀胱功能基础上,累计电刺激骶神经根120h后取材膀胱逼尿肌,电镜观察膀胱逼尿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对照组膀胱逼尿肌细胞呈梭形,细胞饱满且排列整齐有序,走向均匀;细胞间距较小且致密,细胞间充斥着大量的中间连接,偶可见胶原及弹性纤维,细胞基质内可见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及溶酶体等细胞器且胞内未见空泡状改变。脊髓损伤组表现为逼尿肌细胞外形不规则,大小不一且排列混乱无序,细胞间距增宽且细胞间可见大量的胶原纤维,胞突连接、桥粒连接及缝隙连接明显增多,细胞内细胞器增多且大多呈肿胀、空泡化及脱颗粒状改变,肌细胞内肌丝明显减少且走行排序紊乱,细胞膜周围可见高电子密度物质堆积,凋亡细胞增多,细胞内染色质浓缩,核膜表面凹凸不平,出现核固缩和核溶解;与上述脊髓损伤组细胞的超微结构相比,电刺激组肌细胞形状较为规则,大小相对均匀,凋亡细胞明显减少,染色质着色较浅,核固缩及核溶解消失,细胞基质内细胞器肿胀缓解,肌细胞间间隙减小,仅见少量的胶原纤维,中间连接较多而胞突连接及缝隙连接较少。结论阳极阻滞电刺激兔骶神经根可以重建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失神经支配,恢复膀胱逼尿肌超微结构,从而稳定膀胱内环境。(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8年12期)

王艳,杨小玉,李云辉[3](2017)在《基于阳极阻滞技术的骶神经根电刺激器设计与制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辅助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设计了基于阳极阻滞技术的骶神经根电刺激器。方法通过将阳极阻滞与骶神经根电刺激技术相融合,使电刺激骶神经前根时产生的动作电位可以选择性在副交感神经中传导,从而引起膀胱排空更接近于正常生理性排空。此外,通过采用叁极电极作为电极,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刺激电流对周围组织干扰。系统设计按照电路功能模块划分为升压电路、脉冲信号放大电路、主控制电路、人机交互电路和外部通讯电路。结果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脉冲宽度范围为100~500μs,脉冲频率为3~20 Hz,脉冲工作时间为3~20 s,间歇时间为5~40 s。结论该刺激器能够满足尿动力学实验所确定的阳极阻滞电刺激参数指标要求,从而为下尿路障碍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案。(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期刊2017年06期)

陈雪,闫鹏,夏鹏,包天翼,杨小玉[4](2017)在《不同脉宽骶神经根电刺激对兔膀胱排尿功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脉宽电刺激对膀胱排尿功能产生的影响,明确能够产生完全阳极阻滞的脉宽。方法本实验共纳入60只兔,用于解剖学研究10只,余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脊髓损伤组(40只)。采取尿流动力学检查证实,造模之后分为模型组和电刺激组。采用不同脉宽对电刺激组实验兔的骶神经根进行电刺激,检测阴极电流到达阳极并能发生完全阳极阻滞的脉宽。结果在电流升至0.03mA时,尿道压力随之递增,但膀胱内压并无波动;刺激电流达0.15mA时,膀胱内压开始有所变化;直至刺激电流达1mA时,在刺激结束时可见少量尿液流出。在此基础上,逐步升高电刺激组的刺激参数,尿道内压表现为先升高再下降;直至刺激的脉宽为300μs,同时电流升至1.05mA时,尿道内压降到零,膀胱内压缓慢升高,此时膀胱内压约为43.99cmH_2O,有尿液流出。结论刺激参数:脉宽为300μs且电流为1.05mA可作为后续实验的阳极阻滞电刺激参数。(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7年08期)

费敬英[5](2016)在《经阴道超声发现骶神经根鞘囊肿3例伴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对骶神经根鞘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发现的3例骶神经根鞘囊肿的超声表现。结果 3例骶神经根鞘囊肿均位于盆腔内,与子宫及双侧卵巢无关连,囊肿位于直肠乙状结肠后方,紧贴骶骨前方,形态欠规侧,其中2例发现囊肿通过骶前孔与骶管相连。3例患者均经MRI确诊。结论骶神经根鞘囊肿超声表现较具特征性,可与常见的妇科囊肿相鉴别,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本文来源于《2016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09-23)

杜广辉[6](2016)在《骶神经根囊肿所致的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一文中研究指出健康个体的正常下尿路功能由叁级神经中枢控制和调节,包括高级中枢(大脑)、次级中枢(脑桥)和初级中枢(骶髓)。由骶髓内的初级排尿中枢以及由骶髓发出的骶神经根和盆神经及阴部神经构成的神经通路,也称为骶神经反射弧,是下尿路功能最基本的控制和调节系统,其在排尿功能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1-3])。在骶神经反射弧中,骶神经根囊肿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在文献中虽有报道,但还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4-10])。我们在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积累的病例(本文来源于《临床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易东木,钱丹,黄宁[7](2015)在《止痛如神汤加减治疗生殖器疱疹伴骶神经根病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止痛如神汤出自明代申斗垣的《外科启玄》,具有祛风清热、行气利湿、润肠通便之功效,主要用于诸痔发作时肿胀痒痛者。我科在临床上常在原方基础上加减,用于湿热内盛所致各种肿胀疼痛皮肤疾病,如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肋间神经痛、脂肪瘤等。1病例介绍患者胡某,女性,71岁,初诊主诉:反复会阴部灼热麻痛3 a,加重1月。3 a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会阴部、大腿上段内侧、肛周等处灼热、疼痛,触碰、穿(本文来源于《福建中医药》期刊2015年06期)

王成秀,王俊华,杨凤翔,程宇核,戢珂[8](2015)在《阳极阻滞电刺激骶神经根对兔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阳极阻滞电刺激术刺激骶神经根对恢复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价值及机制。方法选取新西兰清洁级白兔54只,均经尿流动力学检查证实无异常。随机选择18只作为对照组(假手术),其余36只采用脊髓完全夹闭法造成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白兔按是否植入电极分成电刺激组18只与神经源性膀胱组18只。电刺激组予以长期电刺激,刺激时间为30 min/次,6次/d,刺激4周。检查3组尿动力学情况,评估膀胱功能。结果对照组术前术后未见逼尿肌收缩现象,尿动力参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膀胱充盈期压力曲线较为平滑,无排尿期反射;神经源性膀胱组术后膀胱逼尿肌漏尿点压、静息压升高,逼尿肌活动亢进且收缩多为无效,在排尿过程中出现逼尿肌-括约肌失调,残余尿量增多且排尿量减少,膀胱体积明显减少,排尿效率与膀胱顺应性均下降;电刺激组膀胱静息压有所上升,膀胱充盈中逼尿肌收缩较佳,漏尿点压有所降低,且括约肌在排尿中肌电图十分稳定,排尿量有所增加,残余尿量相应减少,排尿效率以及膀胱顺应性均增高。结论阳极阻滞电刺激法可以明显减少残余尿量,增大膀胱体积,有助于排尿率的提升,可降低逼尿肌压、漏尿点压以及膀胱静息压,对恢复膀胱功能及重建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5年16期)

李奕琴[9](2015)在《电针结合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e bladder,NB),是由于脊髓损伤后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发病率高,死亡数多,治疗时间长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生存质量。目前关于此病的治疗方法众多,但大多见效慢、费用高,甚至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疗效难以确定的不足。因此寻求治疗SCI后NB行之有效的方法,让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及社会仍是医学界需要不断探讨研究的问题。本研究在相关基础治疗的前提下,采用电针相关穴位结合磁刺激骶神经根为主的方法作用于SCI后NB的患者,并对其展开临床观察,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排尿日记和尿流动力学的变化,评价膀胱功能障碍后患者主观对生存质量评分的影响,从而明确该联合治疗方案对SCI后患者膀胱功能改善所起到的作用,结合主观判断和客观数据分析及探讨其用于临床实践的可行性和与其他方法比较所存在的优势,总结出一种有显着疗效,简单价廉且又适于临床普及推广的治疗方案。方法以80例SCI后NB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在执行饮水计划的前提下行间歇性清洁导尿,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每组各20例。A组为常规组:给予口服维生素B族类的营养神经药物;B组为电针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对相关选穴进行电针方面的刺激;C组为磁刺激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对骶3神经根进行适当强度和频率的磁刺激;D组为联合组:是结合A、B、C叁组的综合治疗方法。每组均予以4周治疗时间,治疗前、后给予生存质量评分、排尿日记记录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入选本研究的有80位患者,因各种因素的干扰,其中A组有1例患者脱落,D组有1例患者脱落,最终顺利参与并完成本次研究的共78人次。1.四组治疗前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四组治疗前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包括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损伤后ASIA分级的比较,结果表示具有齐同可比性。2.四组治疗前、后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四组治疗前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中的各项评估指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观察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的各项评估指标与治疗前相比较其变化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B组、C组和D组各评估指标均明显优于A组(P<0.05);B组和C组通过各项评估指标比较发现,两者在治疗效果上无相对优势(P>0.05);D组各评估指标均优于B组和C组(P<0.05)。3.四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四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主观生存质量评分变化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D组评分明显低于A组、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评分均低于A组(P<0.05)。结论分析研究结果得出无论是单一的电针治疗、磁刺激治疗,还是综合采用的联合治疗对SCI后NB患者的膀胱功能和生存质量都有显着改善,这都可以从平均24h排尿次数、2次排尿间隔时间和尿量等方面观察到。但是也可以看出联合治疗方法的应用较电针、磁刺激的单一治疗方法整体疗效上有明显优势,所以可以得出电针结合骶神经根磁刺激的治疗方法是综合有效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5-06-01)

李奕琴,李娜,何晓阔,王俊华[10](2015)在《电针结合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针结合骶神经根磁刺激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SCI后NB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电针组、磁刺激组和联合组各20例,联合组为前3种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并均在执行饮水计划的前提下行间歇性清洁导尿。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患者的排尿日记评定和尿流动力学变化,并进行因排尿症状而影响的生存质量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对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及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发现,联合组明显优于常规组、电针组和磁刺激组,电针组和磁刺激组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电针及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均能改善SCI后NB患者的排尿功能,而联合治疗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期刊2015年02期)

骶神经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阳极阻滞电刺激骶神经根对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超微结构恢复作用。方法研究纳入新西兰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8)、脊髓损伤组(n=8)、电刺激组(n=8),采用脊髓夹闭法建立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在阳极阻滞电刺激骶神经根重建膀胱功能基础上,累计电刺激骶神经根120h后取材膀胱逼尿肌,电镜观察膀胱逼尿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对照组膀胱逼尿肌细胞呈梭形,细胞饱满且排列整齐有序,走向均匀;细胞间距较小且致密,细胞间充斥着大量的中间连接,偶可见胶原及弹性纤维,细胞基质内可见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及溶酶体等细胞器且胞内未见空泡状改变。脊髓损伤组表现为逼尿肌细胞外形不规则,大小不一且排列混乱无序,细胞间距增宽且细胞间可见大量的胶原纤维,胞突连接、桥粒连接及缝隙连接明显增多,细胞内细胞器增多且大多呈肿胀、空泡化及脱颗粒状改变,肌细胞内肌丝明显减少且走行排序紊乱,细胞膜周围可见高电子密度物质堆积,凋亡细胞增多,细胞内染色质浓缩,核膜表面凹凸不平,出现核固缩和核溶解;与上述脊髓损伤组细胞的超微结构相比,电刺激组肌细胞形状较为规则,大小相对均匀,凋亡细胞明显减少,染色质着色较浅,核固缩及核溶解消失,细胞基质内细胞器肿胀缓解,肌细胞间间隙减小,仅见少量的胶原纤维,中间连接较多而胞突连接及缝隙连接较少。结论阳极阻滞电刺激兔骶神经根可以重建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失神经支配,恢复膀胱逼尿肌超微结构,从而稳定膀胱内环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骶神经根论文参考文献

[1].宋志明,安恒远,张华,李鹏.骶神经根功能性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作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9

[2].闫鹏,郝少飞,崔京福,刘金辉,马玉斐.阳极阻滞电刺激骶神经根对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超微结构恢复作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8

[3].王艳,杨小玉,李云辉.基于阳极阻滞技术的骶神经根电刺激器设计与制作[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7

[4].陈雪,闫鹏,夏鹏,包天翼,杨小玉.不同脉宽骶神经根电刺激对兔膀胱排尿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

[5].费敬英.经阴道超声发现骶神经根鞘囊肿3例伴文献复习[C].2016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6

[6].杜广辉.骶神经根囊肿所致的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J].临床外科杂志.2016

[7].易东木,钱丹,黄宁.止痛如神汤加减治疗生殖器疱疹伴骶神经根病1例[J].福建中医药.2015

[8].王成秀,王俊华,杨凤翔,程宇核,戢珂.阳极阻滞电刺激骶神经根对兔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作用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

[9].李奕琴.电针结合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

[10].李奕琴,李娜,何晓阔,王俊华.电针结合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2015

论文知识图

概述-(1)概述-(2)犬不同骶神经根切断的CMG对比概述-(3)概述-(2)附图不同骶神经根对膀胱逼尿肌的支配...

标签:;  ;  ;  ;  ;  ;  ;  

骶神经根论文_宋志明,安恒远,张华,李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