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构建我省广电综合业务数据网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磊[1](2020)在《聊城移动公司有线宽带客户满意度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也正在改变其在通信领域的竞争方式,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正处于“三角对抗”时代。因此,提高“宽带满意度”显得尤为重要。增加经营利润也可以培养忠诚客户,带来长期利润,如果市场地位和市场份额达到平衡,才能与客户建立长期良好的关系,就应该获得客户信心,并应对以下情况:客户需求,企业必须从顾客出发,研究提高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性和策略,这对提高顾客满意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对聊城移动公司宽带客户满意度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的客户满意度状况,识别聊城移动公司宽带业务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当前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策略,介绍了相关的客户满意度理论;其次,概述了公司的基本情况和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第三,根据相关业务理论,结合聊城移动客户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宽带业务的总体质量和各子项的现状,总结公司宽带业务客户满意度存在的相关缺陷:预售过程中的客户满意度和宽带接入率低、网络质量差、对问题的进一步投诉和增值产品的互联网覆盖率低,有必要对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本文提出提高消费者对聊城移动共同理念和战略的满意度提升方向,包括改善客户服务和建设社会的能力,提高网络质量,优化投诉损害的过程,改进互联网电视产品等。本文的研究有助于聊城移动提高宽带满意度,加快宽带业务的发展,提高运营收入。
夏墨[2](2020)在《乐陵广电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完善和5G商用的推广,年轻人对电视等PC终端已逐渐失去兴趣,广电行业的优势愈加微弱,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巨头和腾讯、爱奇艺等互联网企业几乎涉足广电行业的各个业务。为增强竞争力,包括山东在内的各地成立广电网络公司,随即山东逐步将全省各地区广播电视局的数字电视业务剥离出来成立广电网络分公司,逐渐进入市场竞争,但各地分公司却始终难以杀出重围,公司生存和竞争雪上加霜。基于此,本文将以山东广电网络公司乐陵分公司当前现状为切入点,通过竞争战略相关理论理论依据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战略选择—实施保障措施的思路,分析山东广电网络公司乐陵分公司当下所在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内部资源、能力,来明确公司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以此确定适合公司的竞争战略。目前,公司面临着移动等竞争对手的同行业竞争压力,也承受着腾讯、爱奇艺等视频网站的不断侵入。自身较为落后的管理、技术和相较而言贫乏的资金等,都给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但随着广电网络公司获批5G商用牌照、同国家电网等国企的合作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等因素,都带来诸多发展机遇。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明确公司应实施差异化战略来获取竞争优势,赢得竞争位次。为此,本文将着眼于市场、营销、服务、产品、宣传及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具体实施措施。本文还将从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本文的创新在于基于县级公司提出五年内采取的竞争战略,尤其是本文将关注农村地域,将有效地丰富和发展省内县级公司竞争战略内容,对于省内其他县级广电网络公司更好地应对5G时代的市场竞争,具有思想启发和管理实践上的借鉴意义。
张晓会[3](2020)在《研究生教育大数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国家和高校纷纷提出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教育质量常态监测评估,达到及时发现问题、以评促建的目的。然而,监测数据的来源、采集、开放共享等问题制约着常态监测评估的实现,而其中的瓶颈是数据采集问题。为此,本论文以研究生教育领域为例,探寻教育大数据资源体系建设的原则和途径,尝试解决这个瓶颈问题。本论文通过梳理和界定大数据、大数据信息资源体系、教育信息化等相关概念,依据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生命周期等理论,分析了当前教育大数据信息资源体系构建过程中的现状及问题,即数据采集阶段难采集和重复采集问题并存、数据存储安全隐患大、数据处理分析过程中重结构化数据、忽视或采集不到非结构化数据、数据应用时信息孤岛现象突出等。然后综合运用案例法与访谈法,并着重结合研究生教育领域中的特点,以研究生招生调剂环节和教师年度绩效考核中研究生课程教学数据的利用2个实际案例,从业务流、数据流和数据使用主体“数据生产者-审核者-利用者”等不同角度深入剖析制约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换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借鉴交通大数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和智能经济时代网上交易新模式,提出在“云物移大智”的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大数据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应树立“分享、跟踪、合作、众筹”的新理念,遵循“以我为主兼顾利他”和“数据结构完整性”“数据标准统一性”及“数据价值鉴定”等原则;由此提出建设研究生教育大数据信息资源体系的新思路即“分散-集中-分散”的众筹模式。以上是本论文在探寻研究生教育大数据资源体系建设的理论性思考。在此基础上,本论文继续探寻研究生教育大数据资源体系建设的具体实现途径。根据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大数据来源及信息交换对象的不同、以及众筹发起者身份的不同,提出构建研究生教育大数据信息资源体系的4种模式,即:高校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外部-纵向”2种模式、高校与其他兄弟高校之间的“外部-横向”模式和高校内部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内部-横向”模式。进一步通过分析这4种模式中各自存在的优点和不足,说明依据“分享、跟踪、合作”的新理念、以众筹模式实现研究生教育大数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具有可行性;同时对保障研究生教育大数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政策环境也提出一系列建议,即:一方面建议国家层面,要制订国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要健全大数据市场发展机制和规范的数据交易体系;另一方面对于高校,首先要建设用于数据共享交换的“第三方连接平台”而不是“数据中心”;其次要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再造业务流程,再就是要利用“区块链”技术健全数据安全管理机制。
於文娟[4](2018)在《我国广电媒体音像资料社会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代我国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广电媒体音像资料档案作为社会精神文化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时代赋予了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正确价值观、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等社会服务使命。来源广电媒体生产制播环节的音像资料虽然有着行政性和经济性的属性,但是音像资料与图书资料、文件资料、文物资料一样,具有公共性这一本质属性。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社会公众对广电媒体音像资料社会服务的功能优化和项目创新等方面都提出了更为多元多样的新要求。我国广电媒体必须正视社会文化服务需求,抓住时机调整音像资料社会服务的创新方向,寻求符合本行业本系统实际情况的服务途径,以满足社会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基本要求、树立广电媒体的良好服务形象为最终目的。近年来,国内少数广电媒体如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等开始尝试设立直属的音像料档案馆对音像资料进行数字化存储管理和社会服务功能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发现,我国广电媒体行业现有的音像资料社会服务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社会服务的开展需要依托广电媒体单位的专项项目、音像资料内容难以实现完全对外开放、社会服务的辐射范围和服务效果有限;对音像资料社会服务功能的探索推广业务也没有纳入广电媒体总体发展规划和业务考核范围。种种局限导致现有的广电媒体音像资料社会服务不仅没有凸显出媒体音像资料的公共文化产品属性,而且也不能充分发挥广电媒体在社会服务方面应有的先天优势,难以满足新时期广电媒体音像资料社会服务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广电媒体音像资料社会服务现状的调研总结、发现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音像资料管理机构的管理体制、服务机制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提出改进、提升我国广电媒体音像资料社会服务水平的对策思路,为新时期我国广电媒体构建音像资料社会服务的体系化建设,完善制度机制提供参考意见和有效途径,帮助广电媒体能够更加准确地定位服务理念、明确服务对象、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我国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改革创新发展水平。
易旭明[5](2011)在《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理论认为提升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提升生产要素、创立良好市场环境、扩大国内需求、致力制度创新,那么当下影响电视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制度创新。众多研究表明,制度变迁带来了西方世界的兴起,体制改革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政策制度决定着包括电视产业在内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于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众多学界、业界人士从理论的角度、实践的角度作出过各种解释,提出了各种不乏价值的制度创新建议,但是政策与实务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以及从不同学科理论研究电视产业得出的结论之间巨大的缝隙还远未弥合。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方法,通过详细考察我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中的系列重大制度创新步骤、分析当下的数字时代制度创新的收益成本,并深入分析了电视产业相关主体各种“需要”和“需求”,就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的决定因素、作用机制、未来变迁方向等问题得出以下观点:一、中央党政机构、地方党政机构、电视台、广告商、投资者以及观众等电视产业利益相关者是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的“行动团体”,这些“行动团体”之间的博弈推动着中国电视制度变迁的过程。市场需求变动是影响制度创新“行动团体”行动收益的直接原因;国内外制度环境变化是影响制度变迁“行动团体”行动成本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同时影响着制度创新行动的收益与成本。根据电视产业制度创新对各个利益主体的调整关系,本文粗略地将创新分为“增量型”制度创新和“存量型”制度创新。“增量型”制度创新由于对原有相关者的既定利益基本不减少,其它相关者利益得到增加,所以制度创新行动相对顺利;“存量型”制度创新则是对既有的利益格局进行一定的调整,此类制度创新则推进缓慢。大致来说,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创新模型可以表示如下:二、市场需求持续扩张,将带来持续的潜在收益,这将成为电视产业利益相关者采取制度创新行动的持续动力。“增量型”制度创新将持续、较快地进行,尤其是在新媒体相关业务领域,在意识形态较弱的节目制作领域及其他文化产品生产领域;“存量型”制度创新进展将相对艰难,尤其是在传统电视业态中,在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节目领域。但是在实力特别强和特别弱的地区,在市场需求紧缩的时机中,在善于降低风险、扩大收益的“制度创新企业家”出现的地方,“增量型”制度创新也能取得突破。制度环境的持续变革也将持续改变“行动团体”的行动成本和行动动力。随着中国共产党政权合法性的来源中,在传统合法性资源基础上经济绩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源的强化,随着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制度环境总体是有利于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的。但是制度环境变革的速度却充满着不确定性、甚至变革的方向也在短期内也存在不确定性,主要是我国党政机构对意识形态宣传的认知和需要、对舆论失控风险成本的评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利益相关者行动博弈结果的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存量型”制度创新短期内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从中长期来看加速产业制度创新趋势不可逆转。电视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需求的满足,但是有购买力的需求并不等于观众的全面“需要”。我国目前满足观众更高需要的政治节目、公共节目供应不足,并且相关制度创新在“路径依赖”的格局中处于“无人行动”的窘境。本文论证上述观点的过程是这样的:导论部分介绍了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文化价值相对混乱的研究背景,提出了研究问题,梳理了电视产业尤其是电视制度及的研究文献以及新制度次级行动团体配合制度创新行动电视需求变动制度环境变革预期纯收益变动初级行动团体采取制度创新行动经济学理论基础,阐述了核心概念等。第一章则考察了中国电视创建初期的制度——事业制度,通过详细介绍这种制度决策、执行的过程,并分析了这种制度的特征以及原因。不如此详尽、深入的地察中国电视制度的事业起源,就难以充分理解中国电视产业制度今天的本质。第二章考察了广告经营制度、“四级办”、有线电视制度等“增量型”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经过,并介绍了这个过程中相应的人事、财务制度,以及上海、湖南、贵州制度创新的个案。这些制度创新的过程都是渐进的、边际突破的过程,是各个主体对创新行为成本收益权衡的结果。第三章考察了“治散治滥”、“集团化”、“制播分离”等“存量型”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分析了其中利益主体的成本收益权衡。第四章从生产能力、消费模式、规模经济等角度分析了数字技术的巨大产业潜能,分析了电视产业制度的瓶颈,论证技术革命对党政机构、电视台、投资商等主体的各种利益会带来改变,他们制度创新的成本收益从而行动动力会发生改变,“三网融合”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过程也充分说明了这种利益权衡的存在。第五章则更深入的分析了观众复杂的需要结构和以购买力来衡量的市场需求变动,分析了党政机构对政权合法性的深层需要,从而分析了党政机构制度创新行动的动力及其变迁。本文提出判断电视制度效率的最终标准,是否利于全面满足包括有购买力的市场需求和没有购买力的收视需要,并分析了电视产业化的效率及其边界。结语部分则集中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结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从国家“赶超战略”实施、政权合法性巩固对宣传有着内在需要的高度论述我国电视宣传任务,这是认识我国电视政治宣传目标及其变动规律有效、有深度的观点创新;(二),在清晰界定外延的基础上,从制度创新的综合成本、收益权衡解释历史上的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相对于以往文献仅仅从市场利益的角度论述更有解释力,也有创新价值;(三),从社会原因、技术原因导致电视节目“私人产品”属性强化,从而解释我国电视产业化的原因,论述产业化的合理性及其边界,这是对我国传媒经济研究一个基本概念的理论创新。
张中辉[6](2010)在《我国电信产业评价及规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的电信重组在资源配置方面调整了市场格局,但由于电信重组政策实施效果的滞后性和电信市场的复杂性,实现有效竞争和公平竞争的目标并没有在短期内实现,相反,在分业领域市场结构失衡的局面变得更加严重,使得市场机制不能有效的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主导运营商如果制定垄断价格或者滥用市场优势进行恶性竞争,会存在扰乱市场竞争秩序和社会福利减少的风险,从而影响产业的长期效益和整体竞争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电信产业绩效进行科学评价并且针对市场结构失衡的现状进行政府规制。我国电信产业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对以往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和绩效、效率及电信规制效果的评价是我们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电信规制政策的基础。在对我国电信产业绩效、效率以及以往规制政策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电信市场的实际和三网融合进程的推进,对我国三网融合背景下的规制政策和市场准入规制、以及电信资费规制进行了研究。(1)本文从电信产业市场结构、业务发展、投资效益、通信能力等几个维度对电信产业的市场机构和绩效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发现电信重组虽然使得电信产业的发展水平逐年提高,服务水平快速提高,资费水平继续下降,但由于重组效果的滞后性和移动业务对固定业务的替代作用,使得市场结构失衡的状况变得更加严重,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实力和中国移动相差甚远,难以与中国移动展开有效竞争。(2)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电信产业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动态效率、静态效率等从时间和地域两个维度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和定量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电信产业效率存在地区差异,以往电信重组和规制政策的实施对电信产业的效率存在影响。利用基于评价得出的电信产业的效率变化曲线,分析了历次电信重组和规制政策对我国电信产业效率的影响,例如我国电信产业的实施政企分开、放松资费规制、中国电信集团拆分、技术的进步等促进了电信产业的技术效率或者规模效率的提高。(3)我们在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电信规制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对电信专家的访谈以及文献研究的结果,建立了我国电信产业规制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电信产业近期规制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科学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得出国家规制政策应重点关注市场结构失衡的调整和加大对TD产业的扶持力度,为电信规制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撑。(4)在三网融合方面,通过对国内外三网融合规制的研究和分析,提出国家首先应该完善和健全三网融合法律体系,并建立独立的三网融合规制机构。在市场准入规制方面,通过建立博弈论模型从产业和企业层面对广电产业和电信产业的市场交叉进入情况进行了研究,得出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必须要严格限制进入电信运营领域的广电企业数量,否则既会使得互联互通难度增大,又会严重影响在位的电信运营企业的产量和利润,阻碍电信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5)在电信资费规制方面,认为互联互通资费规制和资费规制是快速解决市场结构失衡的有效规制手段。在借鉴国外互联互通资费规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解决我国电信市场结构失衡的互联互通资费规制建议。利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DEA模型对我国电信资费上限规制模型中的X参数进行了测算,并建立了资费调整依据数学模型得出了我国电信产业最优价格调整规律,在给定初始价格和终期价格的情况下,确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价格调整的时间点。从市场竞争的视角基于古诺模型进行电信资费博弈分析,得出了电信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产业平均边际成本、价格需求弹性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接着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我国电信产业规制的政策建议,为电信规制部门制定规制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撑。
易绍华[7](2009)在《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字化浪潮冲击下,媒介融合加速,网络化渗透让电视面临着艰难选择,这种选择的艰难性来自电视媒体在两种现状之间的碰撞与困惑:一方面,电视媒体目前的经营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仍领跑其他传统媒体,日子仍旧好过。而要摒弃长期传统观念、颠覆既有发展模式,必然面临牺牲眼前利益的风险;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直面新媒体日趋激烈的竞争现实,积极应对网络化挑战。而电视媒体在网络化生存面前显得步履蹒跚,发展思路和策略指导更是捉襟见肘。在这一背景之下,本研究的目标就是力求剖析传媒网络化内在规律,为我国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发展提供某种具体发展模式,以便于业界同仁在电视网络化实务运营中有所参鉴。笔者从电视媒体网络化的生存形态视角出发,以逻辑方法论证网络化趋向的必然性。电视媒体选择网络化生存是历史逻辑、技术逻辑和市场逻辑发展的必然,摆在电视人面前的紧迫问题是如何合理制定战略和策略,以期在网络化生存的四条具体路径上发展得又快又好。这四条路径是:平台型网站打造、数字化频道改进、视频化业务拓展、移动化技术应用。平台型网站建设,一定要突破“窗口”局限,将网站视为一个辐射范围更加广域的全球性电子商务系统,集信息推广和产品营销于一体,形成一个服务高满意性、技术高先进性、产品高实用性、业务高扩展性的高盈利性平台。数字化频道改进,主要是在“海量专业内容、双向交互功能、多元盈利模式”三个方面加以提升和强化。为此,务必构建网络化的电视产业链,建立合理的产业价值链利益分配机制;开展资本运作,整合民营资源,推动内容产业大发展;拓宽产业经营领域,摸索更多的盈利模式。与此同时,要打造网络化共享机制的内容中心,建立完善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开发基于网络营销系统的内容平台;构筑以家庭消费为内容指向的数字中心。网络化视频业务扩展,面临着五大压力:受众压力、同业压力、域外压力、业外压力和上级压力。也恰恰是这些压力的存在化成了电视媒体网络化视频业务发展的动力。和其他形态的传媒相比,电视媒体具备发展视频业务的天然优势,这种优势来自其专业性的媒介属性、专业性的人才和设备以及几十年来的资源储备。在发展网络电视方面,要注意“双轨并行”策略:开路网络电视(WebTV)要借力民营公司的发展范式;闭路网络电视(IPTV),要应合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开放与竞争,与电信方面在“竞合”中发展。移动化趋势来自三股力量:受众(个体内在)对自由的无限追求、技术进步提供更优的移动信息传播手段、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形态变迁。“施拉姆公式”和“长尾理论”揭示了移动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近乎上述同样的理由,电视媒体的移动化和网络化汇流势不可挡。电视媒体应该顺势而为,克服当前存在的标准之争,以“合气生财”策略进行移动化电视网络的标准抉择;以“资源互换”策略进行移动化电视网络的市场拓展;以“广开财源”策略丰富移动化电视网络的盈利模式:以“丰富而适配”的策略打造移动化电视网络的内容平台;以“竞合之道”策略实施移动化电视网路的生产运营;以“平等与开放”策略寻求移动化电视网路的政策扶持。传统的电视产业生产形态在网络化技术冲击下,已经发生变革:生产平台的网络化(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生产平台)、生产方式的定制化(基于海量化和差异化的大规模定制)、生产流程的双向化(逆向生产的出现)、生产领域的跨界化(从非实体产品领域跨入物质产品领域)以及生产资源的数据库化(数据库成为生产体系的核心资源)。对于网络化电视产业而言,其主要核心资源优势首先是文化内容产品(形成虚拟产品信息流),其次是未来掌握的消费者个体数据库(消费者信息流)。由于网络化构建了电子商务平台,电视产业延伸到实体产品的经营甚至生产领域(形成实体产品信息流)都是可以期待的。而与此同时,配合电子商务运营的金融支付系统和现代物流运输系统必然成为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因此建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合一”的网络电视市场机制是未来的必然选择。网络化技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力对电视产业的渗透必然要求网络化生产关系与之适配。电视产业新体制呼之欲出,网络化对电视产业新体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变革要求:经营体制的变迁、传输体制的变迁、制播体制的变迁、投融资体制变迁以及管理体制的变迁。
徐芳[8](2005)在《南通市广电网综合业务技术经济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升级改造,不仅保留了模拟有线电视网的基本属性和业务,而且为网络业务的多功能拓展创造了很好的网络环境。 论文主要针对南通市广电网开展综合业务的必要性、市场分析、技术方案、业务内容、效益分析、风险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便合理规划网络双向化升级改造,为用户提供经济实惠、多元化的服务,也为社会、国家信息化和城市现代化提供网络及多业务支持,确保获得最佳的投资回报。 论文首先对国内外数字有线电视现状作了比较和分析,指出了我国数字有线电视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和不足,提出值得我们借鉴的国外数字有线电视发展经验。其次分析了数字有线电视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市场需求,提出了城市广电网络双向改造规划值得考虑的几个问题。最后研究了南通市广电网络双向改造设计内容框架,并作了发展广电网综合业务的经济效益分析。
颜景刚[9](2000)在《关于构建我省广电综合业务数据网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指明
何白[10](2017)在《中国网络视频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融合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领域的产业融合引人瞩目。在传媒业与电信业相互融合的交汇处,网络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态诞生并迅速风靡于我国的互联网。自2006年网络视频产业发轫,历经跑马圈地式的野蛮扩张,泥沙俱下式的市场洗牌,再到步履稳健的理性成长;我国网络视频产业规模由小变大,产业规制从无到有,产业链条不断地完善,产业布局逐渐多元。作为产业融合边界处诞生的边缘产业,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受到融合因素的深刻影响。数字融合使广电、出版、电信三大产业的信息产品属性趋同,互联网的出现为信息内容传播提供了一个通用的网络平台,多种产业力量均可以在互联网上布局网络视频业务。同时,三网融合的推进使广电网、电信网与互联网通过技术升级改造,在技术标准上趋于一致,网络层上互联互通,业务上彼此渗透;多样化的视频传播终端被催生。融合的扩散还使娱乐、文化、教育等产业经由内容的数字化与网络化,加入到信息产业大汇融的队伍之中。面对产业之间广泛融合的大背景,网络视频内容运营面临内容来源多元化、传输渠道多元化、播出终端多元化的局面;网络视频企业的业务经营范围也拥有极为广阔的延伸拓展空间。当前,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面临融资、内容版权、政策规制等各方面的现实阻碍,视频企业之间在内容领域的白热化竞争令运营成本年年攀升,行业长期处于普遍亏损的状态。如何找寻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良性发展路径?此问题十分值得探讨和研究。本文尝试以产业融合为分析视角,对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进行全方位的探析,从中探寻破除产业发展困境、推动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在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上,本论文首先对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脉络、发展特征进行全面且深入的梳理,从宏观上把握我国网络视频产业发展的整体图景。其二,结合产业融合趋势对我国网络视频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机理与动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建立起我国网络视频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其三,应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产业融合下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产业组织、产业链以及网络视频企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最后,在前文的研究基础上,对如何推动我国网络视频产业融合发展这一命题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本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第一,选题创新:我国网络视听新媒体产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网络视频产业的研究更为匮乏,研究内容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本研究将我国网络视频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分析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在研究选题角度较为新颖,具备了创新性。第二,内容创新:本文在第三章对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弥补了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在第四章中,提出我国网络视频融合发展的框架,对网络视频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进行了分析探讨;在第五、六、七三章分别对产业融合环境下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产业组织、产业链以及企业的发展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以上研究内容在本研究领域均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第三,方法创新:本研究应用了产业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和研究范式对网络视频产业进行分析。在第五章中,本文应用产业组织研究中经典的SCP分析框架,对网络视频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分析;第六章中,通过产业链整合理论和价值系统、价值网等的理论工具对网络产业的产业链发展进行研究。在网络视频研究领域具有方法上的创新性。第四,结论创新:在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注重对产业发展现实问题的解决。在第八章中,系统性地分析了阻碍我国网络视频产业发展的一系列现实矛盾,提出推动网络视频行业技术创新、鼓励企业进行营利模式创新、建立新环境下版权治理机制以及如何科学制定产业规制、推动网络视频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系列建议和对策。
二、关于构建我省广电综合业务数据网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构建我省广电综合业务数据网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聊城移动公司有线宽带客户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1 国外文献综述 |
2.1.2 国内文献综述 |
2.2 客户满意度相关理论 |
2.2.1 客户满意度的概念 |
2.2.2 客户满意度的层次 |
2.2.3 客户满意度理论模型 |
2.3 服务质量 |
2.4 客户忠诚 |
2.5 客户忠诚 |
2.6 期望确认理论 |
3 中国移动聊城公司有线宽带客户满意度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
3.1 中国移动聊城公司概况 |
3.1.1 组织结构 |
3.1.2 经营情况 |
3.2 中国移动聊城公司有线宽带行业市场分析 |
3.3 中国移动聊城公司有线宽带客户满意度现状分析 |
3.3.1 客户满意度现状 |
3.3.2 调查问卷设计 |
3.3.3 问卷发放与客户基本信息分析 |
3.3.4 信效度分析 |
3.3.5 问卷各部分数据分析 |
3.3.6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7 回归分析 |
3.4 中国移动聊城公司有线宽带客户满意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4.1 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2 原因分析 |
4 中国移动聊城公司有线宽带客户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辨识 |
4.1 研究模型构建 |
4.2 概念定义与研究假设 |
4.2.1 概念定义 |
4.2.2 基于期望确认理论的研究假设 |
4.2.3 基于服务质量的研究假设 |
4.2.4 基于客户价值的研究假设 |
4.3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4.3.1 相关性分析 |
4.3.2 回归分析 |
5 中国移动聊城公司有线宽带客户满意度提升策略 |
5.1 客户期望管理策略 |
5.2 客户服务质量感知提升策略 |
5.3 客户价值感知提升策略 |
5.4 客户满意度提升策略 |
6 提升策略的实施建议 |
6.1 有线宽带装机质量提升 |
6.2 有线宽带维护质量提升 |
6.3 有线宽带网络质量提升 |
6.4 公司内部管理提升 |
6.5 客户期望值提升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乐陵广电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战略管理理论 |
2.2 竞争战略理论 |
2.2.1 集中化战略 |
2.2.2 总成本领先战略 |
2.2.3 差异化战略 |
2.3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4 简要评述 |
第3章 乐陵广电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1 宏观环境分析 |
3.1.2 行业环境分析 |
3.1.3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
3.2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2.1 公司简介及架构 |
3.2.2 公司资源分析 |
3.2.3 公司能力分析 |
3.2.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
3.3 SWOT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4 机遇分析 |
3.3.5 威胁分析 |
第4章 乐陵广电公司竞争战略选择与实施 |
4.1 公司使命与愿景 |
4.1.1 公司使命 |
4.1.2 公司愿景 |
4.2 公司发展目标 |
4.2.1 公司发展总目标 |
4.2.2 公司发展分目标 |
4.3 公司竞争战略的选择 |
4.3.1 竞争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
4.3.2 差异化竞争战略的选择 |
4.3.3 QSPM矩阵分析 |
4.4 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措施 |
4.4.1 发挥政治特色推进市场差异化 |
4.4.2 建立优质高效的营销、服务体系实现用户差异化 |
4.4.3 深化产品差异化程度 |
4.4.4 打造全覆盖、高标准的宣传网络 |
4.4.5 构建开放共赢、合作共享的业务运营模式 |
第5章 推进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筑牢财务管理体系,夯实公司经济基础 |
5.2 强化人力资源保障,提供发展不竭动力 |
5.3 改革创新管理制度,提供持续发展内生动力 |
5.4 严格做好技术保障,打牢业务发展基础 |
5.5 提升市场营销能力,推广产品拓宽市场 |
5.6 建立完善企业文化,持续提升公司软实力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1.1 乐陵广电公司的竞争优势 |
6.1.2 5G商用赋予公司新的竞争力 |
6.1.3 确定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 |
6.1.4 提出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保障措施 |
6.2 论文不足与进一步展望 |
附录一 乐陵广电公司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乐陵广电公司管理层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研究生教育大数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常态监测评估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3.1 大数据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国内外现状研究 |
1.3.2 教育大数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研究 |
1.3.3 信息生命周期研究 |
1.3.5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1.5.1 研究生教育 |
1.5.2 大数据 |
1.5.3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 |
1.5.4 数据共享 |
1.5.5 信息资源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研究生教育大数据信息资源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2.1 信息资源建设理论 |
2.1.1 信息资源建设理论概述 |
2.1.2 理论适切性分析 |
2.2 信息生命周期理论 |
2.2.1 信息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
2.2.2 大数据与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的联系 |
2.2.3 理论适切性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生教育大数据信息资源体系问题辨析 |
3.1 研究生招生调剂环节案例 |
3.1.1 研究生招生调剂环节工作流程 |
3.1.2 研究生招生调剂案例启示 |
3.2 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案例 |
3.2.1 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工作流程 |
3.2.2 研究生教学管理案例启示 |
3.3 研究生教育大数据信息资源体系构建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数据采集阶段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2 数据存储阶段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3 数据处理阶段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4 数据处理阶段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生教育大数据信息资源体系构建对策研究 |
4.1 交通大数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案例 |
4.1.1 交通大数据与教育大数据相似性分析 |
4.1.2 交通大数据信息资源建设过程分析 |
4.1.3 交通大数据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的启示 |
4.2 智能经济时代的网上交易模式分析 |
4.2.1 智能经济时代特征 |
4.2.2 线上市场交易模式:以淘宝为例 |
4.2.3 “淘宝”式线上市场交易案例启示 |
4.3 新时代下研究生教育大数据信息资源体系构建应遵循的理念 |
4.4 新理念指导研究生教育大数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建设研究生教育大数据信息资源体系的众筹模式 |
5.1 高校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外部-纵向”模式 |
5.1.1 模式一:教育主管部门直接担任第三方平台 |
5.1.2 模式二:教育主管部门建立国家数据连接平台 |
5.2 高校与其他兄弟之间的“外部-横向”模式 |
5.3 高校内部不同业务主管部门之间的“内部-横向”模式 |
5.4 各种模式的适用条件及成本风险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生教育大数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政策环境 |
6.1 建设用于数据共享交换的“第三方连接平台” |
6.2 国家层面 |
6.2.1 保护数据隐私和安全 |
6.2.2 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的数据交易体系 |
6.2.3 利用“区块链”技术,健全数据安全管理机制 |
6.2.4 完善组织实施机制,再造业务流程 |
6.2.5 健全大数据市场发展机制 |
6.3 高校层面 |
6.3.1 强化高校自觉性 |
6.3.2 完善组织实施机制,再造业务流程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关于研究生招生考试调剂流程访谈报告 |
附录 B 关于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调研报告 |
附录 C 交通大数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
附件 D 交通大数据信息资源体系调研报告 |
附录 E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科研课题 |
致谢 |
(4)我国广电媒体音像资料社会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背景意义及创新之处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三) 研究创新之处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 |
一、音像资料社会服务的概念界定 |
(一) 音像资料的概念 |
(二) 音像资料社会服务的概念 |
二、广电媒体音像资料社会服务的内涵 |
(一) 音像资料社会服务的必然性 |
(二) 音像资料社会服务的迫切性 |
(三) 音像资料社会服务的优越性 |
三、相关理论基础 |
(一) 基本理论简述 |
(二) 相关理论观点 |
(三) 理论借鉴指导 |
第二章 我国广电媒体音像资料社会服务现状 |
一、社会服务的对象 |
(一) 广电媒体制播系统 |
(二) 文化服务机构 |
(三) 社会公众 |
二、社会服务的条件 |
(一) 内容支持 |
(二) 硬件支撑 |
三、社会服务的项目 |
(一) 资料搜集保存服务 |
(二) 信息检索供片服务 |
(三) 公益展览接待服务 |
(四) 专项主题定制服务 |
第三章 广电媒体音像资料社会服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音像资料社会服务存在问题 |
(一) 社会服务意识滞后 |
(二) 社会服务效果有限 |
(三) 社会服务区域差别明显 |
(四) 社会服务受到新媒体影响 |
二、音像资料社会服务问题原因分析 |
(一) 公开共享条件的约束 |
(二) 体制机制滞后的制约 |
(三) 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 |
(四) 新媒体优势的冲击 |
第四章 国外发达国家音像资料社会服务经验借鉴 |
一、部分发达国家音像资料社会服务现状 |
(一) 法国音像资料社会服务现状 |
(二) 美国音像资料社会服务现状 |
(三) 英国音像资料社会服务现状 |
二、发达国家音像资料社会服务优势分析 |
(一) 法律政策保障完善 |
(二) 服务举办关系明确 |
(三) 资金来源多元化 |
(四) 服务能力创新优化 |
第五章 提升我国广电媒体音像资料社会服务的对策 |
一、重视体制机制改进与创新 |
(一) 明确服务定位、增强服务意识 |
(二) 转变服务模式、加强公共关系建设 |
(三) 拓展服务项目、优化服务环境 |
二、加强音像资料资源开发建设 |
(一) 抓好音像资料资源的开发 |
(二) 做好音像资料的开放共享 |
(三) 完善特色主题和产品建设 |
三、做好服务平台优化升级 |
(一) 推进共享网络优化升级 |
(二) 打造全媒体社会服务平台 |
四、确保多渠道资金支持保障 |
(一) 争取政府及系统财政投入 |
(二) 鼓励和引导社会捐赠 |
(三) 增加产业经营创收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背景扫描:令人“纠结”的中国电视 |
二 研究对象:中国电视产业制度 |
三 问题提出:制度变迁的因素、趋势 |
四 选题意义:实践探索理论探讨 |
五 文献综述:成果众多矛盾突出 |
六 研究方法:历史、文本及制度理论 |
七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及其适用性评述 |
八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一章 电视事业制度起源 |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电视概况 |
一 中国电视诞生 |
二 曲折发展之路 |
三 电视任务与内容 |
四 电视工作者与观众 |
第二节 “文革”时期电视军管制度 |
一 制度环境剧变 |
二 极“左”的电视任务、内容 |
三 电视建设进展 |
四 电视工作者与观众 |
五 个案透视电视制度 |
第三节 “两年徘徊”时期电视制度 |
一 制度环境变革 |
二 电视任务、内容 |
三 观众需求扩张 |
第四节 电视事业制度均衡分析 |
一 制度环境基础 |
二 早期电视制度特征 |
三 需求均衡评析 |
第二章 “增量型”制度创新 |
第一节 广告经营制度创新 |
一 电视需求的扩张与转型 |
二 广告产生过程 |
三 持续争议、持续创新 |
四 制度均衡分析 |
第二节“四级办”的扩张之路 |
一 需求扩张加速 |
二 “初级行动团体”制度决策 |
三 “次级行动团体”制度实施 |
四 政策与对策 |
五 制度博弈非均衡 |
第三节 有线电视的兴建与“收编” |
一 市场需求升级 |
二 有线电视兴建 |
三 有线电视政策变迁 |
四 制度均衡分析 |
第四节 产业增长中的制度均衡 |
一 财政、人事制度变迁 |
二 聚焦制度创新个案 |
三 制度均衡分析 |
四 “增量型”制度创新主导因素 |
第三章 “存量型”制度创新 |
第一节 “治散治滥”、“集团化” |
一 电视节目需求背景 |
二 “治散治滥”的决策与实施 |
三 “集团化”的决策与实施 |
第二节 “制播分离”制度创新 |
一 制播分离决策“走走停停” |
二 制播分离实施“因地制宜” |
第三节 产业整合中的制度均衡 |
一 制度环境变更 |
二 制度均衡分析 |
三 “存量型”制度创新主导因素 |
第四章 新技术下的制度创新 |
第一节 数字电视的产业潜能 |
一 生产能力提升 |
二 消费模式拓展 |
三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
四 世界数字电视产业发展 |
第二节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及政策 |
一 中国数字电视发展历程 |
二 传统电视产业进入蜕变期 |
三 中国数字电视制度瓶颈 |
四 制度瓶颈的产业症状 |
第三节 “三网融合”制度创新的博弈 |
一 “三网融合”的提出、纷争、停滞 |
二 “三网融合”的缓慢演进 |
三 国家强力推动三网融合 |
四 “三网融合”中的利益权衡 |
第四节 数字时代中国电视制度成本收益权衡 |
一 党政机构制度成本收益变动分析 |
二 国有电视台制度成本收益分析 |
三 投资商执行制度成本收益比较 |
四 潜在收益与行动团体 |
第五章 “需要”、“需求”的历史变迁 |
第一节 观众为什么需要电视? |
一 理论中的观众需要 |
二 生理型收视需要 |
三 社会型收视需要 |
四 发展型收视需要 |
五 收视需要的结构 |
六 收视需要的变化 |
第二节 计划经济下社会需要 |
一 电视的功能与效果 |
二 观众收视需要结构 |
三 党政机构宣传需要 |
四 电视台利益与需要 |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中“需要”与“需求” |
一 观众需要与需求变动 |
二 党政机构宣传需要变革 |
三 电视台利益与需要 |
四 社会投资机构需要 |
第四节 “产业化”:满足需要的效率与边界 |
一 制度效率取决于产品属性 |
二 电视事业制度效率评价 |
三 产业制度提升效率原因 |
四 产业化及其社会边界 |
五 观众需要满足了吗? |
结语 制度窘境——如何走出“路径依赖”?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我国电信产业评价及规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电信产业评价是制定新的电信规制政策的基础 |
1.1.2 复杂的产业环境对电信规制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
1.1.3 三网融合的背景需要重新制定三网业务交叉准入政策 |
1.1.4 资费规制符合我国电信市场结构失衡的实际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产业评价的文献综述 |
1.3.2 电信规制的文献综述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6 论文章节安排 |
1.7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产业规制及评价理论基础 |
2.1 自然垄断理论 |
2.1.1 自然垄断概念的起源 |
2.1.2 自然垄断理论的发展 |
2.1.3 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属性 |
2.2 管制理论 |
2.2.1 公共利益理论 |
2.2.2 管制的可竞争市场理论 |
2.2.3 激励性管制理论 |
2.3 效率评价理论 |
2.3.1 效率概念的界定 |
2.3.2 数据包络分析效率评价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分析及评价 |
3.1 我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3.1.1 我国电信市场总体情况分析 |
3.1.2 固定业务市场结构分析 |
3.1.3 移动业务市场结构分析 |
3.2 我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
3.2.1 我国电信业务发展情况 |
3.2.2 我国电信产业投资及效益分析 |
3.2.3 我国电信产业通信能力分析 |
3.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我国电信产业发展水平比较 |
3.3.1 主成分分析法简介 |
3.3.2 主成分分析法数据标准化 |
3.3.3 建立相关系数阵,求特征值和单位特征向量 |
3.3.4 我国电信产业发展水平主成分分析的评价指标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DEA方法的我国电信产业效率评价 |
4.1 基于DEA方法的我国电信产业经济效率评价 |
4.1.1 2003 年-2008年(近期)电信业经济效率评价 |
4.1.2 1979 年-2008年(长期)电信业经济效率评价 |
4.1.3 2002 年-2008年我国各省市电信产业效率评价 |
4.2 基于DEA方法的我国电信产业业务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
4.2.1 固定网络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
4.2.2 移动电话业务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
4.2.3 短消息业务资源利用效率情况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电信规制效果评价及影响研究 |
5.1 层次分析法简介 |
5.2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步骤 |
5.2.1 构造层次分析图 |
5.2.2 构造判断矩阵 |
5.2.3 层次的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5.2.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5.3 电信产业规制效果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5.4 电信产业规制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5 问卷调查与层次分析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三网融合及其背景下的市场准入规制研究 |
6.1 国内外三网融合规制政策分析 |
6.1.1 关于"三网融合"的界定 |
6.1.2 国外三网融合规制政策分析 |
6.1.3 国内三网融合规制政策分析 |
6.2 三网融合对电信规制的影响 |
6.3 三网业务交叉进入博弈分析 |
6.3.1 基于古诺模型的广电行业和电信行业博弈分析 |
6.3.2 基于Bertrand模型的广电行业和电信行业多维博弈分析 |
6.3.3 三网融合后电信运营商和广电企业的博弈分析 |
6.3.4 三网业务交叉进入博弈分析总结 |
6.4 三网融合背景下的政府规制及市场准入政策建议 |
6.4.1 完善和健全三网融合法律体系 |
6.4.2 建立独立的三网融合规制机构 |
6.4.3 市场准入政策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我国电信产业资费规制研究 |
7.1 电信资费规制概述 |
7.1.1 电信资费规制的目标 |
7.1.2 资费规制的主要原则 |
7.1.3 资费规制的方法 |
7.2 我国电信产业资费规制现状分析 |
7.3 我国电信资费规制模型选择 |
7.4 我国电信资费规制模型X参数测算 |
7.5 电信运营商互联互通资费规制 |
7.5.1 电信网络互联互通资费规制的作用 |
7.5.2 电信运营商互联互通资费规制建议 |
7.6 基于国有资产增值保值视角的电信资费调整策略 |
7.7 基于市场竞争视角的电信资费博弈分析 |
7.8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
8.1 论文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论文研究的不足 |
8.4 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1 |
附录2 |
(7)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媒介融合在多个层面上继续渗透 |
二、网络化成为大众媒介数字化生存的形态取向 |
三、世界范围内电视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进程加快 |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意义 |
一、研究目标及问题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研究范畴 |
一、基本概念的厘清 |
二、研究视角的选取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技术路线 |
二、总体框架 |
第一章 网络传播与电视媒介发展 |
第一节 技术与媒介的关系 |
一、技术促进媒介形态变革 |
二、网络技术发展提升媒介在信息时代的地位 |
第二节 媒介网络化发展的动因分析 |
一、传媒网络化发展的几种逻辑力量 |
二、中国媒体网络化发展的社会动力 |
第三节 三网融合与电视媒介的发展 |
一、三网的概念 |
二、三网融合 |
三、三网融合将加速我国有线电视网的发展 |
第二章 国外媒介网络化发展的实践参照 |
第一节 美国 |
一、美国电视数字化频道的发展 |
二、美国电视媒体网站的发展 |
三、美国IPTV网络电视的发展 |
四、美国电视媒体网络化的发展模式分析 |
五、1996年《电信法》在美国电视网络化政策规制方面的意义 |
第二节 欧盟 |
一、英国:数字电视渗透领先,媒介规制及时跟进 |
二、法国:手机电视发展滞后,网络电视发展瞩目 |
三、德国:重视交互业务发展,卫星电视普及迅速 |
四、欧盟在数字化背景下的传播规制演变 |
第三节 韩国 |
一、韩国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概况 |
二、韩国的IPTV发展 |
三、韩国的移动电视发展 |
第四节 日本 |
一、日本对数字化产业发展高度重视 |
二、重视数字电视全面发展,注重内容的整合开发 |
三、3G技术推动日本移动媒介产业飞速发展 |
四、创新的盈利模式推动数据业务快速发展 |
五、日本手机电视的发展与盈利分析 |
第五节 国外电视媒介网络化发展的启示与挑战 |
一、经验与启发 |
二、问题与挑战 |
第三章 当前中国电视媒介的网络化生存状况分析 |
第一节 互联网兴起对中国电视媒介的冲击 |
一、互联网影响力日趋强大,分流电视媒体受众 |
二、互联网传播力获得认可,蚕食电视媒体广告份额 |
第二节 中国电视媒介网络化发展的的种种尝试 |
一、我国电视台传统业务领域(频道)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现状 |
二、我国电视台在数字化、网络化新业务领域的尝试 |
第三节 中国电视媒介在网络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业务路径非常集中,商业模式同质化严重 |
二、内容匮乏、质量不高 |
三、用户数量偏小,规模效应尚难显现 |
四、交互技术优势未能充分开发 |
五、定位模糊,市场细分欠缺 |
第四节 我国电视媒介网络化总体进程落后的原因分析 |
一、主观性因素 |
二、客观性因素 |
第四章 电视网络化生存的路径之一:打造平台型网站 |
第一节 网站已成为重要的电视媒介新形态 |
一、注意力资源向网络媒体(网站)飘移 |
二、网络媒体的经济效益日益凸显 |
三、我国电视台纷纷建立自身网站 |
第二节 我国电视台网站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
一、触网率高,点击率低 |
二、定位狭隘,缺乏"大媒体"战略 |
三、设计粗放,功能简单 |
四、传统组织结构束缚网站做大 |
五、双向互动依旧是短板 |
第三节 电视网站发展的功能取向:窗口还是平台 |
一、电视网站应该是平台 |
二、网络化核心原则对网站平台功能设计的要求 |
三、平台型网站的核心优势分析 |
第四节 如何打造平台型电视网站 |
一、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 |
二、要有可靠的盈利模式 |
三、要有科学的运营策略 |
四、要有实效的推广策略 |
五、要有专业化的人才梯队 |
第五章 电视网络化生存路径之二:改进数字化频道 |
第一节 当前数字频道电视发展的困局 |
一、概念厘清 |
二、我国数字频道电视总体发展进程概述 |
三、当前我国数字频道电视发展遭遇的瓶颈 |
四、困局背后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网络化对数字频道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
一、技术层面 |
二、业务层面 |
三、战略层面 |
第三节 如何加强网络化,改进频道生存状态 |
一、建构网络化的电视产业价值链 |
二、打造网络化共享机制的内容营销中心 |
三、寻求与网络化配套的电视政策体系支持 |
第六章 电视网络化生存路径之三:网络视频业务的扩展 |
第一节 网络视频业务的概念及特点 |
一、网络视频的定义 |
二、网络视频的分类及特征 |
三、基于前段资源可控性的类型划分 |
四、IPTV(闭路网络视频)和WebTv(开路网络视频)用户基本特征 |
第二节 电视媒体发展网络视频业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一、必要性:视频业务是电视网络化生存的重要资源 |
二、紧迫性:网络视频市场面临的五大压力 |
三、我国电视媒介网络视频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三节 视频业务市场的竞争与障碍分析 |
一、民营力量的单边式暴发 |
二、IPTV市场的双雄博弈 |
三、电视媒介发展IPTV存在的障碍 |
第四节 电视网络视频业务的扩展 |
一、电视媒体发展网络视频业务有天然优势 |
二、开路网络电视(WebTV):借力民营公司的发展范式 |
三、闭路网络电视(IPTV):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开放与竞争 |
第七章 电视网络化生存路径之四:移动化网络技术的应用 |
第一节 移动化技术的概念及其他 |
一、移动化技术的定义 |
二、与移动化网络技术关联的几个术语 |
第二节 传媒的移动化趋势分析 |
一、传媒移动化现象解读 |
二、传媒移动化的内在动因分析 |
三、移动化与网络化的汇流 |
第三节 我国电视媒介移动化网络发展现状与问题 |
一、移动化电视网络发展现状概述 |
二、移动化电视网络发展进程中的问题 |
第四节 我国移动化电视网络应用的发展策略 |
一、移动化电视网络的标准抉择:合气生财 |
二、移动化电视网络的市场拓展:资源互换 |
三、移动化电视网络的盈利模式:广开财源 |
四、移动化电视网络的内容平台:丰富而适配 |
五、移动化电视网路的运营策略:竞合之道 |
六、移动化电视网路的政策扶持:平等与开放 |
第八章 电视网络化生存的终极形态:全能数据库及服务 |
第一节 全能数据库的概念及意义 |
一、全能数据库 |
二、内容为王的新诠释 |
三、全能数据库将是推动网络化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
四、网络化的电视媒介需要全能数据库平台及服务 |
第二节 全能数据库生存条件下电视媒介形态的变迁 |
一、传播形态的改变:柔性化、4A化、跨文化 |
二、营销形态的变革:二元营销 |
三、扩张形态的变革:圈屏运动 |
第三节 当前我国电视媒介数据库生存的现状与问题 |
一、现状 |
二、问题 |
第四节 基于海量、个性、专业、智能的全能数据库生存 |
一、海量化 |
二、个性化 |
三、专业化 |
四、智能化 |
第五节 对发展我国电视网络数据库产业的若干建议 |
一、国家政策的扶持,实现更大限度的信息开放和资源共享 |
二、数据库生产的商业化机制导入 |
三、建立特色数据库和实用子库 |
四、建立实用的检索系统 |
五、发动社会力量,建设全能数据库 |
第九章 网络化生存下电视产业链构建及体制变迁 |
第一节 网络化电视产业链的概念及其他 |
一、网络化电视产业链的概念 |
二、网络化电视产业链与传统电视产业链的区别 |
三、网络化电视产业链构建对我国电视媒介发展的重要意义 |
第二节 网络化电视产业生产形态的变化 |
一、生产平台的网络化: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生产平台 |
二、生产方式的定制化:基于海量化和差异化的大规模定制 |
三、生产流程的双向化:逆向生产的出现 |
四、生产领域的跨界化:从非实体产品领域跨入物质产品领域 |
五、生产资源的数据库化:数据库成为生产体系的核心资源 |
第三节 建构"三流合一"的电视产业发展新模式 |
一、当前网站发展模式的启发 |
二、信息流:(虚实)产品库和消费者库的信息映射与汇流 |
三、物流:是建立在海量个性市场需求导向上的现代物流运输系统 |
四、资金流:为产业模式的循环提供血液和发展动力 |
五、三流合一:网络化电视市场的运行机制 |
第四节 网络化背景下电视产业体制的变迁 |
一、当前电视产业体制的弊端 |
二、网络化对电视产业体制变革的要求 |
总结语:本研究结论与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一、本课题的研究结论概述 |
二、研究的难点与不足 |
三、需要进一步探讨的与电视媒体未来发展有关的几个概念 |
附录: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8)南通市广电网综合业务技术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论文的内容框架及研究方法与结果 |
2 国内外有线电视双向网络数字化发展的比较研究 |
2.1 国外有线电视双向网络数字化发展概况 |
2.2 国内有线电视双向网络数字化发展现状 |
3 市场环境及市场需求分析 |
3.1 有线电视业务市场环境分析 |
3.2 有线电视业务市场需求分析 |
3.3 南通广电网综合业务开发市场调查分析及预测 |
4 南通多媒体交互式数字电视信息系统构建与实现 |
4.1 南通广电网现状与网络系统介绍 |
4.2 南通市广电网双向改造项目的技术方案 |
5 项目投资估算与成本预测 |
5.1 投资与筹资估算 |
5.2 收入、成本及费用预测 |
6 财务效益评估与国民经济评价 |
6.1 财务效益评估 |
6.2 国民经济评价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中国网络视频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融合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从媒介融合到产业融合 |
1.1.2 网络视频的勃兴与媒介变局 |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1.3.1 网络视频 |
1.3.2 网络视频产业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1.5 前沿性与创新性 |
2 文献综述 |
2.1 理论资源 |
2.1.1 产业融合理论 |
2.1.2 产业链相关理论 |
2.1.3 研究中使用的分析工具 |
2.2 研究综述 |
2.2.1 传媒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
2.2.2 中国网络视频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
2.3 网络视频产业研究述评 |
3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阶段与特征 |
3.1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阶段 |
3.1.1 市场导入期:“播客”风潮下的业态萌芽(1994-2005) |
3.1.2 产业萌芽期:资本“盛宴”下的行业爆发(2006-2007) |
3.1.3 市场调整期:市场洗牌后的秩序重构(2008-2009) |
3.1.4 理性成长期:资源困境中的“合纵连横”(2010-2012) |
3.1.5 融合发展期:多元布局下的跨界经营(2013-) |
3.2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特征 |
3.2.1 内容生产模式多元化 |
3.2.2 传播终端移动化、多屏化 |
3.2.3 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 |
3.2.4 企业营利模式多样化 |
3.2.5 政府管理规范化、细致化 |
3.3 小结 |
4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融合发展:背景、机理与动因 |
4.1 网络视频产业的融合背景 |
4.1.1 传媒业与电信业的融合 |
4.1.2 基于互联网的更大范围的融合 |
4.1.3 一些融合型的产业概念 |
4.2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 |
4.2.1 网络视频产业的核心层——视频内容产业 |
4.2.2 网络视频产业的外延层——视频衍生产业 |
4.3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分析 |
4.3.1 信息技术的驱动 |
4.3.2 资产通用性的提高 |
4.3.3 视频企业对范围经济的追求 |
4.3.4 规制放松与政策的推动 |
4.4 小结 |
5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融合发展的SCP分析 |
5.1 我国网络视频市场结构分析 |
5.1.1 市场集中度高 |
5.1.2 差异化程度较低 |
5.1.3 市场进入壁垒高 |
5.1.4 产业融合对网络视频市场结构的影响 |
5.2 我国网络视频市场行为分析 |
5.2.1 网络视频市场的价格协调 |
5.2.2 网络视频市场的非价格行为 |
5.2.3 网络视频企业的并购与联合 |
5.2.4 产业融合对网络视频市场行为的影响 |
5.3 我国网络视频市场绩效分析 |
5.3.1 规模增长与长期亏损并存 |
5.3.2 行业收入格局的转变 |
5.3.3 产业融合对网络视频市场绩效的影响 |
6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触合发展的现实路径——产业链整合 |
6.1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链的形态特点 |
6.2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链的整合 |
6.2.1 网络视频企业的水平整合 |
6.2.2 网络视频企业的跨产业垂直整合 |
6.3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价值链的网状嬗变 |
6.3.1 网络视频产业价值系统的基本模型 |
6.3.2 价值网:网络视频产业价值系统的高级形态 |
6.4 小结 |
7 网络视频企业的融合成长——基于多案例分析 |
7.1 理论背景与分析框架 |
7.2 研究设计 |
7.2.1 研究方法 |
7.2.2 样本选择 |
7.2.3 数据收集 |
7.3 案例一:乐视网的“生态”构建 |
7.3.1 案例背景 |
7.3.2 乐视网的融合成长模式分析 |
7.3.3 乐视网融合成长的竞争力分析 |
7.3.4 讨论与启示 |
7.4 案例二:芒果TV的融合成长 |
7.4.1 案例背景 |
7.4.2 芒果TV的融合成长模式分析 |
7.4.3 芒果TV融合成长的竞争力分析 |
7.4.4 讨论与启示 |
7.5 小结 |
8 推动我国网络视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
8.1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发展的阻碍 |
8.1.1 行业盈利困局尚未破除 |
8.1.2 企业同质化竞争仍较严重 |
8.1.3 版权保护不断面临挑战 |
8.1.4 政策倾斜成为产业发展掣肘 |
8.2 推动我国网络视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
8.2.1 持续推动视频行业的技术创新 |
8.2.2 鼓励视频企业进行营利模式创新 |
8.2.3 建立新环境下的版权治理机制 |
8.2.4 加速三网融合促进跨产业竞合 |
8.2.5 科学制定政策推动融合发展 |
9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关于构建我省广电综合业务数据网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聊城移动公司有线宽带客户满意度研究[D]. 张磊.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2]乐陵广电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D]. 夏墨. 山东大学, 2020(05)
- [3]研究生教育大数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研究[D]. 张晓会.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4]我国广电媒体音像资料社会服务研究[D]. 於文娟.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5]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D]. 易旭明. 上海大学, 2011(11)
- [6]我国电信产业评价及规制策略研究[D]. 张中辉. 北京邮电大学, 2010(11)
- [7]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D]. 易绍华. 武汉大学, 2009(09)
- [8]南通市广电网综合业务技术经济分析[D]. 徐芳. 南京理工大学, 2005(01)
- [9]关于构建我省广电综合业务数据网的几点思考[J]. 颜景刚. 声屏世界, 2000(S3)
- [10]中国网络视频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融合的分析[D]. 何白. 厦门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