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深穿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脑中,动脉,白质,脑梗死,疏松,磁共振,高血压。
深穿支论文文献综述
张燕辉,史冬梅,冯浩,于逢春[1](2016)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单个腔隙性梗死临床特点及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单个腔隙性梗死病灶的临床特点及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2 h以内发生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深穿支供血区域单个腔隙性梗死患者60例,将其根据梗死部位及载体动脉是否存在病变分为2组:腔隙性脑梗死伴有MCA病变组和腔隙性脑梗死不伴有MCA病变组,分别对这2组的病人进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性别、年龄、高血压、血压变异性、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吸烟)、临床特点(NIHSS评分、白质高信号)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3月后m RS评分比较。结果:两组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吸烟、血压变异性、NIHSS、白质高信号及抗血小板物治疗3月后m RS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根据梗死部位及MCA病变,提示了MCA深穿支单个腔隙性梗死临床特点、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多样性。因此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本文来源于《临床药物治疗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林艳,王俊辉,程丽坤[2](2016)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PMD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PM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患者15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NIHSS评分分为PMD组和NPMD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梗死模式差异,分析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PMD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PMD组高脂血症、LDL-C、基线NIHSS评分、内分水岭梗死和大穿支动脉梗死比例明显高于NPM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4、内分水岭梗死、大穿支动脉梗死是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后PMD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1)。结论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PMD显着相关性,基线NIHSS评分≥4、内分水岭梗死、大穿支动脉梗死是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后PMD的独立预测因素。(本文来源于《贵州医药》期刊2016年05期)
张碧莹[3](2016)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区域小梗死的病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既往认为大脑中动脉(MCA)深穿支区域小梗死是由小动脉脂质透明变性或纤维素样坏死所致,但目前也有研究认为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关。本文进一步探讨该区域小梗死是否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相关。方法纳入发病1周内入院DWI上显示MCA深穿支区域小梗死的患者211名,根据病灶侧MCA-M1段有无狭窄分为:MCA狭窄组(MCA-S)和MCA正常组(MCA-N);根据梗死灶是否累及基底节最底层面,将MCA正常组(MCA-N)再分为MCA正常近端梗死组(MCA-NP)和MCA正常远端梗死组(MCA-ND)。对其人口统计学、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比较MCA-NP、MCA-ND及MCA-S这叁组的人口统计学及临床资料发现,年龄[63.8±10.9岁,63.0±10.2岁与69.3±12.6岁,P=0.000],冠心病[21例(21.4%),2例(3.2%)与8例(15.7%),P=0.006],陈旧性腔梗[10例(10.2%),18例(29.0%)与5例(15.7%),P=0.008],NIHSS评分[3(2–5)分,2(1–4)分与3(2–6)分,P=0.017]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MCA-ND组比较,MCA-NP组冠心病患病率较高[21例(21.4%)与2例(3.2%),P=0.001],NIHSS评分较高[3(2–5)分与2(1–4)分,P=0.030],而陈旧性腔梗患病率较低[10例(10.2%)与18例(29.0%),P=0.002]。与MCA-S组比较,MCA-NP组患病年龄较小(63.8±10.9岁与69.3±12.6岁,P=0.009),NIHSS评分较低[3(2–5)分与3(2–6)分,P=0.007]。比较MCA-NP、MCA-ND与MCA-S这叁组的影像学资料发现,伴发对侧ICAS[19例(19.4%),1例(1.6%)与24例(47.1%),P=0.000],伴发皮层小梗死[20例(20.4%),4例(6.5%)与10例(19.6%),P=0.043],脑室周围型脑白质疏松[16例(16.3%),21例(33.9%)与1例(2.9%),P=0.00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MCA-ND组比较,MCA-NP组伴发对侧ICAS[19例(19.4%)与1例(1.6%)P=0.002]及伴发皮层小梗死[20例(20.4%)与4例(6.5%)P=0.022]的患病率较高,而脑室周围型脑白质疏松患病率较低[16例(16.3%)与21例(33.9%),P=0.010]。与MCA-S组相比较,MCA-NP组伴发对侧ICAS患病率较低[19例(19.4%)与24例(47.1%),P=0.000],而脑室周围型脑白质疏松患病率较高[16例(16.3%)与1例(2.9%)P=0.0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MCA-ND组相比较,MCA-NP组与陈旧性腔梗[优势比(0dds Ratio)OR=0.270,P=0.009],伴发对侧ICAS(OR=14.671,P=0.010)及脑室周围型脑白质疏松(OR=4.500,P=0.018)独立相关。MCA-S组与年龄[OR=1.050,P=0.040]及伴发对侧ICAS(OR=7.619,P=0.000)独立相关。与MCA-S组相比较,MCA-NP组与年龄(OR=0.935,P=0.002),伴发对侧ICAS(OR=0.265,P=0.004)及脑室周围型脑白质疏松(OR=4.405,P=0.004)独立相关。且MCA-NP组独立危险因素为伴发对侧ICAS及脑室周围型脑白质疏松。结论MCA-S以近端梗死为主,伴发颅内动脉狭窄多见;MCA-ND伴发陈旧性腔梗,脑室周围型脑白质疏松多见,提示小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可能性较大;而MCA-NP伴发冠心病,对侧颅内动脉狭窄及皮层小梗死多见,提示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可能性较大。(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6-02-01)
邱忠明,段作伟,桑红菲,杜鹃,张晓浩[4](2015)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单发小梗死病灶形态与早期功能预后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单发小梗死的病灶形态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及30d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因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单发小梗死住院患者145例,根据病灶在MRI弥散加权成像上的形态特征,分为规则病灶组95例和不规则病灶组50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30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早期的临床功能预后。结果与不规则病灶组比较,规则病灶组END、基线收缩压、基线NIHSS评分明显降低,病灶直径明显缩小(P<0.05,P<0.01);其中END 27例(18.6%),脑卒中30d后预后不良31例(21.4%)。与预后不良比较,预后良好患者不规则病灶、END、基线收缩压、基线NIHSS评分明显降低,病灶直径明显缩小(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规则病灶(OR=3.949,95%CI:1.331~11.716,P=0.013)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NIHSS评分(OR=2.211,95%CI:1.473~3.319,P=0.007)和END(OR=6.136,95%CI:3.043~12.428,P=0.001)是30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穿支供血区病灶不规则的单发小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易发生END,并且短期功能预后表现较差。(本文来源于《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袁蕾,韩娟,滕继军[5](2014)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供血区单发梗死病灶大小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深穿支供血区单发梗死病灶大小与MCA狭窄及脑白质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急性脑梗死病人44例,完善颅脑磁共振(MRI)平扫、颅内血管及相关辅助检查,根据MRI T2相上MCA深穿支分布区单发梗死病灶大小分为腔隙性脑梗死(LI,≤15mm)组19例和非腔隙性脑梗死(NLI,>15mm)组25例,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相对应的MCA狭窄和脑白质疏松者所占的比例。结果 LI组年龄和糖尿病病人所占比例高于NLI组,差异有显着性(t=2.640,χ2=5.775,P<0.05);两组MCA狭窄者及脑白质疏松者的比例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 MCA深穿支分布区单发梗死灶的体积与MCA狭窄及白质疏松无明显相关。(本文来源于《齐鲁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02期)
曹树刚,徐文安,贺军,赵昊,王嵘峰[6](2014)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急性脑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MD)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4h内入院的大脑中动脉深穿支急性脑梗死患者154例,根据诊断分为PMD组44例和稳定组110例。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将梗死模式分为内分水岭(IBZ)梗死和穿支动脉梗死,穿支动脉梗死再以直径分为大穿支动脉梗死(≥20mm)和小穿支动脉梗死(<20mm)。比较2组患者临床、实验室资料及梗死模式差异,分析梗死模式与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后PMD的相关性。结果 PMD组IBZ梗死和大穿支动脉梗死比例明显高于稳定组,小穿支动脉梗死比例明显低于稳定组(25.0%vs 10.0%,38.6%vs 20.9%,36.4%vs 69.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BZ梗死(OR=4.622,95%CI:1.697~12.593,P=0.003)和大穿支动脉梗死(OR=3.283,95%CI:1.424~7.566,P=0.005)是发生PMD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PMD存在显着相关性,IBZ梗死与大穿支动脉梗死是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后PMD的重要预测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4年07期)
段丽君,常振红,程丽坤,林艳,司丽明[7](2014)在《138例急性深穿支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结合蒙特利尔(MoCA)认知评估量表测评结果,为急性深穿支脑梗死导致痴呆的早期治疗提供重要的客观指标,对预防血管性痴呆(VD)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对138例急性深穿支脑梗死患者进行P300的潜伏期、波幅和MoCA认知评估量表测评分数的统计,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评估急性深穿支脑梗死患者(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4年20期)
杨娜[8](2012)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单个腔隙性梗死病灶患者卒中分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单个腔隙性梗死病灶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1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8小时以内发生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artery,MCA)深穿支供血区域单个腔隙性梗死患者90例,将其根据梗死部位及载体动脉是否存在病变分为3组:(1)腔隙性脑梗死伴有MCA病变,(2)不伴有MCA病变的穿支动脉近端区腔隙性脑梗死,(3)不伴有MCA病变的穿支动脉远端区腔隙性脑梗死。分别对这叁个组的病人进行脑小血管病变指标(脑白质疏松和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标(血脂异常、糖尿病)的比较。结果腔隙性脑梗死伴有MCA病变组,动脉粥样硬化指标比例最高,小血管病变指标严重程度最低,而不伴有MCA病变的穿支动脉远端区腔隙性脑梗死组动脉粥样硬化指标比例最低,小血管病变指标严重程度最高,不伴MCA病变的穿支动脉近端区腔隙性脑梗死组则居于两者之间。结论根据梗死部位及MCA病变,小血管病变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指标的不同提示了MCA深穿支单个腔隙性梗死发病机制的多样性。(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2-05-01)
V.Chernyak,A.M.Rozenblit,D.T.Greenspun,J.L.Levine,D.L.Milikow[9](2009)在《腹壁下动脉深穿支皮瓣乳房重建术:3.0T钆剂增强MRI对腹壁动脉穿支的术前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前瞻性评价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多层CT灌注测定与组织学上肿瘤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并确定不同分级的肿瘤其CT灌注参数是否有区别。方法本研究获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和知情同意书。对36例(男15例,女21例;(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09年02期)
高山,王伟[10](2008)在《大脑中动脉狭窄与其深穿支供血区单发梗死灶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深穿支供血区孤立脑梗死的形态学表现,进一步探讨其与MCA狭窄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并经头颅弥散加权核磁共振(DWI)检查明确急性梗死灶为单发,且位于MCA深穿支供血(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8-08-01)
深穿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PM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患者15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NIHSS评分分为PMD组和NPMD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梗死模式差异,分析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PMD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PMD组高脂血症、LDL-C、基线NIHSS评分、内分水岭梗死和大穿支动脉梗死比例明显高于NPM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4、内分水岭梗死、大穿支动脉梗死是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后PMD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1)。结论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PMD显着相关性,基线NIHSS评分≥4、内分水岭梗死、大穿支动脉梗死是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后PMD的独立预测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深穿支论文参考文献
[1].张燕辉,史冬梅,冯浩,于逢春.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单个腔隙性梗死临床特点及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研究[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6
[2].林艳,王俊辉,程丽坤.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PMD的相关性分析[J].贵州医药.2016
[3].张碧莹.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区域小梗死的病因学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6
[4].邱忠明,段作伟,桑红菲,杜鹃,张晓浩.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单发小梗死病灶形态与早期功能预后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
[5].袁蕾,韩娟,滕继军.大脑中动脉深穿支供血区单发梗死病灶大小临床意义[J].齐鲁医学杂志.2014
[6].曹树刚,徐文安,贺军,赵昊,王嵘峰.大脑中动脉深穿支急性脑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的临床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
[7].段丽君,常振红,程丽坤,林艳,司丽明.138例急性深穿支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观察[J].山东医药.2014
[8].杨娜.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单个腔隙性梗死病灶患者卒中分型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
[9].V.Chernyak,A.M.Rozenblit,D.T.Greenspun,J.L.Levine,D.L.Milikow.腹壁下动脉深穿支皮瓣乳房重建术:3.0T钆剂增强MRI对腹壁动脉穿支的术前定位[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
[10].高山,王伟.大脑中动脉狭窄与其深穿支供血区单发梗死灶的关系[C].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