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措施对北京几种常绿阔叶植物越冬适应性的影响

栽培措施对北京几种常绿阔叶植物越冬适应性的影响

路艳红[1]2004年在《栽培措施对北京几种常绿阔叶植物越冬适应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引种常绿阔叶植物可以解决北京漫长冬季景观萧条问题,降低冬春风害引起的二次扬尘,有助于改善北京城市景观和生态质量。目前对常绿阔叶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因子和实验室内的研究,而本文通过2年的观察和实验,研究塑料棚、荫棚、地面覆盖等保护地栽培措施对栽培环境的影响,而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影响常绿阔叶植物在冬季的越冬表现。 本文研究了塑料棚、荫棚、地面覆盖等保护地栽培措施对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冻土层厚度的影响。发现塑料棚可以在空气温度、温度、光照强度、土壤温度、冻土层厚度等几个方面有良好的作用,而荫棚降低光照强度到1/13,而地面覆盖能有效提高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降低冻土层的厚度。 在研究中,采用塑料棚、荫棚、地面覆盖、喷施抗蒸腾剂、多效唑、埋土越冬等措施和处理对北京地区几种常绿阔叶植物——女贞(Ligustrum lucidum)、日本女贞Ligustrum japonicum)、皱叶荚蓬(Viburnum rhytidophyllum)、龟甲冬青(Ilex crenata‘Convexa')、‘粗枝’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 ‘Cu zhi’),‘冬绿’小叶黄杨(Buxus microphylla‘Winter-green’),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洋常春藤(Hederahelix)、扶芳藤(Euonymus fortunei)进行了实验。其中,塑料棚内的女贞、日本女贞、地面覆盖和塑料棚下的‘粗枝’大叶黄杨插苗、露天下的‘粗枝’大叶黄杨大苗、‘冬绿’小叶黄杨、荫棚和塑料棚内的扶芳藤在整个冬季内保持了较为正常的生长发育状况,实现了越冬。而地面覆盖和埋土越冬有效地推迟了常绿阔叶植物干枯和地上部分死亡的时间,并且在春天较早进入恢复生长。喷施多效唑的作用不明显,而喷施抗蒸腾剂对某些种类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马海慧[2]2004年在《北京地区引种常绿阔叶植物主要限制因子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常绿阔叶植物多年的引种过程中,逐渐有人对低温是影响北京地区引种常绿阔叶植物的关键限制因子提出质疑。本研究首先对北京地区已引种常绿阔叶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及其越冬表现进行广泛调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生境下的六种常绿阔叶植物进行了越冬过程中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分析,旨在寻找出北京地区引种常绿阔叶植物的主要限制因子。 六种常绿阔叶植物越冬过程中膜透性、酶促保护系统(SOD、ASA-POD、CAT、POD)以及渗透调节物质等的变化趋势与北京地区的气温变化以及植物自身的抗寒性密切相关。 水分因素不是造成常绿阔叶植物叶片失绿的主要原因。 光照强度与常绿阔叶植物越冬伤害密切相关,高光强可加重常绿阔叶植物的越冬伤害,但影响程度因树种喜光或耐荫的生态习性不同而异。对于喜光的树种影响较弱或不明显。而对于耐荫树种影响较为严重。 综上所述,影响北京地区引种常绿阔叶植物的关键因子不能一概而论,与树种自身的生态习性密切相关。光氧化与常绿阔叶植物的越冬伤害密切相关,但其伤害程度与树种的生态习性有关。耐荫植物对光氧化伤害要较喜光植物反应敏感,从而造成全光条件下叶片表现出明显的失绿现象,冬季高光强是影响北京地区引种这类常绿阔叶植物的关键因子,水分因素不是造成这种伤害的主要因素。适度遮荫可以有效的防止耐荫植物发生光氧化伤害。但对于水分胁迫忍耐能力较弱的树种或者新引种的常绿阔叶植物来说,由春季干风所造成的水分胁迫还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本结论对指导常绿阔叶植物的应用,以及引种过程中越冬保护措施的制定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王文哲[3]2012年在《日照地区竹子抗寒性研究》文中认为竹子是禾本科(Gramineae)竹亚科(Bambusoideae)的多年生常绿植物,生长快、周期短、价值高、用途广、效益大,是可持续利用和更新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重要的园林绿化植物。冬季低温一直是竹类植物在我国较高纬度地区园林绿化中得不到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主要限制因子。本文以日照地区的部分竹种(品种)为研究对象,观察记录在大田越冬状况,探究低温对电解质外渗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POD活性、SOD活性等主要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综合评价抗寒性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观察记录越冬期间23种竹子的形态表现,初步判断抗寒性强弱,将23种竹子的抗寒性分为叁大类:抗寒性强(Ⅰ):淡竹、慈孝竹、黄竿京竹、罗汉竹、金镶玉竹、黄槽竹、矢竹、桂竹、安吉水胖竹、乌哺鸡竹、寿竹、板桥竹。抗寒性中等(Ⅱ):紫竹、刚竹、苦竹、箬竹、蓉城竹、筠竹、巴山木竹。抗寒性较差(Ⅲ):鸡毛竹、凤尾竹、斑竹、菲白竹。2.根据电解质外渗率拟合Logistic方程计算出鸡毛竹、苦竹、箬竹、罗汉竹、金镶玉竹、矢竹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5.86℃、-19.87℃、-19.25。C、-21.91℃、-24.08℃、-23.19℃。由半致死温度得出6种竹子的抗寒性顺序为:金镶玉竹>矢竹>罗汉竹>苦竹>箬竹>鸡毛竹。3.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低温处理、不同品种间的电解质外渗率、游离脯氨酸含量差异极显着;不同品种间的POD酶活性、SOD酶活性差异显着;不同品种间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不显着。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POD酶活性、SOD酶活性与竹子的抗寒性成正相关;电解质外渗率、半致死温度与竹子的抗寒性成负相关。4.本文应用隶属函数法对6个竹种在低温胁迫下抗寒性高低进行综合评定,得出6种竹子的抗寒性强弱顺序为:金镶玉竹>矢竹>罗汉竹>苦竹>箬竹>鸡毛竹

董文珂[4]2007年在《北京平原地区引种抗寒茶花的研究》文中认为常绿阔叶树种具有良好的生态和景观效益,是我国南方城市绿化的骨干植物材料;而我国北方大部分城市缺乏常绿阔叶树种,冬季景观相对单调。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的总趋势,在北方适宜地区引种抗寒常绿阔叶树种是可行的,且已成为了该地区园林植物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一工作的开展将丰富引种地的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我们对植物引种学更加深入和广泛的认识。因此,对抗寒常绿阔叶树种的引种具有重要意义。在按照植物引种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程序,调查和分析了引种地目前已有的常绿阔叶树种及其应用现状,并在查阅相关文献和引种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最后确立了在北京平原地区进行抗寒茶花引种研究的试验方案,并主要取得了如下结果:1.通过连续2年(2005~2007)的越冬试验,从17个抗寒品种中筛选出了能在北京平原地区露地越冬的山茶品种‘April Rose’(‘四月玫红’);并从繁殖的500余株杂交苗中筛选出了4株抗寒杂种优良单株苗。上述材料经过2006~2007年的露地自然越冬,在背风、遮阳、地面铺碎草的小气候环境下能抵御-16℃的最低温而能正常存活;并在3月上旬最低温为-9℃的倒春寒中表现较好。2.对露地定植抗寒茶花进行了形态学观测、叶片组织解剖结构的观察、叶片生理生化指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相对电导率、可溶性总糖、丙二醛、可溶性蛋白)的分析。发现其可综合判断茶花的引种适应性;且叶片组织解剖结构中的栅/海比、CTR值、SR值和角质层厚度,叶片生理生化指标中的F_v′/F_m′、可溶性总糖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可作为衡量茶花抗寒性的指标。并根据上述研究,以及结合栽培试验和相关资料,认为影响抗寒茶花在北京平原地区栽培的主要限制因素是越冬期间的温度和水分。并以此初步拟定了一套适宜抗寒茶花在引种地栽培的养护管理措施。上述研究为抗寒茶花在北京平原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资料,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以及提出了进一步应开展的工作。

崔高仰[5]2015年在《石漠化治理中耐寒性林草筛选种植技术与示范》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面积约54万km2,是国际公认的生态脆弱区。岩溶强烈发育,地下河深埋,加上人为因素影响,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是我国最严重的生态欠账区,也是国家的重点贫困区,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难点所在。围绕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国家战略需求和落实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家目标,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区域极端天气频发,已有的喀斯特石漠化林草物种筛选及种植技术必须做出调整,并建立新的技术体系以应对喀斯特地区越发凸显的极端低温和冬季寒流问题。基于植物耐寒抗逆生理生态学理论基础,我们于2014年11月~12月通过控制实验法(人工气候箱)对喀斯特5种林草物种高羊茅(Festuca elata)、菊苣(Cichorium intybus)、刺梨(Rosa roxbunghii)、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和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幼苗进行不同温度梯度(4℃、6℃和8℃)低温处理,处理时间为0h、24h、48h及72h,对比分析低温胁迫下各个物种生理指标变化特征(叶片含水量、脯氨酸含量、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水分利用率),筛选出耐寒抗逆性强的林草物种。并于2012年4月到2014年8月期间,通过野外监测法,每4个月一次对3个示范区(喀斯特高原山地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不同耐寒抗逆措施下的植被数量指标、群落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和小气候变化特点进行监测,并对不同处理方式下喀斯特高原盆地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的植被特征进行监测。对不同耐寒抗逆技术措施进行评价,根据物种生理生态特性建设耐寒抗逆型的群落优化配置模式,并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为今后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西南8个省(区、市)同类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大规模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理论支撑、技术体系和示范样板。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温度梯度(4℃、6℃和8℃)处理下,各林草物种幼苗叶片含水量与CK相比都呈降低趋势;8℃低温胁迫下,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高羊茅和刺梨叶片含水量连续下降,菊苣先降后升;6℃和4℃低温胁迫下,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高羊茅和刺梨叶片含水量依然表现为连续下降,菊苣无明显变化;整体上,高羊茅和刺梨低温胁迫24h、48h及72h后的叶片含水量与CK相比显着降低(p<0.05),菊苣无明显变化。花椒幼苗低温胁迫48h及72h后,叶片含水量与对照相比显着下降;构树低温胁迫24h、48h及72h后,幼苗叶片含水量与对照相比也显着下降。整体上,随着低温胁迫时间延长,花椒和构树幼苗叶片含水量下降幅度大致相当。8℃及6℃低温胁迫下,高羊茅、菊苣及刺梨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幼苗叶绿素含量均出现了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规律性不强,说明6-8℃对叁种植物的幼苗叶绿素的合成不构成实质性影响。4℃低温胁迫下,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3种植物幼苗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绿素含量均呈连续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刺梨>菊苣>高羊茅,耐寒性则反之。低温胁迫48h及72h后,构树幼苗的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相比显着降低(p<0.05),花椒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2)8℃低温胁迫下,高羊茅、菊苣和刺梨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幼苗净光合速率都呈显着降低趋势(p<0.05),且下降幅度:高羊茅>菊苣>刺梨;6℃和4℃低温胁迫下,高羊茅、菊苣和刺梨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幼苗净光合速率都呈显着降低趋势,且下降幅度:刺梨>菊苣>高羊茅;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构树和花椒幼苗净光合速率也呈显着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构树>花椒,表明花椒在4-8℃温度范围内幼苗光合速率受影响较小,耐寒性表现较好。刺梨在各个胁迫时间段(0h、24h、48h、72h)幼苗叶片气孔导度与对照相比均显着降低(p<0.05),高羊茅和刺梨则不显着。花椒和构树幼苗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气孔导度均显着下降,且下降幅度大致相当,说明花椒和构树幼苗叶片气孔导度在4-8℃温度区间内均受到很大程度抑制。不同温度处理下(4℃、6℃、8℃)高羊茅、菊苣和刺梨幼苗蒸腾速率与对照相比均呈显着降低趋势(p<0.05),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3种植物幼苗的蒸腾速率均表现为连续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刺梨>菊苣>高羊茅,说明高羊茅和菊苣相对于刺梨耐寒性表现更好。低温处理下(4℃、6℃、8℃)构树和花椒幼苗叶片蒸腾速率与对照相比也呈显着下降趋势,且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下降幅度表现为:构树>花椒,说明花椒幼苗叶片的蒸腾速率受低温胁迫影响更大。(3)8℃低温胁迫下,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高羊茅、菊苣和刺梨幼苗叶片水分利用率均出现了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变化规律不明显;6℃和4℃低温胁迫下,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高羊茅和菊苣叶片水分利用率仍然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特点,而刺梨幼苗叶片水分利用率则呈连续下降趋势,到72h时接近于0。说明高羊茅和菊苣相对于刺梨耐寒性较好。不同低温处理下(4℃、6℃、8℃),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花椒幼苗叶片水分利用率整体上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特点,且胁迫72h后的叶片水分利用率显着高于对照(p<0.05),构树幼苗叶片水分利用率变化不显着,整体表现不如花椒。不同低温处理下(4℃、6℃、8℃),高羊茅、菊苣和刺梨幼苗叶片的脯氨酸含量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均呈连续增加趋势,低温胁迫72h后3种植物幼苗脯氨酸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显着增加(p<0.05)。整体上,高羊茅和菊苣体内的脯氨酸积累量高于刺梨,表明高羊茅和菊苣对低温的适应性更好。无论是随着胁迫温度降低还是胁迫时间的增加,各物种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都呈增加趋势,除高羊茅不同胁迫时间与对照相比电导率值增幅不显着外(p>0.05),刺梨和菊苣低温胁迫72h后的相对电导率都显着高于对照(p<0.05),尤其是刺梨增幅最大。花椒与构树随着温度降低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增幅均很显着,说明低温胁迫对两种植株幼苗叶片的细胞膜透性有明显影响。(4)施肥处理下喀斯特高原山地石漠化区的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灌木生物量最高,盖草处理下群落的越冬存活率最大。施肥处理对土壤营养元素(氮、磷、钾)的增加促进作用最大,密植处理对增加土壤的总孔隙度作用最显着。说明施肥和密植处理下土壤养分状况和物理结构改善明显,施肥处理还显着增加了群落信息的复杂程度,提高了生物多样性;而盖草处理下越冬期土温增加,植株受寒冻损伤减小,存活率提高;不同处理方式下群落小气候无显着差异。施肥处理下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区的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说明施肥处理会显着增加群落包含的信息量及复杂程度。密植处理下群落的均匀度指数最高。可见,对群落物种多样性影响最大的是施肥和密植处理。施肥处理下会显着提高土壤中的全氮含量(p<0.05),四种处理方式均会显着提高土壤中的全钾含量。不同处理方式下群落小气候无显着差异。对喀斯特高原盆地石漠化区植物数量指标促进作用最显着的是密植和保水剂+盖草处理(p<0.05)。施肥处理下群落的平均冠幅和叶绿素含量显着增加,说明施肥对植株的伸展和补充叶绿素合成所需的矿质元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对针叶纯林生长促进作用最大的是保水剂+盖草和保水剂处理。

许瑛[6]2007年在《菊花抗寒特性研究及抗寒评价体系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菊花是我国传统名花,被广泛应用于切花、盆栽以及园林绿化。本文采用多重比较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了菊花脚芽叶片和花瓣的膜透性、低温锻炼对菊花抗寒性的影响以及低温处理后脚芽恢复生长情况。通过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低温处理后脚芽叶片SOD酶、CAT酶、MDA、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运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通径分析等手段对简单分析预示有效的抗寒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建立菊花抗寒评价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常规的电导率测定方法不适合于菊花研究,保留完整叶片,浸泡15 h为菊花相对电导率测定的最优方案;20个供试菊花品种脚芽叶片LT_(50)的变化范围为.3.55℃~-10.92℃,其中03(6)-12品种的抗寒性最差,‘金陵黄鹤’品种的抗寒性最强;脚芽叶片抗寒性和花瓣抗寒性没有相关性。(2)秋冬季自然低温锻炼显着增强了菊花的抗寒性。在自然降温过程中,8个菊花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均随气温的下降而降低,但下降幅度因品种而异,从4.0℃~9.4℃不等。‘银星’、‘金陵黄鹤’、‘奥运晚霞’和‘金陵之光’4个品种的抗寒能力相对较强,而品种‘奥运火炬’、03(6)-12、03(6)-16和‘奥运锦云’抗寒能力相对较弱。11月底脚芽恢复生长试验与当月半致死温度测定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半致死温度可作为菊花抗寒性评价的一个可靠指标。当温度降到-14℃时,供试品种脚芽均不能恢复生长。(3)SOD酶与抗寒性的相关性极显着,用来评价菊花抗寒性较可靠。SOD酶与抗寒性的关系在温度低时表现更为明显,抗寒性差的品种在-14℃~-17℃处理下SOD活性下降而抗寒性较强的品种则上升。CAT酶与抗寒性的相关性不显着,不适合单独用来评价菊花抗寒性。各品种CAT活性变化基本一致,先降低后升高。CK~-8℃和-11℃~-14℃两个温度梯度下抗寒性强的品种CAT活性降低幅度较小或升高幅度较大。MDA与抗寒性有相关性,但未达到显着水平,不适合单独用来评价菊花抗寒性。低温处理后各品种MDA含量变化基本一致,当处理温度降低到-8℃时,各品种MDA含量降低,随后逐渐上升。-11℃~-14℃处理下MDA含量的变化率与抗寒性基本指标的相关性相对较大,抗寒性强的品种MDA含量上升幅度小于抗寒性差的品种。可溶性糖与抗寒性的相关性极显着,是很好的抗寒性评价指标。低温处理后各品种可溶性糖含量呈波动变化,-11℃~-14℃和-14℃~-17℃处理下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率与抗寒性的相关性较大,抗寒性强的品种可溶性糖含量上升幅度大或下降幅度小。可溶性蛋白与抗寒性的相关性显着,评价抗寒性结果较可靠。低温处理后各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下降趋势,CK~-8℃处理下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率与抗寒性显着相关。抗寒性强的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幅度小。(4)叶片的栅栏组织层数、栅栏组织厚度、上表皮厚度、栅/海比、栅栏组织紧密度和栅栏组织疏松度6个指标均与菊花抗寒性显着相关,抗寒性强的品种叶片和上表皮较厚,栅栏组织发达,叶肉细胞排列紧密,胞间空隙小;抗寒性差的品种叶片上表皮较薄,栅栏组织层数少、厚度薄,叶肉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隙大。(5)主成分和逐步回归分析从14个抗寒指标中提炼出4个指标并建立了抗寒性评价的数学模型:Y=16.370-0.029SS_1-0.075L_5-0.314L_6-12.250L_4(SS_1∶-11℃~-14℃下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率;L_4∶栅/海比;L_5∶栅栏组织紧密度;L_6∶栅栏组织疏松度;R~2=1.000),预测精度均大于94%。聚类分析将6个菊花品种按抗寒性强弱分成叁类。抗寒性强的品种表现为:低温半致死温度低、在半致死温度胁迫下可溶性糖含量升高、栅/海比大、栅栏组织发达,排列紧密。通径分析揭示了各指标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指标对抗寒性产生影响的途径。发现叶片解剖结构不仅直接影响菊花的抗寒性,且通过影响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间接影响菊花的抗寒性。

佚名[7]2001年在《花卉高等教育机构科研人员、科研成果及在研项目介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丛日晨 男,1966年生,内蒙古人.现任山西农业大学园林系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系在职博士研究生.主持设计“榆次市迎宾西路绿化工程”、“太原市焦化厂绿化工程”和“太原市师范学校绿化工程”等数十个绿化项目.发表“军营大院绿化设计初探”、“机关大院绿化设计初探”、和“晋西发展生态目标经济的对策”等10余篇论文.

苏醒[8]2009年在《观赏草资源、配植及其在园林中应用前景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观赏草是一类日益受到重视的新型景观材料。在国外,观赏草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和道路绿化中,然而目前我国对观赏草的认识和应用甚少。为了进一步探讨观赏草在我国的实际应用价值,论丈对观赏草的种类和观赏草价值作初步阐述。文章主要包括叁个部分,首先通过对华北和华东地区野生观赏草植物资源和栽培观赏草植物资源的实地考察,总结出适合两地推广应用的观赏草栽培品种。第二部分通过对北京和沪杭地区不同绿地类型观赏草的应用现状的分析,指出目前观赏草在不同绿地类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归纳出观赏草的设计原则和不同的园林应用形式,提出观赏草在我国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观赏草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参考。论文的创新点在于:1、对华北、华东代表地区的野生观赏草资源和栽培观赏草植物资源的种类及生态习性做了系统的实地调查,并对一些科研单位进行跟踪,调查其观赏草引种、驯化及应用情况,对观赏草植物的规划和设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2、对北京、沪杭地区不同类型的绿地中观赏草种类进行了统计分析,归纳总结了观赏草的不同园林应用形式,并指出观赏草更具应用前景的园林绿地类型。

唐婉[9]2013年在《国内外紫薇资源在北京地区的越冬能力研究》文中提出紫薇作为我国北部城市优良的夏季观花木本植物材料,在北京地区园林应用中仍会遇到越冬困难的问题。本研究以紫薇属3个种和从国外引进的50个紫薇品种休眠枝条为材料,综合评价其抗寒能力,以期从现有资源中筛选出越冬能力强、适宜北京等地区露地栽植的品种;并通过研究北京地区紫薇露地越冬期间的生理指标变化情况,确定影响紫薇越冬的主要时期及影响因子,为扩大紫薇的园林栽培应用提供可靠地依据。主要成果如下:(1)紫薇属3个种抗寒性由强到弱顺序为尾叶紫薇>南紫薇>福建紫薇,对引种的不同生活型紫薇品种进行抗寒性比较,认为乔木型品种中'Choctaw'、'Bai Yu n Ying Xia'、'Osage'、'William Toovey'、'Muskogee'、'Comanche'等品种抗寒性较强;灌木型品种中'Velma's Royal Delight'、'Tonto'、'Fu Jian Za Zhong Bai''Victor'、'Hopi'、'Dallas Red'等品种抗寒性较强;矮生型品种抗寒性由强到弱顺序为'Okmulgee'、'Houston'、'Chickasaw'等品种抗寒性较强。综合考虑紫薇品种的观赏特性、扩繁难易程度及抗寒能力强弱考虑,为北京地区园林应用推荐以下紫薇品种:乔木型品种'Yuma'、'Dynamite'、'Sarah Favorit'.'Comanche',灌木型品种'Victor'、'Tonto'、'Arapahoe'、'Pocomoke'、'Carolina Red'、'Centennial''Dallas Red'、'Powhatan'、'Zuni',矮生型品种'Houston'、'Okmulgee'(2)北京地区紫薇越冬困难是由冻害和抽条共同引起的,低温是导致抽条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非春旱。紫薇幼树基部容易发生冻害,上部一年生枝条容易发生抽条。一年生枝条发生抽条的临界含水量为20~25%,主要发生在2月中旬至3月初。园林应用中,建议采取基部培土、修剪上部一年生枝条的措施进行防护。

任军[10]2013年在《北海道黄杨和胶州卫矛杂交抗寒性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北方冬季气候干旱、寒冷,常绿树种较少,使得在道路和公园绿化时常绿园林树种稀缺。因此,对新选育和发现的优良耐寒越冬常绿树种进行耐寒性评价,将为新品种申报和推广奠定基础。杂交常绿卫矛是以北海道黄杨(Euonymus japonicus ‘Cu zhi’)为母本和胶州卫矛(E. kiautschovicus)为父本在北京进行杂交获得的常绿子代。该杂交子代与其母本北海道黄杨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更强耐寒性,能够在北京越冬期间保持常绿;并且可以培育为丛生性单一干型。因此,认为该杂交子代在北京地区园林绿化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研究了北京地区自然越冬过程中及人工低温条件下叁个卫矛杂交子代和其父母本的生理生化变化。主要从田间生长状况、细胞膜透性、膜脂过氧化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保护酶系统活性和半致死温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各品种自身的抗寒机制和杂交子代及其父母本抗寒能力的大小。研究发现:1.在自然越冬过程中,杂交子代及其父母本叶片细胞内保护性酶SOD、POD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规律性变化。北海道黄杨的保护性酶变化幅度最小,扶芳藤的保护性酶变化幅度最大。2.在自然越冬过程中,杂交子代及其父母本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先升高,而后降低。北海道黄杨变化幅度小,胶州卫矛和扶芳藤变化幅度大,杂交新品种变化幅度不大,且在温度最低的2月份MDA含量均低于其父母本。3.在自然越冬过程中,杂交子代及其父母本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着时间推移先降低再升高,而后再降低。北海道黄杨蛋白质含量比其它品种高,且变化幅度大,3#越冬期间蛋白质含量变化最小。1#和2#蛋白质含量低于北海道黄杨,但是变动幅度高于3#。4.在自然越冬过程中,杂交子代及其父母本叶片内可溶性糖含量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先降低,后升高然后再降低。北海道黄杨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其他品种,杂交叁个子代可溶性糖含量低于北海道黄杨,扶芳藤叶片内可溶性糖含量最低。5.在自然越冬过程中,杂交子代及其父母本叶片内淀粉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先升高,后降低,而后再升高。整个越冬过程2#淀粉含量高于其他品种。6.在自然越冬过程中,杂交子代及其父母本叶片内脯氨酸含量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卫矛子代在2月份和3月份含量高于其父母本,在4月份含量比父母本低,北海道黄杨在3月份脯氨酸含量低于其他品种。7.在人工低温条件下,杂交子代及其父母本相对电导率随着温度降低而升高。北海道黄杨相对电导率比其他品种低,说明细胞膜受到伤害的程度较低。8.通过logistic方程得到各个品种半致死温度发现,杂交子代半致死温度低于父母本,抵御低温的能力高于父母本。杂交子代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6℃、-32℃和-28℃,低于父母本半致死温度,表明抗寒性高于父母本。根据以上研究结果,运用模糊数学法隶属函数对各生理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各品种抗寒性从高到低排序为3#、1#、2#、扶芳藤、胶州卫矛、北海道黄杨。

参考文献:

[1]. 栽培措施对北京几种常绿阔叶植物越冬适应性的影响[D]. 路艳红. 北京林业大学. 2004

[2]. 北京地区引种常绿阔叶植物主要限制因子的研究[D]. 马海慧. 北京林业大学. 2004

[3]. 日照地区竹子抗寒性研究[D]. 王文哲. 山东农业大学. 2012

[4]. 北京平原地区引种抗寒茶花的研究[D]. 董文珂. 北京林业大学. 2007

[5]. 石漠化治理中耐寒性林草筛选种植技术与示范[D]. 崔高仰. 贵州师范大学. 2015

[6]. 菊花抗寒特性研究及抗寒评价体系的建立[D]. 许瑛. 南京农业大学. 2007

[7]. 花卉高等教育机构科研人员、科研成果及在研项目介绍[C]. 佚名. 中国花卉科技进展——第二届全国花卉科技信息交流会论文集. 2001

[8]. 观赏草资源、配植及其在园林中应用前景的调查研究[D]. 苏醒. 北京林业大学. 2009

[9]. 国内外紫薇资源在北京地区的越冬能力研究[D]. 唐婉. 北京林业大学. 2013

[10]. 北海道黄杨和胶州卫矛杂交抗寒性研究[D]. 任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

标签:;  ;  ;  ;  ;  

栽培措施对北京几种常绿阔叶植物越冬适应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