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转型论文_游澜

导读:本文包含了近现代转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耶稣,西学东渐,文化,近现代,东源,商务印书馆,今文。

近现代转型论文文献综述

游澜[1](2019)在《“情”与“病”的变奏——近现代文学婚恋叙事中身体观念的现代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现代文学婚恋叙事中曾大量存在着情爱与疾病两种美学因素的结合。从晚清民初言情小说中的"以病证情"到"五四"婚恋小说中的"因情害病","情"与"病"的关系嬗变不仅隐喻了个体自治的理想在不同现实文化语境中的受挫,更昭示了作为文化体系之基础的身体观念的现代转型。(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聂震宁[2](2019)在《阅读与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为什么要倡导全民阅读?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阅读、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阅读,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往往从阅读开始。在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几个历史关头,阅读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在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建议和支持下,爱国学(本文来源于《中国政协》期刊2019年08期)

悟灯[3](2019)在《近现代日本佛教的变革与现代化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日本政府对于宗教的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宗教法律法规。从1868年1月,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诏书,宣布《神佛分离令》,立神道为国教。对于宗教政策从《神佛分离令》伊始,经历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宗教团体法》《宗教法人令》《日本国宪法》,以及至1951年颁布的《宗教法人法》。佛教各宗派团体在新的形式下,为了适应近现代社会的发展,在组织管理、僧才培养、弘法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组织管理上实行了以总本(本文来源于《法音》期刊2019年03期)

刘大椿[4](2019)在《师夷长技与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晚清直至民国,内忧外患,形势艰危。国人之先进者,自觉技不如人,学习西方,实现中国科技和教育从传统到近现代的转型,成为目标明确、锲而不舍的追求。此乃西学东渐第二波,称之为"师夷长技"。本文记叙和分析这一艰难卓绝的历史实践,把它分为晚清前期、清末时期、袁世凯和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这四个时期践行师夷长技的特点各有不同。细加审视,本文试图清楚分辨出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的若干主要节点。总之,此百年间,思想杂呈,但对于师夷长技,却是愈挫愈坚。学习、移植、再造,不耻于以对手为师,不畏惧险阻反复,科技和教育转型竟成国人无悔的基本选择。(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胡晓文,吴建[5](2019)在《近现代江南文化世家的文化转型——以锡山秦氏家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家族的文化转型是区域文化演变的重要表现之一。近现代时期,江南的文化世家在时代的激荡中,经历了较为明显的文化转型。以锡山秦氏家族为例,在政治格局、经济基础、教育方式、文化观念等多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这个明清时期的诗书世家逐步走上了科教和革命之路,其家族文化既有继承和融合,又有蜕变和发展,是近现代江南家族文化转型的典型。(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张凯[6](2019)在《“超今文学”与近现代经史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1930年前后,"今古"之见支配民国史学界,顾颉刚有意发起新一轮的"今古文论战","超今文学"逐渐成为学界焦点。胡适提出"回到廖平",重审廖平以礼制平分今古的合理性;钱穆以史事澄清秦汉学术演化轨迹,解决近代今古文之争,反对于经说中强求异同;钱玄同、顾颉刚进一步将今古文问题史学化,从"辨伪"与"析学"的层面明确主张超越经今古文问题;廖平门生蒙文通、李源澄发展经史分流观,以"理想"与"陈迹"区分今古,实践以国故整理科学。以20世纪叁四十年代民国学界"超今文学"的学术纠葛为线索,揭示民国学术的多元流变与各派学人的学术旨趣,展现近现代经史转型过程中沟通中西新旧的多种取径,融汇各家超越经今古之争的方法与宗旨,或利于反思进而丰富时下史学研究,使史学研究成为确立文明主体性的源头活水。(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张欣悦,石新玉[7](2019)在《试论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1840年,没落的封建王朝因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国门开启,各路魑魅魍魉蜂拥而入,中国陷入空前灾难,近代化也由此开端。受外来冲击的影响,近代中国原生的、均衡的社会框架被无情打破,据此,旧有的经济思想与经济制度不再适应近代市场化和工业化的需求,进而促使传统经济的演变及制度的创新。本文试从自给自足经济规模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崭露头角、近代产业结构的变迁等几个层面对中国近现代经济模式的转型展开探究,以期获得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环渤海经济了望》期刊2019年02期)

刘大椿[8](2018)在《从“西学东渐”到“西学东源”》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学东渐”是本书借用的一个术语,相应的英文短语为Western Learning Spreading to the East,原指近代西方学术文化向东方传播的历史过程。“东渐”的提法,最初为日本学者所创。清末民初,引入国内。“西学东渐”的流行应归功于容(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8-11-26)

赵晨至[9](2018)在《中国近现代建筑“转型与地域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就研究方法问题,跨越20世纪,回顾中国近现代建筑"转型与地域化"命题,在历史分期、研究地理域、研究对象、范式四个方面分析对于该问题研究的成果以及不足。文章提出在研究内容上,应注重建筑本体研究的深入、建筑与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关联、对非中心区地域化建筑的研究,并在方法上强调批判与多元。(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城市版)》期刊2018年11期)

刘大椿[10](2018)在《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与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末清初发生的、伴随着耶稣会士来华传教而展开的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的历史事件,可以称为西学东渐第一波。它给17世纪中国科技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却因各种客观的和主观的因素交互作用,逐渐由"西学东渐"蜕变为"西学东源",终致中国近代科技转型的可能性在清代中叶之后完全丧失。然而,这一波西学东渐让西方科技开始传入中国,让原本两个平行发展的科技传统开始交会,堪称近现代中国科技转型的前驱。(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近现代转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们为什么要倡导全民阅读?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阅读、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阅读,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往往从阅读开始。在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几个历史关头,阅读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在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建议和支持下,爱国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现代转型论文参考文献

[1].游澜.“情”与“病”的变奏——近现代文学婚恋叙事中身体观念的现代转型[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聂震宁.阅读与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J].中国政协.2019

[3].悟灯.近现代日本佛教的变革与现代化转型[J].法音.2019

[4].刘大椿.师夷长技与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

[5].胡晓文,吴建.近现代江南文化世家的文化转型——以锡山秦氏家族为例[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张凯.“超今文学”与近现代经史转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7].张欣悦,石新玉.试论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转型[J].环渤海经济了望.2019

[8].刘大椿.从“西学东渐”到“西学东源”[N].北京日报.2018

[9].赵晨至.中国近现代建筑“转型与地域化”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

[10].刘大椿.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与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现代还是古代?中国还是欧洲?街道还...展览及藏品专题研究《潮汕建筑石雕艺术研究...展览及藏品专题研究《潮汕建筑石雕艺术研究...吕凤子与家人、学生、朋友合影(后排左...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多中心治理的制度安排

标签:;  ;  ;  ;  ;  ;  ;  

近现代转型论文_游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