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金属酞菁络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络合物,金属,光谱,电子,载流子,能级,分子筛。
金属酞菁络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宋芬[1](2002)在《对称与不对称金属酞菁络合物在分子筛中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考察了用苯酐—尿素路线将MPc固定于Y型沸石分子筛中的可行性和不对称取代的金属酞菁络合物的合成及其封装到分子筛而制得的复合材料对环己烷的催化氧化性能。 1、本文首次采用苯酐—尿素路线,经由原位合成法将金属酞菁络合物MPc固定于Y型沸石中,并用XRD、FTIR、DRS、TG-DTA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Pc已被成功地固定于Y型沸石中及此制备路线的可行性。此外,对采用此制备路线制备MPc/Y时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结果表明:(1) 中心金属离子以Mn~(2+)最佳,Co~(2+)次之、Fe~(2+)较差;随着中心金属离子含量的增加,样品对环己烷的转化率增大,但转化数下降。(2)采用本路线制备CoPcY的最佳条件为:a、采用氯化钴作为待交换的金属盐;b、络合温度以180℃为宜;c、起始反应物为苯酐、尿素、氯化铵、氯化铝、CoY时,制备出的CoPcY的催化性能最好; 2、首次采用苯酐和四溴苯酐均相浓缩统计合成法制得了不对称取代的金属钴酞菁络合物(CoPcBr_x),并采用~1HNMR、FTIR、DRS等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此外,采用沸石合成法将其固定于MCM-41中孔分子筛,并对其催化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封装到MCM-41内的不对称溴取代的钴酞菁络合物CoPcBr_x对环己烷的氧化活性远高于封装到MCM-41内的对称溴取代的钴酞菁络合物CoPcBr_(16)和未被取代的钴酞菁络合物CoPc。 3、此外,本文还采用沸石合成法将不对称取代的钴酞菁络合物(CoPcBr_x)固定于Y型沸石而制得了CoPcBr_x/Y,考察了各种反应条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介质、环己烷与过氧化氢的体积比及催化剂用量)对其氧化环己烷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a)反应温度的影响: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环己烷的转化率增大;(b)催化剂浓度的影响:环己烷的转化率随催化剂浓度的加大而增大;(c)反应体系的溶剂以乙酸最佳,乙睛最差;(d)环己烷/HZO:比的影响:随着HZOZ用量的增加,环己烷转化率和反应产物中环己酮和环己醇比逐渐增大;(e)催化剂寿命的考察:通过叁次循环测试表明经过叁次循环反应,催化剂的整体活性没有显着地降低。(f)反应时间的影响:无论室温氧化还是60℃下氧化环己烷,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环己酮在产物中的比例呈增加趋势。(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02-05-01)
陈再鸿,李娟,谢永明[2](1997)在《金属酞菁与球烯电荷迁移络合物的组成和平衡常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锌酞菁(ZnPc)和C60在特殊的有机溶剂体系中可形成电荷迁移络合物(CTC),应用紫外可见、荧光、激光拉曼等光谱对CTC进行表征.在不同溶剂中CTC的组成为ZnPc∶C60=2∶1和1∶1两种,分别测得它们的生成平衡常数(K),CTC显着地增强ZnPc的光电转移性能.(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7年05期)
赵诗友,陈暨耀,蔡怀新[3](1993)在《酞菁金属络合物电子能级计算的一种新方法——自由电子环模型基础之上的微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给出一种新的处理金属酞菁电子结构的方法——在以自由电子环模型处理中心大环共轭π电子的基础,把共轭环上π电子之间的关联效应和四个外接苯环的作用作为微扰处理,对于四个苯环的微扰作用采用偶极子近似;对于π电子之间的关联作用,取旋转对称的有效势形式。计算得到了较卟啉红移的Q带和较卟啉兰移的B带以及Q带的跃迁矩,与实验结果基本相符。后还讨论萘酞菁的光谱。(本文来源于《化学物理学报》期刊1993年03期)
詹瑞云,吴越,张伟德[4](1992)在《金属酞菁络合物和氧作用的ESR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研究某些顺磁性金属酞菁络合物和氧的相互作用,目的在于探讨金属酞菁络合物的载氧能力及其电子转移的机制。我们使用粉末状的CuPc,CoPc,FePc和不包含有金属离子的H_2Pc,在200℃,0.013Pa(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1992-10-01)
王志中,沈尔忠,徐明,王利群[5](1991)在《酞菁和四苯并卟吩金属络合物的电子结构与光谱》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INDO/S方法计算了酞菁和四苯并卟吩的金属络合物MPc和MTBZP(M=Mg和Ni)的基态电子结构与低激发态跃迁电子光谱。基于分子轨道成分说明了络合物中成键。计算出低激发态电子跃迁Q带和B带与实验符合较好。(本文来源于《化学物理学报》期刊1991年01期)
郭德良,恽勤,王翠英,卢洪德,张岱山[6](1983)在《草酸酯-H_2O_2-叶绿素、酞菁金属络合物化学发光光谱》一文中研究指出Helberger于1938年将PcMg(酞菁镁)放在含有少量过氧化苯甲酰或贮存较久的四氢萘中经加热,观察到有红光发出。Rothemund于1938年曾发现叶绿素在四氢萘中,加热到125℃也产生红光。角田义和在1943年观察到PcMg在贮存较久的植物油中,加热后也发出红光。(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1983年14期)
金属酞菁络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报道锌酞菁(ZnPc)和C60在特殊的有机溶剂体系中可形成电荷迁移络合物(CTC),应用紫外可见、荧光、激光拉曼等光谱对CTC进行表征.在不同溶剂中CTC的组成为ZnPc∶C60=2∶1和1∶1两种,分别测得它们的生成平衡常数(K),CTC显着地增强ZnPc的光电转移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属酞菁络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宋芬.对称与不对称金属酞菁络合物在分子筛中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2
[2].陈再鸿,李娟,谢永明.金属酞菁与球烯电荷迁移络合物的组成和平衡常数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
[3].赵诗友,陈暨耀,蔡怀新.酞菁金属络合物电子能级计算的一种新方法——自由电子环模型基础之上的微扰论[J].化学物理学报.1993
[4].詹瑞云,吴越,张伟德.金属酞菁络合物和氧作用的ESR研究[C].第七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1992
[5].王志中,沈尔忠,徐明,王利群.酞菁和四苯并卟吩金属络合物的电子结构与光谱[J].化学物理学报.1991
[6].郭德良,恽勤,王翠英,卢洪德,张岱山.草酸酯-H_2O_2-叶绿素、酞菁金属络合物化学发光光谱[J].科学通报.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