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拟态环境之整体优化

试论拟态环境之整体优化

牛新权[1]2004年在《试论拟态环境之整体优化》文中指出环境可以划分为现实环境和非现实环境(也即“拟态环境”)两种形态。拟态环境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由媒介提示的“媒介环境”和由受众建构的“心理环境”。从性质上而言,媒介环境和心理环境都具有非现实性的拟态特征。媒介环境是对现实环境的直接反映,心理环境又是对媒介环境的直接反映,但二者都不是刻板的反映,而是经过行为主体一定整合后的反映。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拟态环境是由媒介环境、心理环境、媒介和受众组成的一个开放系统。现实环境与拟态环境之间以及媒介环境与心理环境之间均存在一种互动的关系。因此,对拟态环境的“整体优化”,首先必须把它作为一个系统来整体考虑。第一,优化包括系统本身的自演化和人工优化,整体优化即是对拟态环境系统本身正演化一面的选择性强化;第二,优化是对媒介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的优化,也即二者都必须得到最优化,而不是单方面的优化;第叁,媒介和受众自身的优化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拟态环境进行整体优化的最终目的,在于利用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使现实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

郭赫男[2]2006年在《我国大众传媒建构的“拟态环境”研究》文中认为“拟态环境”一词自1922年由美国着名的专栏作家、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其名着《舆论学》一书中提出后,逐渐成为了新闻学、传播学的重要术语。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当中,衣食住行用都在此环境中发生。同时,大众传媒对社会的渗透已达到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的地步,它象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周围。因此,我们又生活在一个由大众传播媒介所建构的媒介环境中,李普曼将其称为“拟态环境”(又译为“假环境”、“准环境”)。李普曼认为,大众传媒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着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使得现代环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也就是说,大众传媒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本论文首先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拟态环境”的定义、功能、成因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整合性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社会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匮乏,讯息的传播主要依靠人际传播,因而不存在拟态环境的问题。拟态环境的出现,是在大众传播媒介普及和高度发达之后。这是因为“媒介即讯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延伸了人类的能力,人们获得更为长久的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人们了解的人物、事件和经验远远大于通过日常生活所获得的;人们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对社会生活、现实世界有了更独立的理解。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接触传播媒介越多,人们的观点越接近媒介的观点,对现实的认识也越“媒介化”,而非真实化。 2、拟态环境是大众传媒形成的信息环境。它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无法逃避

付全林[3]2013年在《当前拟态环境失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拟态环境这一概念的提出,揭示了大众媒介的隐性功能。当前拟态环境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过度娱乐化、媒介恐慌、媒介审判、网络谣言等。虽然这些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只会产生有限的负面影响,但如果未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容忍拟态环境失衡问题的长期存在,必然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着力打造平衡的拟态环境成为大众媒介一个长久的课题。本文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分析得出拟态环境失衡问题的危害与根源。首先,对当前拟态环境失衡的一些具体示例进行分析。其次,运用归纳法,对拟态环境失衡问题的表现进行全面的总结。揭示了媒介组织过度追求经济利益,传播者的认知偏差,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新闻从业者道德水平的滑坡是造成拟态环境失衡的主要原因。最终得出了拟态环境的平衡必须依靠媒介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媒介自律的落实,政府适当的监管,新闻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行业协会的协助,受众的监督这些方面的共同作用。本文研究拟态环境的失衡,最终是为了给实现拟态环境的长久平衡提供一些思路和措施。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些途径,尽快地使拟态环境失衡问题得以遏制和改善,实现信息社会的和谐。

张帆[4]2009年在《解构与重塑——拟态环境中的媒介体育》文中研究指明“拟态环境”解构了现实的体育世界,媒介从现实的体育中选取一部分内容进行重新的编辑和整合,加工和重塑,产生了一种以现实体育为基础,但又不同于现实体育的媒体文本类型——媒介体育。拟态环境,也即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现代社会,拟态环境的主要制造者是大众传播媒介。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大众传媒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中,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的拟态环境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对体育传播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信息技术和媒体的发达,拓展了体育的传播空间,让体育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跨文化传播;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各国体育文化的交融和形成新的体育文化类型。对于超出自身感知之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大众传媒来了解,这也让人们更加依赖大众传媒提供的各种信息,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也是源于大众媒介的信息传递活动。作为拟态环境信息把关人的现代传媒,其影响力与辐射面不断扩展。虽然大众传媒只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但传播者在对信息进行选择时,要受到政治、经济、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它传送的内容不仅仅是告知性的信息,还包含着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因此会影响受众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影响受众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行为。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拟态环境的影响和改变也是集具颠覆性的:经过媒介的结构与重塑的体育文化形态——媒介体育成为了人们认识现实体育的主要来源。拟态环境在体育现实与受众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它扩大了体育信息传播的范围、普及了体育知识、改变和丰富了大众认知体育的方式,但拟态环境的种种特征以及借助大众媒介对体育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却是我们不可回避的。媒介体育是媒介经过对现实体育信息的采集、分类、重新选择加工后形成的媒体文本,它来源于客观存在的各类体育项目。媒介体育是存在于拟态环境中的文本形式的体育文化形态。媒介体育,不是指媒介提供的某种具体的体育新闻报道,它指的是媒介从现实体育里选择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最后呈现出来的体育文化形态。体育与传播的紧密结合,使得拟态环境中的媒介体育成为受众接受体育信息的主要来源,媒介体育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包括消费社会中消费文化和消费主义对于体育的影响、媒介社会中媒介影响力的日益强大、体育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媒介体育具有信息化、符号化和商品化的显着特征;媒介体育的积极作用在于:媒介体育扩大了体育的影响、推动了体育文化的全球化交流、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体育人口的增加;但拟态环境调节的自发性,使得媒介体育带有明显的消极影响:如拟态环境中信息传播的失衡、异化了体育的价值观、意义在影像中消解、对受众的心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现代社会,人类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在经历着变化,体育作为现代健康的生活的标志之一,受到广泛的关注,也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现代大众媒介对体育的报道,使体育的影响力更为扩大。因此,体育传播的拟态环境需要有高的保真度,客观、公正的反映体育的本来面貌,传达富于时代精神的体育价值观。

黄星星[5]2012年在《电视相亲节目构建的“拟态环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0年电视相亲速配节目在两番沉浮后更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荧屏,掀起一阵全民相亲热,成为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新宠。新一轮电视相亲节目颠覆了传统相亲节目的服务模式,通过各种争议话题和敏感观念赋予其更深层次的人文思考,体现了社会转型期,时代青年多元化的婚恋观和入世人生观,是时代问题和社会症候的综合爆发,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浮躁和矛盾。按照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笔者认为,电视相亲节目就是一种传播者构建出来的“拟态”信息环境,是传播者在对信息选择、加工和重构后的一种意识形态环境。它与现实环境相互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婚恋价值取向。然而,相当于现实环境而言,由于拟态环境的失真和偏差会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产生一定程度的迷惑作用,而不利于现实环境的优化。时下一些电视相亲节目为片面追求收视率对节目把关不力,导致电视相亲节目构建的拟态环境与当今现实环境偏差、失衡严重,使得一些扭曲、错误、病态的婚恋价值内容流入社会,颠倒是非、混淆视听而不利现实环境的优化。笔者把电视相亲节目造成的困惑和质疑置于拟态环境视野中进行观照诊断,从客观现实的环境、媒介呈现的拟态环境、人们的心理环境叁个层面出发,研究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间的互动关系,并从中抽离出拟态环境构建的控制因素即传播者和接受者,他们是拟态环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播者是拟态环境的直接建构者,他们决定了拟态环境的性能状态;接受者是拟态环境的选择、解读者,他们通过内在心理机制把拟态环境转化为具有环境认知功能的心理环境,并作用于客观实践。然后带着问题出发对当今电视相亲节目拟态环境状况进行全面扫描,提出婚恋拟态环境生态失衡一说,并给出相关的优化策略。对电视相亲节目拟态环境的整顿优化,最终目的是利用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间的因素互动关系,达到对现实环境的修正与优化。在此笔者希望通过传者、受众、政府叁者间的协作,构建一种平衡、和谐的婚恋拟态环境,实现电视传媒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间的良性互动,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提供积极健康的新环境。

王璐[6]2015年在《拟态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沃尔特·李普曼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拟态环境”是新闻传播学的重要概念,自问世以来,鲜有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出炉。随着科技的普及、网络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拟态环境在我们生活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因此,拟态环境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变得十分必要。本文立足于前人的研究,借用新闻传播学的这一概念,将两者相结合,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困境,并积极探究在拟态环境下破解此困境的对策,以期在拟态环境加速环境化的今天,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效地进行提供借鉴。本文绪论部分通过分析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四部分,明晰拟态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概念与论述要素之间的关系,为文章的开展奠定根基。正文第一部分界定了拟态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核心概念,运用数理统计和二手资料的对比,分析拟态环境下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这部分为整篇文章提供了可行性支撑。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当今拟态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文章从参与主体困境,客体困境,环境困境,内容困境以及方式方法困境这五个方面论述了拟态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为第叁部分的具体开展提供破题之门。第叁部分在前两个部分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和数理统计,提出了在拟态环境下破解困境的对策,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也是突破点。文章主要从主体维度的现实需要、客体维度的理性指导、环体维度的切实关照以及介体维度的刚性完善这四个方面,提出破解困境的相关对策,为高校利用拟态介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实借鉴。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这叁种方法,借助交叉学科知识,运用跨界思维,在理论层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同时,本研究有利于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推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从实践层面来讲,两者的结合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政工作方法的创新,以及大学生自主性的增强。结合笔者自身,本研究与笔者自身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密切相关。因此,熟悉并掌握如何运用拟态环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笔者来说也具有深远的意义。总之,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拟态环境之中。我们有必要探究拟态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期为高校在拟态环境下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

沈晨[7]2011年在《体育影像狂欢下的阴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时代的召唤下,电视与体育结合成了时下最有潮流特征的新现象——体育电视化,体育需要电视将其展现在大众的眼前,而电视也需要操控体育素材来吸引受众的“眼球”,两者之间已经如胶似漆、再难分离。于是,天天冲击着人们视觉神经的电视体育也蔓延到学校体育当中来,影响着中学生的体育教育。所谓体育电视化是体育媒体化的分支细节,其主要指的是将体育相关信息及形象通过选择、聚焦、放大、反复、变形等电视手段制作成电视体育文化商品后再呈现给大众的过程。经电视化后的体育包括了体育消息、体育评论、体育专题、电视体育竞赛现场直播或实况转播、电视体育杂志栏目、体育纪录片等。是把现实体育转化为电视媒体文本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电视体育逐渐形成了奇观化、商业化、竞技化、娱乐化、仪式化、色情化的特征,为中学生的体育教育带了方方面面的影响。体现在积极和消极两大块,包括了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等多层次的影响。虽然体育与电视的结合是时代的必然却也滋生出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也导致了体育成为商业化下赚取金钱的工具。文章运用文献研读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以及传播学、新闻学的基本理论,在多元视角下系统的分析了电视体育的特征,并阐述了体育电视化对当前中学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试图规避相应的对策。为改进和完善我国电视体育传播及健康引导中学生体育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试论拟态环境之整体优化[D]. 牛新权. 河北大学. 2004

[2]. 我国大众传媒建构的“拟态环境”研究[D]. 郭赫男. 四川大学. 2006

[3]. 当前拟态环境失衡问题研究[D]. 付全林. 广西大学. 2013

[4]. 解构与重塑——拟态环境中的媒介体育[D]. 张帆.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5]. 电视相亲节目构建的“拟态环境”研究[D]. 黄星星. 江西师范大学. 2012

[6]. 拟态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 王璐. 华东师范大学. 2015

[7]. 体育影像狂欢下的阴影[D]. 沈晨.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标签:;  ;  ;  ;  ;  

试论拟态环境之整体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