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语篇衔接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语境,连贯,图示,隐性,英语,关联性,显性。
语篇衔接语论文文献综述
谢雨霏[1](2017)在《英语经济合同文本的显性与隐性衔接:语篇功能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一带一路”的推进和“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得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发紧密。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往来离不开法律对双方关系的协定与制约。对该领域的从业人员而言,熟知贸易中的经济合同内容,为更有效的互利关系,构建一个有法律保障的经济交流平台,变得尤为重要。如何恰如其分地理解和运用英语经济合同语言便具有显着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结合功能文体学理论,以本地会计师事务所的雇佣合同、银行贷款合同、外贸进出口合同等英语经济合同为语料,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从语篇功能的角度研究英语经济合同的典型特征及显性和隐性衔接手段。显性衔接指语法、词汇层面上的形式衔接,隐性衔接指不借用形式衔接手段而使用的语义衔接手段,如叁种主要的主位推进模式。本研究有助于相关法律从业专业人员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法律语篇典型的文体特征和语篇衔接手段和功能。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文体特征方面,法律英语语篇具有独特的文体风格:词汇上,广泛使用专业术语和情态动词,如shall、may和must,偶尔使用英语古体词;句法上,陈述句和条件句使用较多,一般现在时的普遍使用频率较高;从正式程度来看,法律语篇正式的程度很高,体现法律文本的严肃性和权威性。(2)在衔接手段方面,显性衔接手段以照应和复现是最为常见。其次是连接词和短语搭配,有助于语篇的连贯,为了避免歧义,替代则相对较少,体现出法律文本的准确性;就隐性衔接方面,平行型和延续型的主位推进模式较常见,派生型的主位推进模式在英语经济合同中很少使用,强调了法律结构严谨,措辞准确的语言特征。显性与隐性衔接对于英语经济合同语篇的诠释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些典型的文体标记充分体现了法律英语这一语言变体极为正式的文体特征。掌握这些典型的文体标记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英语经济合同的语言特征及衔接功能,对法律英语的学习者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吴爱[2](2012)在《基于ICM理论的隐性衔接语篇连贯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隐性衔接语篇连贯指的是不含显性衔接手段,如替代,省略,重复等,实现语义连贯的语篇。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隐性衔接语篇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表征,是人类对认识世界的经验总结从语言上的反应。理想化认识模型(ICM)是人们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它具有关联性、选择性、典型性,体验性等特征。正是因为人类对认知世界的体验,形成各种认知模型(CM),而认知模型(CM)稳定而有规律,具有典型性特征。在认知过程中,各种认知模型(CM)之间的互相关联与相互选择,正好为人们解读隐性衔接语篇提供了认知上的新视角。(本文来源于《叁明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刘建鹏,杨炳钧[3](2011)在《图型缺省的认知性衔接:语篇语义连贯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图型(figure)在系统功能语法中是指由词汇语法的小句所体现的意义层的语义配置总体。体验被构建为图型时产生缺省,其通过图型内部成分之间和图型之间的认知性衔接机制得到补全。图型的缺省性衔接机制和认知主体的认知性密切相关,分为图型内部的微观缺省衔接和图型之间的宏观缺省衔接,两种衔接机制的实现即是认知主体构建语篇语义连贯的过程。(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吴爱[4](2009)在《图示理论对隐性衔接语篇连贯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图式理论通过语言图式的预测补充作用,语境图式的构建整合作用以及文化图式的推论沟通作用,把隐性衔接语篇这种看似毫无连贯的句子与大脑中的"图式"联系起来,让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使读者了解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达到隐性语篇的连贯。(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12期)
邢欣,白水振[5](2008)在《语篇衔接语的关联功能及语法化——以部分感观动词语法化构成的衔接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探讨语篇中的衔接语,并根据不同的衔接模式将衔接语分出了关联模式和信息模式结构,通过对不同模式里衔接语由关联模式逐步转化到信息模式的连续统分析,归纳出不同衔接语的语法化现象,特别是对感观动词语法化后构成的衔接语做了详尽的分析。(本文来源于《汉语学习》期刊2008年03期)
王永刚,田文杰,王宝丰[6](2007)在《语境·衔接·语篇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篇从语篇理解的角度出发,结合衔接理论和语境理论,提出语篇语境衔接的概念。它不但对衔接和语境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为提高语篇理解的效率提供了重要的理解方法。(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07年12期)
邢欣[7](2007)在《视角转换与语篇衔接语》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视角转换的角度探讨了语篇衔接语的构成。关于语篇衔接语的含义本文是指包含了关联功能的各种衔接词语,这些词语不属于语篇的信息内容和命题真值意义,而是辅助语篇形成关联,成为连贯性语篇。本文指出了衔接语的特征,对语篇的视角及转换做了阐述,由此构建了语篇中的语用语篇框架。(本文来源于《修辞学习》期刊2007年01期)
周巧红,李丹[8](2006)在《衔接语篇的英语修辞手段》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语言材料进行恰当调整的修辞具有衔接语篇的作用。英语修辞手段如押韵、同义词、反义词、排比、对偶、明喻、类比和引喻等主要通过语音模式、照应、词汇衔接和平行对称结构等方式衔接语篇的上下文、强化语篇的连贯性。(本文来源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徐健[9](2004)在《衔接、语篇组织和连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探讨衔接、语篇组织和连贯的本质,以及叁者在语篇生成和理解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自从Halliday和Hasan合着的《英语中的衔接》一书出版以来,语言学家尤其是语篇分析学家们对衔接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果的研究(Hoey 1991;Martin 1992;McCarthy & Carter 1994;Widdowson 1978;Brown & Yule 1983;胡壮麟1994;孙玉1997;张德禄2000,2001;张德禄、刘汝山2003;朱永生1995,1996,1997a,1997b;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2001;徐玉臣1996;2003a,2003b,左岩1995等)。但是几乎所有的讨论都围绕衔接与连贯的关系展开。我们认为,Halliday和Hasan衔接理论中语篇组织(texture)这一重要概念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衔接理论的批评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语篇组织这一概念的忽视或曲解。在Halliday看来,衔接只是语篇组织的一个方面,它与主位结构以及信息结构共同作用形成语篇的语篇组织。换言之,Halliday关注的是衔接与语篇组织之间而不是衔接与连贯之间的关系。这也许是Halliday在他的衔接理论中只明确定义语篇组织而没有给连贯一个具体定义的原因。 在《英语中的衔接》一书中,Halliday & Hasan指出“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是指存在于语篇内部的、使其成为语篇的意义关系”;“衔接是指[语篇中]存在的把其中某成分与上文联系起来的一切可能性”。为了澄清这一概念的内涵,他们又作了如下的阐述:“有一种意义关系对语篇特征至关重要,就是语篇中某个成分的解释要参照另一成分。衔接正是关系到语篇成分的意义是如何解释的。只要话语中的一个成分的解释要参照话语中的其他成分,就产生了衔接。”可以看出,Halliday & Hasan认为语篇衔接在本质上是一种存在于语篇内部的语义关系。他们还特别强调《英语中的衔接》关心的是英语语篇所特有的语言因素,但不包括情景特征(situational properties)(Halliday and Hasan,1976:20-21)。对Halliday衔接理论提出批评的语言学家们对于这一点似乎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于Halliday衔接理论的诸多批评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该理论确实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我们试图从两个方面对这一理论作出完善。第一,我们认为衔接机制应该考虑语篇的情景因素,因此语篇内部的意义联系的范围应该拓展从而把凭借语用意义而建立的联系也包括在内。第二,Halliday认为衔接手段是非结构性的语言手段,但我们认为这些衔接手段构成了若干语篇语义结构,包括身份确定(identification)、磋商(negotiation)、连接(coniunction)以及概念(ideation)四个组成部分。 我们还探讨语篇特征的另外两个构成成分,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 在肯定Halliday主位选择时语篇发展的作用的同时,我们注意到他对述位的语篇功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Dane蓉的主位推进理论更好揭示了主位和述位所具有的语篇功能.并借助于Thompson对主位功能的细分,完善了Dane亏的主位推进理论。 关于信息分布的语篇功能,我们首先肯定Halliday把主位与旧信息以及述位与旧信息区分开来的正确性。但同时指出,新旧信息的区分取决于多方面因素,远比Halliday所阐述的情况复杂,我们提出了二分法,即区分两类新旧信.息,新信息有语篇新信息(Diseourse书ew)和听者新信息(Hearer一New),旧信息有语篇旧信息(oiseourse一old)和听者旧信息(H eare卜old).有些信息对于语篇而言是新信.息,但对于听话人未必如此。具体地说,旧信息是说话人讲话时认为听话人已知的信息,这种信息不一定存在于语篇之中,而新信息则为讲话人想要传递给听话人的信息,语篇中已经出现的信息说话人仍然有可能把它作为新信息传递给听话人。 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街接共同作用形成了语篇的语篇组织。我们认为,语篇特征是语篇的语言特征,但是具备了语篇组织的语篇,对于听者和读者未必是连贯的。这一点可以从认知的角度作出解释。 一个语篇对于一位接受者来说是否连贯取决于他的认知能力。如果他能够想象出语篇发生的语境,那么这一语篇对于他来说就有意义,因此是连贯的。然而,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经历和背景,因此语篇内部的联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有意义的或者说是连贯,但对于另外一个人来说则有可能是不连贯的。这一点我们从认知模式的角度作出了解释。 总之,Halliday的街接理论更多地关注的是语篇本身的语言特征,而对于连贯概念的探讨则必须超越语言系统本身,涉及到人类的认知领域。(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4-03-01)
余清秀[10](2003)在《语篇衔接语与阅读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衔接理论在国外的外语和二语阅读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衔接理论认为语篇衔接语是指那些标示语篇中各种逻辑连接关系,决定语篇关合相因的词语,是语篇的“筋节”,对语篇结构、作者态度起标示作用。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理解是读者与语篇相互作用再创语篇意义的复杂的、积极的认知过程。读者利用作者提供的线索,积极推测作者的谋篇策略和其所要传达的信息。 因此,正确地把握语篇衔接语,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谋篇策略,勾勒语篇宏观结构,从整体上把握语篇,从逻辑上预测后续部分的语义,从而正确理解语篇,了解作者意图。因此,语篇衔接词在阅读理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外语界对语篇衔接词与阅读的研究较多,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但还没有把语篇衔接语引入阅读策略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旨在揭示语篇衔接语与英语阅读理解之间的关系,以证明有意识地利用语篇衔接语来阅读不失为一种重要的阅读策略。 本研究首先对7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阅读策略、语篇衔接语等知识的问卷调查和阅读测试,其结果分别作为阅读策略、语篇衔接语认知水平和阅读水平数据,在对受试进行语篇衔接语训练一个月后,进行了第二次阅读测试,通过使用描述性统计、皮尔逊相关关系、t-检验等手段对以上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1)学生在阅读中对宏观阅读策略的认知和运用高于微观阅读策略。2)宏观阅读策略的认知水平与英语阅读理解呈正相关且关系紧密,对宏观阅读策略认知高的,阅读理解成绩较好。3)学生对语篇衔接语描述性的知识有所了解,但运用不够;对语篇衔接语认知程度越高,在阅读中运用越好的,其阅读理解水平越高,成绩越好。4)在阅读中有意识地利用语篇衔接语来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理解水平。(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3-04-01)
语篇衔接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隐性衔接语篇连贯指的是不含显性衔接手段,如替代,省略,重复等,实现语义连贯的语篇。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隐性衔接语篇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表征,是人类对认识世界的经验总结从语言上的反应。理想化认识模型(ICM)是人们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它具有关联性、选择性、典型性,体验性等特征。正是因为人类对认知世界的体验,形成各种认知模型(CM),而认知模型(CM)稳定而有规律,具有典型性特征。在认知过程中,各种认知模型(CM)之间的互相关联与相互选择,正好为人们解读隐性衔接语篇提供了认知上的新视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篇衔接语论文参考文献
[1].谢雨霏.英语经济合同文本的显性与隐性衔接:语篇功能视角[D].重庆师范大学.2017
[2].吴爱.基于ICM理论的隐性衔接语篇连贯解读[J].叁明学院学报.2012
[3].刘建鹏,杨炳钧.图型缺省的认知性衔接:语篇语义连贯的机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
[4].吴爱.图示理论对隐性衔接语篇连贯的解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
[5].邢欣,白水振.语篇衔接语的关联功能及语法化——以部分感观动词语法化构成的衔接语为例[J].汉语学习.2008
[6].王永刚,田文杰,王宝丰.语境·衔接·语篇理解[J].社科纵横.2007
[7].邢欣.视角转换与语篇衔接语[J].修辞学习.2007
[8].周巧红,李丹.衔接语篇的英语修辞手段[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
[9].徐健.衔接、语篇组织和连贯[D].复旦大学.2004
[10].余清秀.语篇衔接语与阅读理解[D].西南交通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