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作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作品,结构,舒伯特,中国,贝多芬,钢琴,调式。
作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胜男,零静霜[1](2019)在《贝多芬《第十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作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贝多芬是主调音乐的集大成者。其叁十二首奏鸣曲在主调音乐中拔得头筹,本文针对其中第十六首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以及音乐特征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作品,在演奏时更细致地把握作品。(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9年35期)
王志红,常旭青[2](2020)在《密语世界里的创伤叙事——严歌苓作品《密语者》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创伤是一个现代性话题。严歌苓的中篇小说《密语者》采用密语叙事和现实叙事交替进行的叙事策略,再现了创伤性事件和创伤主体的创伤后反应。密语叙事和现实叙事交替进行的叙事策略一方面为创伤主体找到了恰切的言说与倾诉的语言和途径,另一方面实现了创伤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沟通与对话。但严歌苓显然对弗洛伊德的必然性因果链条心存质疑,因此创伤一旦得以完整呈现,她便果断结束了这场创伤叙事,为创伤主体留了一个开放性结局。这一叙事风格体现了创伤的偶然性与断裂性特征,与当前社会形态多样化亦相吻合。(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20年01期)
杜庆敏[3](2019)在《浅谈如何从结构上对新闻视听作品进行研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结构为基础,对新闻视听作品进行研究与分析。先明确出新闻视听作品结构的作用与意义,并从新闻视听作品的结构类型进行总结,通过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明确了从结构上针对新闻视听作品进行研究的标准,进而为新闻视听作品的完善提供有力支持。(本文来源于《科技传播》期刊2019年23期)
曹子刚[4](2019)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儿童文学作品的运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儿童文学作品的运用优势进行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选择儿童文学作品,丰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础知识,提升小学生的精神素质修养,为学生们的终身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学周刊》期刊2019年35期)
严历,高长[5](2019)在《中学优质英语微课元素分析及优化路径——基于中国微课大赛获奖作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针对优质微课有多种评价指标,如"中国微课大赛评审标准""中国外语微课大赛作品评审标准""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评审规则"等。综合分析当前众多微课评价标准,其不足之处包括:指标描述较为笼统,立足于不同学科、课型、制作方式的评价标准亟待丰富,评价主体单一。有学者指出,微课的评价标准应从教育性、技术性和应用效果叁方面通盘考虑(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2014)。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英语微课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微课的独特之处,体现在:教学目标以英(本文来源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期刊2019年12期)
郝思嘉[6](2019)在《舒伯特长笛作品《序曲与变奏》的音乐分析与演奏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舒伯特长笛作品《序曲与变奏》D.802是长笛曲目中颇具份量的作品之一,是以他的声乐套曲《美丽的模仿少女》中的主题而创作。舒伯特被誉为"艺术歌王",但他在器乐作品的创作上也毫不逊色。不拘泥于那时长笛乐器制作未发展成熟的背景,这首曲目包含的精准技法与巧妙构思,成为代表十九世纪上半叶长笛的重要曲目。(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9年22期)
张谊[7](2019)在《简谈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教学中调式思维的拓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调式是非常重要的音乐表现手法,是音高的组织性的主要现象之一。维也纳古典乐派为主要代表的西方技术理论定型成熟时期,确立了以大小调体系为核心的调式理论,但在分析实践中,所涉及的作品调式是极其多样的,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中,音乐创作在调式材料的选择上也会有不同倾向。对于调式的多样性在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教学中,几乎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种多样性可以表现为单一调式,但更多的是以交替手法来体现。(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9年22期)
吴沐潇[8](2019)在《分析钢琴伴奏在中国合唱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力及风格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钢琴素有"乐器之王"的美称,其宽广的音域几乎囊括了乐音体系中的全部乐音,表现力极为丰富。因而在伴奏的乐器中,钢琴无疑是许多乐曲创作中的首选乐器,也是唯一能够代替管弦乐队为合唱伴奏的乐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音乐发展历史悠久,但是钢琴作为西方乐器被应用到我国的音乐中也只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并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钢琴作为合唱作品最常用的伴奏乐器,一直以来都是不可或缺的,无可替代的。本文就中国合唱作品中钢琴伴奏的艺术表现力及风格变迁进行分析,希望能够给音乐工作从业者以及爱好者提供一些借鉴。(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9年33期)
王宇[9](2019)在《从伦理批评视野分析影视作品《白鹿原》》一文中研究指出伦理批评作为一种特色的艺术分析方法,通过伦理批评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影视作品的人物价值观、道德观等。自从《白鹿原》影视作品上映以来,其吸引了许多观众,同时该影视作品中的乡土伦理、情感伦理等,也深受大众的指责。特别是作品中的田小娥似乎已经成为观众伦理指责的典型,本文从伦理批评角度出发,结合伦理批评理论来分析影视作品《白鹿原》,具有良好的艺术价值。(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3期)
高天瑞[10](2019)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现实意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主要是将民族救亡以及对于个体的解放作为其主题,对于我国社会文学的发展以及民族精神的构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的中国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伴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以及人们的审美变化,许多经典作品能对下一部作品的形成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本身具备着相当大的艺术性与内涵性,展现出中华民族在历史洪流之中的精神价值以及文化内涵。尽管时代在不停地变革,但是这些现代文学经典作品之中所包含的精神诉求、内涵以及文化价值等,都展现出极大的价值性与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3期)
作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创伤是一个现代性话题。严歌苓的中篇小说《密语者》采用密语叙事和现实叙事交替进行的叙事策略,再现了创伤性事件和创伤主体的创伤后反应。密语叙事和现实叙事交替进行的叙事策略一方面为创伤主体找到了恰切的言说与倾诉的语言和途径,另一方面实现了创伤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沟通与对话。但严歌苓显然对弗洛伊德的必然性因果链条心存质疑,因此创伤一旦得以完整呈现,她便果断结束了这场创伤叙事,为创伤主体留了一个开放性结局。这一叙事风格体现了创伤的偶然性与断裂性特征,与当前社会形态多样化亦相吻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作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李胜男,零静霜.贝多芬《第十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作品分析[J].艺术品鉴.2019
[2].王志红,常旭青.密语世界里的创伤叙事——严歌苓作品《密语者》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3].杜庆敏.浅谈如何从结构上对新闻视听作品进行研究分析[J].科技传播.2019
[4].曹子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儿童文学作品的运用分析[J].学周刊.2019
[5].严历,高长.中学优质英语微课元素分析及优化路径——基于中国微课大赛获奖作品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9
[6].郝思嘉.舒伯特长笛作品《序曲与变奏》的音乐分析与演奏诠释[J].北方音乐.2019
[7].张谊.简谈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教学中调式思维的拓展[J].北方音乐.2019
[8].吴沐潇.分析钢琴伴奏在中国合唱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力及风格演变[J].艺术品鉴.2019
[9].王宇.从伦理批评视野分析影视作品《白鹿原》[J].青年文学家.2019
[10].高天瑞.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现实意义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