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混合物等效密度法解题(论文文献综述)
贺向丽[1](2006)在《高混凝土坝抗震分析中远域能量逸散时域模拟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结构周围的土体通常是半无限介质,对静荷载下土与结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时,荷载对远离结构的土体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可在离结构较远处引入虚拟边界,截取有限区域内的土体进行模拟,把问题直接转化为由结构和有限土体组成的体系的分析。但在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分析中,由于虚拟边界会把由结构辐射出来的波反射回已被截取出来的有限土体中,使波无法透过虚拟边界而辐射至无穷远处,即无法满足辐射条件,因而不能简单地截取有限土体进行分析。为此许多学者提出了多种人工边界以解决有限截取模型边界上波的反射问题,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粘性边界、旁轴近似边界、叠加边界、透射边界和粘—弹性边界等。但是这些边界条件大多存在着边界稳定性和大角度入射的问题。 对于水利工程中的高混凝土坝,抗震分析多采用传统的无质量地基固定边界模型,没有考虑到地基的辐射阻尼作用以及波动的不均匀输入。为了克服传统方法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了寻找一种简单有效、能够消除边界反射影响的时域有限元方法,本文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1.对现今比较常用的3种时域人工边界条件:粘性边界、透射边界和粘—弹性边界条件进行了尺寸效应比较和研究,得出了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每种边界与所考察点的最小距离,即粘性边界为1.5倍波源尺寸,粘—弹性边界为0.75倍波源尺寸,透射边界为1倍波源尺寸。 2.针对地震积分速度时程和位移时程存在的基线漂移问题,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时域校正方法。 3.将粘—弹性边界条件与隐式有限元相结合,并将其应用于水利工程中重力坝和拱坝的抗震分析中。 4.基于远置人工边界原理,结合非协调网格法,提出一种能考虑到远域能量逸散效应的时域有限元计算方法——逐步扩大网格法,并提出了相适用的波动输入方法。采用逐步扩大网格法大大减少了计算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避开了一般人工边界存在的稳定性和大角度入射的问题,从而也可以用于其他人工边界的检验工作。并将逐步扩大网格法应用于重力坝和乌东德拱坝的抗震分析中。 5.由于两相介质波动方程比较复杂,一般情况存在三种波(P1、P2、S),且P1和P2波相互耦合,所以两相介质中人工边界的建立和应用的研究要相对困难的多。本文基于Biot方程u—p格式的饱和介质动力有限元方程,将逐步扩大网格法应用于饱和无限地基的动力分析中。最后将淤砂作为饱和介质处理,建立了一套重力坝—库水—淤砂—地基动力分析模型。
杨子松[2](2006)在《准饱和土地基上基础的竖向振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混合物理论,针对准饱和土地基的特点,考虑了流体的可压缩性,土体和流体的惯性及水土之间的耦合作用,运用Hankel变换技术求解准饱和土体的动力控制方程,然后按混合边值条件建立起对偶积分方程,并将其化为易于数值计算的第二类Fredholm积分方程,分别研究了准饱和土半空间地基、上覆单相弹性层的准饱和土地基上刚性、弹性基础的竖向振动特性。 本文对若干算例进行了数值计算,给出了不同饱和度以及其他相关参数改变下地基的动力柔度系数、基础的无量纲位移幅值随无量纲频率的变化规律。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饱和度对弹性地基上刚性、弹性基础的竖向振动都有较大的影响,饱和度的微小变化都会引起竖向振动的较大变化。其他参数的变化对其影响较饱和度为弱。
周世良[3](2005)在《格栅加筋土挡墙结构特性及破坏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筋土挡墙是由面板、填料、筋材等组成的复合结构,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公路、水运、水利、铁路等各类土建工程的支挡结构中,取得了极为广泛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于加筋土挡墙结构特性和破坏机理的研究,各组成成分各自的工程力学特性以及它们在不同工况下的相互作用特征研究是关键。尽管各国工程界和学术界不断通过各种手段,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这些关键问题远没有被研究清楚,有的甚至还十分模糊。加筋土挡墙传统的分析方法建立在加筋土体极限平衡理论基础上,无法将结构的强度和变形统一考虑,无法计算面板位移和填土沉降等。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加筋土结构有限元分析将结构变形协调与力的平衡结合起来,使某些复杂的性质及过程的模拟成为可能,但至今为止加筋土挡墙结构特性的数值分析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如考虑动力荷载作用较少,一般都不考虑水的作用,或仅将水作为一种外部荷载以静止水压力的形式作用在结构上。由于理论上的缺陷,在目前的加筋土挡墙结构设计中,同样没有考虑动荷载及水与筋土复合体的相互作用,使加筋土挡墙在工程应用中出现种种问题,如变形过大,甚至破坏。工程中的土体通常以饱和或非饱和状态存在,是固-液-气多相复合体,是一种典型的多孔介质。土体颗粒组成的孔隙结构构成可变形骨架,以变形为其运动学特征;流体充满互相连通的孔隙,以流动为特征。因此,实际的岩土工程问题都是典型的流固耦合问题。然而将土体视为多孔介质,利用混合物理论、多场耦合理论对加筋土挡墙的结构特性及破坏机理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尚未开展,这必然会影响加筋土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加筋土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文在分析加筋土挡墙国内外研究动态及两相多孔介质流固耦合作用分析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试验、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开展台阶式格栅加筋土挡墙结构特性和破坏机理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⑴对加筋土理论研究中普遍关心的筋—土相互作用机制和加筋土的分析理论等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对加筋土挡墙结构稳定性分析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的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根据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的结构特点,对其进行了强度特性分析,提出了土工格栅不仅可以提高加筋土体的内聚力而且可以增大其内摩擦角的重要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推导,得到了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拉断破坏和粘着破坏时的承载力。⑵阐明了影响加筋土挡墙结构特性的主要因素。分析讨论了土体的变形特性
沈选举[4](2005)在《管式干燥气固两相流的相似性原理及耦合数值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气固两相流理论、计算流体动力学和流动相似等方法,对高温管式膨胀系统的气固两相流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某企业已成功生产了应用于某卷烟厂2400kg/h的高温管道式膨胀设备,目前拟自主研制6400kg/h高温管道式膨胀设备及系列产品。前人根据研究问题的实际工况,对2400kg/h高温管式膨胀设备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和2400kg/h高温管式膨胀设备的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但是6400kg/h高温管道式膨胀设备在结构上不能采用传统类比放样的办法进行设计,必须借助于相似理论设计其结构。 高温管式膨胀系统内的湍流流场非常复杂,对其进行数值模拟非常必要,本文根据所研究对象工作的物理环境(热、流场),综合考虑气固两相流理论、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确定其影响的主要因素,建立了数学模型和控制方程。应用ANSYS/FLOTRAN软件,利用相似理论根据2400kg/h的高温管道式膨胀设备的模型建立6400kg/h的高温管道式膨胀设备的数学模型,并利用反复试算分析得出的高温气体以及烟丝混合气体两种介质的物性参数,对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计算对高温管式膨胀系统的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分析,得出内流场的温度、速度、压力及气固两相的分布,利用ANSYS软件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从各个方面对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并和2400kg/h的高温管道式膨胀设备的模拟的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其模型的合理性。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多种结构形式的高温管式膨胀设备的几何模型,对它们进行分析和结果比较,得出较为理想的结构。 结果表明,本课题对高温管道式膨胀系统的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基本能够真实地反映出高温管式膨胀设备对烟丝的整个处理过程,本文的理论研究方法、数值模拟计算方法是正确可靠的。 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工程问题中的流动与传热过程进行计算分析是一种十分经济有效的方法。该研究成果为该产品的进一步开发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气固两相流动的研究提供了手段,还为数值模拟技术在该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和推广打下了基础。
景宏君[5](2004)在《振动压实与黄土高路堤沉降变形》文中研究指明路基的沉降变形与路基中的应力、应变、强度和稳定性等有关。对于公路、铁路等路基而言,还与填土速度、压实方法以及压实机具的使用等有关。在路基压实机具的使用方面,国内外较常采用振动压路机进行压实。目前国内外对路基土体的沉降变形从固结理论方面做了大量的推导,但仍还没有对振动压实过程中和振动压实作用后的土体沉降变形规律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从工程实践来看,振动压实机具的选取及使用,无不与路基土体的沉降变形有密切联系。在压实过程中,振动压实机具的频率、行走速度,振动压实时间等都影响着路基土体的固结变形。因此,正确掌握振动压实机具与路基沉降变形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功效、减小功耗,达到进一步减小路基沉降变形的目的。 本文首先从振动压路机的性能出发,基于现今关于振动压路机设计理论,假设被压土体为弹性体和弹塑性体,利用工程波动理论,求出在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土体刚度系数和阻尼系数,并推导出相对应的弹性波和弹塑性波的传播方程、应力(位移)响应方程。 其次,将路基填土视为非饱和土,基于非饱和土相关理论,推导出振动荷载作用后的非饱和土三维固结方程,并编制了便于应用研究的非饱和土三维沉降变形程序。 第三,通过非饱和土固结数值计算表明,对于非饱和黄土,在瞬时加载后,其表层沉降变形可分为瞬时沉降(起始沉降)和由于土体中的孔隙压力(主要为孔隙气压力)消散引起的土体固结沉降两部分,但前者为主要变形。 第四,以高69m的黄土高路堤为研究载体,利用离心模型试验和非饱和土三维数值解析解,得出:①黄土高路堤经振动压实后,在自重荷载作用下路基沉降变形呈现“凹盆”形,即在路中轴沉降最大,路肩两侧较小,在路堤高1/3~2/3处呈向外“挤出”趋势;②应力的变化与位移变化趋势等同,即应力变化为向下、向内增加,最大剪应力出现在边坡坡脚处、地基某一深度及与坡脚连接的地基中。 第五,从振动压路机与土体固结变形关系的角度出发,得出:①从性能方面而言,同质量的振动压路机比静作用压路机的压实效果好、生产率高、压实作用区范围大、碾压均匀、稳定性好、沉降变形小、应用广泛的特点;②振动速度、振动压实遍数与土体压实度有密切关系;③在土体振动压实过程中,适当加大振动压路机吨位有利于土体的振动压实;④适当增加频率或振幅可以提高振动深度,增大压实效果,一般振动频率为30一45Hz范围。 最后,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结果和非饱和土三维数值解析解,得出振动压实与黄土高路堤沉降变形的关系规律,同时从振动压实的角度出发,对高路堤应力、位移变化剧烈处提出应做特殊处理的建议和措施,如提高土体密实度、加固路堤边坡等。
傅磊[6](2000)在《散料的流动性及其在弯管中气力输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了散料的流动性及其在弯管中气力输送气固两相流这一散料气力输送领域里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Jenike共轴理论正广泛应用在散料的存储和运输设备的设计和计算之中,但该理论未得到试验验证。本文有针对性地研究了散料的物性参数以及内摩擦角、壁面摩擦角、安息角,并用示踪法进行了颗粒在筒仓内的流线和等时线的流型试验。研究了散料在锥体料斗内流动时流量与出口直径的关系、流量与散料高度的关系。着重对Jenike共轴理论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有些散料与Jenike共轴理论符合较好,而有些散料与之偏差较大。指出了Jenike共轴理论具有某些局限性。此外,试验结果还表明锥体料斗出口直径的大小对散料相对速度分布没有明显的影响,壁面摩擦角对散料的最大主应变率方向的影响要大于内摩擦角对其的影响。 散料气力输送属两相流,与单相流相比,问题要复杂得多。本文分别从单颗粒在无界流场中的绕流、颗粒的速度松弛及气固两相流三方面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 在研究气固两相流动的非平衡特性时,运用了松弛的概念。给出了单颗粒和颗粒群速度松弛的物理意义,并就单颗粒和颗粒群受力情况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讨论了单颗粒阻力系数与颗粒群阻力系数的关系。分析了球形颗粒重力沉降以及球形颗粒在任意流动中的运动情况。 文中应用流体力学理论,以原始变量的N—S方程为基本方程,对其进行高斯滤波,建立了球形颗粒在气流中的控制方程。在空间上采用标准的三阶精度的Galerkin有限元离散,在时间上采用有限差分法的离散方法,并结合湍流大涡模拟对球形颗粒在气流中的绕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先以雷诺数Re=400进行数值计算,得到的颗粒的升力系数Cf、平均阻力系数CD及斯特劳哈数St与实验数据都很吻合,验证了程序的可靠性。在计算不同Re数下球形颗粒阻力系数时,得到的计算结果较己有文献的结果更接近实验值,而且扩大了己有的计算范围。在对Re=8650和10900进行的数值模拟中,得到的颗粒的升力系数Cf与Dhodapkar的实验数据吻合很好,并得到了颗粒周围的速度场和压强场变化过程的重要信息。这些对颗粒在流场中的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一 气力输送系统中,对弯管段的研究是一个难点和重点。本文在进行气力输送弯管段的数值模拟中,结合气固两相流连续介质理论和运动学理论,充分考虑了界面的质量、动量、能量湍流输运,从两相湍流瞬时局部场方程入手,对其进行空间平均,得到了气固两相湍流宏观平均变量的场方程。分析了附加应力和湍流应力在气固两相流中的作用,建立了管道气固两相流动两流体模型。在弯管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中,针对水泥在圆弧弯管中的气力输送气固两相流动三种工况,应用有限元方法进行空间离散,采用三步时间分裂算法并结合大涡模拟亚格子湍流应力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得“到了颗粒在弯管中的浓度分布,以及速度矢量场、压强场的变化过程的重要信息。为了考证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对水泥在圆弧弯管中的气力输送气固两相流动采用了等速取样和等截面法进行了三种工况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竖直上升弯管出口颗粒浓度在弯管外侧脊线附近颗粒浓度特别高,其余部分相对比较均匀且浓度较低。竖直上升弯管出口截面浓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对其后竖直上升段内浓度分布的影响距离较长。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吻合,说明本文的数学模型是正确的,数值计算是成功的,为散料在弯管中的气力输送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计算和工程实际应用提供了依据。
蒋天容[7](2000)在《用混合物等效密度法解题》文中研究指明 对一种物质,其密度定义为ρ=m/V,是一个只与物质种类有关的物理量.对于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所组成的混和物,我们同样也可定义混合物的等效密度
二、用混合物等效密度法解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混合物等效密度法解题(论文提纲范文)
(1)高混凝土坝抗震分析中远域能量逸散时域模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综述 |
1.3 无限地基中波动的数值模拟研究综述 |
1.4 饱和介质波动理论研究综述 |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常用动力人工边界研究 |
2.1 基本波动理论 |
2.2 常用动力人工边界介绍 |
2.3 几种人工边界尺寸效应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波动输入机制及地震波数据的处理 |
3.1 地震动输入机制 |
3.2 人工边界上的波动输入 |
3.3 地震波数据的处理 |
3.4 一套简便的地震信号时域模拟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粘—弹性人工边界在混凝土坝动力分析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程序验证 |
4.3 粘—弹性人工边界在重力坝动力分析中的应用 |
4.4 粘—弹性人工边界在拱坝动力分析中的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无限域波动问题的逐步扩大网格法 |
5.1 引言 |
5.2 逐步扩大网格法 |
5.3 波源问题算例 |
5.4 波动输入方法 |
5.5 采用逐步扩大网格法求解重力坝地震响应问题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金沙江乌东德拱坝预可研阶段抗震研究 |
6.1 引言 |
6.2 工程概况及基本计算参数 |
6.3 静力计算成果分析 |
6.4 动力计算成果分析 |
6.5 静—动组合计算成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逐步扩大网格法的饱和无限地基的动力分析研究 |
7.1 引言 |
7.2 饱和介质的动力平衡方程以及有限元离散 |
7.3 逐步扩大网格法在饱和介质动力问题中的应用 |
7.4 算例 |
7.5 重力坝—库水—淤砂—地基体系的地震响应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8.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准饱和土地基上基础的竖向振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混合物理论 |
1.2.1 混合物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多孔介质混合物理论 |
1.3 地基—基础动力响应问题 |
1.3.1 多孔介质的动力响应 |
1.3.2 地基上薄板基础的动力响应问题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准饱和土本构模型的建立 |
2.1.流体—固体混合物理论 |
2.1.1 运动方程 |
2.1.2 质量平衡方程 |
2.1.3 动量守恒方程 |
2.2 非饱和土混合物理论 |
2.2.1 基本方程 |
2.2.2 平衡方程 |
2.2.3 连续方程 |
2.2.4 控制方程 |
2.3 准饱和土混合物理论 |
第三章 准饱和地基上刚性薄板的动力响应 |
3.1 准饱和土半空间轴对称稳态动力响应 |
3.2 准饱和土半空间上刚性圆形薄板的动力响应 |
3.2.1 算例分析 |
3.2.2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准饱和地基上弹性薄板的动力响应 |
4.1 理论推导 |
4.2 算例分析 |
4.3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上覆单相弹性层的准饱和土地基上刚、弹性薄板的动力响应 |
5.1 理论推导 |
5.2 算例分析 |
5.3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2 本文的不足与设想 |
附录一 计算程序 |
附录二 Mathematica软件简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格栅加筋土挡墙结构特性及破坏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插图及附表清单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加筋土挡墙国内外应用及研究进展 |
1.2.1 加筋土挡墙的研究历程 |
1.2.2 加筋土挡墙的试验研究 |
1.2.3 加筋土挡墙的设计理论研究 |
1.2.4 加筋土挡墙技术交流及工程应用 |
1.3 多孔介质理论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加筋土基本理论及加筋土挡墙稳定性分析方法 |
2.1 引言 |
2.2 加筋土的基本原理 |
2.2.1 筋—土相互作用 |
2.2.2 加筋土分析理论 |
2.3 加筋土挡墙稳定性分析方法 |
2.3.1 内部稳定性分析方法 |
2.3.2 外部稳定性分析方法 |
2.4 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强度特性及承载力 |
2.4.1 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强度特性 |
2.4.2 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承载力分析 |
2.5 小结 |
3 土体及筋土复合材料本构模型 |
3.1 引言 |
3.2 土体的变形特性 |
3.3 土体的本构模型 |
3.3.1 土体的弹性本构模型 |
2.3.2 土体的弹塑性本构模型 |
3.4 筋土复合材料的本构模型 |
3.4.1 应变相容概念 |
3.4.2 自洽方法 |
3.4.3 筋土复合材料的弹性性能和屈服准则 |
3.5 小结 |
4 土工格栅材料特性及加筋土挡墙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土工格栅材料特性测试 |
4.2.1 不同荷载作用下筋带的变形观测 |
4.2.2 筋带的应力—应变关系 |
4.3 现场试验 |
4.3.1 土压力测试 |
4.3.2 筋带拉力测试 |
4.3.3 墙面变形测试 |
4.4 模型试验 |
4.4.1 土压力测试 |
4.4.2 筋带拉力测试 |
4.4.3 墙面变形测试 |
4.5 小结 |
5 格栅加筋土挡墙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
5.1 引言 |
5.2 岩土工程数值分析方法概述 |
5.3 有限元分析方法 |
5.3.1 有限元系统平衡方程 |
5.3.2 直接积分法 |
5.3.3 振型叠加法 |
5.4 弹塑性有限元动态分析程序设计 |
5.4.1 程序的功能和结构 |
5.4.2 程序设计中的若干问题 |
5.5 格栅加筋土挡墙弹塑性有限元动态分析 |
5.5.1 有限元网格划分 |
5.5.2 计算参数确定 |
5.5.3 计算结果分析 |
5.5.4 台阶式格栅加筋土挡墙设计方法研究 |
5.6 小结 |
6 饱水格栅加筋土挡墙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
6.1 引言 |
6.2 基于混合物理论的多孔介质理论 |
6.2.1 体积分数概念 |
6.2.2 运动学 |
6.2.3 平衡方程 |
6.2.4 熵不等式 |
6.3 液饱和两相多孔介质模型 |
6.4 液饱和多孔介质弹塑性有限元动态分析方法 |
6.4.1 控制方程 |
6.4.2 有限元平衡方程的建立 |
6.4.3 有限元平衡方程的求解 |
6.5 饱水格栅加筋土挡墙弹塑性有限元动态分析 |
6.5.1 有限元网格划分 |
6.5.2 计算参数确定 |
6.5.3 计算结果分析 |
6.6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4)管式干燥气固两相流的相似性原理及耦合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相关技术背景及发展现状 |
1.2.1 两相流的研究现状 |
1.2.2 计算流体力学的研究现状 |
1.2.3 气固两相流的研究现状及其数值模拟 |
1.3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及意义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气固两相流的流动特性 |
2.1 基本概念 |
2.1.1 气固两相浓度 |
2.1.2 气固两相流密度 |
2.1.3 气固两相流的粘度 |
2.1.4 气固两相流的比热和导热系数 |
2.2 气固两相流动颗粒的动量输运过程及受力分析 |
2.2.1 颗粒运动时的稳态气动阻力 |
2.2.2 重力和浮力 |
2.2.3 压力梯度力 |
2.2.4 虚假质量力 |
2.2.5 Magnus升力 |
2.2.6 Saffman升力 |
2.2.7 热咏力 |
第三章 流动相似理论 |
3.1 力学相似 |
3.1.1 几何相似 |
3.1.2 运动相似 |
3.1.3 动力相似 |
3.1.4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相似 |
3.2 相似准则 |
3.2.1 雷诺准则 |
3.2.2 弗劳德准则 |
3.2.3 欧拉准则 |
3.2.4 韦伯准则 |
3.2.5 柯西准则 |
第四章 计算模型的建立及数值模拟 |
4.1 问题描述 |
4.2 滑移-扩散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其控制方程 |
4.3 分析计算 |
4.3.1 几何模型建立 |
4.3.2 有限元网格生成 |
4.3.3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引入 |
4.3.4 多组分疏运分析 |
4.3.5 求解计算 |
4.4 求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第五章 计算结果分析 |
5.1 温度分析 |
5.2 流场速度分析 |
5.3 流场压力分析 |
5.4 烟丝分布分析 |
第六章 结构优化 |
6.1 几何模型 |
6.2 计算结果 |
6.2.1 烟丝分布 |
6.2.2 温度分布 |
6.2.3 速度分布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振动压实与黄土高路堤沉降变形(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静态压实研究 |
1.2.2 振动压实研究 |
1.2.3 黄土的特性研究 |
1.2.4 路堤沉降变形研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振动压路机--土”振动系统 |
2.1 压实概述 |
2.1.1 压实的物理过程 |
2.1.2 压实方法分类 |
2.1.3 不同压实机械的压实效果比较和应用范围 |
2.2 振动压路机的特性 |
2.2.1 振动压实机理 |
2.2.2 振动压路机的性能特点 |
2.3 与振动压路机有关的土体参数 |
2.3.1 土体参数分类 |
2.3.2 土体参数确定 |
2.4 振动压路机的动力分析 |
2.4.1 两自由度系统振动压路机的运动方程 |
2.4.2 振动压路机对地面作用力与土体参数的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振动作用下黄土高路堤土体固结规律 |
3.1 黄土的主要工程力学特性 |
3.1.1 黄土的压密变形特性 |
3.1.2 黄土的剪切强度特性 |
3.1.3 黄土的渗透特性 |
3.1.4 黄土的动力特性 |
3.2 振动作用下土体本构关系 |
3.2.1 被压土体为弹性体工况 |
3.2.2 被压土体为弹塑性体工况 |
3.3 振动作用对土体固结的影响 |
3.3.1 振动作用对被压材料剪应力τ的影响 |
3.3.2 振动作用对被压材料抗剪强度τ_f的影响 |
3.3.3 振动压路机工作参数对压实效果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黄土高路堤三维固结的数值解法 |
4.1 基本方程 |
4.1.1 基本假设 |
4.1.2 土体固结方程 |
4.2 固结方程的数值求解 |
4.2.1 有限元法求解 |
4.2.2 等参元分析 |
4.2.3 单元要素的离散化表达式 |
4.2.4 非饱和土三维固结有限元分析 |
4.2.5 非饱和土三维固结有限元求解过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振动压实后黄土高路堤变形特征 |
5.1 离心模型的设计 |
5.1.1 离心模型试验技术概述 |
5.1.2 离心模型试验设备简介 |
5.1.3 离心模型试验方案设计 |
5.2 离心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5.2.1 沉降变形特性 |
5.2.2 土中应力变化分析 |
5.3 黄土高路堤沉降变形的三维数值分析 |
5.3.1 研究载体概述 |
5.3.2 黄土高路堤固结规律 |
5.4 数值计算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5.4.1 结果对比分析 |
5.4.2 基于振动压实理论的高路堤变形减缓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6.3 进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致谢 |
(6)散料的流动性及其在弯管中气力输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 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气力输送系统介绍 |
1.3 国内外研究工作的前沿 |
1.4 文献综述及评述 |
1.5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二章 料仓内散料流动特性的研究 |
2.1 散料的物性试验 |
2.2 圆筒料仓重力场颗粒流型试验 |
2.3 锥体中散料流动速度分布试验 |
2.4 数值计算及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流场中颗粒受力的数值模拟 |
3.1 概述 |
3.2 流场中的数值模拟 |
3.3 控制方程 |
3.4 大涡模拟基本原理 |
3.5 三步有限元原理及计算步骤 |
3.6 有限元方程的解法 |
3.7 球形颗粒绕流的大涡模拟模型 |
3.8 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气固两相流动颗粒运动分析 |
4.1 单颗粒松弛过程 |
4.2 单颗粒阻力系数 |
4.3 单颗粒运动方程 |
4.4 颗粒的重力沉降 |
4.5 在任意流动中的颗粒 |
4.6 颗粒群的阻力 |
4.7 颗粒群的松弛过程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散料颗粒气固两相流理论分析 |
5.1 概 述 |
5.2 两相流的体积平均方程 |
5.3 两流体模型 |
5.4 两相湍流的本构关系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弯管中散料输送的试验研究 |
6.1 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
6.2 试验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弯管中散料输送的数值模拟 |
7.1 概 述 |
7.2 弯管气固两相流大涡模拟控制方程 |
7.3 控制方程的离散形式 |
7.4 有限元方程的解法 |
7.5 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致 谢 |
四、用混合物等效密度法解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混凝土坝抗震分析中远域能量逸散时域模拟方法研究[D]. 贺向丽. 河海大学, 2006(03)
- [2]准饱和土地基上基础的竖向振动分析[D]. 杨子松. 浙江大学, 2006(06)
- [3]格栅加筋土挡墙结构特性及破坏机理研究[D]. 周世良. 重庆大学, 2005(12)
- [4]管式干燥气固两相流的相似性原理及耦合数值模拟[D]. 沈选举. 昆明理工大学, 2005(08)
- [5]振动压实与黄土高路堤沉降变形[D]. 景宏君. 长安大学, 2004(01)
- [6]散料的流动性及其在弯管中气力输送的研究[D]. 傅磊. 大连理工大学, 2000(01)
- [7]用混合物等效密度法解题[J]. 蒋天容. 中学物理,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