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甫论文_张亮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王实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西厢记,元曲,模态,红娘,古道,听觉,民歌。

王实甫论文文献综述

张亮亮[1](2019)在《王实甫《西厢记》文本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元代着名戏曲家王实甫在继承唐宋诗词优美语言的基础上,结合元代民间生动的口语,创作出了流传百年的佳作——《西厢记》。该着作语言优美,塑造的艺术形象脍炙人口,同时开创了新的故事模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过因为舞台限制等因素,在情节关目处理上有些地方还不够严谨。(本文来源于《参花(下)》期刊2019年12期)

周凤恩[2](2019)在《多模态视角下王实甫《西厢记》日译本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厢记》全称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曲的代表作之一。《西厢记》流传至今,享有盛誉,其瑰丽的语言、生动的描写以及喜剧化的效果都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国际化,《西厢记》也被翻译成各种语言版本流传海外。而现如今戏剧的翻译一直呈现出案头文本和表演剧本的二元对立趋势,保留戏剧特征的翻译方法正逐渐成为大众所需。因此,在《西厢记》的翻译中如何能将元曲所包含的文化特点完整地保留下来自然也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虽然学者围绕着《西厢记》的文学价值与版本问题展开了诸多研究,但是本研究关注的《西厢记》译本研究相较于前两者来说还处于劣势。并且,现阶段译本研究多集中在中英之间,缺乏中日之间的研究。而日本学者例如盐谷温、公原民平、田中谦二等人都为元曲在日本的传播作出了贡献,这也证明了元曲在中日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因此笔者认为展开对于《西厢记》日译本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对元曲《西厢记》的日译本的考察中,本研究将目光放在近年来逐步发展的多模态分析方法上。根据以往的多模态研究,可以发现多模态可为文本提供更全面更客观的分析角度,适用于复杂的戏剧文本分析。笔者以收录于《戏曲集(上)》的王实甫《西厢记》日译部分(田中谦二译,平凡社,1970)为研究对象,从多模态视角进行了考察分析。首先梳理现阶段《西厢记》的译本以及多模态的相关先行研究,之后对多模态的理论框架进行了详细说明,并针对戏曲研究,将分析角度聚焦至视觉模态、听觉模态两个概念。笔者在视觉模态中分出再现意义、交流意义、构图意义,在听觉模态中分出声音时间、曲调发音、音质音色一共六个方向,于第叁章以《西厢记》译本中具体的例子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从分析中,探究出《西厢记》日译本在戏剧译本中重建多模态空间的过程。即:在视觉模态上,倾向于将各个部分的信息值串联,以勾画出原文画面。而这些信息值在文字中根据不同的侧重点判断会有不同的体现,包括动作、心理描写、颜色词、诗歌意象等。在听觉模态上则是注重整体的音律表达,再对细节进行选词。整体的音律表现在文字上,体现为上下左右句式对称,重复的排比增强气势,迭词的保留等。通过这些视听觉模态翻译上的处理从而达到向外界传达五彩斑斓的戏曲世界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期刊2019-06-03)

张天明[3](2019)在《鉴赏《长亭送别》四曲 领略“文采派”王实甫》一文中研究指出《长亭送别》节选自《西厢记》,是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的经典篇目。《西厢记》是元代大戏曲家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被郭沫若称为元代文学中"最完美","最绝世"的"女孩儿",被金圣叹称之为"千古妙文",赵景深甚至认为《西厢记》和《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其实《西厢记》深深的影响了《红楼梦》的成书,《红楼梦》中宝黛二人共读《西厢记》的情节,更是被人视为曹雪芹的"向经典致敬"。苏教版《长亭送别》节选前后四曲,被视为节选中的经典。《端正好》,《滚绣球》,《一煞》和《收尾》这四支曲子就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仔细欣赏、分析这四支曲子,(本文来源于《高考》期刊2019年14期)

张冠军[4](2019)在《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与王实甫《西厢记》语言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第叁本第二折为例,比较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和王实甫《西厢记》之异同,并分析两者之优劣。《金西厢》对《王西厢》第叁本第二折的改动约15处。不同类型计有:1.个别字词的改动。代词的改动最多,有主格化倾向。2.科介宾白的改动。多有抒情语改为叙事语之处。3.曲辞的改动。曲辞通俗化、简单化,韵味有所丧失。在人物性格的语言塑造方面,经过改动,莺莺成了一个传统的循规蹈矩的侯门千金,缺少追求幸福的主动性;张生失去了他幽默且狂态的性格。在事理逻辑方面,金圣叹对《西厢记》的纰漏予以修改,使《西厢记》在逻辑上更加统一。(本文来源于《品位经典》期刊2019年04期)

范扬[5](2019)在《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艺术品》期刊2019年03期)

马明喆[6](2019)在《论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中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典型代表,作品中红娘的形象,至今仍为经典角色。虽为配角,但作者却对她着墨甚多。红娘形象的成功塑造,不仅是崔张生成功结合的关键,也是这部剧仍为经典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于岚[7](2018)在《“愿天下有情人都终成眷属”——浅析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代杂剧的巅峰之作,和《红楼梦》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文艺中的双璧,它是一曲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颂歌。这个故事来自于唐代大诗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后经金代董解元创作《西厢记诸宫调》,再到王实甫的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叁位作者对故事的处理显示出不同的艺术品位,给后人相关的文学创作也带来很多的启示。经过对前人成果的了解和借鉴,笔者发现《西厢记》在思想艺术上的成就是非凡的,可以说是一座语言文学宝库。因此,本文针对《西厢记》在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做进一步的探索。(本文来源于《参花(上)》期刊2018年12期)

马嫣梅[8](2018)在《王实甫不入元曲四大家原因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创作的杂剧,讲述了张生与崔莺莺冲破重重阻挠,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西厢记》在民间广为流传,王实甫也因《西厢记》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着名作家,名气毫不逊于"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为何王实甫没有入选"元曲四大家"?(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期刊2018年08期)

张含[9](2018)在《也论王实甫与“元曲四大家”》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实甫及其《西厢记》从古至今都拥有极高的评价和关注度,而王实甫却未被列入"元曲四大家",明清戏曲家对此有过诸多争论,个中缘由值得进一步探究。尽管如此,王实甫在戏曲史上的地位并不会因此受到质疑,也不会妨碍《西厢记》成为经典。(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14期)

梅旻璐[10](2018)在《李绅《莺莺歌》与王实甫《西厢记》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厢"故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永远的经典,尤其是王实甫改编的《西厢记》,使得"西厢"故事达到巅峰。《西厢记》的成功得益于深厚的文学传统,从元稹的《莺莺传》、李绅的《莺莺歌》、董解元的《西厢记》,到王实甫的《西厢记》,经过了长期的滋育和蜕变。本文将李绅的《莺莺歌》与王实甫的《西厢记》进行对比,探究其中的异同与发展。(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8年12期)

王实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厢记》全称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曲的代表作之一。《西厢记》流传至今,享有盛誉,其瑰丽的语言、生动的描写以及喜剧化的效果都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国际化,《西厢记》也被翻译成各种语言版本流传海外。而现如今戏剧的翻译一直呈现出案头文本和表演剧本的二元对立趋势,保留戏剧特征的翻译方法正逐渐成为大众所需。因此,在《西厢记》的翻译中如何能将元曲所包含的文化特点完整地保留下来自然也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虽然学者围绕着《西厢记》的文学价值与版本问题展开了诸多研究,但是本研究关注的《西厢记》译本研究相较于前两者来说还处于劣势。并且,现阶段译本研究多集中在中英之间,缺乏中日之间的研究。而日本学者例如盐谷温、公原民平、田中谦二等人都为元曲在日本的传播作出了贡献,这也证明了元曲在中日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因此笔者认为展开对于《西厢记》日译本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对元曲《西厢记》的日译本的考察中,本研究将目光放在近年来逐步发展的多模态分析方法上。根据以往的多模态研究,可以发现多模态可为文本提供更全面更客观的分析角度,适用于复杂的戏剧文本分析。笔者以收录于《戏曲集(上)》的王实甫《西厢记》日译部分(田中谦二译,平凡社,1970)为研究对象,从多模态视角进行了考察分析。首先梳理现阶段《西厢记》的译本以及多模态的相关先行研究,之后对多模态的理论框架进行了详细说明,并针对戏曲研究,将分析角度聚焦至视觉模态、听觉模态两个概念。笔者在视觉模态中分出再现意义、交流意义、构图意义,在听觉模态中分出声音时间、曲调发音、音质音色一共六个方向,于第叁章以《西厢记》译本中具体的例子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从分析中,探究出《西厢记》日译本在戏剧译本中重建多模态空间的过程。即:在视觉模态上,倾向于将各个部分的信息值串联,以勾画出原文画面。而这些信息值在文字中根据不同的侧重点判断会有不同的体现,包括动作、心理描写、颜色词、诗歌意象等。在听觉模态上则是注重整体的音律表达,再对细节进行选词。整体的音律表现在文字上,体现为上下左右句式对称,重复的排比增强气势,迭词的保留等。通过这些视听觉模态翻译上的处理从而达到向外界传达五彩斑斓的戏曲世界的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王实甫论文参考文献

[1].张亮亮.王实甫《西厢记》文本探微[J].参花(下).2019

[2].周凤恩.多模态视角下王实甫《西厢记》日译本考察[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9

[3].张天明.鉴赏《长亭送别》四曲领略“文采派”王实甫[J].高考.2019

[4].张冠军.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与王实甫《西厢记》语言比较[J].品位经典.2019

[5].范扬.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J].艺术品.2019

[6].马明喆.论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J].传播力研究.2019

[7].于岚.“愿天下有情人都终成眷属”——浅析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成就[J].参花(上).2018

[8].马嫣梅.王实甫不入元曲四大家原因初探[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

[9].张含.也论王实甫与“元曲四大家”[J].北方文学.2018

[10].梅旻璐.李绅《莺莺歌》与王实甫《西厢记》对比分析[J].戏剧之家.2018

论文知识图

:双清仙馆本卷首绣像一:警幻小说内部...:双清仙馆本卷首绣像叁:黛玉:双清仙馆本卷首绣像四:宝钗:双清仙馆本卷首绣像叁:宝玉:双清仙馆本卷首绣像四:紫鹃张君瑞-张君瑞庆团圆

标签:;  ;  ;  ;  ;  ;  ;  

王实甫论文_张亮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