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柱动力学论文_白军红,叶晓飞,胡星云,王伟,张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吸附柱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学,热力学,湿地,氧化亚铜,褐煤,海泡石,麦饭石。

吸附柱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白军红,叶晓飞,胡星云,王伟,张玲[1](2019)在《黄河口典型芦苇湿地土壤磷的吸附动力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河口不同淹水条件的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潮汐淹水湿地、淡水恢复湿地和季节性淹水湿地),通过吸附模拟实验探讨了不同类型湿地表层土壤对磷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评估了不同淹水条件下湿地土壤对磷的吸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具有不同水盐条件的芦苇湿地土壤对上覆水体中磷的吸附表现为淡水恢复湿地>潮汐淹水湿地>季节性淹水湿地,淡水恢复湿地土壤对磷的吸附量最大;叁类湿地土壤对磷的吸附过程均表现为初期(0~3 h)最快、中期(3~24 h)逐渐减慢、后期(24 h以后)慢而平衡的状态,但淡水恢复湿地土壤对磷的吸附速率最快,季节性淹水湿地土壤对磷的吸附速率最慢且存在着时间上的延迟性;叁类湿地土壤的水盐条件和理化性质差异(如pH、盐度、土壤质地、Al0、Fe0和Ca0)是导致叁类湿地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和吸附速率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Simple Elovich模型和Power Function模型更适合模拟黄河口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土壤对磷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在黄河口退化芦苇湿地实施淡水恢复工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湿地土壤对磷的吸附,进而降低湿地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风险。(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马莹,王恬,张恒[2](2019)在《氧化石墨烯吸附亚甲基蓝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亚甲基蓝在不同氧化度的氧化石墨烯表面的吸附行为及其动力学性质,从微观角度讨论了亚甲基蓝由体相到氧化石墨烯表面的吸附过程及主要作用机制,并通过亚甲基蓝分子动力学性质解释了氧化石墨烯的氧化度和含氧官能团类型对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过程中,亚甲基蓝主要受氧化石墨烯表面含氧官能团的静电作用,以近似垂直氧化石墨烯表面的方向进入,并以平行的方式吸附于氧化石墨烯表面;亚甲基蓝不易脱离高氧化度氧化石墨烯的吸附位点;吸附平衡过程中,相对于低氧化度的氧化石墨烯,高氧化度氧化石墨烯对亚甲基蓝的束缚性更强,同时与亚甲基蓝间相互作用更强;含氧官能团中的环氧基与亚甲基蓝间的作用势能更强,且羟基能够与亚甲基蓝间形成氢键结构,共同保障了亚甲基蓝吸附层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狄军贞,林鑫,董艳荣[3](2019)在《磁改性矿物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铬(Ⅵ)严重危害环境和生物的问题,以海泡石、麦饭石和褐煤为原料,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将Fe3O4微粒负载在海泡石、麦饭石、褐煤上,进行磁改性。通过静态吸附试验对比分析3种磁改性材料及未改性材料对Cr(Ⅵ)的吸附效果。并基于动力学和动边界原理,探究不同磁改性材料对Cr(Ⅵ)的吸附动力学模型及速率控制步骤。结果表明:磁性海泡石、磁性麦饭石、磁性褐煤对Cr(Ⅵ)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2.7 mg/g、3.235mg/g、3.25 mg/g,其平衡吸附量分别是磁改性前的16倍、21倍和50倍;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说明是以化学吸附为主。磁性褐煤吸附效果最好,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为y=0.275 1t+1.845 6。3种磁性材料吸附Cr(Ⅵ)过程的速率控制步骤是以液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联合控制,其中以颗粒内扩散为控制主导。(本文来源于《非金属矿》期刊2019年06期)

裴宏杰,陈钰荧,付坤鹏,刘成石,王贵成[4](2019)在《油酸与亚油酸在Fe(110)面上吸附和剪切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植物油主要成分油酸和亚油酸对润滑作用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对不同比例油酸和亚油酸在Fe(110)面上进行吸附和剪切计算。构建油酸、亚油酸和Fe模型,并对所构建模型进行几何优化,选择Fe(110)面为吸附面,定义了结合能,进行吸附计算得到不同比例油酸和亚油酸的结合能。构建四层的剪切模型,加载COMPASS力场,采用Forcite-Confined Shear模块进行剪切模拟,得到摩擦表面3个方向的力,进而计算出摩擦因数。结果表明:金属基底对油酸的吸附能比亚油酸大,剪切性比亚油酸好;虽然油酸比亚油酸的吸附性和剪切性更好,但吸附能和剪切性能并不是随着油酸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是在油酸和亚油酸的体积比为3∶1时吸附能最大,剪切性能最好。(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9年11期)

乔洪涛,郑庆荣,于雄胜,白佳妮[5](2019)在《粉煤灰吸附处理Cd~(2+)废水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固体废弃物粉煤灰为吸附剂材料,利用硝酸镉试剂模拟含Cd~(2+)废水,重点探讨了粉煤灰对Cd~(2+)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结果表明,粉煤灰对Cd~(2+)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等温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热力学结果表明该吸附过程为一自发进行的熵增吸热过程。(本文来源于《忻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黄园英,王倩,汤奇峰,刘久臣,陈翠柏[6](2019)在《纳米铁去除水体中镉的反应动力学、吸附平衡和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镉(Cd)具有致癌、无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累积性特点,日益严重的镉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纳米铁是一种能有效去除多种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吸附剂。采用批实验方式研究纳米铁(nZVI)吸附镉的动力学和去除效率,可为深入研究纳米铁在重金属Cd污染修复的可行性方面提供理论支撑。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等对实验室合成的纳米铁颗粒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纳米铁颗粒平均BET比表面积为49.16 m~2·g~(-1),粒径为20—40 nm。探讨了多种影响因素对纳米铁颗粒吸附镉的影响,如溶液pH、反应时间、初始浓度和纳米铁投加量。同时研究了Cd2+的准一级和二级反应动力学,应用Freundlich、Langmuir和Temkin等温吸附模型进行平衡吸附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铁对水溶液中镉吸附是化学吸附。颗粒内扩散模型表明粒内扩散不是控制反应速率的唯一步骤。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nZVI吸附Cd2+过程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平衡吸附数据能够很好地符合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模型(r~2>0.95)。通过Langmuir模型获得室温下吸附剂单层Cd吸附量为256.4 mg·g~(-1)。在pH 7和(25±1)℃条件下,纳米铁能够有效吸附镉。当nZVI颗粒投加量为1.00 g·L~(-1),Cd~(2+)初始质量浓度为74.51 mg·L~(-1)时,24 h之内,Cd2+去除率达到98.62%。纳米铁可作为一种用于水体镉去除的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材料。(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崇辉,何廷树,李慧,卜显忠[7](2019)在《紫外光谱法研究黄药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热力学与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紫外吸收光谱范围内对黄药溶液进行扫描,发现在波长226.5和300 nm处有两个明显吸收峰,且300 nm处的吸收峰强于226.5 nm处的。采用标准曲线法对不同浓度的标准样品进行浓度测量,对所得数据进行线性拟合,结果表明:在波长226.5和300 nm处的线性相关性均较好,但在波长300 nm处的相关性更佳,在226.5 nm处进行高浓度黄药溶液测量,可在300 nm处进行低浓度黄药溶液测量。在300 nm下对不同浓度黄药溶液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最大吸光度为1.672,最小吸光度为0.032时,黄药溶液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性仍很好,吸光度继续增大时,相关系数降低,在进行定量分析时,黄药浓度最好不要超过20 mg·L~(-1)。在不同pH条件下,在300 nm处对黄药溶液进行浓度测量,发现pH为3时,吸光度下降,黄药开始分解,当溶液pH为2时,所测吸光度为0,黄药已完全分解, pH值在5~10范围内,黄铜矿对黄药吸附较好,溶液最佳吸附pH值为9。在300 nm处测量黄药在黄铜矿表面吸附量,分别采用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方程、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模型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研究其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结果表明:在288~303 K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吸附量多少影响不大,黄药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等温线更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黄铜矿对黄药的实际平衡吸附量Q_e均小于或接近理论单层饱和吸附量,Q_m值均与实验值极为接近,说明黄药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以单层化学吸附为主。随着温度升高,吸附量增加,说明升高温度有利于吸附过程进行,黄铜矿对黄药的吸附为吸热过程,但吸附量增加幅度很小,说明黄药在黄铜矿表面吸附受温度影响较小。该吸附过程是一个熵增、吸热、自发进行的过程,热力学参数可通过范特霍夫方程计算得到,吸附焓变ΔH为48.703 41 kJ·mol~(-1),熵变ΔS为219.403 88 J·(mol·K)~(-1),吸附自由能变ΔG为-16.054 93 kJ·mol~(-1),推测该吸附过程属于化学吸附;黄铜矿对黄药的吸附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模型,Q_t值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变化幅度很小,表明黄药在黄铜矿表的吸附过程为吸热过程,但受温度变化较小,这与热力学分析的结论一致,对方程拟合所得Q_e值均与实验值极为接近。(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9年10期)

涂云飞[8](2019)在《低取代羟丙纤维素吸附茶黄素的热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低取代羟丙纤维素作为吸附层析介质在水溶液中富集吸附茶黄素的热动力学。方法:将低取代羟丙纤维素与茶黄素溶液按一定的固液比置于不同温度下,一定时间后检测溶液中茶黄素浓度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出茶黄素在低取代羟丙纤维素中的吸附热动力学参数,并以Langmuir与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来描述其吸附行为,根据方程计算了热力学参数自由能(△G~θ)、焓(△H~θ)及熵(△S~θ)。结果与结论:Langmuir吸附模型能够较好地摸拟实验数据,吸附动力学参数揭示了其吸附茶黄素的过程主要为物理过程,且不同单体间随焓熵的变化呈现出酯型强于非酯型简单茶黄素。(本文来源于《浙江化工》期刊2019年10期)

潘永飞,汪营磊,刘卫孝,赵宝东,陈斌[9](2019)在《活性炭吸附ADN过程的动力学与热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不同温度下的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活性炭吸附ADN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以吸附量和解吸率为指标对3种活性炭(AC、BC、CC)进行对比研究,利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颗粒内扩散模型考察了ADN的吸附动力学,并利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描述吸附热力学行为。结果表明,活性炭AC是分离ADN的理想吸附剂,3种活性炭吸附ADN的动力学曲线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Freundlich模型描述活性炭AC对ADN的吸附规律更为合适,该吸附△G<0,△S>0,吸附过程可自发进行;不同吸附量下的△H>0,吸附为吸热过程。(本文来源于《火炸药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肖碧源,邱江源,覃方红,万婷,徐亚群[10](2019)在《立方体纳米Cu_2O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的粒度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不同粒径的单一(100)晶面的立方体纳米Cu_2O作为模型材料,研究了粒径和温度对其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性质的影响规律.基于已建立的纳米材料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推导出了单一(100)晶面立方体纳米Cu_2O材料的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性质与粒径之间的关系式.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结果一致:随着纳米Cu_2O粒径的减小,吸附速率常数增大而吸附活化能和吸附指前因子减小;标准摩尔吸附Gibbs自由能■减小而标准吸附平衡常数■、标准摩尔吸附焓■和标准摩尔吸附熵■均增大,且以上参数均与粒度的倒数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吸附柱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亚甲基蓝在不同氧化度的氧化石墨烯表面的吸附行为及其动力学性质,从微观角度讨论了亚甲基蓝由体相到氧化石墨烯表面的吸附过程及主要作用机制,并通过亚甲基蓝分子动力学性质解释了氧化石墨烯的氧化度和含氧官能团类型对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过程中,亚甲基蓝主要受氧化石墨烯表面含氧官能团的静电作用,以近似垂直氧化石墨烯表面的方向进入,并以平行的方式吸附于氧化石墨烯表面;亚甲基蓝不易脱离高氧化度氧化石墨烯的吸附位点;吸附平衡过程中,相对于低氧化度的氧化石墨烯,高氧化度氧化石墨烯对亚甲基蓝的束缚性更强,同时与亚甲基蓝间相互作用更强;含氧官能团中的环氧基与亚甲基蓝间的作用势能更强,且羟基能够与亚甲基蓝间形成氢键结构,共同保障了亚甲基蓝吸附层的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吸附柱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白军红,叶晓飞,胡星云,王伟,张玲.黄河口典型芦苇湿地土壤磷的吸附动力学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19

[2].马莹,王恬,张恒.氧化石墨烯吸附亚甲基蓝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3].狄军贞,林鑫,董艳荣.磁改性矿物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动力学研究[J].非金属矿.2019

[4].裴宏杰,陈钰荧,付坤鹏,刘成石,王贵成.油酸与亚油酸在Fe(110)面上吸附和剪切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润滑与密封.2019

[5].乔洪涛,郑庆荣,于雄胜,白佳妮.粉煤灰吸附处理Cd~(2+)废水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

[6].黄园英,王倩,汤奇峰,刘久臣,陈翠柏.纳米铁去除水体中镉的反应动力学、吸附平衡和影响因素[J].生态环境学报.2019

[7].张崇辉,何廷树,李慧,卜显忠.紫外光谱法研究黄药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热力学与动力学[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

[8].涂云飞.低取代羟丙纤维素吸附茶黄素的热动力学研究[J].浙江化工.2019

[9].潘永飞,汪营磊,刘卫孝,赵宝东,陈斌.活性炭吸附ADN过程的动力学与热力学[J].火炸药学报.2019

[10].肖碧源,邱江源,覃方红,万婷,徐亚群.立方体纳米Cu_2O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的粒度效应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羟基铝柱撑蛭石吸附磷酸根的拟二级动...(V)-TiO2体系柱吸附和静态吸附24h动力...4-13柱撑活性白土吸附茜素红的准二级...(V)-TiO2体系的静态和柱吸附-解吸实验...大孔树脂静态吸附动力学曲线一级动力学静态吸附拟合Fig.9...

标签:;  ;  ;  ;  ;  ;  ;  

吸附柱动力学论文_白军红,叶晓飞,胡星云,王伟,张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