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胞受体基因重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受体,淋巴瘤,基因,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电泳。
细胞受体基因重排论文文献综述
曲莹莹[1](2018)在《免疫球蛋白/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阳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临床特征及BTK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Evans综合征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于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LPD)约占40%,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基因克隆性重排提示淋巴细胞的单克隆改变,是诊断淋巴瘤的重要化验指标之一,部分AIHA/Evans综合征患者存在Ig/TCR基因的重排,发生克隆性重排的AIHA患者与未发生克隆重排患者临床特点是否相同?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为调控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的B细胞受体(B cell Receptor,BCR)信号通路的下游信号转导分子,对B淋巴细胞的发育具有重要作用,AIHA/Evans综合征患者BTK的表达如何?本论文比较继发于LPD的AIHA/Evans患者与原发性AIHA、Ig/TCR基因克隆性重排阳性与阴性的AIHA/Evan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反应;并检测AIHA/Evans综合征患者B细胞亚群BTK及磷酸化布鲁顿酪氨酸激酶(Phosphorylated Bruton’s tyrosine kinase,p-BTK)的表达。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2年12月至2018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AIHA/Evans综合征住院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第一部分对比17例继发于LPD的AIHA/Evans综合征患者及62例原发AIHA/Evan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疗效,总结继发于LPD的AIHA/Evans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第二部分用BIOMED-2标准化基因重排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方法检测44例原发AIHA/Evans综合征患者Ig/TCR基因克隆性重排,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疗效。第叁部分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原发性AIHA/Evans综合征患者溶血组16例、缓解组20例及健康对照组15名外周血CD5+CD19+、CD5-CD19+B细胞中BTK和p-BTK的表达,并分析BTK及p-BTK的表达率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第一部分1.一般特征:继发于LPD的AIHA/Evans综合征患者组起病年龄[(59.41±4.168)岁]大于原发AIHA组[(47.18±2.261)岁](P=0.014);其中男8例,女9例,男女比例为0.89。原发AIHA/Evans综合征组62例,男28例,女34例,男女比例为0.82,两组间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P=1.00)。2.溶血特征:继发AIHA组患者起病时溶血程度较轻:Ret绝对值[(124.3±18.89)×109/L]低于原发AIHA组[(216.7±26.5)×109/L](P=0.048);Hp(0.71±0.17)g/L高于原发AIHA组(0.32±0.04)g/L,(P=0.035)。3.免疫学特征:继发于LPD的AIHA/Evans综合征CD3+CD4+/CD3+CD8+亚群(1.81±0.41)高于原发组(1.05±0.12),(P=0.207);Ig G(881.36±101.50)mg/dl低于原发组(1137.68±70.49)mg/dl(P=0.048),Ig A(108.30±17.39)mg/dl低于原发组(179.1±16.9)mg/dl,(P=0.013)。4.疗效反应:继发于LPD的AIHA/Evans综合征患者组起效时间[(27.36±4.856)天]长于原发组[(14.26±1.134)天],(P=0.002)。5.预后:继发组复发率33.3%,原发组复发率25%,两组无差异(P=0.685)。原发组无死亡患者,继发组死亡率23.53%,继发组较原发组死亡率高(P=0.003)。第二部分1.34.09%(15/44)患者Ig/TCR重排阳性,其中Ig H重排阳性53.33%(8/15);TCR重排阳性46.67%(7/15),其中TCRγ链重排71.43%(5/7),TCRβ链重排14.29%(1/7),TCRγ和β链双重排14.29(1/7);65.91%(29/44)患者阴性。2.一般特征:伴有Ig/TCR重排阳性患者中位年龄60(16-81)岁,男8例,女7例,男:女=1.14;29例重排检测阴性患者,中位年龄53(17-78)岁,男10例,女19例,男:女=0.53,两组男女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378)。重排阳性组4例伴有淋巴结肿大,4例凝血功能异常,5例脾大;Ig/TCR重排阴性组中1例淋巴结肿大,4例凝血功能异常,2例脾大。2.血常规:Ig H/TCR重排阳性患者Hb[(65.07±6.07)g/L]低于重排阴性组[(84.17±4.40)g/L],(P=0.015);Ig H/TCR重排阳性组RBC[(1.82±0.23)×1012/L]低于阴性组[(2.51±0.19)×1012/L],(P=0.032)。3.溶血特征:Ig H/TCR重排阳性组Ret%[(16.45±3.54)%]大于阴性组[(10.21±1.60)%](P=0.13);两组FHb、Hp、LDH、TBIL、IBIL均无统计学差异。4.免疫学指标:Ig H/TCR重排阳性、阴性组CRP分别为[((2.13±0.78)、(1.03±0.32))mg/dl],(P=0.025);Ig G、Ig A、Ig E、CD5+CD19+/CD19+、CD3+CD4+/CD3+CD8+在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5.Ig H/TCR重排阳性组治疗起效时间[(18.87±2.28)天]长于阴性组[(12.12±1.39)天](P=0.011)。6.预后:Ig H/TCR重排阳性患者复发率为33.33%,复发时间为(15.53±2.58)月,重排阴性组复发率25%,复发时间(6.99±2.35)月,两组复发时间(P=0.52)及复发率(P=0.579)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第叁部分1.溶血组CD19+CD5+BTK+/CD19+CD5+比例[(44.56±7.79)%,P<0.0001]及缓解组[(48.18±8.37)%,P<0.0001]均高于对照组[(2.98±0.53)%]。溶血组CD19+CD5+BTK+/CD19+[(10.60±4.30)%,P<0.0001]及缓解组[(14.06±5.43)%,P<0.0001]均高于对照组[(0.67±0.09)%]。2.溶血组CD19+CD5+p-BTK+/CD19+CD5+B比例[(30.81±7.16)%,P<0.0001]及缓解组[(23.37±8.02)%,P<0.0001]高于对照组[(1.71±0.58)%]。溶血组CD19+CD5+p-BTK+/CD19+B比例[(3.33±0.94)%,P<0.0001]及缓解组[(2.32±0.40)%,P<0.0001]高于对照组[(0.34±0.06)%]。3.溶血组CD19+CD5-BTK+/CD19+CD5-B比例[(12.37±5.81)%,P=0.003]及缓解组[(21.75±7.98)%,P=0.002]高于对照组[(0.37±0.13)%]。溶血组CD19+CD5-BTK+/CD19+B比例[(5.26±2.43)%,P=0.003]及缓解组[(15.98±6.26)%,P=0.001]高于对照组[(0.26±0.09)%]。4.溶血组CD19+CD5-p-BTK+/CD19+CD5-B比例[(1.22±0.52)%]]与对照组[(0.34±0.15)%]无统计学差异(P=0.425);缓解组CD19+CD5-p-BTK+/CD19+CD5-B比例[(1.08±0.25)%]高于对照组(P=0.017)。溶血组CD19+CD5-p-BTK+/CD19+B比例[(1.15±0.46)%]与对照组[(0.26±0.12)%]无统计学差异(P=0.152),缓解组CD19+CD5-p-BTK+/CD19+B比例[(0.89±0.20)%]高于对照组(P=0.013)。5.溶血组外周血CD5+B细胞亚群中p-BTK/BTK比值[(74.62±6.42)%]高于CD5-B细胞亚群[(29.63±10.19)%,P=0.001],缓解组外周血CD5+B细胞亚群中p-BTK/BTK比值[(77.95±9.57)%]高于CD5-B细胞亚群[(26.29±6.86)%,P=0.006]。而对照组中两亚群间比例无明显差异[(54.89±9.56)%,(30.86±12.47)%,P=0.109)]。结论1.继发于LPD的AIHA/Evans综合征患者起病年龄大、溶血程度较轻;起效时间长于原发AIHA/Evans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易复发。2.Ig/TCR基因克隆性重排阳性患者起病时贫血重,需要更长治疗时间,溶血和免疫指标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3.AIHA/Evans综合征患者CD5+及CD5-B细胞BTK及p-BTK均高于对照组;CD5+B细胞BTK的活化程度高于CD5-B细胞。(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陈杰,郑可,张文燕,孙林雍,唐源[2](2016)在《毛细管电泳基因扫描和凝胶电泳异源双链分析在免疫球蛋白/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检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轻链IgK及T细胞抗原受体(TCRγ)基因重排更有效的检测方法。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2013~2014年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石蜡样本共139例,采用BIOMED-2系统扩增,分别使用毛细管电泳基因扫描和凝胶电泳异源双链分析两种方法进行IgK和TCRγ基因重排检测,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检出率。结果 81例行IgK基因重排检测,其中59例病理诊断为B细胞淋巴瘤,毛细管电泳基因扫描检出阳性47例(79.66%),凝胶电泳异源双链分析检出阳性34例(57.6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8例行TCRγ基因重排检测,其中26例病理诊断为T细胞淋巴瘤,毛细管电泳基因扫描检出阳性21例(80.77%),凝胶电泳异源双链检出阳性17例(65.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1)。结论毛细管电泳基因扫描在抗原受体基因重排检测中比凝胶电泳异源双链分析有更好的检测灵敏度。(本文来源于《西部医学》期刊2016年11期)
黄娟,刘浩,曾凡才,陈明,刘萍[3](2015)在《BIOMED-2系统应用于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抗原受体基因重排检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BIOMED-2系统在检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石蜡包埋组织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40例、其他淋巴结增生性病变10例,提取组织DNA,应用BIOMED-2系统中的61条引物分成9个组别进行PCR扩增,检测DNA质量及抗原受体基因重排克隆性。结果:94%(47/50)样本DNA长度在300 bp以上,BIOMED-2系统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Ig H-A、Ig H-B、Ig H-C、Ig H-D、Ig H-E、Ig K-A、Ig K-B、Ig L组检出率分别为45%(18/40)、27.5%(11/40)、87.5%(35/40)、55%(22/40)、47.5%(19/40)、80%(32/40)、50%(20/40)、22.5%(9/40),Ig H-C联合Ig K-A组合检出率为100%。结论:BIOMED-2系统适用于石蜡包埋组织B细胞抗原受体基因重排检测,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文来源于《泸州医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丁士华,熊述道,翟志敏,秦慧,陶莉莉[4](2015)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及骨髓中免疫球蛋白、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检测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骨髓及外周血中免疫球蛋白(Ig)、T细胞受体(TCR)基因单克隆重排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以BIOMED-2引物系统及多重PCR方法对60例NHL患者骨髓或外周血标本进行Ig及TCR基因重排检测。结果 B细胞NHL中,39.02%检出Ig基因单克隆重排,T细胞NHL中36.84%检出TCR基因单克隆重排;14例早期与46例晚期患者的Ig和(或)TCR基因单克隆重排阳性率分别为28.57%和41.3%;11例低变恶性患者和49例中、高度恶性患者的Ig和(或)TCR基因单克隆重排阳性率分别为36.36%和38.78%;以上两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3例NHL患者骨髓涂片检测骨髓侵犯阳性率为13.21%,明显低于骨髓基因重排检测阳性率(43.4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及外周血Ig及TCR基因重排PCR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骨髓侵犯及MRD。(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5年05期)
杨力,王信峰,姜胜华,尤学芬,蔡奕峰[5](2014)在《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淋巴瘤的T淋巴细胞受体(TCR)Vβ亚家族分布特点。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弥漫大B淋巴瘤3例及外周T淋巴瘤3例患者的外周血或淋巴结T淋巴细胞TCR Vβ亚家族表达。对照组为健康人8例。结果:对照组健康8例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全部24个Vβ亚家族。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CR Vβ亚家族均呈限制性表达,外周T淋巴瘤2例和弥漫大B淋巴瘤1例Vβ亚家族呈限制性表达,另外3例表达未受抑制。而淋巴瘤患者淋巴结标本Vβ亚家族全部呈限制性表达。结论:TCR基因重排对淋巴瘤和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有辅助作用。(本文来源于《交通医学》期刊2014年06期)
高超,李伟京,崔蕾,赵晓曦,刘曙光[6](2013)在《以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为标志定量检测MLL基因重排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微小残留病和预后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MLL基因重排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微小残留病(MRD)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指导作用。方法以2003年4月至200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收治的MLL基因重排的ALL患儿为研究对象。以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MLL融合转录本为标志,定量PCR方法监测MRD水平。以诱导治疗结束时MRD水平≥10-4为MRD阳性组,<10-4为MRD阴性组。卡方检验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分别比较MRD阳性和阴性组临床特征和无事件生存率(EFS)的差异。结果 14例ALL患儿在诱导治疗结束时检测了MRD水平,MRD阳性组患儿初诊时外周血WBC计数显着高于MRD阴性组,对泼尼松实验治疗反应显着低于MRD阴性组。MRD阴性组5年EFS显着优于MRD阳性组,100%vs(37.5±17.1)%,P=0.022。结论诱导治疗结束时MRD水平有助于对MLL基因重排儿童ALL进行预后分组,指导个体化治疗、改善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国循证儿科杂志》期刊2013年06期)
单国栋[7](2013)在《原发性胃淋巴瘤内镜活检组织抗原受体基因重排和流式细胞免疫表型检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实验是为了研究IgH和TCR-γ基因重排检测辅助诊断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价值;及内镜活检组织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检测对原发性胃淋巴瘤(PGL)的诊断价值及可行性。方法通过对本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疑诊为原发性胃淋巴瘤的48例病人,行超声内镜检查,并在超声内镜引导下活检8-10块标本,部分标本送检病理,部分标本行PCR抗原受体基因重排检测,部分标本流式细胞免疫表型(FCI)检测。结果所有病人均耐受EUS和EUS引导下活检,根据最终病理结果和随访,48例病人分成3组,PGL组,共21例,男14里,女7例,平均年龄51岁;革囊胃组,共17例,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53岁;良性胃溃疡组,共10例,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47岁。PGL组共有14例检测到IgH基因单克隆重排,总的阳性率为66.7%,3组引物的阳性率分别为FR1/JH为57.1%,FR2/JH38.1%, FR3/JH19.0%。PGL组由16例MALT淋巴瘤和5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成;在16例MALT淋巴瘤中,有12例检测到IgH基因单克隆重排,阳性率为75%;在5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有2例检测到IgH基因单克隆重排,阳性率为40%。在革囊胃组没有检测到IgH基因单克隆重排,而在良性胃溃疡组有一例IgH基因单克隆重排阳性。所有48例病人均未检测到TCR-γ基因重排。IgH基因重排诊断PGL的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96.4%。根据EUS和全身CT检查,按照Ann Arbor分期系统,本组PGL病人,临床分期8例病人处于IIE,全部检测到IgH基因单克隆重排,13例处于IE,只有46.1%的病人IgH基因单克隆重排阳性。在21例PGL的活检标本中,FCM检测阳性13例,阳性率为61.9%,其中11例为胃MALT淋巴瘤,2例为DLBCL。在17例GLP活检标本中12例未检测到明显异常原始或异常幼稚淋巴细胞群,结果阴性。还有5例患者因活检胃黏膜标本中淋巴细胞数不够,影响最后的结果判定。良性溃疡组,所有活检标本FCM检测均阴性。FCM诊断原发性胃淋巴瘤的灵敏度为61.9%,特异度为100%。结论IgH基因单克隆重排辅助诊断PGL有一定的价值,其诊断PGL的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96.4%。IgH基因单克隆重排有助于PGL和革囊胃的鉴别。IgH基因单克隆重排可能与PGL的临床分期以及病理类型相关。内镜活检组织FCM免疫表型检测是安全,可行的;内镜活检组织FCM免疫表型检测诊断PGL的敏感度为61.9%,特异度为100%。对疑诊为PGL但FCM检测阳性的病人需密切随访。内镜活检组织FCM检测有助于GPL与皮革胃、良性胃溃疡的鉴别。(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11-01)
陈玉清,李琳,王龙安,时杰,白炎亮[8](2012)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情况,明确TCR基因重排在ALL患者微小残留病(MRD)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构建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TCRVγI-Jγ基因重排技术,并定量分析36例ALL患者,观察治疗前、完全缓解后以及干细胞移植后等不同疾病状态下TCRVγI-Jγ基因重排情况。结果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灵敏度为10-4水平。36例患者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结果为初治组为(7.38±6.65)×10-2水平,完全缓解(CR)组为(1.08±1.02)×10-2水平,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SCT)组为(5.65±3.89)×10-3水平。CR组和HSCT组TCRVγI-Jγ基因重排水平显著低于初治组(P<0.01),HSCT组MRD水平显着低于CR组(P<0.05)。6例HSCT后检测阳性病例中2例MRD水平<1×10-3,此2例获长期无病生存,另4例MRD水平较高患者1年内均出现复发。结论所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及特异;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缓解期ALL患者MRD对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医药论坛杂志》期刊2012年02期)
耿哲,黄亮,王迪,熊婕,朱莉[9](2011)在《流式细胞免疫分型联合PCR检测抗原受体基因重排在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淋巴增殖性疾病是一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临床特征高度异质性的疾病。本文旨在评价流式细胞免疫分型联合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抗原受体基因重排在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离79例拟诊淋巴增殖性疾病患者的新鲜病理标本(淋巴结、脾脏、胃活检组织和肝穿组织),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的免疫表型特征;同时采用BIOMED-2多重PCR分析组织的抗原受体基因重排状况及其克隆来源;并与病理诊断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比对。结果:患者最终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lymphoma,NHL)37例(46.8%),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3例(3.8%),淋巴组织良性病变34例(43.0%),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4例(5.1%)。在19例B-NHL确诊患者中,流式免疫分型和抗原受体基因重排诊断符合率均为94.7%(18例):18例T-NHL确诊患者中,流式免疫分型和抗原受体基因重排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2.2%(13例)和50%(9例);在34例淋巴组织良性病变的患者中,流式细胞免疫分型虽未见单克隆幼稚细胞,但有7例(19.4%)抗原受体基因重排呈单克隆性;在3例HL确诊患者中,流式免疫分型未能检测出来,抗原受体基因重排均为多克隆性;4例恶性肿瘤转移患者中(3例转移浸润淋巴结,1例转移浸润肝脏),流式细胞免疫分型均检测到大量异常幼稚细胞,其中3例无特殊抗体标记,另外1例表达幼稚髓系标记;抗原受体基因重排均为多克隆性。结论:应用流式细胞免疫分型联合抗原受体基因重排分析,对于淋巴组织良、恶性增殖的鉴别和不同类型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具有很好的辅助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癌症杂志》期刊2011年10期)
宋丽新,张士发,高兴华[10](2011)在《皮肤T细胞淋巴瘤皮损和外周血T细胞受体γ基因重排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T细胞受体γ基因重排在皮肤T细胞淋巴瘤皮损及外周血中的存在情况及与疾病的相关性。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14例蕈样肉芽肿、(MF)17例可疑蕈样肉芽肿、8例神经性皮炎、8例湿疹、2例淋巴瘤样丘疹病、1例红皮病患者皮损及外周血进行T细胞受体γ基因重排的检测,同时取5例正常皮损及健康人血作为对照。结果:MF患者皮损TCR-γ基因重排总阳性率为78.6%;外周血总阳性率为35.7%;MF患者皮损和血液中有3例患者同时出现TCR-γ基因重排,2例在皮损中无基因重排的情况下血液单独出现TCR-γ基因重排。可疑MF皮损总阳性率为41.2%,血液总阳性率为17.6%。神经性皮炎、湿疹、淋巴瘤样丘疹病、红皮病患者皮损和外周血及正常皮损和健康人血中无TCR-γ基因重排。结论:皮损TCR-γ基因重排可作为辅助诊断的手段之一,血液中的TCR-γ基因重排与MF疾病进展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沈阳部队医药》期刊2011年01期)
细胞受体基因重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轻链IgK及T细胞抗原受体(TCRγ)基因重排更有效的检测方法。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2013~2014年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石蜡样本共139例,采用BIOMED-2系统扩增,分别使用毛细管电泳基因扫描和凝胶电泳异源双链分析两种方法进行IgK和TCRγ基因重排检测,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检出率。结果 81例行IgK基因重排检测,其中59例病理诊断为B细胞淋巴瘤,毛细管电泳基因扫描检出阳性47例(79.66%),凝胶电泳异源双链分析检出阳性34例(57.6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8例行TCRγ基因重排检测,其中26例病理诊断为T细胞淋巴瘤,毛细管电泳基因扫描检出阳性21例(80.77%),凝胶电泳异源双链检出阳性17例(65.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1)。结论毛细管电泳基因扫描在抗原受体基因重排检测中比凝胶电泳异源双链分析有更好的检测灵敏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胞受体基因重排论文参考文献
[1].曲莹莹.免疫球蛋白/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阳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临床特征及BTK表达[D].天津医科大学.2018
[2].陈杰,郑可,张文燕,孙林雍,唐源.毛细管电泳基因扫描和凝胶电泳异源双链分析在免疫球蛋白/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医学.2016
[3].黄娟,刘浩,曾凡才,陈明,刘萍.BIOMED-2系统应用于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抗原受体基因重排检测的研究[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5
[4].丁士华,熊述道,翟志敏,秦慧,陶莉莉.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及骨髓中免疫球蛋白、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检测的意义[J].山东医药.2015
[5].杨力,王信峰,姜胜华,尤学芬,蔡奕峰.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研究[J].交通医学.2014
[6].高超,李伟京,崔蕾,赵晓曦,刘曙光.以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为标志定量检测MLL基因重排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微小残留病和预后关系[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3
[7].单国栋.原发性胃淋巴瘤内镜活检组织抗原受体基因重排和流式细胞免疫表型检测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
[8].陈玉清,李琳,王龙安,时杰,白炎亮.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的检测[J].医药论坛杂志.2012
[9].耿哲,黄亮,王迪,熊婕,朱莉.流式细胞免疫分型联合PCR检测抗原受体基因重排在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癌症杂志.2011
[10].宋丽新,张士发,高兴华.皮肤T细胞淋巴瘤皮损和外周血T细胞受体γ基因重排的研究[J].沈阳部队医药.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