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产流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机制,径流,中流,田庄,马斯,分布式,流域。
产流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登[1](2019)在《黄河中游产流机制变化综合判别指标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至今,黄河水量急剧减少,生态环境和径流情势的改变较大。尤其是21世纪以来,进行了大量的水土保持措施,实施了“退田还林、封山绿化”的方针,黄河中游的植被覆盖率变化非常显着,入黄径流量显着减少。流域内的人类活动造成了流域下垫面发生了变化,进而使流域内产流方式发生变化,造成了流域内径流短缺的现象,加剧了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辨析黄河中游产流机制变化规律,开展黄河中游影响产流机制变化的指标探究,是现阶段黄河流域水沙变化急需深入研究的内容。本文在“十叁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黄河流域水沙变化机理与趋势预测》(2016YFC040240203)的支撑下,对黄河中游各流域内的下垫面变化过程进行调查研究。本文在数据获取情况的基础上,选取下垫面变化突出、数据相对完整的汾河静乐以上流域、佳芦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分析影响产流机制变化的下垫面指标。研究的主要内容结论如下:(1)典型流域产流机制变化分析典型流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静乐站控制流域及佳芦河流域。基于降雨和径流的特征分析,对场次洪水的产流模式进行辨析。研究结果表明:静乐站控制流域的场次洪水产流模式发生改变,产流模式为超渗产流的场次洪水占比减小,产流模式为混合产流及蓄满产流的场次洪水占比增大;佳芦河流域场次洪水的主要产流模式为超渗产流,但产流模式为混合产流及蓄满产流的场次洪水占比逐渐增大。(2)典型流域下垫面指标变化特征分析以静乐站控制流域为典型流域,搜集不同年份场次洪水的卫星遥感影像,解译NDVI、植被覆盖度、叶面积指数、土壤指数和前期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性,发现NDVI、植被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分阶段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土壤指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场次洪水前期土壤含水量呈增大趋势。(3)产流机制变化综合判别指标体系构建及阈值推求检验构建产流机制变化综合判别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的权重进行推求,前期土壤含水量最大,土壤指数最小;进而运用阈值模型理论推求产流机制变化判别综合判别指标对产流模式判别的阈值,超渗产流、混合产流、蓄满产流之间判别指标的阈值分别为0.4182和0.5187。对各个指标的分布图采用权重进行合成并用阈值对其划分,生成流域产流模式分布图,并对典型场次洪水进行产流机制分析,与产流理论辨析的结果一致。对佳芦河流域场次洪水采用产流机制变化综合判别指标及阈值进行产流模式判别,结果与产流理论辨析结果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金保明,高兰兰,李光敦[2](2019)在《考虑蓄满产流机制的流域分布式产汇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洪水预报通常基于降雨径流模拟进行。以山坡水文学理论的蓄满产流机制为出发点,展开了对山区流域降雨径流模拟的研究,以此建立分布式叁水源产汇流模型。首先,对研究流域进行离散化,以数字高程数据为基础提取流域的地形数字特征,使离散化坡面单元的数据同时完成自动匹配,实现参数的空间离散化,为模型的应用提供参数支撑。其次,采用水流连续方程和达西公式计算单元坡面内的产流量;以圣维南方程组简化的运动波方程为控制方程,推导出坡面流近似的偏微分方程,利用特征线法对每一单元坡面进行汇流计算。所建分布式水文模型可模拟从非饱和壤中流漫溢到坡面单元上形成饱和坡面流的暴雨径流过程。同时借由马斯京根–康吉法衔接了坡面离散单元水文子过程与主河道的汇合。最后选取美国古德温河流域典型的降雨过程进行次洪过程模拟,采用确定性系数、相关系数来评定模拟精度,结果表明其模拟精度达到了径流过程模拟和作业预报的精度要求。总体来说,所建分布式产汇流模型不但适用于单一坡面的径流分析,且能够应用于一般流域以进行降雨径流过程的模拟,在一定程度上可为防洪调度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刘欢[3](2019)在《考虑产流机制空间差异的全国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环境下水安全保障战略需求的提升,分布式水文模型从传统流域尺度向国家或地区大尺度扩展越来越重要。通过开展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拟以定量揭示大的空间范围内不同气候、地形、植被、包气带结构等影响下的水文响应和水资源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相较于中、小尺度流域,大尺度区域一般涉及多种气候水文分区和地质地貌单元,导致其产流机制表现出显着的空间差异性,这使得传统流域水文模型应用时受到明显制约。为此,本研究开展了3方面的工作:首先,充分利用现有观测系统和模拟技术,在揭示大尺度区域受不同气候、下垫面条件影响的产流机制空间差异性的基础上,从基本计算单元确定、模型输入、空间参数化、水/能量循环过程模拟及输出4个方面开展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架构设计,并以此为指导构建了全国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WEP-CN(Water and Energy Processes at China National scale);然后,兼顾不同气候水文分区、流域上下游以及资料可获取性,全国范围内共选择127个水文站点,采用其所在断面1960~2000年逐月天然径流数据对模型的改进效果和普适性进行了校验;最后,应用WEP-CN模型开展了全国不同气候地质区21个典型流域1960~2015年水资源演变的对比分析。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揭示了大尺度区域产流机制表现出的空间差异性特征,包括蓄满和超渗产流并存、寒区与非寒区产流并存、山丘区和平原区产流并存、土壤和岩石结构产流并存等。基于此,提出了针对大尺度区域构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目标定位和功能需求,并以此为指导对国内外应用广泛的若干(半)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开展调研。结果发现,现有模型对大尺度区域产流机制空间差异性刻画不足,难以满足水文过程精细化模拟要求。为此,通过综合比较选择以基于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为基础,从单元确定、模型输入、空间参数化、水/能量循环模拟及输出改进模型,完成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架构设计及实现方案。(2)全国是一个典型大尺度区域,水热植被条件呈现出强烈的时空变化。全国基本气象站点1960-2015年多年平均气温在-5.4~27.8℃之间,由北向南逐渐升高,年际变化普遍呈显着上升趋势;全国多年平均降水量654.2mm,沿西北—东南方向逐渐增加,年际变化呈一定的地域性差异;年潜在蒸散发量主要在400~1400mm之间,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低值区在东北地区、西南诸河上游和长江上中游地区,年际变化不同地区间差异显着;年均NDVI北方多低于0.6,南方多在0.6~0.8,且随海拔升高呈垂直分带特征。此外,根据水资源二级区分区建立气温、降水随高程的回归关系,发现在海拔高差较大的山区气温与高程具有较强负相关,降水与高程的相关性较差,相关系数有正有负。(3)在针对大尺度区域进行子流域划分时,目前普遍使用基于地表径流漫流模型,通过单一集水面积阈值进行河网提取和子流域划分的方法在准确描述研究区的空间范围、确定流域出水口、提取内流区河网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为此,研究对传统子流域划分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流域出水口自动识别和多阈值虚拟河网融合技术的子流域划分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流域出水口的自动识别及确定、最大和最小集水面积阈值确定、多阈值虚拟河网融合和子流域划分与编码4部分。相对于传统子流域划分方法,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①可实现流域出水口的自动识别,高效快速;②初步解决了内流区河网提取失真问题,可准确描述所划分子流域间的拓扑关系;③在准确拟合研究区范围的同时有效控制了子流域数量,兼顾了模型模拟的精度和效率需求。以全国为例,相较传统方法,该方法准确提取了内流区河网,在多把控17万km2国土面积的同时子流域个数仅增加3406个。(4)为避免计算冗余,对全国部分非产流区进行了剔除,最终全国范围内共划分19406个子流域、81687个等高带。根据分区建立的气温、降水与高程间的回归关系,综合采用空间叁维插值和平面插值算法实现气象输入在子流域上的展布;为体现水热植被空间异质性、产流动力条件空间异质性和下垫面特征空间异质性,研究提出了“气候带套水资源叁级区——子流域——等高带——马赛克地块”的多尺度空间参数化方案;针对膨胀黄土区、岩溶发育区和寒区包气带结构特殊性,改进了原模型“土壤-基岩”包气带两层结构,修正了土壤水特性参数。最终,构建并验证了全国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WEP-CN。校验结果表明,大多数水文站点所在断面径流纳什效率系数(NSE值)大于0.7,相对误差(RE值)在-10%和10%之间。模型改进后应用效果有明显提升,能够适用于大尺度不同气候水文分区、地质地貌单元的水文过程模拟。(5)开展了全国不同气候地质区21个典型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对比分析。流域年降水、气温、实际蒸散发等水热要素的空间差异与气候分区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其中,相对于南方湿润流域,北方降水少且集中,降水年内集中度与纬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年均实际蒸散发与年均气温变化呈较强一致性,由寒带向热带呈增加趋势;径流及其组成变化不仅与气候特征相关,也受到不同地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年径流量多年变化整体来看,位于北方且受冻土影响流域呈增加趋势,黄淮海暖温带山区和西南亚热带山区流域减少明显,青藏高原区周边和东南山区流域变化不大。聚焦中尺度流域,发现地质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其对降水的再分配作用,进而导致径流组成发生变化。北方流域河川基流占比较大,冻土的存在起到了增加基流的作用;南方流域以地表径流为主,西南喀斯特山地表层岩溶带的调蓄作用一定程度增加了流域河川基流量。整体看,气候变化在南方流域多起减少径流作用,而在北方寒区则以增加径流为主。北方流域多呈绿化趋势,土地利用变化在渭河、海河流域等显着表现为减少径流的作用,在南方作用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期刊2019-04-03)
王林华,汪亚峰,王健,林青涛,吴发启[4](2018)在《地表粗糙度对黄土坡面产流机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地表粗糙度对坡面产流机制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室内与室外径流小区模拟降雨试验相结合,分析在3种雨强(60、90、120 mm/h)下粗糙坡面与平整坡面(坡度5°、10°、15°、20°)产流点位空间分布和坡面产流时间特征,阐明地表粗糙度对坡面产流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粗糙坡面与平整坡面产流点位沿径流方向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4.4%~52.9%、15.5%~31.1%,即粗糙坡面产流点位较平整坡面更为分散。相较于平整坡面,地表粗糙度具有推迟坡面产流效应,且推迟效应随坡度、雨强增大而逐渐减弱。表明地表粗糙度在小坡度、小雨强条件下具有较强延迟坡面产流能力。地表粗糙度影响坡面产流一方面通过地表填洼的直接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增加降水入渗水头,增强坡面入渗能力的间接作用。通过坡面地表填洼量预测的初始产流时间与实测坡面产流时间比值范围为2.2%~36.2%,表明地表粗糙度间接作用为延迟坡面产流的主导作用。因此,该研究结果阐明了粗糙坡面的点状产流与坡面产流特征,进一步为粗糙坡面产流机制的揭示及地表粗糙度对坡面土壤侵蚀机理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郑从奇,庄会波,郭晓娜[5](2017)在《山东省山丘区典型流域产流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综合选取15场次暴雨洪水资料,对本流域流量过程线、气候地理和下垫面特征及降雨径流关系等相关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了流域以蓄满产流为主的产流模式。同时,分析了不同前期影响雨量和洪水稀遇程度对产流机制的影响,对山东省一般山丘区流域产流机制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流域的产汇流规律研究打下了重要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水利》期刊2017年04期)
李天成,钟平安,吴业楠,朱非林,曹明霖[6](2017)在《基于产流机制的中长期径流预测RBF神经网络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产流的物理过程出发,提出了影响产流的主要因子集,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影响各月径流的主要因子;利用筛选的主要因子建立了逐月径流预报RBF神经网络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月份的径流量主要影响因子不完全相同,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基于产流机制的RBF神经网络模型对于月尺度的径流过程,具有较好的模拟与预测能力。(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期刊2017年03期)
孙挺,杨文宇,倪广恒[7](2015)在《暴雨条件下绿化屋顶产流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绿化屋顶是减轻城市洪水灾害的一种有效手段,已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但是,对于绿化屋顶目前仍然缺乏一个简单的基于物理过程的模型来评价其雨洪蓄滞效果。首先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分析降雨量P与径流量R之间的关系,讨论绿化屋顶不同的产流机理,然后通过现场试验验证P-R关系,并使用HYDRUS-1D模拟绿化屋顶的产流机理以及评价方法的适用性。模拟结果显示,绿化屋顶既会发生超渗产流,也会发生蓄满产流,但超渗产流的流量在总流量中所占比例很小。这表明虽然超渗产流存在,但文中提出的基于蓄满产流的线性模型仍然可以用于模拟包括暴雨条件在内的绿化屋顶降雨径流关系。(本文来源于《珠江现代建设》期刊2015年01期)
张波[8](2014)在《天山北坡融雪期积雪产流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积雪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对于生活生产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方面,对于新疆来说这种不利的因素更胜。从近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新疆春季由于季节性积雪消融而产生的春洪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均不在少数。因此,对于融雪期来说,弄清楚积雪的产流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对于积雪产汇流计算以及产生洪水的可能性预测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实验研究过程,在融雪期,通过对研究区进行的连续观测,获取了一定的基础数据,在室内利用SPSS19.0、surfer8、DPS7.05、Arcgis10.0、Excel、ENVI4.7等数据统计及分析软件,对2010年至2013年融雪期观测获取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模拟及制图。对积雪消融过程中多个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合能量平衡、融雪水运移和雪层含水率的变化情况,从两个方面对积雪产流机制进行分析、诠释。结果表明:(1)能量输入是积雪消融的关键所在,然而冻土的存在与否是影响积雪产流效果和产流量的关键因素,同时还可以改变积雪消融的方向;(2)积雪含水率是积雪消融的重要指标,是融雪水运移的标志,同时也是反映了雪层中能量的运移过程。在利用光谱反射率对其进行模拟时发现,近红外波段的敏感性非常高,尤其在1400nm附近建立的模拟方程,拟合程度高,模拟精度可达82%;(3)融雪期,雪粒径的变化趋势一直是增大的,它和雪深一道共同影响着雪层的持水能力,进而影响着雪层的产流。雪粒径与积雪出流时间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87,而雪深和积雪出流时间的相关关系系数高达0.98,均通过显着水平为0.001的显着性检验;(4)气温既是太阳辐射强弱程度的表现,又是促进积雪消融的关键因子。气温和雪温、雪层含水率的关系密切,雪层温度和雪层含水率关系也非常密切,相互之间的相关程度均通过0.01显着水平的显着性检验;(5)融雪期,积雪的蒸散发过程较为复杂,气温、风速会影响蒸散发过程的强弱,而相对湿度差则决定着蒸散发-凝结动态平衡的发展方向;(6)产流机制模拟过程中,无论是回归分析还是BP神经网络模拟,模拟的程度较高,误差相对较小,尤其是构建的2-2-1神经网络模型,在时间误差上上偏离约10min,建立模型的确定性系数在0.99左右。(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4-05-29)
赵鹏[9](2014)在《基于氢氧同位素示踪的紫色土坡耕地产流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坡地径流是流域水循环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仅是土壤侵蚀、农业面源污染的主导因子,还与雨养农业、水引起的自然灾害等方面息息相关。科学应对坡地径流引起的各种环境问题、水灾害和合理利用资源,首先应“科学认识坡地的产流机制。紫色土坡地是长江上游最重要的耕地资源,仅四川盆地面积即达16万km2,是长江流域、叁峡水库水环境的重要影响区域。但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对该土地利用类型的产流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利用传统水文观测手段并结合氢氧同位素技术,定点监测了自然降雨条件下紫色土坡耕地径流水文过程,研究紫色土坡耕地土壤水分运动、产流过程与特征,划分径流水分来源,分析亚地表径流的产流机制。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点尺度上土壤剖面10-30cm土层的体积含水率最先达到最大和最先消退,是紫色土坡耕地整个土壤剖面(0-40cm)响应降雨的核心特点。坡面尺度上,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表现出深度效应和坡位效应,这反映出坡面水文过程的影响对土壤水分垂向运动的重要性。紫色土坡耕地土壤水分的再分布从强烈地受到雨水入渗到坡面汇水产流再到水分消退并逐渐趋稳的过程,历时约在40-50h,坡位越低历时越久。活塞流现象发生时段的土壤剖面中前期土壤水难以被全部驱替,反映出土壤中的水分存在易移动部分和难移动部分。降水入渗方式:从时间先后来看,具有异质性的紫色土坡耕地原状土壤剖面结构先发生活塞式入渗,首先补给上层(0-10cm)土壤的毛管孔隙所需的水分,而后在中深层(10-30cm)形成优先流;从土壤剖面层次来看,上层以活塞式入渗为主,下层则以优先流为主;从前期水分状况的影响而言,土壤剖面上较高的水分状况减少了降水在入渗过程中因填充毛管孔隙而引发的损耗,保证了土壤结构大的孔隙空间流动的水量,因而促进了优先流更快地发生(2)紫色土坡耕地的亚地表径流(壤中流、地下径流)产流过程线总体上呈现快速上涨、快速消退和缓慢消退叁个阶段,其中壤中流缓慢消退阶段不明显。上涨阶段和快速回落阶段所形成的“尖峰”,是紫色土坡地亚地表径流过程线的鲜明特征。本文观测的4次降雨事件,紫色土坡地的浅层包气带首先从较深层开始产流,随后向浅层发展。利用流率峰值出现前夕最大60min.45min.30min和15min雨强与流率峰值所作回归分析表明,峰值来临前时段内最大雨强是促成流率峰值的关键因素,其中,各种形式的径流峰值流率与峰值前最大30min雨强线性相关最佳,拟合度达到了R2=0.97、0.99、0.56,表现出极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Y区壤中=0.69x+0.47、Y区地下=0.54x+1.51.Y坡地下=0.10x+0.31.本文分析了该拟合方程结构和各项参数的物理意义。拟合方程表明,临近流率峰值出现前的时段最大雨强会呈线性正比地参与流率峰值的形成。流率峰值出现前的60min.45min.30min.15min等几个时段内的最大雨强对应方程的系数,可以反映亚地表径流对降雨响应的敏感度。回归方程中的常数项,反映了包气带水分含量处于较高状态(蓄水达到或接近饱和)时,在相应最大时段雨强供水的环境下(动能环境),包气带相应层位的径流形式的稳定流率。该常数与相应雨强时段内的降雨量无关,而跟其提供的供水环境有关,比如降雨动能对包气带水分的压力等。最大30min雨强供水环境下,该常数,即稳定流率在小区壤中流、地下径流、长坡地地下径流形式中分别为2.31mm/h、2.98mm/h、0.50mm/h.通过对雨强-峰值流率的回归方程的认识,本文认为:降雨对亚地表径流的产生来说,不仅仅是提供径流水源的作用,更关键的是为包气带的产流创造了一定的动力学环境。对各形式径流的产流总量和降雨量的分析表明,小区壤中流中二者呈极显着正相关(r=0.004);而与小区地下径流、长坡地地下径流的相关性差(r=0.058,0.199),说明地下径流产流量与降雨量关系不大。据此推测,包气带前期水分状况对亚地表径流产流量的作用比次降雨量更为重要。本文所观测的亚地表径流产流系数多数超过了1,意味着亚地表径流水量并非全部来自于当次降雨事件,而且非本次降雨的水量占有相当的比例。(3)基于同位素浓度数据,利用二水源模型量化了坡地地块两个尺度上亚地表流中事件降水和前期土壤水的贡献率。其中,径流流率峰值时刻的前期土壤水平均比例:小区壤中流为56.4%、地下径流为33.5%,坡地地下径流为58.2%。表明前期水分在亚地表产流中占有重要作用。紫色土坡耕地的亚地表径流十分发育。从降雨过程来看,包气带结构(大孔隙、裂隙发育)显着的影响着不同阶段的产流方式:在产流的上涨和快速消退阶段,紫色土地坡包气带以优先流为主,即非均质性产流;而在降雨停止后径流的缓慢消退阶段阶段则主要为基质流,即均质性产流;在二者中间则均质性、非均质性产流共存,且雨强加大时优先流重要性提升。从雨强和包气带入渗性能角度而言,主要为超渗产流和蓄满产流;而在具有高渗透性能的紫色土浅层包气带(土壤层)中,超渗产流现象并不多见。(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4-05-10)
付智勇,李朝霞,蔡崇法,郭忠录[10](2011)在《叁峡库区不同厚度紫色土坡耕地产流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层厚度是影响坡面水文过程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通过野外模拟降雨试验(设计雨强60 mm/h),在小区尺度上研究了一个完整坡面上典型土层厚度紫色土坡耕地坡面产流机制。结果表明:对于地表径流,土层厚度为23 cm小区表现为饱和产流,而土层厚度为45 cm和76 cm小区均表现为超渗产流;对于壤中流,土层厚度为76 cm小区以基质流为主,而土层厚度为23 cm小区则表现出明显的优先流特征,45 cm小区则在A层以基质流为主,在AC层以优先流为主。不同厚度紫色土坡面水文土壤学性质的差异是导致小区间水文过程不同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1年05期)
产流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洪水预报通常基于降雨径流模拟进行。以山坡水文学理论的蓄满产流机制为出发点,展开了对山区流域降雨径流模拟的研究,以此建立分布式叁水源产汇流模型。首先,对研究流域进行离散化,以数字高程数据为基础提取流域的地形数字特征,使离散化坡面单元的数据同时完成自动匹配,实现参数的空间离散化,为模型的应用提供参数支撑。其次,采用水流连续方程和达西公式计算单元坡面内的产流量;以圣维南方程组简化的运动波方程为控制方程,推导出坡面流近似的偏微分方程,利用特征线法对每一单元坡面进行汇流计算。所建分布式水文模型可模拟从非饱和壤中流漫溢到坡面单元上形成饱和坡面流的暴雨径流过程。同时借由马斯京根–康吉法衔接了坡面离散单元水文子过程与主河道的汇合。最后选取美国古德温河流域典型的降雨过程进行次洪过程模拟,采用确定性系数、相关系数来评定模拟精度,结果表明其模拟精度达到了径流过程模拟和作业预报的精度要求。总体来说,所建分布式产汇流模型不但适用于单一坡面的径流分析,且能够应用于一般流域以进行降雨径流过程的模拟,在一定程度上可为防洪调度提供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流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王登.黄河中游产流机制变化综合判别指标构建研究[D].郑州大学.2019
[2].金保明,高兰兰,李光敦.考虑蓄满产流机制的流域分布式产汇流模型[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9
[3].刘欢.考虑产流机制空间差异的全国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及应用[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9
[4].王林华,汪亚峰,王健,林青涛,吴发启.地表粗糙度对黄土坡面产流机制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8
[5].郑从奇,庄会波,郭晓娜.山东省山丘区典型流域产流机制研究[J].山东水利.2017
[6].李天成,钟平安,吴业楠,朱非林,曹明霖.基于产流机制的中长期径流预测RBF神经网络模型研究[J].水力发电.2017
[7].孙挺,杨文宇,倪广恒.暴雨条件下绿化屋顶产流机制研究[J].珠江现代建设.2015
[8].张波.天山北坡融雪期积雪产流机制研究[D].新疆大学.2014
[9].赵鹏.基于氢氧同位素示踪的紫色土坡耕地产流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4
[10].付智勇,李朝霞,蔡崇法,郭忠录.叁峡库区不同厚度紫色土坡耕地产流机制分析[J].水科学进展.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