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氨酸磷酸酶抑制剂论文_童静,郑艳侠,孟歌,李鹏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酪氨酸磷酸酶抑制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酪氨酸,磷酸酶,抑制剂,蛋白,糖尿病,产物,抗肿瘤。

酪氨酸磷酸酶抑制剂论文文献综述

童静,郑艳侠,孟歌,李鹏飞[1](2019)在《磺胺类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剂的分子对接和叁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索研究磺胺类化合物与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的作用模式,建立具有良好预测能力的叁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模型。方法:通过分子对接(Surflex-Dock)研究阐明磺胺类化合物与PTP1B的结合模式,采用比较分子场分析(Co MFA)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Co MSIA)进行3D-QSAR研究。结果: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该类化合物可以与PTP1B酶的Site A位点很好地结合。建立的Co MFA模型交叉验证系数(q~2)为0.516,Co MSIA模型q~2为0.503。结论:该类化合物可与PTP1B酶很好地结合,建立的Co MFA模型和Co MSIA模型均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为该类化合物的下一步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19年09期)

孔娇,龙亚秋[2](2019)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含Src同源2结构域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是由Ptpn11基因编码的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通过RAS-ERK信号通路的活化调控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并参与PD-1/PD-L1通路控制免疫监视,已成为有突破意义的抗癌新靶标。然而,靶向SHP2活性位点的抑制剂因选择性差和生物利用度低未得到进一步发展。最近,通过稳定SHP2非活性构象的变构抑制剂成功克服成药性问题,进入临床实验,为SHP2的可成药性药靶提供了临床证据。综述SHP2的结构功能及其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和发现研究概况,重点介绍若干具有代表意义的SHP2抑制剂的构效关系研究和作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最新研发进展。(本文来源于《药学进展》期刊2019年07期)

崔志文[3](2019)在《新型酪氨酸磷酸酶SHP2抑制剂的合成、生物活性及分子动态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是新的抗肿瘤药物研究靶点。为寻找新的具有较强抗肿瘤活性的SHP2抑制剂,本课题以文献报道的SHP2抑制剂GS493,SHP836等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了苯磺酸和吡嗪胺两类新的衍生物;测试了苯磺酸类衍生物对SHP2蛋白活性中心的抑制作用;在细胞水平测试了所有化合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非小细胞肺癌NCI-H1975的增殖抑制活性;选择活性较好的化合物I_f、II_e进行计算机辅助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以探讨它们与SHP2作用的具体模式及对SHP2的选择性。方法:1.目标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1)保留GS493的苯基腙吡唑啉酮以及磺酸基团,用内脂环或酰胺代替1位苯环的硝基,3位苯环的硝基替换为氟、甲氧基等基团,设计了12个目标化合物I_a-I_l。其合成方法为:对硝基苯甲酸经酰氯化,再与胺反应形成酰胺,然后再将其硝基还原,重氮化,还原,得到N-取代-4-肼基苯甲酰胺中间体;对氨基苯磺酸经过重氮化,与取代苯甲酰乙酸乙酯耦合得到4-{2-[1-乙氧基-3-(4-取代)-1,3-二氧代丙-2-基]肼基}苯磺酸中间体,其再与N-取代-4-肼基苯甲酰胺中间体反应得到目标产物I_a-I_l。(2)保留SHP836,SHP099的吡嗪胺结构,3位引入新的芳环或芳杂环替代二氯苯环,6位引入大位阻的取代哌嗪基团,设计了12个目标化合物II_a-II_l。其合成方法为:以2-氨基-3-溴-6-氯吡嗪为起始原料,与取代硼酸发生Suzuki反应,得到2-氨基-3-取代-6-氯吡嗪中间体,其再与取代哌嗪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得到目标产物II_a-II_l。2.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评价:(1)使用SHP2试剂盒检测了化合物I_a-I_l对SHP2蛋白的抑制活性;(2)采用MTT法检测了所有目标化合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非小细胞肺癌NCI-H1975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3)活性较好的化合物II_e作用于细胞NCI-H1975 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化合物对细胞凋亡影响。3.分子对接与动态模拟:(1)使用分子对接与动态模拟软件探讨目标化合物与蛋白的结合模式及强弱。(2)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将所合成的所有目标化合物与SHP2及其同源蛋白PTP1B,TCPTP,SHP1进行分子对接,结合分子动态模拟评价其选择性。结果:1.本课题设计、合成了12个4-(2-取代肼基)苯磺酸衍生物以和12个3,6-二取代吡嗪-2-胺衍生物,所有目标化合物通过~1H-NMR、~(13)C-NMR、IR和MS进行了结构确证。2.SHP2蛋白活性抑制实验表明,化合物I_f的活性较好(IC_(50)=0.23±0.07μM),强于PHPS1(IC_(50)=2.73±0.43μM),但是弱于GS493(IC_(50)=0.18±0.02μM);MTT法检测化合物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实验表明,在细胞NCI-H1975上,化合物I_f(IC_(50)=3.38±1.85μM)的活性优于GS493(IC_(50)=20.92±1.23μM)。化合物II_e、II_i、II_k能够显着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NCI-H1975细胞的增殖,其中化合物II_e、II_i的IC_(50)分别为11.84±0.83μM、10.30±0.69μM,活性优于化合物GS493(IC_(50)=19.08±1.01μM)。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化合物II_e对细胞NCI-H1975存在促进其凋亡的作用;在细胞MDA-MB-231上,化合物I_f在作用细胞72 h时,其IC_(50)值为28.94±6.23μM,活性强于PHPS1(IC_(50)=30.02±6.59μM),略弱于GS493(IC_(50)=26.31±1.59μM)。化合物II_e、II_i、II_k作用效果均优于GS493(IC_(50)=25.02±1.47μM),其中化合物II_e的活性最好,其IC_(50)值为5.66±2.39μM。3.分子对接和动态模拟结果表明,化合物I_f能与SHP2蛋白的PTP活性中心形成的多个氢键。II_e作用于SHP2非活性中心,可能是与变构位点结合。其萘环以及二氯苯基可与SHP2蛋白变构位点孔径更紧密崁合。与SHP2其它同源蛋白对接结果表明,II_e对SHP2显示了较好的选择性。结论及创新点:本课题以文献报道的SHP2抑制剂GS493和变构酶抑制SHP836,SHP099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24个新的化合物,在蛋白水平测试了部分化合物其对SHP2的抑制作用,在细胞水平测试了所有化合物其对SHP2激活突变的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非小细胞肺癌NCI-H1975的增殖抑制活性。结果发现4-(2-取代肼基)苯磺酸衍生物(I_f)和3,6-二取代吡嗪-2-胺衍生物(II_e)展现了较好的抗肿瘤活性。计算机辅助的分子对接及动态模拟研究表明,I_f作用与SHP2的催化活性中心,而II_e作用于SHP2非活性中心,可能是与变构位点结合。化合物II_e对SHP2蛋白显示了一定的选择性。相比于作用于SHP2催化活性中心的抑制剂,变构酶抑制剂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惠伦,肖鹏,张雪,柯越海[4](2019)在《基于酪氨酸磷酸酶SHP2变构抑制剂的肿瘤靶向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其调控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在酪氨酸磷酸酶家族中,SHP2是目前唯一被证实的原癌蛋白,参与调控多个癌症相关过程。其活化突变会导致白血病、黑色素瘤、乳腺癌及肺癌的发生。2016年以来,随着高特异性、可口服的SHP2新型变构抑制剂成功开发,靶向抑制SHP2在抑制肿瘤生长以及改善肿瘤耐药性方面逐渐显现出了强大的临床应用潜力,提示SHP2抑制剂有望成为首个靶向酪氨酸磷酸酶的抗肿瘤靶向药物。(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沈芳,马永涛,张雄辉,李瑶[5](2019)在《合成类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剂专利现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潜在的重要靶点,与肥胖、肿瘤也具有密切关系,本文从专利分布和布局的角度出发,选择以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剂作为主题,使用关键词对全球专利数据库中的全球发明专利申请进行了检索,得到相关的发明专利申请,对上述数据进行人工筛选分类,重点对合成类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剂专利态势作了研究分析,以期能够为该领域药物的开发与仿制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本文来源于《药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张倩,甘强,刘霞,陈曦,冯长根[6](2018)在《基于天然产物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剂的虚拟筛选(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是治疗Ⅱ型糖尿病的靶点之一,筛选PTP1B抑制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分子对接虚拟筛选方法,构建共含有42 296个小分子的天然产物库,分别与PTP1B靶点蛋白进行分子对接,以原配体的结合能量为阈值,经过叁轮筛选选取打分值高于阈值的小分子进行药代动力学参数和毒性参数预测,最终筛选出3个PTP1B抑制剂,对苯醌类化合物7、异香豆素类衍生物10和Clavepictine类似物11.结合方式研究表明,3个候选抑制剂类药性良好,均具有较好的PTP1B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10和11的PTP1B抑制活性未见报道.对化合物10进行体外抑制活性检测,其IC50为(74.58±1.23)μmol/L,可作为潜在Ⅱ型糖尿病治疗药物.(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2018年04期)

李蕊蕊[7](2018)在《淋巴特异的酪氨酸磷酸酶(LYP)的非竞争性抑制剂NC1的发现及其抑制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细胞信号转导的调节方式多种多样,可逆的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是其关键的调节方式之一。其蛋白酪氨酸的磷酸化及去磷酸化分别在蛋白酪氨酸激酶PTK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的作用下,被磷酸化、被去磷酸化。保持其磷酸化水平的动态平衡。这些过程也影响很多生理活动,诸如基因表达、细胞生长、细胞分化、细胞通讯、细胞迁移、血糖代谢调节、免疫调节等。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的催化功能异常,会影响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的相对稳定。也是导致很多疾病诸如I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蛋白酪氨酸磷酸酶也引起了科学界很大的研究兴趣,特别与疾病密切相关的淋巴特异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LYP.LYP由PTPN22编码,特异表达于淋巴组织和细胞中。在淋巴T细胞中通过抑制T细胞活化,作用于T细胞受体-TCR发挥作用。许多研究发现LYP的突变与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bottini等人首次报道的编码LYP的基因单核苷多态性C1858T人群更容易患I性糖尿病。此突变导致氨基酸突变由620位的精氨酸突变为色氨酸。此突变影响了 LYP与CSK的相互作用。此突变的细胞实验表明R620WW的酶活更强,去磷酸化下游分子的水平更强,对免疫效应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因此LYP已经逐渐成为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潜在的药物靶点。针对此药物靶点,发现特异作用于LYP的小分子化合物抑制剂便具有重大的意义。LYP作为经典的蛋白酪氨酸家族中的一员,此家族酶的活性中心具有结构上的高度保守性,因此罕有选择性抑制剂被开发出来。过去,一些典型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包括PTP1B、LYP的选择性抑制剂,通过作用于磷酸化的酪氨酸结合口袋,及其附近区域被开发出来。最近,作为另外一种抑制方式,一些与疾病相关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包括PTP1B、SHP2的非竞争抑制剂被开发出来。但LYP的非竞争性抑制剂至今未被发现。研究目的筛选LYP的别构调节小分子抑制剂,并揭示抑制剂别构抑制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首先,我们构建了一系列LYP原核表达质粒,转化到E.coli BL21工程菌中表达蛋白,并通过离子交换层析和分子筛实验获得高纯度的蛋白。体外生化手段-进行抑制剂半数抑制效率IC50测定,筛选作用较好的抑制剂,进行抑制模式检测,并进行抑制剂抑制常数Ki的测定,拟合米氏方程发现NC1抑制剂符合非竞争性抑制模式。之后我们进行PTP家族范围内,进行抑制剂选择性检测,以小分子化合物对硝基苯磷酸二钠为模拟底物,分别检测了抑制剂对磷酸酶STEP、PTPN18、Glepp、slingshot2、PPM1A、PPM1G、PP1 的抑制作用,测出抑制常数,进行选择性评估。进一步,我们在细胞水平上,通过siRNA技术特异干扰LYP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检测LYP调控通路中,LCK、ERK分子的磷酸化水平,检测NC1在细胞中特异抑制LYP的作用,及其抑制效果。之后通过对LYP催化结构域进行单位点突变,测定抑制剂抑制常数Ki指标;基于片段中心的拓扑学口袋分析、分子动态模拟方法,研究抑制剂NC1的作用位点。此外,我们运用了一种新技术,利用非天然氨基酸二氟代酪氨酸(F2Y)的插入、19F-NMR方法研究NC1的别构调节作用机制。结果我们发现了 LYP的第一个非竞争性抑制剂NC1,其抑制常数Ki为4.66pM,具有较高的抑制作用。在NC1抑制剂选择性的测定中,针对于PTP家族的成员,包括STEP,PTPN18,Glepp,and the Ser/Thr phosphatases PPM1A and PP1,NC1 表现出至少两倍以上的选择性,对于LYP具有较好的特异性。细胞实验,通过使用anti-CD3激活TCR信号通路,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CK、ERK的磷酸化水平增强,这种磷酸化水平的增强在进行NC1孵育后更加明显。利用RNAi技术干扰Jurkat T细胞中的LYP,结果显示LCK、ERK的磷酸化水平增强与单独使用NC1时磷酸化程度相同,甚至,当干扰掉LYP之后,NC1便不再发挥作用,其LCK、ERK的磷酸化水平与对照组相同。进而表明NC1在淋巴细胞中也能够特异高效地抑制LYP。通过点突变、基于片段中心的拓扑学口袋分析、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显示NC1并不同于其他已知的LYP抑制剂,同时作用于WPD 口袋,以及LYP特异插入片段附近的次级口袋。用我们新开展的技术-非天然氨基酸二氟代酪氨酸(F2Y)插入及19F-NMR技术,我们提供了一个直接的证据,揭示了 NC1通过抑制LYP-WPD loop的运动来别构调节LYP酶活的机制。结论NC1不同于其他的LYP抑制剂,它是一种非竞争性抑制剂,它同时作用于WPD结构域、以及处于LYP特异插入片段周围的二级口袋区,并通过限制LYP的WPD-loop的运动来别构调节LYP的活性。研究意义我们的此项研究不仅仅是发现了 LYP特异的别构抑制剂NC1,而且为将来设计选择性更好的抑制剂提供了别构结合位点,此外将新技术非天然氨基酸插入,19F-NMR;应用其中,提供了新颖的19F-NMR探针,可以用于发现其他的酪氨酸磷酸酶的别构抑制剂。(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4-23)

王贵洲[8](2018)在《以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为靶点的天然产物抑制剂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不良生活习惯、环境污染和传统手段治愈率较低等因素,癌症己成为威胁我们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然而,很多癌症都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随着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分子靶向治疗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的重视,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有效的癌症治疗方式。临床上已有成功的药物用于个别癌症的治疗,有效延长病人的存活。在癌症的发生与发展中,激酶和磷酸酶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由激酶和磷酸酶介导的蛋白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基本的细胞信号传导调控方式,通过可逆的磷酸化调控着很多细胞功能,可逆磷酸化的异常会诱发多种疾病产生,如炎症、肿瘤。Shp2是PTPN11基因编码的胞内非受体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是PTPs家族中的一员,它广泛表达于胚胎和各种成人组织中,参与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如:Ras/Erk、PI3K/Akt、Jak/Stat,从而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和凋亡等。先前研究证明,Shp2是一个能诱导癌症发生的原癌基因,在白血病、乳腺癌、胃癌、非小细胞肺癌等疾病中,都发现Shp2具有促进作用,Shp2功能获得性突变将引起努南综合征(NS)、豹斑综合征(LS)、青少年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而动物实验证明,敲除Shp2基因或抑制Shp2的高活性可以阻滞或延缓肿瘤的发生发展。因此,Shp2是一个很好的药物开发靶点,开发Shp2的抑制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了发现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的抑制剂,我们通过利用大肠杆菌系统原核表达出了 Shp2活性催化区(PTP-Shp2蛋白)以及Shp2同家族蛋白Shpl蛋白、VHR蛋白、HePTP蛋白,这些同家族蛋白作为检测我们筛选到的抑制剂是否只特异的抑制PTP-Shp2的参照蛋白。随后我们建立起了基于pNPP(一种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的通用底物)的酶和底物反应的体外高通量筛选模型。首先,利用该筛选模型,从太子参、筋骨草、金线莲、红菇4种中药的共223种内生菌活性成分中,我们筛选发现筋骨草内生菌的一个活性成分(命名为g28)是PTP-Shp2的特异性抑制剂;从鱼腥草等30种中药粗的馏分中,我们筛选发现鱼腥草、蒲公英、肿节风、夏枯草这4种中药粗馏分特异性抑制PTP-Shp2的活性。接下来从329种中药天然单体中我们筛选发现H320(异阿魏酸)和H335(肉桂酸)对PTP-Shp2具有特异的强抑制作用。在细胞水平实验中,通过实验验证,在293T细胞中,H320能够抑制EGF诱导下Shp2依赖的MAPK的活化;先前的研究发现MDA-MB-468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依赖Shp2,我们用H335处理MDA-MB-468细胞系及Shp2 Q79P稳转MDA-MB-468细胞系后,发现H335能够抑制EGF诱导下Shp2依赖的MAPK的活化,并且能够抑制MDA-MB-468细胞的迁移。因此,我们首次从中药天然单体中发现两种Shp2的特异性抑制剂H320(异阿魏酸)和H335(肉桂酸),通过后续的相关细胞功能研究及结构改造,有望开发成治疗与Shp2相关的癌症的药物。(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4-01)

崔珏,范存颖[9](2018)在《牛蒡根中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剂筛选及降血糖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1B,PTP-1B)抑制剂高通量筛选体系,并用其在牛蒡根中筛选具有降血糖活性的组分。方法:首先,通过对反应温度、底物浓度、酶浓度3个因素的优化,构建PTP-1B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牛蒡根醇提取及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进行活性筛选。其后,将筛选到的活性组分连续8周灌胃2型糖尿病小鼠,通过检测小鼠空腹血糖、糖耐量、糖化血红蛋白含量、血脂4项等指标,评价其降血糖作用。结果:应用PTP-1B抑制剂筛选模型发现,牛蒡根正丁醇萃取物具有较高的PTP-1B抑制活性,其酶活抑制率可达73.15%。动物实验证实牛蒡根正丁醇萃取物对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升高、糖耐量减低、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升高以及血脂代谢紊乱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结论:牛蒡根正丁醇萃取物可通过抑制PTP-1B的活性发挥降血糖作用。(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8年03期)

袁仲,陈卓,李乾斌,胡高云[10](2018)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作为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s)中一员,在胰岛素和瘦素信号转导中发挥关键的负调控作用。最近研究表明,PTP1B与内质网(ER)应激、胰岛β细胞增殖以及胰岛素分泌有重要的关联;且与2型糖尿病(T2DM)和肥胖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靶向抑制剂已成为治疗这些代谢性疾病的研究热点。本文以PTP1B的结构特点及其与T2DM和肥胖症的关系为基础,根据结合位点将PTP1B抑制剂进行分类,并对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靶向PTP1B的抗T2DM和肥胖症药物研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酪氨酸磷酸酶抑制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含Src同源2结构域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是由Ptpn11基因编码的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通过RAS-ERK信号通路的活化调控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并参与PD-1/PD-L1通路控制免疫监视,已成为有突破意义的抗癌新靶标。然而,靶向SHP2活性位点的抑制剂因选择性差和生物利用度低未得到进一步发展。最近,通过稳定SHP2非活性构象的变构抑制剂成功克服成药性问题,进入临床实验,为SHP2的可成药性药靶提供了临床证据。综述SHP2的结构功能及其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和发现研究概况,重点介绍若干具有代表意义的SHP2抑制剂的构效关系研究和作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最新研发进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酪氨酸磷酸酶抑制剂论文参考文献

[1].童静,郑艳侠,孟歌,李鹏飞.磺胺类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剂的分子对接和叁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J].中国药师.2019

[2].孔娇,龙亚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19

[3].崔志文.新型酪氨酸磷酸酶SHP2抑制剂的合成、生物活性及分子动态模拟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9

[4].张惠伦,肖鹏,张雪,柯越海.基于酪氨酸磷酸酶SHP2变构抑制剂的肿瘤靶向治疗[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9

[5].沈芳,马永涛,张雄辉,李瑶.合成类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剂专利现状分析[J].药学研究.2019

[6].张倩,甘强,刘霞,陈曦,冯长根.基于天然产物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剂的虚拟筛选(英文)[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8

[7].李蕊蕊.淋巴特异的酪氨酸磷酸酶(LYP)的非竞争性抑制剂NC1的发现及其抑制机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8

[8].王贵洲.以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为靶点的天然产物抑制剂的筛选[D].厦门大学.2018

[9].崔珏,范存颖.牛蒡根中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剂筛选及降血糖活性评价[J].食品科技.2018

[10].袁仲,陈卓,李乾斌,胡高云.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棉铃虫蛹期脑总蛋白和COX1磷酸化及C...PD98059、TFP和PAO对气孔运动的影响EGTA、LaCl3L和RR对气孔运动的影响苯胂化氧(PAO)和gen iste in对川百合花...、STS、吓P、PAO对UV一B诱导的...种外消旋α-酯基取代的γ-内酰胺类化...

标签:;  ;  ;  ;  ;  ;  ;  

酪氨酸磷酸酶抑制剂论文_童静,郑艳侠,孟歌,李鹏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