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烟囱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烟囱,硫化物,印度洋,同位素,流体,微生物,慢速。
烟囱体论文文献综述
王赛,李兵,李传顺[1](2019)在《南大西洋中脊彤管热液区硫化物烟囱体原位S同位素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大西洋中脊是慢速扩张洋中脊,具有良好的硫化物资源潜力(Devey et al., 2010)。2009年以来,我国在南大西洋中脊完成了多个航次的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调查工作,发现了彤管、洵美、太极等多处热液区(Tao et al., 2013; Li et al., 2014)。然而,这些新发现热液区成矿物质来源等科学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硫是海底热液成矿系统中最主要的矿化剂,准确厘定成矿流体的硫同位素组成,对于确定成矿物质的来源具有重要意义(Shanks,2014)。然而,传统的硫同位素分析方法都是整体分析的方法,无法将不同期(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2-13)
侯佳林[2](2018)在《基于宏基因组学方法探究深海热液烟囱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演替和代谢潜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深海热液烟囱体喷口周围栖息着大量的化能自养微生物群落,作为初级生产者,它们不仅是整个热液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在深海热液区域碳、氮、硫等地球化学元素的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深海热液喷口的地热环境类似于生命起源时期的原始地球,因此栖息在这里的极端微生物也是人们探究生命起源以及演化进程的绝佳对象。由于采样困难和方法学的限制,我们对于深海热液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以及其中未培养微生物系统发育和代谢潜能的认知仍亟需拓展。在本研究中,我们基于宏基因组学方法分析了两个处于不同喷发状态的深海烟囱样本中的微生物群落,两个黑烟囱样品都采集于东太平洋9°N洋中脊热液区域,其中来自L-vent的烟囱体正进行活跃地热液喷发活动,而来自Mvent的烟囱体则处于非活跃状态。基于全长16S r RNA基因的分类学结果显示,化能自养型Epsilonbacteraeota和Aquificae门是L-vent烟囱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微生物类群,而M-vent中的微生物群落则具有相对更高的物种多样性,主要由Gamma-,Delta-and Alphaproteobacteria,Nitrospira和Bacteroidetes组成。此外,我们还基于Binning的方法从L-vent宏基因组中重新构建了4个Epsilonbacteraeota和2个原属于Thermotogae EM3的高质量基因组,其中Epsilonbacteraeota具有利用还原硫和氢气作为能源化能自养类型的代谢潜能,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多聚物运输和分泌系统;而可靠的系统发育分析证据表明EM3类群完全独立于之前所归类的Thermotogae,且单独为一支门水平细菌分类单元。基因组显示EM3类群可能为有机异养细菌,具有降解碳水化合物和胞外蛋白质的代谢潜能,同时也具有丰富的与微生物膜形成相关的糖苷转移酶以及多套分泌系统。综上所述,本研究清楚地解析了两个来自不同喷发状态热液烟囱体的微生物群落结构,重构出活跃烟囱体微生物群落中的主要物种Epsilonbacteraeota的多个未培养基因组并进行了代谢分析,发现并证明了Thermotogae EM3属于一支独立的门水平细菌类群,揭示了它们主要的代谢通路和特点。本文工作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热液烟囱体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及其随热液喷发活动的演替过程,同时也说明了大量的非培养微生物在深海热液区域的地球化学元素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发现对于拓展我们对深部生命的认识,理解它们在原位环境中所发挥的生态功能以及进一步探究地球生命起源以及演化历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6-30)
[3](2017)在《“向阳红01”船在南大西洋获取海底热液“烟囱体”》一文中研究指出正执行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暨中国大洋46航次科考的"向阳红01"船近日获取多个海底热液"烟囱体",为研究海底热液活动提供重要样本。海底热液"烟囱体"是指热液流体由洋壳溢流至海底喷出后,其中的化学物质遇低温海水析出、冷凝沉积形成的烟囱状堆积体。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大西洋航段领队孙永福说:"准确探测、精确抓取‘烟囱体’技术难度大,能够用我们自(本文来源于《科学家》期刊2017年22期)
王自堃[4](2017)在《蛟龙号首潜“大糦”发现巨大“黑烟囱”》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特派记者王自堃)如果把比萨斜塔搬到“大糦”热液区,论气势恐怕比黑烟囱也要逊色几分。当地时间3月7日,蛟龙号首探“大糦”,在3000多米深的海底观察到数个高约20米、底部直径近8米的巨大烟囱体,有的造型倾斜成拱状。据悉,大糦热液区是以往中(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报》期刊2017-03-09)
邵明娟,杨耀民,苏新,叶俊,石学法[5](2014)在《南大西洋中脊26°S热液区烟囱体矿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大西洋中脊26°S热液区是我国科学家在南大西洋中脊发现的热液区,这是目前为止在大西洋中脊发现的位置最南的热液区。本文应用成因矿物学方法,对取自热液区的烟囱体碎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烟囱体由外向内发育3种类型硫化物:富Fe型、Fe-Cu型以及富Cu型硫化物。富Fe型硫化物的矿物组合为黄铁矿-白铁矿;Fe-Cu型硫化物的矿物组合为黄铁矿-黄铜矿;富Cu型硫化物的矿物组合为黄铜矿-黄铁矿。参照Graham的太平洋海隆烟囱理想生长模式,推测26°S热液区烟囱发育较为成熟。(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14年05期)
孙治雷,周怀阳,杨群慧,尹希杰,王虎[6](2012)在《现代洋底低温富Si烟囱体的构建:以劳盆地CDE热液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CDE热液场是中国在劳盆地东部扩张中心区域发现的热液场.本文报道了该热液场小型低温富Si烟囱体的矿物学、地球化学分析结果.矿物学分析发现,烟囱体壁的矿物具有着明显的环带结构:沿烟囱主通道内壁向外,分别由蛋白石+重晶石层,长杆状蛋白石层,Fe-Si质丝缕体层以及最外面的Fe-Mn氧/羟化物(以下简称Fe-Mn氧化物)层组成.蛋白石的氧同位素测温表明最内层蛋白石和重晶石层的沉淀温度为68.5℃,而次内层长杆状蛋白石层为39.6℃,具有明显的温度梯度.同时,稀土元素的各个指标(Eu/Eu*,Ce/Ce*与(La/Yb)N)以及从不同层位烟囱体壁提取到的Fe-Mn氧化物的Sr同位素比值均在次外层有明显异常,暗示该烟囱体在发育的初始阶段,最先形成的外壁是当前的次外层.形态学观察表明嗜中性Fe氧化菌的微生物和某些可能利用Si的微生物在烟囱体的构建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代谢活动形成的Fe-Si质丝缕体和少量蛋白石以及重晶石沉淀最先形成环状的原始外壁,并与后期出现的长杆状蛋白石一起交织成叁维立体网络,通过逐步矿化增生影响了烟囱体壁的渗透能力,最终控制了海水和热液的混合比例,导致低温富Si烟囱体的环带状结构的形成.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还表明,矿物的环带特征以及Fe-Mn氧化物的对周围水体中元素的"吸附作用"控制了烟囱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2年10期)
董从芳,周怀阳,彭晓彤,袁远,姚会强[7](2012)在《胡安·德富卡洋中脊富锌烟囱体流体通道演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采自Faulty Towers(47°57.447′N,129°6.568′W)硫化物烟囱群一个不再活动的烟囱体硫化物开展了详细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样品从外壁往内壁方向可划分为4个矿物组合带,分别为重晶石-无定形硅-铁氧羟化物带;白铁矿-黄铁矿-无定形硅-重晶石带;白铁矿-黄铁矿-闪锌矿-纤锌矿带;纤锌矿-黄铜矿-白铁矿带。从底部到顶部,样品通道形态主要有3种:不规则、不连续的多通道;椭圆形单通道;封闭的通道。矿物学研究证实,烟囱体以低温矿物组合白铁矿、纤锌矿为主,高温矿物黄铜矿少见,仅局限分布在流体通道附近。210 Pb定年结果表明,烟囱壁形成经历较短时间(约3a),而通道的闭合则经历了相对长的过程(约17a)。结合矿物学研究,最终恢复了整个尖塔结构的生长历史。(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12年04期)
黄威,李军,陶春辉,孙治雷,何拥军[8](2011)在《西南印度洋脊49°39′E热液活动区硫化物烟囱体的铂族元素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我国大洋第19航次第Ⅱ航段在西南印度洋脊49°39′E热液区利用电视抓斗获取的热液硫化物烟囱体(Tao C et al.,2007)样品从内到外取了5个小样,进行了铂族元素含量分析,样品的PGE含量较低且变化范围较大。PGE中平均含量最高的Pt和Pd仅分别为0.667ng/g和0.(本文来源于《矿物学报》期刊2011年S1期)
陶春辉,李怀明,黄威,韩喜球,武光海[9](2011)在《西南印度洋脊49°39′E热液区硫化物烟囱体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年1~3月中国大洋19航次首次在超慢速扩张的西南印度洋脊(SWIR)49°39′E发现了活动的海底热液区,这是世界上在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发现的第一个活动热液区.本文对获取的硫化物烟囱体样品进行了矿物组构特征、主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1)烟囱体内部以黄铜矿为主,含少量黄铁矿和闪锌矿;中部以黄铁矿为主,含有少量闪锌矿和黄铜矿;外部以黄铁矿和闪锌矿为主,黄铜矿量较少.从烟囱体内部到外部,矿物晶粒变小,晶形变差,矿物间孔隙逐渐发育,与东太平洋海隆和大西洋中脊等其他洋中脊硫化物烟囱体的矿物组成和特点类似;(2)研究区硫化物烟囱体Cu,Fe,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3%,45.6%,3.28%;Au和A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0和70.2ppm,同其他洋中脊硫化物的元素含量相比较富集;(3)研究区的硫化物烟囱体REE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配分特点,多数样品呈现负Eu异常,与典型无沉积物覆盖大洋中脊硫化物不同,可能与该区特殊的成矿环境或者热液流体组成特征有关.(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1年Z2期)
董从芳,周怀阳,彭晓彤,袁远,姚会强[10](2011)在《东太平洋北部胡安·德富卡洋中脊Mothra热液场硫化物烟囱体成矿物质来源:铅和硫同位素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采自Mothra热液场Faulty Towers硫化物烟囱体群(47°57.447′N,129°06.568′W)的一个硫化物烟囱体进行了铅和硫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工作。分析结果表明,铅同位素组成的分布范围为:206Pb/204Pb=18.665~18.828;207Pb/204Pb=15.460~15.607;208Pb/204Pb=37.961~38.401。沿着烟囱体壁从外到内,铅同位素组成变化呈现较强的规律性:烟囱体外壁的铅同位素组成具有高放射性成因的特点,烟囱体内壁和环绕流体通道的矿物具有较小的铅同位素组成。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为0.4‰~2.1‰。烟囱体外壁的白铁矿、闪锌矿更倾向于富集轻硫同位素,分别为0.5‰和1.0‰,纤锌矿的硫同位素组成变化相对均一,为1.3‰~2.1‰。综合铅和硫同位素组成特征,初步判断成矿物质来源主要受基底玄武岩的影响,并存在少量沉积物来源铅和硫的加入。(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2011年02期)
烟囱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深海热液烟囱体喷口周围栖息着大量的化能自养微生物群落,作为初级生产者,它们不仅是整个热液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在深海热液区域碳、氮、硫等地球化学元素的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深海热液喷口的地热环境类似于生命起源时期的原始地球,因此栖息在这里的极端微生物也是人们探究生命起源以及演化进程的绝佳对象。由于采样困难和方法学的限制,我们对于深海热液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以及其中未培养微生物系统发育和代谢潜能的认知仍亟需拓展。在本研究中,我们基于宏基因组学方法分析了两个处于不同喷发状态的深海烟囱样本中的微生物群落,两个黑烟囱样品都采集于东太平洋9°N洋中脊热液区域,其中来自L-vent的烟囱体正进行活跃地热液喷发活动,而来自Mvent的烟囱体则处于非活跃状态。基于全长16S r RNA基因的分类学结果显示,化能自养型Epsilonbacteraeota和Aquificae门是L-vent烟囱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微生物类群,而M-vent中的微生物群落则具有相对更高的物种多样性,主要由Gamma-,Delta-and Alphaproteobacteria,Nitrospira和Bacteroidetes组成。此外,我们还基于Binning的方法从L-vent宏基因组中重新构建了4个Epsilonbacteraeota和2个原属于Thermotogae EM3的高质量基因组,其中Epsilonbacteraeota具有利用还原硫和氢气作为能源化能自养类型的代谢潜能,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多聚物运输和分泌系统;而可靠的系统发育分析证据表明EM3类群完全独立于之前所归类的Thermotogae,且单独为一支门水平细菌分类单元。基因组显示EM3类群可能为有机异养细菌,具有降解碳水化合物和胞外蛋白质的代谢潜能,同时也具有丰富的与微生物膜形成相关的糖苷转移酶以及多套分泌系统。综上所述,本研究清楚地解析了两个来自不同喷发状态热液烟囱体的微生物群落结构,重构出活跃烟囱体微生物群落中的主要物种Epsilonbacteraeota的多个未培养基因组并进行了代谢分析,发现并证明了Thermotogae EM3属于一支独立的门水平细菌类群,揭示了它们主要的代谢通路和特点。本文工作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热液烟囱体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及其随热液喷发活动的演替过程,同时也说明了大量的非培养微生物在深海热液区域的地球化学元素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发现对于拓展我们对深部生命的认识,理解它们在原位环境中所发挥的生态功能以及进一步探究地球生命起源以及演化历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烟囱体论文参考文献
[1].王赛,李兵,李传顺.南大西洋中脊彤管热液区硫化物烟囱体原位S同位素组成[C].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9
[2].侯佳林.基于宏基因组学方法探究深海热液烟囱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演替和代谢潜能[D].上海交通大学.2018
[3]..“向阳红01”船在南大西洋获取海底热液“烟囱体”[J].科学家.2017
[4].王自堃.蛟龙号首潜“大糦”发现巨大“黑烟囱”[N].中国海洋报.2017
[5].邵明娟,杨耀民,苏新,叶俊,石学法.南大西洋中脊26°S热液区烟囱体矿物学研究[J].中国矿业.2014
[6].孙治雷,周怀阳,杨群慧,尹希杰,王虎.现代洋底低温富Si烟囱体的构建:以劳盆地CDE热液场为例[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
[7].董从芳,周怀阳,彭晓彤,袁远,姚会强.胡安·德富卡洋中脊富锌烟囱体流体通道演化特征[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2
[8].黄威,李军,陶春辉,孙治雷,何拥军.西南印度洋脊49°39′E热液活动区硫化物烟囱体的铂族元素特征[J].矿物学报.2011
[9].陶春辉,李怀明,黄威,韩喜球,武光海.西南印度洋脊49°39′E热液区硫化物烟囱体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科学通报.2011
[10].董从芳,周怀阳,彭晓彤,袁远,姚会强.东太平洋北部胡安·德富卡洋中脊Mothra热液场硫化物烟囱体成矿物质来源:铅和硫同位素组成[J].地球化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