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叁级自然区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区划,自然,公路,气候,地貌,方法,地带性。
叁级自然区划论文文献综述
牛玺荣[1](2017)在《基于叁级自然区划的山西黄土颗粒组成调查及其对CBR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级自然区划对公路建设各个环节的指导作用较二级区划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黄土分布区内土体的颗粒组成直接影响其物理力学性质,为了认识叁级自然区划下山西省范围内黄土颗粒组成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对全省10个叁级自然区划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了41组代表性土样,进行了颗粒分析试验,认为黏粒含量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同一经度南北方向黏粉比最大相差约0.3,同一纬度东西向最大相差约0.1,颗粒分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通过分析颗粒组成对CBR的影响,发现随黏粉比增大,CBR存在峰值,最大CBR对应黏粉比约为0.4,认为土体颗粒微观分布和宏观力学指标(c,φ)对CBR影响显着。(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7年07期)
薛鹏涛[2](2012)在《公路叁级自然区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路是布设并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的带状建筑物,其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等都与自然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公路的路线布设、构造物类型、施工方案以及建设投资规模等都受环境条件制约。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在空间分布上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对公路建设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如果能在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基础上,依据自然环境主要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把一定范围的区域划分为一定的等级系统,将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公路规划、正确处理自然环境与公路建设的矛盾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也是广大公路科技工作者长期关注的,涉及公路建设全局性、基础性的难题之一。本文以西部科技项目“中国公路自然区划体系框架研究”课题为依托,以广东省为例,探讨公路叁级自然区划体系构建的关键问题,以期能揭示自然环境因素特征对公路建设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并且为公路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广泛收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系统分析了有关自然区划和专题区划研究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典型研究的成功经验,依据研究区域内自然地理特点和公路建设实际,以先进、实用为目标,提出了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即依托ArcGIS技术平台,采用宏观分析、工程分析、经验类比等定性方法,并结合层次分析(AHP法)、聚类分析等数学方法开展论文相关研究。论文分析了自然条件与公路工程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自然条件可能引发的公路病害及保证公路建设质量的分析入手,分别论述了气候、水文、岩土、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对公路工程各组成部分的影响特征,为筛选公路叁级自然区划体系指标奠定了基础。深入分析了各气象因素对公路建设的影响,结合已有气候区划的分类成果,考虑研究区域自然特点,选择对区域内公路建设有显着影响的气象指标,包括温度条件、湿度条件及降雨、大风和雾等气候因子作为主要的气象因素,从区域内公路建设实际出发,选择对公路建设有显着影响作用的七月平均地温、降雨不利系数等作为各级分区主导参数,采用专家调查和打分的方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在此基础上构建公路气候区划体系。在ArcGIS技术和地统计学理论支持下,对基础气象数据进行处理,研究气象数据的分布特征,选择合适的空间分析方法,创建预测表面气象数据的分布,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公路气候分区研究。论文深入分析了水文因素对公路建设的影响,在分析研究区水文条件的基础上即广东省水系流域性质以及河流水系的汇流情况,选取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和年径流深度作为水文区划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公路水文区划的研究框架以及公路水文区划的指标体系。以ArcGIS基础数据平台,并与环境参数的研究和计算紧密结合,并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取并计算水文区划的参数,提高了参数计算的定量化程度。论文针对公路建设和岩土相互影响的关系,参考岩土成果资料,结合相关工程部门岩土分类标准、规定与技术要求,在一般地学岩土分类和其他岩土分类系统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公路工程的需要和对公路工程建设的影响,结合研究区岩土资源特点,建立公路岩土区划的指标体系。采用图层迭加法和数量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公路岩土分区,为省公路建设的经济性、安全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论文借鉴地图学理论,提出了公路自然区划成果图编制原则。研究了公路自然区划成果图的底图设计方法,为成果图的编制提供了统一的模式。根据色彩设计原理和视觉特征,对分区图的色彩选择进行优化设计。采用GIS制图方法,编制了公路气候分区图、公路水文分区图、公路岩土影响分区图和公路地貌分区图,提高了公路自然区划图编制的速度和质量。(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2-10-21)
刘凯,王选仓,凌天清[3](2009)在《广西公路叁级自然区划方法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借鉴农业和地理自然区划方法,运用等概率法和计算机GIS程序,研究了广西公路气候和地貌地质区划,得出14个叁级气候分区(包括区划图和指标特征)和7个叁级地貌地质分区,并建立了与之相关的公路叁级自然区划数据库;结合自然区划方法和公路叁级区划命名方法,汇总了广西公路叁级气候、地貌地质和综合自然区划,以及等级单位系统与分区命名的原则和方法体系。结果表明:该研究不仅为今后进一步的公路专项区划和综合自然区划提供了参考和基础,而且更加明确了公路自然区划研究中原则与方法的相对关系。(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刘凯,王选仓,凌天清[4](2008)在《广西公路叁级自然区划指标和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全国公路一、二级自然区划的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宽泛性和在时效性方面的缺陷,充分考虑广西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制定适应广西公路自然区划的指标选取依据和体系标准(气候、地貌地质),提出广西公路自然区划方案(区划图和指标分类表),并以此为据系统全面的制定广西各叁级小区主要公路病害及对公路工程的影响表,以便来服务于广西公路工程的建设.(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李涛,梁乃兴[5](2008)在《云南公路叁级自然区划土基回弹模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云南省地形地貌构造特点,对该省进行地形地貌叁级区划,分析研究了叁级自然区划上的土基回弹模量E0设计参数,通过对设计参数E0的收集、整理,确立了不同土质在不同自然区的土基回弹模量E0的范围,为公路设计提供一个较精确直接的参考范围。(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08年06期)
王彩霞,马兆有,冯德成,栾海[6](2008)在《东部温润季冻区公路叁级自然区划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公路自然区划具有很强的模糊性,为了在区划工作中减少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使所作的公路自然区划更具科学性,本文以模糊数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以模糊聚类分区方法进行东部温润季冻区叁级自然区划的分区思想.以鲁豫轻冻区(Ⅱ5)叁级自然区划为例,提炼分区指标,建立指标权重向量,构建模糊相似矩阵,依据自然因素对公路工程综合影响的相近程度,采用直接聚类法进行聚类分区,并结合地理相关性分析法对模型分区结果进行适当调整,最终确定了鲁豫轻冻区(Ⅱ5)的叁级自然区划方案.(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田茂杰[7](2007)在《新疆公路叁级自然区划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使新疆公路自然区划的二级分区更加合理,以满足不同地域的公路建设需要,在新疆公路自然区划一、二级分区及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新疆公路自然条件地貌构造的区域性、气候的纬向地带性、两大盆地的水平地带性和叁大山地的垂直地带性等自然规律,提出了新疆公路叁级区划考虑因素和区划标志,确定了新疆公路自然区划的叁级分区。实践表明,新疆公路二级区划的6个二级区和两个副区可划分为27个叁级区。(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5期)
马兆有,王彩霞[8](2007)在《东部温润季冻区公路叁级自然区划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国公路一、二级自然区划基础上,借助模糊数学理论,定量分析处理影响公路自然区划的种种模糊性因素.通过建立模糊聚类分区模型,依据自然因素对公路工程综合影响差异的相近程度对东部温润季冻区进行叁级划分,并辅以地理相关分析法对区划界线进行修正.由此得到的区划结果弱化了主观因素影响,更具科学性.同时,应用M apX开发东部温润季冻区公路叁级自然区划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区划信息空间数据库.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提供高效率的数据管理与信息查询,实现影响公路工程的自然因素信息化和图形化,为各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长沙交通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刘凯,魏朝辉,凌天清[9](2007)在《公路叁级自然区划新框架体系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分析以往的公路叁级自然区划的研究原理和思路出发,总结、归纳、探讨性地提出公路叁级自然区划新的框架体系:原则,标志性体系的建立,方法的选用以及基于新方法GIS技术的应用。新框架体系的应用研究为以后的相关人员进行公路叁级自然区划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技术》期刊2007年02期)
崔琳,刘洪波[10](2006)在《内蒙古公路叁级自然区划》一文中研究指出公路是一种土工构造物,最大特点表现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和道路建成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内蒙古公路叁级自然区划工作,其目的就在于充分认识和研究内蒙古地区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基础上,按照区划理论和方法,对地方性差异给予恰当反映。阐明小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为公路路基、路面设计提供自然环境依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公路与运输》期刊2006年04期)
叁级自然区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公路是布设并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的带状建筑物,其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等都与自然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公路的路线布设、构造物类型、施工方案以及建设投资规模等都受环境条件制约。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在空间分布上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对公路建设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如果能在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基础上,依据自然环境主要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把一定范围的区域划分为一定的等级系统,将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公路规划、正确处理自然环境与公路建设的矛盾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也是广大公路科技工作者长期关注的,涉及公路建设全局性、基础性的难题之一。本文以西部科技项目“中国公路自然区划体系框架研究”课题为依托,以广东省为例,探讨公路叁级自然区划体系构建的关键问题,以期能揭示自然环境因素特征对公路建设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并且为公路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广泛收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系统分析了有关自然区划和专题区划研究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典型研究的成功经验,依据研究区域内自然地理特点和公路建设实际,以先进、实用为目标,提出了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即依托ArcGIS技术平台,采用宏观分析、工程分析、经验类比等定性方法,并结合层次分析(AHP法)、聚类分析等数学方法开展论文相关研究。论文分析了自然条件与公路工程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自然条件可能引发的公路病害及保证公路建设质量的分析入手,分别论述了气候、水文、岩土、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对公路工程各组成部分的影响特征,为筛选公路叁级自然区划体系指标奠定了基础。深入分析了各气象因素对公路建设的影响,结合已有气候区划的分类成果,考虑研究区域自然特点,选择对区域内公路建设有显着影响的气象指标,包括温度条件、湿度条件及降雨、大风和雾等气候因子作为主要的气象因素,从区域内公路建设实际出发,选择对公路建设有显着影响作用的七月平均地温、降雨不利系数等作为各级分区主导参数,采用专家调查和打分的方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在此基础上构建公路气候区划体系。在ArcGIS技术和地统计学理论支持下,对基础气象数据进行处理,研究气象数据的分布特征,选择合适的空间分析方法,创建预测表面气象数据的分布,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公路气候分区研究。论文深入分析了水文因素对公路建设的影响,在分析研究区水文条件的基础上即广东省水系流域性质以及河流水系的汇流情况,选取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和年径流深度作为水文区划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公路水文区划的研究框架以及公路水文区划的指标体系。以ArcGIS基础数据平台,并与环境参数的研究和计算紧密结合,并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取并计算水文区划的参数,提高了参数计算的定量化程度。论文针对公路建设和岩土相互影响的关系,参考岩土成果资料,结合相关工程部门岩土分类标准、规定与技术要求,在一般地学岩土分类和其他岩土分类系统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公路工程的需要和对公路工程建设的影响,结合研究区岩土资源特点,建立公路岩土区划的指标体系。采用图层迭加法和数量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公路岩土分区,为省公路建设的经济性、安全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论文借鉴地图学理论,提出了公路自然区划成果图编制原则。研究了公路自然区划成果图的底图设计方法,为成果图的编制提供了统一的模式。根据色彩设计原理和视觉特征,对分区图的色彩选择进行优化设计。采用GIS制图方法,编制了公路气候分区图、公路水文分区图、公路岩土影响分区图和公路地貌分区图,提高了公路自然区划图编制的速度和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叁级自然区划论文参考文献
[1].牛玺荣.基于叁级自然区划的山西黄土颗粒组成调查及其对CBR的影响[J].公路.2017
[2].薛鹏涛.公路叁级自然区划研究[D].长安大学.2012
[3].刘凯,王选仓,凌天清.广西公路叁级自然区划方法及其应用[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4].刘凯,王选仓,凌天清.广西公路叁级自然区划指标和方案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
[5].李涛,梁乃兴.云南公路叁级自然区划土基回弹模量研究[J].山西建筑.2008
[6].王彩霞,马兆有,冯德成,栾海.东部温润季冻区公路叁级自然区划方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8
[7].田茂杰.新疆公路叁级自然区划的影响因素[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8].马兆有,王彩霞.东部温润季冻区公路叁级自然区划分析[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7
[9].刘凯,魏朝辉,凌天清.公路叁级自然区划新框架体系的应用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07
[10].崔琳,刘洪波.内蒙古公路叁级自然区划[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