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率论文_马梦挺

导读:本文包含了剩余价值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剩余价值率,价值,利润率,价格,模型,马克思,经济核算。

剩余价值率论文文献综述

马梦挺[1](2019)在《基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剩余价值率计算:理论与中国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特点重新阐释了计算剩余价值率的ST方法,并计算了中国1993-2015年的剩余价值率。本文指出ST方法中界定的次级部门,即除贸易部门以外的非生产部门,直接的含义是以非生产劳动为媒介,以费用的形式从生产部门转移剩余价值的部门,其收入的性质并非包括谢克和图纳克本人在内的很多学者理解的"租"。本文计算的中国1993-2015年剩余价值率表明,2012年以来中国剩余价值率增长陷入停滞,将金融、商业服务等分配性次级部门和贸易部门转移的剩余价值剔除之后呈明显下降趋势。对比剔除农业和保留农业两种口径下的剩余价值率可以发现,农业家庭经营对于中国非农部门维持较高的剩余价值率,进而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期刊2019年07期)

齐昊[2](2017)在《剩余价值率的变动与中国经济新常态:基于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构建了中国经济在1956~2014年这一较长时期内具有可比性的剩余价值率时间序列。本文发现,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前由较高利润率所推动的快速资本积累得益于剩余价值率的不断提升。然而,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原有经济增长模式的支撑条件(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相对充足的产业后备军和较低的债务—收入比)不复存在,自2008年以后剩余价值率不再提高,利润率也有所下降。因此,本文将中国经济新常态解释为这样一个阶段:停滞的剩余价值率和上升的资本价值构成导致利润率趋于下降。剩余价值率的增长无法抵消资本价值构成的提高,利润率就会出现下降,并给中国经济造成困难。(本文来源于《政治经济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姬旭辉,邱海平[3](2015)在《中国经济剩余价值率的估算:1995~2009——兼论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一文中研究指出剩余价值率不仅反映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而且也反映了国民收入中资本收入与劳动报酬的初次分配状况。运用价值形态和价格形态两种计算方法,来考察中国经济1995~2009年的剩余价值率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根据这两种方法计算的剩余价值率都表现出明显的持续提高的态势,而造成剩余价值率提高的原因主要是工作日的延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超过实际工资的提高速度。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份额的相对下降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而通过延长工作日方式提高剩余价值率则是不可取的。(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研究》期刊2015年06期)

郭海亚[4](2015)在《财务比率视角论剩余价值率》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财务比率分析方法主要是对资产负债表中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分析,而没有把对企业有着十分重要作用的人力资源纳入到财务比率的分析中去,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内部管理经营,而且也造成财务信息的失真,不利于经济利益相关者做出有效的经济决策。因此,该文章从财务比率角度出发,证明剩余价值率在财务比率分析中的重要经济意义以及在实际企业经营中实施的可能性,提出把剩余价值率纳入到财务比率中去的意见和建议,弥补财务分析在该方面的空白,使得企业在提高自身管理效率的同时,对外部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为准确有用的信息。(本文来源于《金融经济》期刊2015年08期)

余斌[5](2014)在《剩余价值的分配与账面剩余价值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价值转形过程中,由于剩余价值的均衡分配,从不同的利润率出发,可以得到同样的利润率,但并不影响剩余价值率,因为工作日、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价值转形过程中都没有发生变化。本文提出"账面剩余价值率"的概念,来考察根据资本家的财务报表计算的"剩余价值率"。源于价值转形的"账面剩余价值率"就是"转形账面剩余价值率";包含资本家在竞争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获得的(剩余)价值,由资本主义企业的财务报表中的(息税前)利润量直接计算的账面剩余价值率,就是"竞争账面剩余价值率"。由于剩余价值率是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值,因此,可以首先确定所有生产工人的总劳动时间,然后再确定所有生产工人为自己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进而计算(真正的)总的剩余价值率。随着价值转形过程被垄断所破坏,不同部门的利润率差异被保留甚至扩大,一字曲线就变成了微笑曲线。(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林家荣,朱晋平[6](2014)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率、社会主义分配会计制度及论证模型的渊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服务贸易的模型循环经济一般均衡模型的应用,建立了服务的剩余价值的数理表达式,该表达式具有马克思剩余价值率的特征;但其中的联系却受到质疑,经过一年多的沉淀、过滤,得到了两者互相联系的具体表达式。文章围绕此联系,澄清剩余价值的相关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建设继续发挥指导作用,尤其在建立金融、价格和分配制度等方面作进一步探讨。其中可以利用剩余价值规律建立的社会主义式的分配制度的会计准则,例举其中。最后,将循环经济一般均衡模型与拉姆齐模型作对比,以说明两模型的联系以及各自的特点,从而为剩余价值规律的被证明提供有力的佐证。(本文来源于《市场论坛》期刊2014年02期)

胡钧,陶玉[7](2013)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导言:《资本论》第叁卷的研究对象、基本结构和学习的现实意义从本讲开始进入《资本论》第叁卷的学习。本讲的主要内容是《资本论》第叁卷第一篇的导读。为了使读者对《资本论》第叁卷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在本讲主要内容开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资本论》第叁卷的研究对象、基本结构和学习《资本论》第叁卷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改革与战略》期刊2013年04期)

刘福垣[8](2010)在《剩余价值率和剥削率不是一个经济范畴》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李铁映同志的《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予以双重探讨。《改革》编辑部在检索该文已显现的社会效应、党的重要文献、胡锦涛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当前理论热点后,洞悉其核心思想和观点至今依然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本刊于2010年第8~12期开辟"劳动价值论研究——李铁映同志论着思想探讨及其引申"专栏,分别就"生产要素市场与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规律"、"分配方式与公平正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平等竞争"等五个主题或组织笔谈,或展开研讨,或发表署名文章。本期推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主题,约请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银行、中央编译局等机构的6位学者就剩余价值、劳动价值、劳动要素、收入分配等展开学术探索。(本文来源于《改革》期刊2010年11期)

沈民鸣[9](2009)在《论价值转形中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价值转形是劳动价值论中的核心问题。在价值转形研究中,如何确定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个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价值转形模型。利用该模型得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证明价值决定生产价格。在价值转形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不变,各部类价值形式的利润率不相等,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由按照价值量相等交换,转变为按照生产价格形式的价值量相等交换。本文分析马克思的"两个等于"的着名论断成立的条件。(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研究》期刊2009年01期)

冯素杰[10](2007)在《论消费品比重变动及其对生产和剩余价值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马克思简单再生产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关于剩余价值率、必要消费品与奢侈品之间消费比例和生产比例的模型。通过该模型着重分析了必要消费品与奢侈品的消费比例、必要消费品与奢侈品的生产比例、以及剩余价值率的变动是如何影响生产的性质和数量的。结合当前我国高档消费品行业发展的现状,提出高档消费品的过度发展存在着使我国经济陷入“富人经济”及沦为“有钱人的游戏”的可能。这些结论对于指导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研究》期刊2007年05期)

剩余价值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构建了中国经济在1956~2014年这一较长时期内具有可比性的剩余价值率时间序列。本文发现,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前由较高利润率所推动的快速资本积累得益于剩余价值率的不断提升。然而,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原有经济增长模式的支撑条件(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相对充足的产业后备军和较低的债务—收入比)不复存在,自2008年以后剩余价值率不再提高,利润率也有所下降。因此,本文将中国经济新常态解释为这样一个阶段:停滞的剩余价值率和上升的资本价值构成导致利润率趋于下降。剩余价值率的增长无法抵消资本价值构成的提高,利润率就会出现下降,并给中国经济造成困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剩余价值率论文参考文献

[1].马梦挺.基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剩余价值率计算:理论与中国经验[J].世界经济.2019

[2].齐昊.剩余价值率的变动与中国经济新常态:基于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方法[J].政治经济学报.2017

[3].姬旭辉,邱海平.中国经济剩余价值率的估算:1995~2009——兼论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J].当代经济研究.2015

[4].郭海亚.财务比率视角论剩余价值率[J].金融经济.2015

[5].余斌.剩余价值的分配与账面剩余价值率[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6].林家荣,朱晋平.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率、社会主义分配会计制度及论证模型的渊源[J].市场论坛.2014

[7].胡钧,陶玉.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J].改革与战略.2013

[8].刘福垣.剩余价值率和剥削率不是一个经济范畴[J].改革.2010

[9].沈民鸣.论价值转形中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

[10].冯素杰.论消费品比重变动及其对生产和剩余价值率的影响[J].当代经济研究.2007

论文知识图

—2011年美国非物质产品生产部门利...二手车剩余价值率的层次结构模...非金融公司部门的利润份额、扩展利润份...平均利润率11947-2018年美国私人企业#~平均利润率

标签:;  ;  ;  ;  ;  ;  ;  

剩余价值率论文_马梦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