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联供论文-于苗苗,侯静,常泽辉,贾柠泽,贾彦

电热联供论文-于苗苗,侯静,常泽辉,贾柠泽,贾彦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热联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太阳能,温度,设施,电热联供

电热联供论文文献综述

于苗苗,侯静,常泽辉,贾柠泽,贾彦[1](2016)在《设施农业用槽式太阳能聚光电热联供系统性能分析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针对在设施农业中棚顶安装的光伏组件挡光导致棚间距离增加,提出一种可以用在设施农业中的槽式太阳能聚光电热联供系统,通过减少输出额定电功率所需光伏组件的数量以提高设施农业经济性,同时还可以在寒冷季节为作物生长提供热能。该文介绍了该聚光电热联供系统的工作原理,利用光学仿真软件对聚光器的聚光性能进行了仿真计算,搭建了聚光电热联供系统性能测试台,将电热联供系统组件与平板光伏组件工作温度进行了对比,通过改变换热介质流量,分析了系统综合性能效率随换热介质流量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在约2倍聚光条件下,换热介质质量流量为2.41 g/s,室外平均气温为2℃时,槽式聚光电热联供系统的输出电功率约是平板光伏组件的2倍,系统综合性能效率为69.88%,系统输出水温约为20℃左右。该研究可以为设施农业与太阳能光伏利用技术的高效耦合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16期)

孙凯华,韩冬,严正,马骏宇[2](2016)在《气电热联供网络规划与运行联合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能源耦合系统是将电力、天然气、热能等通过能源集线器作为能量变换枢纽建立起来的混合能源网络,也是未来能源互联构架的一种发展趋势。该文对多能源耦合系统的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以能源集线器为调度枢纽的气电热联供网络规划与运行联合优化模型。该模型以规划建设、调度运行、可靠性等方面的总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函数,同时兼顾了系统满足各能源系统网络约束、能源集线器(energy hub,EH)能量平衡等约束条件,是一个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都含有非线性项的混合整数优化问题,采用线性化和大规模优化方法求解,使耦合系统规划和运行共同达到最优。算例仿真将耦合与非耦合规划、耦合系统考虑元件种类不同的情况进行求解和对比,验证了该模型和处理方法的优越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力建设》期刊2016年04期)

谭礼军,季旭,李明,蔡伟平,龙星[3](2015)在《一种改进型槽式聚光电热联供系统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改进型的槽式聚光电热联供系统,该系统在电热联供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金属腔体再热级,实现输出高品质电能的同时输出较高温位的热能。构建改进型槽式聚光电热联供系统实验装置,通过测试实验,发现改进型系统的电输出性能和热输出性能均有所提高。分析改进型槽式聚光电热联供系统与单晶硅平板光伏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叁者之间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改进型系统的经济性能高于单晶硅平板光伏系统,低于太阳能热水系统。(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史志国,闫素英,田瑞,郭嘉,李彦洁[4](2015)在《电热协同作用下太阳能热电联供系统输出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光伏/光热(PV/T)系统的能量平衡和能量转换原理,建立了PV/T系统的热电模型,针对PV/T系统的热电效率、电池板温度间的耦合问题,通过MATLAB迭代求解法,解决了PV/T系统中热电参数耦合求解问题,得到了PV/T系统的效率曲线,分析计算了系统组件长度和工质流速等参数对性能曲线的影响;同时,针对PV/T系统与普通光伏组件进行了实验研究,试验测试了两系统的电压、电流、功率、板背温度等特性参数,并与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期刊2015年16期)

谭礼军[5](2015)在《太阳能线聚焦电热联供两级系统换能特性与结构优化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的槽式聚光太阳能热电两级系统,其特点是在槽式聚光热电联供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金属腔体加热级,再次对用于回收太阳电池热能的冷却工质进行加热,实现保持电能输出效率的同时输出高品质的热能,满足生产生活用热。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太阳能线聚焦电热联供两级系统的换能特性和系统结构优化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研究不同聚光光强、不同聚光倍数条件下,太阳电池工作温度、光强对PV/T腔体电能输出的影响特性,建立空间太阳电池的输出特性: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填充因子、最大输出功率以及电池效率与温度、光强的耦合关联性。结果表明:PV/T腔体在一定离焦平面位置,热电联供级镜面开口宽度从57 cm增加到157 cm,短路电流、相对最大功率分别下降了27.16%、27.01%;开路电压、电池效率分别增加了2.19%、83.45%。由此可见,一定范围内,随着槽式聚光镜面开口宽度的降低,几何聚光比降低,空间太阳电池的电效率将会提高。随着槽式聚光镜面开口宽度的增加,空间太阳电池的其他输出特性参数都将提高。(2)太阳电池表面辐照能流不均匀造成太阳电池片上不同位置光生载流子产生、复合和输运差异较大以致太阳电池性能、寿命下降。通过实验研究PV/T腔体在不同离焦平面位置、不同热电联供级镜面开口宽度时太阳电池阵列的输出特性变化,揭示太阳电池片上不均匀能流对电池片光电转换整体性能的影响,确定一定尺寸的空间太阳电池(PV/T腔体)放置的位置以及其最佳镜面开口宽度。结果表明,PV/T腔体在离焦平面5cm、镜面开口宽度为157cm处,最大输出功率取得最大值22.3678W,此时电池效率为2.74%;PV/T腔体在离焦平面3cm、镜面开口宽度为57cm处,电池效率取得最大值5.71%,此时电池最大输出功率为17.916W。PV/T腔体在离焦平面1cm、镜面开口宽度为157cm处取得热效率最大值58.9%,此时冷却工质温升为0.68℃,电池效率为2.2%。(3)太阳辐射能在两级系统中的热电联供级和金属腔体加热级进行光电热的能量转换,换能能流在热电联供级和金属腔体加热级之间的分配是影响系统光热、光电转换效率的关键因素。保证电能输出效率的前提下,为提高系统所获热能品质,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增加不同长度的加热级金属腔体实现加热级聚光面积的增加下系统的输出性能。结果表明:1.8m2镜面热电联供级与30m2镜面加热级系统,在电池温度为73℃时,金属腔体加热级输出工质温度为62.38℃,温度提高了12.06℃,瞬时热效率为47.26%。在直辐射为992 w·m-2、1000 w·m-2时,金属腔体加热级温升分别为12.87℃、13.32℃,较1.8m2镜面热电联供级与15 m2镜面加热级系统直辐射为896 w·m-2时分别升高了74.86%、80.98%。(4)冷却工质在系统中循环的次数直接决定着系统输出热能的大小。为优化系统结构,通过实验研究了太阳能线聚焦电热联供两级系统在单次循环和闭式循环下的输出热能特性。结果表明:闭式循环下,直辐射为978 W·m-2时,系统的热电联供级热效率、加热级热效率、电效率分别为44.93%、47.26%、2.06%。较直辐射为992 W·m-2、单次循环下分别降低了21.48%、4.97%、20.77%。实验运行10分钟后,水箱中工质温度为46.7℃,提高了10.85℃,1.8m2镜面热电联供级与30 m2镜面加热级系统热效率为22.38%,实验运行20分钟后,水箱中工质温度为54.45℃,温度提高了18.6℃;运行30分钟后,水箱中工质温度为62.8℃,提高了28.7℃。(5)通过对热电联供级、金属腔体加热级分别进行最佳电能输出位置、镜面开口宽度优化以及热能主要输出单元金属腔体加热级加热方式与结构优化,得出热电联供级和金属腔体加热级的匹配和系统运行参数。本文提出的太阳能线聚焦电热联供两级系统,在保证电能输出效率的同时输出所需品质的热能。所得结论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和初步的实验支撑。(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20)

唐晓慧[6](2014)在《以辽宁为例开展风力电热联供项目建设可行性及环境效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辽宁为例开展风力电热联供项目建设可行性及环境效益分析,指出实施该项目不仅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还可以拓展风电消纳渠道,提高风电设备利用效率,扩大用电市场减少电网的峰谷差,同时还能弥补城市供热能力不足。(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4年29期)

姚启矿,张小松,宋建忠,顾维维[7](2013)在《一种中低温太阳能分布式电热冷联供系统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中低温太阳能热源,实现分布式电热冷联供的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有机朗肯循环和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构成。构建了其热力循环,编写程序进行热力计算,并运用Aspen plus流程软件对该系统流程进行了模拟,对比理论计算与软件仿真结果,分析系统的可行性。同时,通过改变系统蒸发器过热度和冷却水负荷,探讨所设计系统在变工况条件下运行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2013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11-05)

常泽辉,郑宏飞,侯静,戴静[8](2012)在《多曲面槽式聚光太阳电池电热联供系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多曲面槽式太阳能聚光器的工作原理,对该装置进行了叁维建模,利用光学分析软件对该聚光器安装平板式太阳电池进行光线追迹分析,直观地再现了聚焦光线的分布.基于该多曲面槽式聚光系统,提出一种新型的聚光太阳电池电热联供系统(TCPV/T).该系统能够有效利用太阳辐射能量,提高太阳电池输出电功率、光电转换效率,并将太阳电池产生的热量有效回收,实现聚光发电系统对外输出电能、热能.构建了多曲面槽式聚光多晶硅太阳电池电热联供实验系统.实验结果表明,在约3倍太阳聚光作用下,与非聚光平板电池、安装于同一聚光器内的太阳电池输出电功率相比,聚光电热联供系统输出最大电功率分别提高了96.4%和64.2%,系统综合性能效率达到62.8%.(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9期)

孙乾坤,金帅[9](2010)在《莱山电热冷联产联供项目运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我国北方地区首家电热冷联产联供和集中供冷项目在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清泉热电厂投入试运行。项目技术研发和运行方式走在了全国同行业的前列,其冷水输送距离长达9.38公里,打破了目前世界上8公里的记录。    自2007年开始,清泉热电厂就围绕电热冷(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报》期刊2010-10-14)

王凯坡,姬晓东,陈希[10](2009)在《浅谈海上油(气)田电、热、惰气叁联供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在海上油(气)田储油平台或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上,将燃气轮机烟气导入余热锅炉回收烟气余热,然后将余热锅炉利用后的烟气进行相应的处理,作为储卸油惰化需要的惰性气体使用,实现海上油田电、热、惰气"叁联供"的方案,并对"叁联供"需要补充考虑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与计算。(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09-08-05)

电热联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能源耦合系统是将电力、天然气、热能等通过能源集线器作为能量变换枢纽建立起来的混合能源网络,也是未来能源互联构架的一种发展趋势。该文对多能源耦合系统的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以能源集线器为调度枢纽的气电热联供网络规划与运行联合优化模型。该模型以规划建设、调度运行、可靠性等方面的总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函数,同时兼顾了系统满足各能源系统网络约束、能源集线器(energy hub,EH)能量平衡等约束条件,是一个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都含有非线性项的混合整数优化问题,采用线性化和大规模优化方法求解,使耦合系统规划和运行共同达到最优。算例仿真将耦合与非耦合规划、耦合系统考虑元件种类不同的情况进行求解和对比,验证了该模型和处理方法的优越性和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热联供论文参考文献

[1].于苗苗,侯静,常泽辉,贾柠泽,贾彦.设施农业用槽式太阳能聚光电热联供系统性能分析与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6

[2].孙凯华,韩冬,严正,马骏宇.气电热联供网络规划与运行联合优化[J].电力建设.2016

[3].谭礼军,季旭,李明,蔡伟平,龙星.一种改进型槽式聚光电热联供系统的性能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5

[4].史志国,闫素英,田瑞,郭嘉,李彦洁.电热协同作用下太阳能热电联供系统输出特性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

[5].谭礼军.太阳能线聚焦电热联供两级系统换能特性与结构优化分析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6].唐晓慧.以辽宁为例开展风力电热联供项目建设可行性及环境效益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

[7].姚启矿,张小松,宋建忠,顾维维.一种中低温太阳能分布式电热冷联供系统的探究[C].2013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8].常泽辉,郑宏飞,侯静,戴静.多曲面槽式聚光太阳电池电热联供系统性能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2

[9].孙乾坤,金帅.莱山电热冷联产联供项目运行[N].中国环境报.2010

[10].王凯坡,姬晓东,陈希.浅谈海上油(气)田电、热、惰气叁联供技术[C].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2009

标签:;  ;  ;  ;  

电热联供论文-于苗苗,侯静,常泽辉,贾柠泽,贾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