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银姈[1]2003年在《现代汉语“差比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对汉语差比句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正文共四章。 第一章讨论比字句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要素(比较项和结论项)的句法表现和语义行为,着重考察了比字句两个比较项的对称与不对称分布所带来的各种句法结构形式,此外,本章还比较详尽地分析了结论项的句法表现和语义限制。 第二章重点讨论比字句的比较方面和比较类型。比字句的比较方面主要有性状比较、动作方式比较、数量比较等叁种类型。比字句既可以表示单纯比较,也可以表示比喻、比拟。另一方面,比字句表示比较时也非单纯表示差比,在某种格式里它也可以表示极比。此外,本章还详细论证了“X比Y更Z”和“X比Y还Z”是两种功能不同的差比格式。 第叁章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等角度对“没有”句和“不比”句这两种差比句的否定形式做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和分析,着重论证了这两种否定形式语用功能的差异。 第四章,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对韩语和汉语的差比句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揭示出汉语差比句的句法语义属性。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以及汉韩对比研究。 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ⅰ)比字句具有四个概念要素,即比较项(包括比较主体和比较客体)、结论项、比较标记以及比较点。其中比较点是比字句的非必有成分,在实际话语里常可以零形式出现。另一方面,基于不同的话语策略,比较点在比字句里可以有不同的句法分布。 (ⅱ)比字句的两个比较项在形式上可以对称,也可以不对称。其对称与不对称的表现往往跟省略、隐含以及移位等句法。语义操作密切相关。 (ⅲ)比字句的结论项有特定的语义要求,只有本身能显示“程度或量度变化”特征的成分才可以进入其位置。因此,相对性质形容词是比字句结论项的首选成分。此外,其他谓词性成分因为能显示程度差异或量度变化,也常常用于比字句结论项。 (iv)“比”字结构(“比+比较客体”)通常只充当状语,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历史演变的产物。 (v)“X比Y更Z”和“X比Y还Z’,是两种功能不同的格式。“X比Y更Z’,只是客观地陈述一个差比命题,不带有说话人对这个命题的看法或态度。而“X比Y还Z”是一个反预期句式,它在表达一个差比命题的同时还表明了说话人对这个命题的看法或态度。换言之,“X比Y更Z”限于客观的陈述,是一种客观性句式;“X比Y还Z”重在主观的表态,是一种主观性句式。另一方面,比字句中“更”与“还”的性质和功能也不相同。“X比Y更Z”中的“更”是一个命题成分,它的作用是为所在的命题添加程度信息,在句法上“更”属于程度副词;“还”不是命题成分,它的出现与否并不影响一个差比命题的真值条件,“还”的作用是表达说话人对“X比YZ”这个命题的看法、态度或信仰,它是一个标记反预期信息的语用标记(反预期标记),因此“还”的语法属性并非程度副词,而是语气副词。 (vi)差比句的否定表达式有“没有”句和“不比”句两种形式。这两种否定句对充当结论项的形容词有不同的语义限制。“没有”句的结论项通常只有正面词才可以进入,负面词进入结论项需要有特殊语境。与之相反,“不比”句的结论项则偏爱负面词,正面词用于 “不比”句结论项的文本频率反而极低。这种不对称现象导源于这两种句式一话语功能的差异。 (V五)“没有”句与“不比”句的语用功能很不相同。“没有”句只是客观地陈述一个否定性的差比命题,本身不带有说话人对这个命题的看法或态度,因此它是一种无标记的客观性的否定句。与之相反,“不比”句是一种反预期句式,它在陈述一个否定性差比命题的同时还带有说话人对这个命题的看法或态度,因此它是一种有标记的主观性的否定句。正因为如此,“没有”句可以用来回答一个是非问句,而“不比”句不能。 (诚)汉语和韩语的差比句存在诸多类型差异,其中最主要的差别是:(a)比较标记的语法属性不同,汉语的比字句使用的语法标记是介词“比”,韩语则用助词“一旦件(--boda)”来构成差比句。(b)汉语的比字句只有主语或话题才可以进行比较,直接宾语不能用作比较项:而韩语的差比句没有这种限制。(。)汉语差比句中否定词“不”的位置和否定范围与韩语不同。
李艳[2]2004年在《论现代汉语中的“没有”型比较句》文中指出“没有”型比较句是指由“没有”充当比较词、引进比较客体使比较主体与之比较的句子,如“今天没有昨天(那么)冷”,其典型句式可以描写为“A没有B(那么)X”。它是现代汉语表示“不及”这一比较次范畴的一种常见句式。 本文对“没有”型比较句的考察和研究主要分四部分: 第一章是对“没有”型比较句的句法分析,包括:一、描写和分析了“没有”句的比较项(比较主体A和比较客体B)在句法表现形式上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二、对X的句法表现形式的描写和解释。指出因为“没有”句中比较主体和比较客体进行的是程度上的比较,所以一般只有能体现程度差异的成分才能进入X项。根据这一语义限制,能充当X的成分主要是相对性质形容词,另外一部分心理动词、助动词+动词、“有+名词”、有些由性质形容词充当状语或补语的动词短语、部分状态形容词前加上“那么”也可以充当X。 第二章是对“没有”句的语义分析,包括:一、指出“没有”句中的比较主体和比较客体能够构成比较的基本语义基础是“同中见异”,重点分析了A和B的语义类型;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了造成A和B在句法上的不对称现象的原因:二、对X位置上词语的语义分析,包括X的语义类型、X的语义指向和X的语义模糊性。 第叁章是对“没有”句的语用分析,包括一、分析了“没有”句的语用结构,指出由于比较点位置的不同,“没有”句可以构成不同的语用结构,具有不同的语用含义。二、对“那么”一词用法的分析,指出它在句中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指示比较客体的性状度量值,使其定量化,把它作为比较的参照标准。一是用来强调比较客体B的X的程度极高。叁、分析了“没有”句的语用倾向。 第四章分析了与“没有”句相关的几种比较句式,包括:一、重点描写“没有+Np”、“再……没有”和“没有比……(更/再)X”这几种特殊句式的句法语义及语用特征。二、通过比较“没有”句和“不如”句、“没有”句和“有”字句的异同,揭示出“没有”句在句法、语义及语用叁方面独有的特征。
娄桂岩[3]2014年在《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比较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比较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认知方式,在语言中外化为比较句。比较句广泛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人类共通的思维活动。汉语中,比较句是一个成员多样、系统复杂的整体,在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为使重点突出、研究细化,本文以肯否形式为切入点,对肯定形式“比”字句、“有”字句、“跟……一样”句及其对应否定形式“不比”句、“没有”句、“跟……不一样”句进行描写和考察,以本体研究为基础,习得研究为扩展,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丰富汉语比较句相关研究。本文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本文研究的内容和范围、考察的目的和意义、使用方法和语料来源,并综述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是汉语比较句本体研究。从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两个方面对本文所涉的叁对六种比较句进行系统描写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考察肯否不对称性的表现、原因和影响。第叁部分是留学生比较句习得研究。我们针对研究重点、难点,结合前人研究的方法和成果,以测试、统计的手段进行习得情况调查,并对结果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分析。第四部分是比较句偏误分析。依据偏误情况及现实语料,结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归纳偏误类型,探析偏误成因。第五部分是比较句教学建议。在本体、习得、偏误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提出较为合理、科学的对策。
谢白羽[4]2011年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文中指出比较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近年来有关比较句研究的论文及专着层出不穷,不过这些研究成果并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语法多局限于对单一句式的研究,对比较句间的差异描写不够;(2)将理论语法转化为教学语法的工作做得不够。教学语法与理论语法是相辅相成的,教学语法可以为理论语法提供新的课题,理论语法也可以为教学语法提供所需的营养。本文在已有比较句本体研究的基础上,从教学出发,针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偏误集中的问题,运用各种语言理论和方法,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对比较句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比较句的语序类型、比较句的不对称特征、比较句的量性特征、比较句的否定特征以及比较句的主观性特征。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研究目的、方法、范围和语料来源。第一章首先作了比较句本体研究和比较句教学研究方面的文献综述,然后在对学习者“比”字句偏误的定量统计分类的基础上,总结出学习者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从而确立本文研究的重点。第二章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探讨了汉语比较句的语序特点。指出汉语两种句法性差比格式“X+J+于+Y”和“X+比+Y+J”虽然来源不同,但都体现出时间顺序原则。“X+比+Y+J”中“比”词的位置所表现出的类型学差异在于它仍处于语法化的过程中。除了句法性差比句外,汉语中还存在着很多非句法性比较形式,这些形式是对句法性差比句功能的补充。与人类认知规律相一致的“X+比+Y+J”序列的语序习得难度低,会被泛化使用。第叁章主要针对比较句结构不对称的问题,探讨了比较点的隐现和“N12的N”的替代规律。对比较点的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并从易于理解和操作的角度,对“N2的N”的替代规律进行了总结。还对“比”字句的基本结构类型和基本语义类型进行了整理。第四章探讨比较句结论项部分的量性表现。比较句的句式义对结论项部分的量性要求,使结论项的形式表现出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正是学习者习得的难点。本章节对充当结论项的不同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说明和对比分析,比如“形容词+多了”、“形容词+得+多”、“形容词+很多”叁种形式。第五章结合语法化过程,讨论“不比”句、“没有”句和“不如”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点,并明确了这些句式在比较句系统中的地位。第六章讨论比较句的主观性特征。一是对比较句中的情态动词的位置及语义进行考察,二是讨论“比”字句中趋向动词的主观性意义,叁是对比较句结论项部分出现的主观标记“还”、“要”和“也”的主观性意义进行说明。第七章在前几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已有习得研究成果,对比较句语法项目的排序进行了调整,并对叁本教材进行了考察,分析优点和不足,还提出了将“构式-语块”教学法运用于比较句教学的构想。结语部分对全文作了简要总结,并指出了本文尚存的问题与不足。
王欣[5]2011年在《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立足于否定与思维的关系,将否定表达的生成分解为两个有意识的过程:(一)确定肯定预先假设;(二)对预先假设进行否认或反驳,同时明确指出这是所有语言共通的否定生成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了现代汉语中两个常用否定词“不”和“没(有)”的语义,统一解释了汉日相关格式和词语在否定使用方面受限的共同原因。我们从解决教学实践中的课题出发有的放矢的选择对比项。我们选择的对比项较丰富,包括否定格式受限的比较、否定语义的确立比较、否定词(形式)的语义特征以及表现在时制、时体方面的特性的比较,还包括跨语言的普遍现象----否定极性副词、否定极性表达格式等的对比。在对比时注意突破以往研究主要以归纳汉语否定词与日语否定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局限,我们尝试从说话人的“视点”出发,力求对一种语言形式表示的多种语义功能做出统一解释,从新的视角揭示汉日语言否定表达的不同机制。
包丽娜[6]2009年在《现代汉语差比句的结论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差比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它的句式意义主要体现在结论项中。本文从语法、语义和语用叁个平面入手,并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其结论项进行了分析和描写。首先在回顾以往各家对比较句范围的界定及其分类的基础上,依据比较句的比较项在量的程度上的差别,将比较句分为平比、差比和极比。并将差比句分为高出类差比句和不及类差比句,确定了其典型句式分别为“X比YW”式与“X没有/不如YW”式。其次,分析了“X比YW”句式结论项一般有AP、VP、NP叁种类型。其中AP结论项中的形容词只能是能体现量度差异的性质形容词;VP结论项中的动词有心理动词,表示增加或减少类动词,具有[+偏离]义的动词,一般动词前加性质形容词或助动词,“有”+抽象名词,有[+程度]义的兼语短语;NP结论项则只有“还+名词”一类。第叁,以“X比YW”句式结论项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特征为参照,对比分析“X比YW”句式与“X没有/不如YW”句式结论项的异同。其差异主要体现在“X比YW”句式的结论项可以受程度副词“更”、“还”等的修饰,“X没有/不如YW”句式的结论项一般不能;“X比YW”句式的结论项中可以出现表示具体量度差异的比较差值,而“X没有/不如YW”句式的结论项中不能出现比较差值;前者对性质形容词的褒贬没有选择,后者有选择;两者在NP结论项的具体构成上也有差异。最后,简要分析了“没有”句与“不如”句结论项的差异,并对差比句结论项中的“还”、“更”以及词语的感情色彩对语用预设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阮桂君[7]2006年在《宁波方言语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宁波方言的若干语法范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宁波方言的体貌、重迭、否定、比较、疑问和被动六个语法范畴。论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引论。主要介绍了宁波的地理历史状况、宁波方言的声韵调以及宁波方言研究的现状,交待了论文的结构和理论依据,并对宁波方言的词法作了概述性的介绍。 第二章:宁波方言动词的体貌。这一章将宁波方言分成起始体、持续体和完结体叁大类,在持续体下分出进行貌、接续进行貌、反复进行貌、持续貌和尝试貌五个次类;在完结体下分出完成貌、先然貌、完成持续貌和经历貌四个次类。着重分析了宁波方言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在过程中的情貌以及这些情貌与“体”范畴之外的其他外部相关成分的关系。考察发现,宁波方言进行貌和持续貌共存,前者的体标记是“来”,后者的体标记是“仔、勒、的”;完成貌和完成持续貌共存,前者的体标记是“仔、勒、(口雷)”,后者的体标记是“的(口雷)”。这些现象的发现,为进一步归纳整个汉语方言的体貌系统提供了补充的材料。 第叁章:宁波方言的重迭式。这一章分别考察了宁波方言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重迭形式和语法特征。从语形上看,名词重迭有从式、AABB式;动词重迭有AA式、ABAB式、“A记A记”式;形容词重迭形式最为多样,有AA式、ABAB式、AABB式、AAB式、ABB式、“A里AB”式;量词重迭有从式、“A打A”式。动词具有其他词类没有的“A记A记”式,它们可以用来作为判断动词和形容词的一条参考标准。形容词也有其他词类没有的重迭式“A里AB”,也可以作为判断动词和形容词的一条参考标准。量词独有的重迭形式是“A打A”式。从重迭的语义看,动词重迭可表短时量少、可表持续、可表尝试、可表舒缓语气也可表加强语气;形容词重迭多表生动、夸张,带有情感色彩:名词重迭表“小”或“周遍”义;量词重迭表多量、周遍或井然有序。由于形容词重迭与状态形容词的性质一致,本章还专门考察了宁波方言状态形容词的特点。 第四章:宁波方言的否定句。宁波方言否定词的构成有叁种类型:(1)否定词的基本形式——单音否定词,如“勿”、“弗”、“莫”、“呒”、“没”等。(2)合音词。单纯的否定词同某些常用的动词、助动词或时间副词连用既久、组合固定后,进一步缩合成一个音节,就形成了合音词。如:“(勿会)、(勿要)、甮”。(3)复合否定形式:由单纯或合音的否定词再加其他词构成的否定短语,如“呒没、呒告”。此外,某些否定结构用于特定的结构成分后面,构成某种表示否定的格式,如“VP勿来”、“VP勿过”、“VP勿得”等。本章主要讨论了由以上叁类否定词构成的否定句,重点考察了以下六类:“勿”字句、“没”字句、“莫”字句、“呒”字句、合音否定词句、复合否定形式句。从否定词的语义入手,分析了各种类型的句子中与否定项有关的各语法成分
钱兢[8]2008年在《面向对韩汉语教学的“还”类副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使用真实文本语料作为研究的基础,从对韩汉语教学应用的角度出发,运用认知、语法化、语篇关联等多方面的理论,对“还”的语义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描写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依据中介语理论和偏误分析方法归纳出韩国学生使用“还”类副词时常见的偏误类型,找出了产生偏误的原因,并且对对韩汉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为韩国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还”类副词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除了绪论和结语,全文一共分为六章。“绪论”说明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回顾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讨论时间副词“还”。我们把表“延续”义的“还1a”和表“早已”义的“还1b”统称为时间副词,本章分析了两类时间副词的分布格式和语义功能,比较了语义和语用上的异同。第二章讨论程度副词“还”。“还2a”表程度加深;“还2b”表程度浅。我们把它们归为一类,并从语义的角度比较分析了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第叁章讨论关联副词“还”。表“添加”义的“还3a”和表“甚至”义的“还3b”在句法上都具有关联功能,因此归入“关联副词”。本章探讨它们的语义结构和关联功能。第四章讨论语气副词“还”。“还4”主要用于表语气和口气,它既有加强确认口气的用法,又有加强反诘口气的用法。第五章在前面四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还”的基本义,并参考“还”类副词各小类的历时发展演变过程,描述了现代汉语副词“还”的语义网络系统。第六章在“还”类副词的汉韩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韩国学生使用“还”类副词时常见偏误的类型,找出产生偏误的原因,为现代汉语副词教学提供对策。在结语中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和不足,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肖小平[9]2004年在《越南留学生汉语比较句偏误分析及习得顺序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汉语的比较句使用程度副词或一定的结构方式来表达,与印欧语言以词尾变化为手段表达比较有着根本的区别。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留学生经常出现偏误。而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关于比较句的习得研究成果很少,关于越南留学生的比较句习得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因此本文在中介语理论的指导下,在汉语本体比较句研究和第二语言比较句习得研究的基础上,采取语料收集和问卷测试的形式,运用语言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中介语分析方法,分析越南留学生的比较句偏误,考察越南留学生比较句习得顺序。本文主体部分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运用偏误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搜集到的原始语料,从遗漏、错序、误加、误用四个方面对越南留学生在使用比较句的过程中的比较标记、比较项、结论项的偏误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偏误出现的原因,找出具体的改正办法,并统计了各类偏误在初、中、高叁级中的分布情况。第二部分通过问卷测试对90名越南学生汉语24类比较句式进行了定量研究,考察了越南留学生24类汉语比较句的大致习得顺序,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检验。结合偏误分析总结了越南留学生汉语比较句的习得特点:结构方面,倾向于使用结构简单的句式,回避使用结构复杂的句式;语义方面,在比较句中不能正确使用表示程度的成分,不能正确区分不同比较标记的语义、语用前提;偏误普遍存在各个习得阶段。第叁部分分析影响越南留学生习得汉语比较句的因素。主要从目的语的影响、母语的迁移、教材的编写、学习者的学习策略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第四部分总结了越南留学生比较句偏误分析和习得顺序考察的教学启示:1.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比较句偏误,对它们进行分析有助于对学生在比较句学习中的难点进行一些预测,使对越汉语比较句教学更具针对性;2.教学方面的失误是诱发学生的比较句偏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编排比较句内容时,应以语义为基本框架,遵循语义上先浅后深、结构上先简后繁的原则,分阶段、系统编排汉语比较句。同时借鉴汉语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比较句的意义和用法作细化处理,尽量避免或减少教学主导方面的偏差,提高对越汉语教材的科学性。3.对于对越汉语教学中留学生汉语比较句的偏误,应该运用中介语理论和偏误分析等方法,认真分析其类型及原因,更重要的是把分析的结论用于教学,使对越汉语教学更具有效性。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汉越对比,从意义出发,句法、语义、语用叁个平面相结合,设置句式使用的具体语境,采取点拨教学法进行比较句教学。
楼庭兼[10]2011年在《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运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不”和“没”是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否定副词,两者构成了现代汉语中有标记的否定系统。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这两个副词常常被学生混淆或者用错,因而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全面考察这两个否定副词的运用情况,本文对中高级阶段留学生语料进行了收集、检索和分析。我们从语法、语义、语用叁个层面,将否定副词的使用分为十七个类别。我们将相关数据制作成表格,通过对使用率和错误率的分析,把它们分为运用良好和存在症结两个部分。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对留学生对“不”和“没”的运用有了以下的了解:宏观上:我们对否定副词在语法、语义和语用不同层面的运用分布有了全面的了解。微观上:运用状况良好部分包括:与否定副词共现的大部分能愿动词、大部分副词、普通动词和形容词,一部分包含否定副词的反问句,一部分包含否定副词的比较句,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否定形式。症结问题共有十二类:语法层面共有八类;在语用、语义层面,“不”和“没”的混淆、对无标记否定的回避等问题显得比较突出。这些揭示了留学生运用“不”和“没”的特点及掌握的程度,这也是本文分析研究的宗旨。我们认为,汉语本体研究的不足,尤其是“不”和“没”的区分标准的模糊性,以及由此给留学生的教材编写带来的局限性,是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对否定副词的掌握仍处于模糊状态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差比句”研究[D]. 史银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2]. 论现代汉语中的“没有”型比较句[D]. 李艳. 上海师范大学. 2004
[3]. 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比较句研究[D]. 娄桂岩. 黑龙江大学. 2014
[4].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 谢白羽.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5]. 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 王欣. 吉林大学. 2011
[6]. 现代汉语差比句的结论项研究[D]. 包丽娜.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7]. 宁波方言语法研究[D]. 阮桂君.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8]. 面向对韩汉语教学的“还”类副词研究[D]. 钱兢. 上海师范大学. 2008
[9]. 越南留学生汉语比较句偏误分析及习得顺序考察[D]. 肖小平. 广西师范大学. 2004
[10].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运用分析[D]. 楼庭兼. 华东师范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