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藓科论文_宋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羽藓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核糖体,系统,转录,植物,间隔,中国,分子。

羽藓科论文文献综述

宋丽[1](2016)在《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地区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和羽藓科Thuidiaceae植物系统分类及区系地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藓科和羽藓科是侧蒴藓类植物中较大的两个科,也是五大连池火山地区苔藓植物中物种分布较多的两个科。本研究对五大连池火山地区青藓科和羽藓科植物的物种分布、区系组成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地区共有青藓科植物6属,21种,其中黑龙江省新分布种9种,分别为:皱叶青藓(Brachythecium kuroishicum)、石地青藓(Brachythecium glareosum)、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绒叶青藓(Brachythecium velutinum)、勃氏青藓(Brachythecium brotheri)、宽叶美喙藓(Eurhynchium hians)、无疣同蒴藓(Homalothecium laevisetum)、同蒴藓(Homalothecium sericeum)和狭叶长喙藓(Rhynchostegium fauriei)。该地区青藓科植物单种属有1属,为鼠尾藓属(Myuroclada)。研究地共发现羽藓科植物9属10种,其中黑龙江省新分布种3种,分别为:多疣细羽藓(Cyrto-hypnum pygmaeum)、狭叶小羽藓(Haplocladium angustifolium)和多疣麻羽藓(Claopodium pellucinerve) 。该地区羽藓科植物的寡种属有2属,分别为山羽藓属(Abietinella)和羊角藓属(Herpetineuron) 。2.对青藓科植物的区系地理成分研究表明:北温带成分在五大连池火山地区青藓科植物区系中所占比例最大为12种,占总种数的57.14%,在五大连池火山地区青藓科植物区系中占明显优势,是五大连池青藓科植物区系组成的主体。东亚成分共5种,占五大连池火山地区青藓科植物总种数的23.82%。世界广布成分共2种,占总种数的9.52%。温带亚洲成分和中国特有成分各1种,分别占总种数的4.76%。该地区青藓科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特征。羽藓科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研究显示该地区羽藓科植物区系中北温带成分6种,占该地区羽藓科植物总种数的60.00%。东亚—北美成分2种,占总种数的20.00%。东亚成分和泛热带成分各1种,分别占总种数的10.00%。表明羽藓科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并与北美植物区系具有一定联系。3.与国内其他7个地区青藓科植物的区系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五大连池火山地区与七老图山的青藓科植物物种相似性最高,与管涔山的物种相似性最低。羽藓科与其他7个地区物种相似度比较结果显示研究地区羽藓科植物与七老图山的物种相似性最高,与东部天山的物种相似性最低。4.对五大连池火山地区不同喷发时间火山青藓科植物物种组成的研究结果显示,物种数由多到少依次为:16-17万年前(笔架山、龙门山和小孤山)共16种,占总种数的76.19%>新期火山(老黑山、火烧山)以及34-43万年前(焦得布山、卧虎山、格拉球山)分别共有11种,占总种数的52.38%>51-60万年前(尾山、莫拉布山)共10种,占总种数的47.62%>92万年前(药泉山)5种,占总种数的23.81%。对五大连池火山地区不同喷发年代羽藓科植物物种数研究显示:16-17万年前(笔架山、龙门山、小孤山)以及34-43万年前(焦得布山、卧虎山、格拉球山)分别共有9种,分别占总种数的90.00%>280-290年前(老黑山、火烧山)共8种,占总种数的80.00%>51-60万年前(尾山和莫拉布山)共6种,占总种数的60.00%>92万年前(药泉山)4科,,占总种数的40.00%。5.综合考虑研究地的植被和水分等条件,结合实际采集标本时对生境的观察,将研究地苔藓植物的生境划分为5个类型:石生生境、土生生境、树生生境、腐木生境和沼泽生境。对五大连池火山地区不同生境中青藓科植物物种数统计结果发现:石生>土生>树生、沼泽生>腐木生。不同生境中羽藓科植物的物种数统计结果发现:石生>土生>树生>腐木生>沼泽生。(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6-04-15)

蔡奇英,方炎明[2](2010)在《中国羽藓科和薄罗藓科的分子系统发育与数据冲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羽藓科Thuidiaceae和薄罗藓科Leskaceae是灰藓目中关系密切的两个科。自Kindberg(1897)建立羽藓科以来,由于高水平的同塑演化,两科的界定及关系一直受到分类学家的关注。我们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两科的关系。以灰藓目72个种为内类群,油藓目的油藓为外类群,trnL-F、rps4、atpB-rbcL和ITS四个序列被扩增、测序。编码所有比对后产生的空格形成一个新的数据组,并将其作为第五组数据加入分析。采用最大简约法(MP)和贝叶斯推断(BI),对所有数据组进行单独的或联合的分析。数据冲突分别采用成对ILD检测和PABA途径进行分析。成对ILD检测表明只有rps4/atpB-rbcL组合(P=0.193)无显着异质,可以同时合并分析。PABA分析中,在所有数据组联合分析的MP树中选取30个结点,分析表明ITS和空格数据对构树起关键作用,而叁个叶绿体序列贡献很小。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存在一个单系的广义的羽藓科分支,至少包含薄罗藓科(Goffinet et al.2008)的一些属或种,如小羽藓属Haplocladium、薄罗藓属Leskea和Platylomella lescurii,且Platylomella lescurii嵌入Haplocladium;而薄罗藓科为多系的类群。羽藓科中,羽藓属和细羽藓属解决为两个属或羽藓属下的两个亚属。我们建议沼羽藓科(Goffinet et al.2008),包括锦丝藓属Actinothuidium、Bryochenea和沼羽藓属Helodium仍归属于羽藓科。(本文来源于《Abstract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ystematic Lichenology & Bryology》期刊2010-10-15)

邵娜,于宁宁,韩国营,任昭杰,赵遵田[3](2007)在《甘肃省白龙江流域羽藓科植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龙江位于甘肃南部,属长江水系,是嘉陵江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3.18万平方公里。作者对采自甘肃省白龙江流域的200余号羽藓科Thuidiaceae植物标本进行分类整理,共鉴定出羽藓科植物8属15种,其中甘肃省新记录属1个,新记录种6个,并对其地理分布、区系成分作了初步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山东科学》期刊2007年06期)

赵鑫[4](2006)在《胡颓子(胡颓子科),短肋羽藓(藓纲:羽藓科)和假柴龙树(茶茱萸科)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由叁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胡颓子科植物胡颓子叶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第二部分为苔藓植物—短肋羽藓的化学成分以及从中分离获得的2个双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研究,第叁部分为茶茱萸科植物假柴龙树根茎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 Thunb.)为胡颓子科(Elaeagnaceae)胡颓子属(Elaeagnus L.)植物,其果、根及叶入药。据资料记载,其味酸、性平,具有敛肺、平喘、止咳的功能。为深入挖掘我国宝贵的中药资源,本论文对胡颓子叶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和生物活性研究,从中分离纯化得到21个化合物:N-benzoyl-L-phenylalaniol、aurantiamide acetate、N-benzoylphenylalaninyl-N-benzoylphenylalaninate、3,5-二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喷杜素、3,3′-二甲氧基槲皮素、3-甲氧基山柰酚、山柰酚-3-O-β-D-葡萄糖甙、望春花黄酮醇甙A、正叁十一烷、羽扇豆醇、熊果酸醛、β-谷甾醇、齐墩果酸、对羟基苯甲酸、咖啡酸甲酯、原儿茶酸甲酯、丁香酸、茴香酸、vomifoliol、β-胡萝卜甙。它们分别属于甾体、叁萜、倍半萜、寡肽、黄酮及其甙类等类型。其中,3个寡肽(N-benzoyl-L-phenylalaniol、aurantiamide acetate、N-benzoylphenylalaninyl-N-benzoylphenylalaninate)和望春花黄酮醇甙A为首次从胡颓子科中发现,这些化学成分的发现丰富了胡颓子科植物的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 短肋羽藓(Thuidium kanedae Sak.)为羽藓科(Thuidiaceae)羽藓属(Thuidium Bruch & Schimp)植物,为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国丰富的苔藓资源,作者对短肋羽藓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并对从中得到的2个双二氢黄酮进行了细胞毒活性和抗氧化生物活性研究。从中分离纯化得到7个化合物:十五烷、β-苔黑酚羧酸甲酯、β-谷甾醇、豆甾-4-烯-3-酮、β-胡萝卜甙、3′,3′″-binaringenin、thuidin。它们分别属于甾体、双黄酮、碳环芳香族化合物等类型。其中,双二氢黄酮类化合物thuidin为新化合物,β—苔黑酚羧酸甲酯为首次从藓类植物中得到,3′,3′″-binaringenin为羽藓科植物中首次得到。抗氧化生物活性研究表明,2个双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在不同氧化损伤模型上显示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而细胞毒活性研究显示2个化合物均没有抗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6-05-01)

魏海英[5](2005)在《中国羽藓科(Thuidiaceae)系统发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用直接测序法测定了中国羽藓科12 属25 种植物的rbcL 和rps4 基因序列,并从Genbank中下载了其相邻科薄罗藓科和柳叶藓科的部分序列,采用邻接法(Neighbour Joining method, NJ) 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s,ML)对获得的序列进行分析,分别构建了rbcL 和rps4 两个基因片段的两种系统树,并将来自DNA 的可分析性状与羽藓科植物形态学特征有机结合起来,探讨羽藓科的范畴、 科内各属的亲缘关系以及羽藓科与其邻近科的关系,得出了以下结论: (1)本研究中构建的多种不同的系统树中,牛舌藓属、多枝藓属和羊角藓属始终形成一稳定分支,成为一个单系类群,结合牛舌藓亚科植物的匍匐茎、叶片着生方式、蒴齿形态等特征,支持了Buck、Vitt、吴鹏程等将牛舌藓亚科独立成科的观点。 (2)基于rbcL 和rps4 基因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树中,广义羽藓科的沼羽藓亚科与羽藓亚科的属种形成了一个单系类群。在形态上沼羽藓亚科植物与羽藓亚科有较多相同之处如蒴齿特征,所以不支持将沼羽藓亚科独立成科。 (3)山羽藓属在形态上与羽藓科核心属羽藓属除齿毛缺失外有诸多相似之处,与虫毛藓属植物也甚相似。本研究来自rbcL 和rps4 的序列数据中,绝对遗传距离、种间差异值、序列歧异度等表明了山羽藓属与硬羽藓属亲缘关系非常近。在不同的系统树中,山羽藓与硬羽藓多次成为高支持率的姊妹群。所以,本研究不支持吴鹏程等将山羽藓属放入沼羽藓亚科,坚持将山羽藓属放至羽藓亚科。 (4)结合形态学特征及基于rbcL和rps4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和李成梅等基于核DNA ITS序列的结果,狭义的羽藓科应该包括虫毛藓属(Boulaya)、小羽藓属(Haplocladium)、鹤嘴藓(Pelekium)、细羽藓属(Cyrto-hypnum)、羽藓属(Thuidium)、硬羽藓属(Rauiella)、山羽藓属(Abietinella)、毛藓属(Bryonoguchia)和沼羽藓属(Helodium)、锦丝藓属(Actinothuidium)。 (5)rbcL 和rps4 基因序列数据在羽藓科的系统重建过程中,信息位点分别占序列总长度的6.8%和7.4%,均大于5%,说明rbcL 和rps4 基因序列在羽藓科系统发育问题探讨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5-06-01)

姜业芳,熊源新[6](2004)在《贵州羽藓科植物的种类与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历年采自贵州全省各地的羽藓科Thuidiaceae标本,对贵州羽藓科进行分类整理,鉴定出贵州有羽藓科植物8属23种。其中红毛细羽藓Cyrto hypnumversicolor(C.Muell.)BucketCrum、多毛细羽藓Cyrto hyp numvestitissimum(Besch.)BucketCrum、密毛细羽藓Cyrto hypnumgratum(P.Beauv.)BucketCrum、东亚小羽藓Haplocladiumstrictulum(Card.)Reim.为贵州新纪录。根据种类的形态特征列出了贵州本科植物的分种分属检索表和各种类的产地与分布地。(本文来源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李成梅[7](2004)在《藓类植物羽藓科及其相关科属分子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羽藓科(Thuidieace)是藓纲侧蒴双齿亚类、灰藓目中的一个大科,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在世界广布,共有19属,311种,其中我国有17属,其系统位置介于薄罗藓科(Leskeaceae)和柳叶藓科(Amblystegiaceae)之间。1925年Brotherus将羽藓科分为4个亚科:异枝藓亚科(Heterocladioideae)、牛舌藓亚科(Anomodontoideae)、羽藓亚科(Thuidioideae)和沼羽藓亚科(Helodioideae)。这一系统曾被广泛接受,但由于该科的种类众多,配子体和孢子体形态、生活习性呈多样化,根据不同性状来研究其系统发育往往差异很大。目前,羽藓科科及亚科,甚至属的界定都存在着很大争议。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利用生物大分子数据,尤其是DNA序列分析,对研究和揭示植物的系统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使在充分利用已知各方面的证据基础上,进一步从分子水平揭示羽藓科的系统发育成为可能。本研究测定了羽藓科7属11种,薄罗藓科4属4种rDNA的ITS序列。并在GeneBank中搜索下载了相关科属(羽藓科,薄罗藓科,柳叶藓科)的ITS序列。连同本实验测定的序列(总计25属,50个分类单位),采用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 method,MP)和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NJ)对获得的序列进行分析,并构建分子系统树,探讨羽藓科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Brotherus系统中,羽藓科明显分为两支,其中一支包括羽藓亚科和沼羽藓亚科的大部分属,牛舌藓亚科的牛舌藓属、细枝藓属则构成另外一支,这支持了Noguchi,Buck&Vitt以及吴鹏程先生的观点:牛舌藓亚科独立成为牛舌藓科;以柳叶藓属为基础,大多数柳叶藓科的种属也构成一稳定分支,是广义羽藓科的姐妹群,但是湿原藓属等少数几个种属构成另一个分支,说明传统的柳叶藓科也是多系发生,并和麻羽藓属有某种关系,这种关系还有待更进一步探讨。薄罗藓科的四个属则成明显的多系性,分散在广义羽藓的两个分支里。(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4-05-01)

方炎明,Timo,Koponen[8](2004)在《中国羽藓科3个属的分类概要》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整理,中国产羽藓属有18种,小羽藓属5种,麻羽藓属5种;发表新种1个,发表了一批新异名和新记录。(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1期)

张会,黄勤妮,杜桂森,吴鹏程,刘霞[9](2003)在《利用核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探讨广义羽藓科系统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核核糖体DNAITS序列 ,探讨了苔藓植物广义羽藓科的系统发育 ,摸索出适于扩增ITS片段的最适反应条件。实验共得到广义羽藓科 6个种的ITS序列 ,它们分别是 :Abieti nellaabietina (AJ4 174 94 ) ,Anomodonminor (AJ344 14 5 ) ,Claopodiumaciculum (AJ315 96 8) ,Thuidiumpristocalyx (AJ4 16 443) ,Thuidiumassimile (AJ4 16 442 ) ,Herpetineurontoccoae(AJ315 96 7) ,其中后 5个种是国际上首次得到的。本文利用ITS序列构建羽藓科 7属、 11种植物的系统发育树 ,据Bootstrap严格一致树表明 :广义的羽藓科为并系发育 ,可分为两个主要的分支 ,牛舌藓属Anomodon ,羊角藓属Herpetineuron和多枝藓属Haplohymenium等为一支 ,而山羽藓属Abietinella ,羽藓属Thuidium ,沼羽藓属Helodium和麻羽藓属Claopodium等为另一主要分支 ,从分子水平上支持了据形态特征把原牛舌藓亚科的牛舌藓属 ,羊角藓属 ,多枝藓属提升为牛舌藓科的结论。(本文来源于《云南植物研究》期刊2003年04期)

张会[10](2002)在《利用细胞核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探讨羽藓科系统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羽藓科是灰藓目中的一个大科,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其系统位置介于薄罗藓科Leskeaceae和柳叶藓科Amblystegiaceae之间。由于其科内系统关系一直存在不同观点,我们确立了本研究项目,拟从其核核糖体DNA的ITS序列入手,在分子水平上来探讨其系统发育关系。本论文在实验过程中摸索了一套适合于苔藓植物的DNA提取方法,并找到适合于扩增苔藓植物ITS片段的DNA聚合酶及其最适反应条件。实验结果共得到广义羽藓科的六个种的ITS片段,全部片段均通过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序列,它们分别是:Abietinella abietina(AJ417494),Anomodon minor(AJ344145),Claopodium aciculum(AJ315968),Thuidium pristocalyx(AJ416443),Thuidium assimile(AJ416442)和Herpetineuron toccoae(AJ315967),其中,后五个种的ITS序列为国际首次获得,扩弧内的数字为我们测得的ITS序列的GenBank登录号。本项研究是以我们获得的序列连同网上下载的一些序列共同分析并构建分子系统树,初步探讨羽藓科的系统发育。从ITS序列严格一致树(consensus tree)表明广义的羽藓科为并系发育,可分为两个主要的分支,牛舌藓属Anomodon、羊角藓属Herpetineuron和多枝藓属Haplohymenium为一支,而山羽藓属Abietinella、羽藓属Thuidium和沼羽藓属Helodium等为另一主要分支。这基本上对牛舌藓亚科作为一个独立的分类群从羽藓科中分离出来是肯定的。(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2-05-01)

羽藓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羽藓科Thuidiaceae和薄罗藓科Leskaceae是灰藓目中关系密切的两个科。自Kindberg(1897)建立羽藓科以来,由于高水平的同塑演化,两科的界定及关系一直受到分类学家的关注。我们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两科的关系。以灰藓目72个种为内类群,油藓目的油藓为外类群,trnL-F、rps4、atpB-rbcL和ITS四个序列被扩增、测序。编码所有比对后产生的空格形成一个新的数据组,并将其作为第五组数据加入分析。采用最大简约法(MP)和贝叶斯推断(BI),对所有数据组进行单独的或联合的分析。数据冲突分别采用成对ILD检测和PABA途径进行分析。成对ILD检测表明只有rps4/atpB-rbcL组合(P=0.193)无显着异质,可以同时合并分析。PABA分析中,在所有数据组联合分析的MP树中选取30个结点,分析表明ITS和空格数据对构树起关键作用,而叁个叶绿体序列贡献很小。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存在一个单系的广义的羽藓科分支,至少包含薄罗藓科(Goffinet et al.2008)的一些属或种,如小羽藓属Haplocladium、薄罗藓属Leskea和Platylomella lescurii,且Platylomella lescurii嵌入Haplocladium;而薄罗藓科为多系的类群。羽藓科中,羽藓属和细羽藓属解决为两个属或羽藓属下的两个亚属。我们建议沼羽藓科(Goffinet et al.2008),包括锦丝藓属Actinothuidium、Bryochenea和沼羽藓属Helodium仍归属于羽藓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羽藓科论文参考文献

[1].宋丽.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地区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和羽藓科Thuidiaceae植物系统分类及区系地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

[2].蔡奇英,方炎明.中国羽藓科和薄罗藓科的分子系统发育与数据冲突的影响[C].AbstractsofInternationalSymposiumonSystematicLichenology&Bryology.2010

[3].邵娜,于宁宁,韩国营,任昭杰,赵遵田.甘肃省白龙江流域羽藓科植物研究[J].山东科学.2007

[4].赵鑫.胡颓子(胡颓子科),短肋羽藓(藓纲:羽藓科)和假柴龙树(茶茱萸科)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

[5].魏海英.中国羽藓科(Thuidiaceae)系统发育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

[6].姜业芳,熊源新.贵州羽藓科植物的种类与分布[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

[7].李成梅.藓类植物羽藓科及其相关科属分子系统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

[8].方炎明,Timo,Koponen.中国羽藓科3个属的分类概要[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9].张会,黄勤妮,杜桂森,吴鹏程,刘霞.利用核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探讨广义羽藓科系统发育[J].云南植物研究.2003

[10].张会.利用细胞核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探讨羽藓科系统发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2

论文知识图

薄罗藓科和羽藓科10种植物的incs...薄罗藓科和羽藓科10种植物的同工...金华北山产19种苔藓植物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序列邻接树,数字为各分支的...阳际峰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优势科的分...

标签:;  ;  ;  ;  ;  ;  ;  

羽藓科论文_宋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