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油互溶性论文_陈锐,雷博雯,陈振华,李金波,吴建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润滑油互溶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润滑油,溶性,性能,摩擦,矿物油,硼酸,制冷剂。

润滑油互溶性论文文献综述

陈锐,雷博雯,陈振华,李金波,吴建华[1](2019)在《与工质互溶性较差的润滑油对制冷系统影响的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工质R290是现今备受关注的房间空调器替代工质之一,但其润滑油的选择尚未统一。应用于R22的矿物油与R290有良好的互溶性,但选用矿物油作为R290压缩机润滑油时,油池中溶解的制冷剂过多,导致润滑油工作黏度不足,并增加系统所需充注量,因此需要更大的粘度等级。PAG合成油与R290部分互溶,其互溶程度可以通过改变PAG的分子结构调整。目前,部分R290房间空调器选用了互溶性较差的PAG油。本文针对R290房间空调器的润滑油选择问题,对以往工质替代过程(HFC替代R12、R22,R32替代R410A)中有关制冷剂/润滑油较差的互溶性对空调器性能影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R290系统应用互溶性较差的润滑油进行了评价。(本文来源于《流体机械》期刊2019年10期)

夏池,李传校,陶炜,荣卫锋,高阳峰[2](2018)在《油溶性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在润滑油中的摩擦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长链脂肪族十八烷基胺(ODA)为改性剂,对氧化石墨烯(GO)进行表面化学修饰得到改性氧化石墨烯(GO-ODA)。考察GO-ODA作为CD/10W-40润滑油添加剂的分散稳定性,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谱、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GO-ODA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采用四球摩擦试验机对GO-ODA在CD/10W-40润滑油中的摩擦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通过酰胺化反应可以在GO表面成功接枝ODA,改性后GO在润滑油中分散稳定性显着提高,静止30天没有任何沉淀。摩擦磨损测试发现,质量分数为0.01%的GO-ODA,可使CD/10W-40润滑油的摩擦因数下降16%左右,磨斑直径减小10%;GO-ODA的磨损机制主要表现为塑性变形、黏着磨损和磨粒磨损。(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8年08期)

吴丽丽[3](2017)在《油溶性ZnO和CeO_2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作为多功能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化物作为润滑油添加剂能显着提高润滑基础油的摩擦学性能,因此研究氧化物在摩擦学领域的应用至关重要。由于氧化物纳米微粒容易发生团聚,使其在基础油中溶解性较差,限制了其应用。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采用原位表面修饰技术制备了油溶性ZnO和CeO_2纳米微粒,考查了ZnO和CeO_2纳米微粒在叁种基础油中(癸二酸二异辛酯DIOS、聚α-烯烃PAO和液体石蜡LP)的摩擦学性能,研究了ZnO和CeO_2纳米微粒在基础油中的摩擦机制,探究了ZnO和CeO_2纳米微粒的抗氧性能。此外我们采用热解法制备了LP为溶剂油胺修饰CeO_2纳米微粒,考察了其在LP中的摩擦学性能。(1)ZnO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作为多功能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通过原位表面修饰技术制备了平均粒径为4.0 nm油酸修饰ZnO纳米微粒。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镜(T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等分析了产物的相组成、微观形貌和尺寸、化学结构;利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其在癸二酸二异辛酯(DIOS)、聚α烯烃(PAO)和液体石蜡(LP)的摩擦学性能;采用扫描电镜(SEM)、叁维形貌轮廓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了磨斑表面形貌和典型元素的化学状态,并探讨了添加剂的摩擦学作用机理;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试了油酸修饰ZnO纳米微粒的抗氧性能。结果表明,油酸修饰ZnO纳米微粒在叁种基础油中均具有减摩抗磨的性能,原因可能是在摩擦副表面形成润滑膜,起到很好的摩擦学性能。油酸修饰ZnO纳米微粒在DIOS中显示较差的摩擦性能,可能的原因是DIOS中含有极性基团,在摩擦的过程中与修饰的纳米微粒在摩擦副表面进行竞争吸附。在LP中摩擦学性能不稳定,可能是由于油酸修饰ZnO纳米微粒在LP中油溶性不同。油酸修饰ZnO纳米微粒具有抗氧性能。(2)CeO_2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作为多功能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采用简单的一步热解法使Ce(NO_3)_3·6H_2O直接在液体石蜡(LP)基础油中分解,原位合成油胺修饰CeO_2纳米微粒。利用XRD、TEM、FTIR等分析了产物的相组成、微观形貌和尺寸、化学结构;利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测定了其作为LP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借助磨斑表面SEM分析探讨了其摩擦学作用机理。结果表明,LP为溶剂油胺修饰CeO_2纳米微粒在LP中具有减摩抗磨的性能,其原因是CeO_2纳米微粒在钢球表面形成润滑膜。此外,我们采用以油胺为溶剂,利用简单的一步热解法使Ce(NO_3)_3.6H_2O直接在油胺中分解,原位合成油胺修饰CeO_2纳米微粒。利用XRD、TEM、FTIR等分析了产物的相组成、微观形貌和尺寸、化学结构;利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测定了其作为叁种基础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借助磨斑表面SEM和XPS分析探讨了其摩擦学作用机理;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了油胺修饰CeO_2纳米微粒的抗氧性能。结果表明,油胺修饰CeO_2纳米微粒在不同基础油中具有不同摩擦学性能,在DIOS中表现良好的减摩性能,在PAO中表现良好的抗磨性能,在LP中表现出摩擦学性能,可能是由于基础油的性质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摩擦学性能。油胺修饰CeO_2纳米微粒具有抗氧性能。(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7-05-01)

张玉伟[4](2016)在《油溶性钼化物与纳米稀土化合物复合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摩擦磨损不仅会带来安全隐患而且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改善摩擦副的润滑条件可以有效降低摩擦磨损。润滑剂是改善摩擦副润滑条件的重要途径,润滑添加剂是提高润滑剂质量的重要手段。本课题对有机钼和纳米硼酸镧的协同性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1)硼酸镧纳米粒子的制备。用在线修饰法制备了纳米硼酸镧,探究了硅烷偶联剂(KH550)的用量对硼酸镧纳米粒子团聚的影响,并确定了硅烷偶联剂的最佳用量。本研究进一步解决了硼酸镧纳米粒子的团聚问题,提高了其在基础油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2)探究了复合添加剂在润滑油中的分散方法。本研究设计了叁种不同的分散方法:机械球磨法、超声波分散法和机械研磨-超声波分散法。研究表明:机械研磨-超声波分散法制备的有机钼和纳米硼酸镧润滑复配体系,不仅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而且减摩抗磨效果较佳。因此确定机械研磨-超声波分散法为有机钼和纳米硼酸镧在润滑油中的最佳分散方法。(3)探究有机钼和纳米硼酸镧复合添加剂两组分的最佳配比和复合添加剂在润滑油中的最佳质量分数。本文通过四球摩擦磨损试验对多组润滑复配体系进行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有机钼和纳米硼酸镧的质量比为4:1,复合添加剂在润滑油中的质量分数为1.5%时,有机钼和纳米硼酸镧的协同性最优。(4)复合添加剂工作机理的研究。有机钼和纳米硼酸镧复合添加剂有良好的摩擦学性能,这可能是由于(1)有机钼和纳米硼酸镧的协同效应使有机钼和硼酸镧的活性提高,从而促进了自修复膜的形成或钼、镧离子在摩擦表面的扩散。(2)实验过程中复合添加剂在钢球表面形成了化学反应膜和自修复膜。(3)纳米粒子在摩擦副表面起到“微滚珠”的作用。本文研究结果为该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因此本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6-06-01)

杨坤,张秀平,王汝金,刘期聂,范欢欢[5](2016)在《CO_2制冷剂/润滑油的相溶性及材料相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几种常见的制冷剂系统用润滑油与CO_2制冷剂的相溶性进行分析、总结;阐述了制冷剂/润滑油的材料相容性试验方法和装置原理,并基于高压反应釜法,选取两种不同牌号的PAG润滑油,对CO_2/润滑油的材料相容性进行试验测定。(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6年05期)

夏迪,陈国需,程鹏,王学春,邵毅[6](2016)在《油溶性有机钼作为多功能润滑油添加剂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自制有机钼添加剂(MSN)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配方油中的溶解情况及抗腐蚀性能;对比研究了MSN与常用添加剂在配方油中的抗氧、减摩抗磨和极压性能差异,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了MSN的润滑作用机制。实验表明,MSN有良好的油溶性,对铜片腐蚀无负效应,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性能;相同试验条件下,MSN比常用添加剂显现出更好的减摩抗磨和极压性能,这是由于其在摩擦过程中发生了定向吸附和热分解,并与表面反应聚集成含钼、硫、磷的沉积膜和反应膜。(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6年02期)

毕胜山,韦俊,刘志刚,吴江涛[7](2012)在《DME、DME/R125与润滑油互溶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新搭建的测量制冷剂/润滑油混合物互溶性的实验系统,实验测量了DME/矿物油、DME/酯类油和叁种配比的混合制冷剂DME/R125与矿物油的临界互溶温度。结果表明:DME作为制冷剂与各类润滑油都具有良好的互溶性;DME/R125与矿物油的互溶性,随混合制冷剂中DME比例的增加,临界互溶温度降低。(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2年11期)

李平[8](2010)在《润滑油混溶性试验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品牌的润滑油混合使用经常会引起油品质量下降,混溶性试验通过科学的方法简单、快捷地判断各种油品是否可以混溶。(本文来源于《润滑油与燃料》期刊2010年01期)

钱伟,王维,钱文波,冯永斌,晏刚[9](2008)在《替代制冷剂R134a/R290与润滑油的互溶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冷剂与润滑油的互溶性关系到压缩机能否顺利回油及系统安全,对机组性能有较大影响。虽然HFCs类制冷剂与矿物油不相溶,但添加碳氢化合物可以改善其与矿物油的互溶性。近共沸混合制冷剂R134a/R290(质量分数:60%/40%)的热物性、循环性能与R22非常接近,笔者对它与矿物油的互溶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它与矿物油互溶性良好,可以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回油特性,从而很好地实现对现有R22机组的灌注式替代。此外,笔者还探讨了该混合制冷剂与POE油的互溶性问题,证明同样具有良好的互溶性。(本文来源于《制冷与空调》期刊2008年03期)

朱志伟[10](2008)在《制冷剂R161与POE润滑油相溶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会对臭氧层产生破坏以及会引起“温室效应”,根据蒙特利尔协议书及相关修正案和“京都议定书”规定,含氢氯氟烃类物质(HCFCs)也将逐渐被淘汰。氢氟烃类物质(HFCs)作为HCFCs类制冷剂的替代物,其热力性质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1997年以后,HFCs研究对象已有了较大的进展。为了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制冷剂,本课题组提出了一系列以R161为组元的混合制冷剂。目前,课题组成员已完成了对新制冷剂的PVTx、汽液相平衡、可燃性以及循环性能的实验测试。本文是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型环保制冷剂的重要基础数据及关键应用技术研究”(Z105034)的一部分,重点研究制冷剂与润滑油的相溶性,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对活度系数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理解了活度系数法在关联汽液相平衡以及液液相平衡实验数据方面的应用,使用Matlab7.0编写了使用四种不同的活度系数模型(Flory-Huggins模型,Heil模型,NRTL模型以及Wilson模型)来关联制冷剂与润滑油汽液相平衡实验数据的程序。2、对R161与POE润滑的汽液相平衡实验研究。在实验室原有的汽液相平衡实验台上,经过一些改进,使之能用于本文研究。测量了九种不同比例的R161与POE润滑组成的混合物在温度范围为253.15K~333.15K之间的VLE数据。3使用自己编写的程序,对测得的R161与POE润滑的VLE数据进行了关联,关联结果与实验值性一致较好。(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8-05-01)

润滑油互溶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长链脂肪族十八烷基胺(ODA)为改性剂,对氧化石墨烯(GO)进行表面化学修饰得到改性氧化石墨烯(GO-ODA)。考察GO-ODA作为CD/10W-40润滑油添加剂的分散稳定性,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谱、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GO-ODA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采用四球摩擦试验机对GO-ODA在CD/10W-40润滑油中的摩擦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通过酰胺化反应可以在GO表面成功接枝ODA,改性后GO在润滑油中分散稳定性显着提高,静止30天没有任何沉淀。摩擦磨损测试发现,质量分数为0.01%的GO-ODA,可使CD/10W-40润滑油的摩擦因数下降16%左右,磨斑直径减小10%;GO-ODA的磨损机制主要表现为塑性变形、黏着磨损和磨粒磨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润滑油互溶性论文参考文献

[1].陈锐,雷博雯,陈振华,李金波,吴建华.与工质互溶性较差的润滑油对制冷系统影响的研究综述[J].流体机械.2019

[2].夏池,李传校,陶炜,荣卫锋,高阳峰.油溶性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在润滑油中的摩擦学性能[J].润滑与密封.2018

[3].吴丽丽.油溶性ZnO和CeO_2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作为多功能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7

[4].张玉伟.油溶性钼化物与纳米稀土化合物复合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研究[D].贵州大学.2016

[5].杨坤,张秀平,王汝金,刘期聂,范欢欢.CO_2制冷剂/润滑油的相溶性及材料相容性研究[J].低温与超导.2016

[6].夏迪,陈国需,程鹏,王学春,邵毅.油溶性有机钼作为多功能润滑油添加剂的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16

[7].毕胜山,韦俊,刘志刚,吴江涛.DME、DME/R125与润滑油互溶性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2

[8].李平.润滑油混溶性试验方法的研究[J].润滑油与燃料.2010

[9].钱伟,王维,钱文波,冯永斌,晏刚.替代制冷剂R134a/R290与润滑油的互溶性实验研究[J].制冷与空调.2008

[10].朱志伟.制冷剂R161与POE润滑油相溶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8

论文知识图

制冷剂/润滑油的分层过程人TE几L68H与文献川1()A/P(...制冷管道及阀门的安装-图9.2-4 吸排气管同...旋转式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负荷与消耗功率关系不同质流密度和热流密度工况下,R410...

标签:;  ;  ;  ;  ;  ;  ;  

润滑油互溶性论文_陈锐,雷博雯,陈振华,李金波,吴建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