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音乐人类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人类学,音乐,声乐,壮族,民族音乐,学派,北路。
音乐人类学论文文献综述
何力[1](2019)在《“恰乐漫,昂籁漫”:从音乐人类学到首届华语音乐影像志展映》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作为一个唱作人,离开待了近20年的北京,回到新疆初期,我就有了为南北疆的民间艺人制作百张唱片的计划。后来,随着对民间音乐的进一步认识,发现当务之急是先为每一件民族乐器做一张标准的多语种视频教程。2016年4月,新疆艺术研究所主办的(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时空》期刊2019年06期)
杨阳[2](2019)在《中国城市音乐人类学研究现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让人赏心悦目,为公众带来极致的听觉享受,具有提高审美能力,净化心灵的特点,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音乐既有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友谊体现,也有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的豪迈情怀,可以说,音乐是人们情感的寄托,也是历史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为了能够充分发挥音乐的价值,将艺术与社会的发展关系协调统一,从中剖析二者之间的渊源和历史,则需要将其科学化,本文针对中国城市音乐人类学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该学科重要性和发展前景进行思考。(本文来源于《中外企业家》期刊2019年31期)
于晓晶[3](2019)在《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音乐教育——内特尔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围绕音乐人类学家内特尔的音乐教育思想进行探讨,从分析其研究视阈与研究理论入手,梳理内特尔的核心观点,再此研究基础上链接现代音乐教育现状及问题进行省思,并探索内特尔所期许展望的后现代音乐教育发展趋势,以期为音乐教育的未来描绘一幅更富生命力的图景。(本文来源于《艺术评鉴》期刊2019年20期)
王鑫安[4](2019)在《广西壮族北路八音的音乐人类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首先对广西壮族北路八音的概念进行廓清和界定,又对音乐人类学的视角、研究方法提出自己的理解,进而把二者结合,力图通过人类学的视角对壮族北路八音做一分析和探究,得出壮族北路八音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下依然能存活下来,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其满足了当地族群、乐手乃至政治、经济社会的需要,只要壮族文化的意义系统存在,壮族八音就不会完全消亡。(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9年29期)
刘芳[5](2019)在《音乐人类学与世界的“相遇”——评《走近世界音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关于世界音乐的读物虽多,但大多是讲述历史脉络或按照音乐文化区来书写。菲利普·V·博尔曼(Philip V.Bohlman)《走近世界音乐》一书中隐含了时间-空间的顺序框架,借世界音乐为题,以巧妙构思向读者普及音乐人类学的相关知识。作者开拓的思维与独到的见解使本书成为引导专业与非专业学习者了解不同视角下世界音乐的优秀书籍。(本文来源于《艺术评鉴》期刊2019年19期)
杨达珍[6](2019)在《音乐人类学视域下的舟曲“朵迪”艺术特征——以上河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朵迪"是白龙江上游舟曲境内的一种古老的藏族原生态歌舞艺术。本文运用例举、对比、分析和文献综述法从音乐人类学视角出发,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从音乐行为和音乐特征方面表述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31期)
王颖,张海雪[7](2019)在《论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高校声乐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声乐教育在艺术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艺术教育而言具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声乐教育课程已经开设许久,但是声乐教育却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也只是一味的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教授,而忽略了音乐内涵的文化价值。本文旨在通过音乐人类学的理论思想,从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理解叁个方面,对我国声乐教育提出一些拙见。(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9年27期)
陈斌[8](2019)在《读《音乐人类学的视界》》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管建华编译、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音乐人类学的视界——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研究》(下称《视界》),通过对译者十余年发表在国内各个期刊的,有关音乐人类学译文的整理,分成六个部分,内容涉及音乐变迁理论、音乐人类学原理、音乐人类学美学、后现代音乐和音乐教育等。介绍了布莱金、内特尔等一批国外音乐学家的部分研究成果,是我们大致了解国外音乐人类学学科观点和发展状况的一条途径。(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下半月)》期刊2019年09期)
文飞[9](2019)在《音乐人类学观照下“中国声乐学派”相关问题辩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声乐学派"是一个较为宏大的艺术思想与行为的表述,它的建设离不开对于中国民族声乐的继承,中国民族声乐是中华文化重要的表征之一,它是中华民族集体创作的精神财富,它既有中华文化统一的精神内涵,又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民族性,对于它的研究既要防止"以汉概全"的简单分类,又要区分"多元无章"的虚无主义,只有把中国声乐学派放在音乐人类学观照中,才会厘清不同"声乐学派"的分野,"中国声乐学派"才会是属于中国的艺术学派。(本文来源于《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宋显彪[10](2019)在《2008—2017年音乐人类学基础理论研究分析:基于文献计量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2008—2017年音乐人类学基础理论研究情况进行定量统计,分析10年间发文情况、被引用情况、发文期刊及发文机构情况、核心研究者情况及重要文献情况。为音乐人类学基础研究提供清晰的数据,有利于研究者了解发展趋势,从而促进音乐人类学学科发展。(本文来源于《音乐探索》期刊2019年03期)
音乐人类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音乐让人赏心悦目,为公众带来极致的听觉享受,具有提高审美能力,净化心灵的特点,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音乐既有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友谊体现,也有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的豪迈情怀,可以说,音乐是人们情感的寄托,也是历史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为了能够充分发挥音乐的价值,将艺术与社会的发展关系协调统一,从中剖析二者之间的渊源和历史,则需要将其科学化,本文针对中国城市音乐人类学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该学科重要性和发展前景进行思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音乐人类学论文参考文献
[1].何力.“恰乐漫,昂籁漫”:从音乐人类学到首届华语音乐影像志展映[J].中国艺术时空.2019
[2].杨阳.中国城市音乐人类学研究现状述评[J].中外企业家.2019
[3].于晓晶.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音乐教育——内特尔思想研究[J].艺术评鉴.2019
[4].王鑫安.广西壮族北路八音的音乐人类学分析[J].艺术品鉴.2019
[5].刘芳.音乐人类学与世界的“相遇”——评《走近世界音乐》[J].艺术评鉴.2019
[6].杨达珍.音乐人类学视域下的舟曲“朵迪”艺术特征——以上河区为例[J].戏剧之家.2019
[7].王颖,张海雪.论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高校声乐教育[J].艺术品鉴.2019
[8].陈斌.读《音乐人类学的视界》[J].鸭绿江(下半月).2019
[9].文飞.音乐人类学观照下“中国声乐学派”相关问题辩议[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
[10].宋显彪.2008—2017年音乐人类学基础理论研究分析:基于文献计量方法[J].音乐探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