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佛寺岩体论文-刘莉晖,尚丽萍,汤琳

金佛寺岩体论文-刘莉晖,尚丽萍,汤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金佛寺岩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复式岩体,岩体内接触带,多金属矿化带,金佛寺岩体

金佛寺岩体论文文献综述

刘莉晖,尚丽萍,汤琳[1](2015)在《甘肃金佛寺岩体一带钨钼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金佛寺岩体为一多期次侵入的复式岩体,该岩体含矿性较好,岩体内接触带及岩浆热液蚀变带、区域性断裂及次一级发育的裂隙系统中形成一条多金属矿化带,产有与中低温热液有关的铜、铅、锌矿化,与云英岩化有关的中高温热液型钨、钼矿化。(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5年12期)

党金花[2](2011)在《北祁连金佛寺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金佛寺岩体为北祁连华力西早期形成的一个较大的复式深成岩基,主要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黑云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为高钾钙碱性岩系,具高钾、高铝和低钛的特点;REE分布模式为弱Eu异常;在Peace的Rb-Y-Nb图解中位于后碰撞花岗岩类区。岩体的同位素锆石U-Pb年龄为345.0±75.0Ma,代表其形成时代为晚泥盆世。综合分析,该深成岩体不是形成于主碰撞造山期,而是形成于陆内块体之间的继续会聚方式下的后碰撞造山期。(本文来源于《甘肃地质》期刊2011年02期)

康鸿杰[3](2010)在《北祁连西段金佛寺岩体外围多金属成矿带地质特征及其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佛寺花岗岩体位于北祁连西段,目前在岩体接触带发现有大道口、青大坂、西柳沟、干巴河脑钨钼矿和索铜沟铅锌矿、松木沟铜矿等多处矿点,构成了一个以钨钼为主的多金属成矿带,显示出该区域具有良好的钨钼等多金属成矿地质背景条件,系统分析该成矿带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机制,对进一步在区域内寻找与金佛寺花岗岩有关的钨钼多金属矿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系统分析研究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元素地球化学、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等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干巴河脑和青大坂钨钼矿两个典型矿床的深入研究,探讨了多金属成矿带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机制,建立了成矿模式,并对区内的资源潜力做了初步预测,同时提出了区内的找矿前景和方向。金佛寺岩体外围的多金属成矿带主要赋存在花岗岩体的接触带内,受区域内深大断裂的控制,单个矿床主要产于岩体接触带内NW向与NE向或近EW向次一级断裂内。通过野外观察和矿物组合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内钨钼成矿过程可划分为热液期和表生期两期,热液期又可细分为硅酸盐、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叁个成矿阶段。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期包裹体均为原生包裹体,未见次生和假次生包裹体,形态多样,有长条形、椭圆形、菱形、矩形、梯形、叁角形和各种不规则形状,大小变化不大,多在2-20μm之间;从相态看,有富液、富气的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单一液相以及含子矿物包裹体四类。流体包裹体热力学研究表明,主成矿阶段成矿流体温度集中在200-300℃之间,成矿流体盐度为5.7-8.7wt%,密度为0.998-1.018g/cm3,对应成矿压力和成矿深度分别为17.28-27.56MPa和0.64-1.02km,表明研究区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特征,矿床类型为浅成中低温热液型矿床。成矿流体碳-氢-氧同位素分析和包裹体成分研究显示:成矿流体δDv-SMOW值在-67--91‰之间,对应热液水的δ18OH20在-1.21-4.04‰之间,δ13CV-PDB值介于-6‰--4.2‰之间,成矿流体属于K+-Na+-SO4+-Cl-型流体,流体中气相组分以H20为主,其次为少量的CO2和N2。以上研究表明,成矿流体起源于岩浆热液,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成矿期有大量大气降水的混入,显示出氧同位素“漂移”的特点,因而主成矿阶段成矿流体是以岩浆热液水和大气降水为主的混合热液,流体曾发生的不混溶作用是矿质沉淀富集的主要原因。研究区内矿石δ34S平均值约为4.7‰,与花岗质岩浆δ34S值(5‰-15‰)最为相近,显示金佛寺花岗岩与成矿的密切关系,同时区内岩矿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显示,围岩花岗岩和矿石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具有近似一致的特点,说明侵入的花岗质岩浆和重熔的结晶基底(北大河岩群)为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成矿物质来源。综合以上研究认为,在北祁连西段金佛寺岩体外围形成的多金属成矿带内的多金属矿床为浅成的中低温岩浆期后热液型矿床,成矿与金佛寺花岗岩体的侵入关系密切,成矿热液为岩浆期后热液和大气降水的混合热液。(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0-05-01)

刘晓煌[4](2008)在《北祁连西段金佛寺岩体的成岩成矿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人对祁连山西段的花岗岩有一定的研究,但北祁连造山带西段最大的金佛寺岩体其研究程度明显低于较其它区域。由于其交通条件和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有关金佛寺岩体含矿性的研究更是不多见。本文在前人区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遥感学、放射性Re—Os、Rb—Sr、Sm—Nd、Pb同位素测年和示踪,主量、微量、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C、H、O、S,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论证了金佛寺岩体的成岩时代、构造环境及与之有关的金属矿床成矿时代和成因机制问题。通过野外地质工作查明了区内岩体、地层的分布,断裂构造活动及控矿规律,研究了成矿地质条件,初步掌握了矿体分布范围、产状、规模、形态变化、矿石物质成份,为下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金佛寺岩体地质特征研究地质学、岩相学研究表明:金佛寺岩体分为两期,第一期副矿物以磁铁矿、磷灰石、锆石为主。次生矿物以绢云母、碳酸盐、绿泥石为主。且富含不含角闪石的绿泥石化黑云斜长花岗岩及黑云石英闪长岩包裹体。第二期副矿物以磁铁矿为主。次生矿物以绿泥石、绢云母、绿帘石为主;Rb—Sr和Nd—Sm全岩等时线年龄第一期为421.9—426.1Ma,属于中—晚志留世(温洛克世—罗德洛世)。第二期时间为389.6—391.3Ma。属于早—中泥盆世;流体包裹研究表明:第一期岩体包裹体温度均一为116—250℃,形成深度在0—0.9Km,压力为0—25 MPa。第二期岩体中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75—275℃,形成深度在0.28—1.5Km,压力为7.5—39 MPa。金佛寺岩体的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和Rb—Sr、Sm—Nd、Pb同位素特征暗示,其原始岩浆来源于地壳,岩体具有“S”型花岗岩的特征。(2)金佛寺岩体的成矿作用研究金属矿物生成顺序及划分成矿期次:1赤铁矿—2黄铁矿—3黄铜矿—4斑铜矿—5方铅矿1—6黑钨矿—7辉钼矿—8闪锌矿—9方铅矿2—10白钨矿—11(铅矾—白铅矿、褐铁矿、针铁矿、辉铜矿)。该区大体划分为2个矿化期5个矿化阶段,分别为:热液矿化期:Ⅰ磁铁矿—赤铁矿中高温阶段、Ⅱ石英—黄铁矿中低温热液阶段、Ⅲ黄铜矿—辉钼矿中、高温热液阶段、Ⅳ方铅矿—闪锌矿中低温热液阶段、Ⅴ方解石—方铅矿低温热液阶段。表生氧化期:部分金属化合物氧化为褐铁矿、针铁矿、铅矾—白铅矿、辉铜矿等。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它们的成矿来源是地壳,成矿流体以岩浆为主并受大气水的影响;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温度差异不大,而成矿流体的成份也很相似,具有相似的成矿环境。西柳沟钨钼矿的辉钼矿Re—Os等时线成矿年龄为422.2Ma,属于中晚志留世。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和Rb—Sr、Sm—Nd、Pb同位素研究表明西柳沟钨钼矿形成于中晚志留世北祁连造山作用初期环境;索同沟的铅来源单一,可能与造山作用及其围岩—奥陶纪的火山有关。(3)成矿模式的研究西柳沟钨钼矿、索同沟Ⅲ号脉铅锌矿与金佛寺第一期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和包裹体特征相接近,索同沟Ⅲ号脉铅锌矿同时也具有Ⅰ号铅锌矿脉的部分地球化学的特征,而Ⅰ号脉与奥陶系的阴沟群(OY~a)地球化学特征相似。Pb同位素、包裹体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体及与金佛寺岩体有关矿的源区主要是大陆壳,而不是地幔,它们都与造山作用有关。Ⅰ号铅锌矿脉形成于金佛寺第一期岩体就位前,与第一期岩体就位前的流体和奥陶系阴沟群a岩组(OY~a)有关;西柳沟钨钼矿形成于金佛寺第一期岩体就位后,与岩体及基底北大河岩群有关;Ⅲ号脉形成于第一期岩体形成后的金佛寺岩体的成矿作用晚期,是这一次成矿作用的结束。(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8-05-01)

胡能高,苏建平,张海峰,冯备战[5](2006)在《金佛寺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金佛寺岩体是一个晚志留世侵入于北祁连造山带中的花岗质岩体,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和黑云母石英二长岩组成。岩体中岩石w(SiO2)为67.09%~74.97%,w(K2O)/w(Na2O)为1.18~1.83,w(MgO),w(TFeO),w(CaO)和w(Al2O3)随w(SiO2)增大而减小,而w(K2O)增大。ANCK为1.06~1.24,均属铝过饱和,σ为1.25~2.48,属钙碱性系列。ΣREE为(21.36~254.9)×10-6,与w(SiO2)呈负相关关系,多数稀土配分曲线相似:轻稀土分异明显大于重稀土。δ(Eu)为0.64~0.19,铕的亏损随w(SiO2)增大而增大。Ni,Cr,Co,Sc,V和Sr随w(SiO2)增大而变小,Rb增大,Th和Th/U比值呈正相关,Ta与Nb/Ta呈负相关。岩体的主量元素、稀土和微量元素的变异主要由深熔过程引起,而不是结晶分异作用引起的。主要源岩是富长英质的,而不是富泥质的,其矿物组合可能是普通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石英,与北大河岩群很相似。(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张德全,孙桂英,徐洪林[6](1995)在《祁连山金佛寺岩体的岩石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佛寺岩体位于北祁连山区山前断裂南侧,属加里东晚期侵入体。由金佛寺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大草滩二长花岗岩及干巴口二云母花岗岩3个侵入阶段的岩体组成。前两阶段岩体的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419.87±0.4Ma和403.7±0.08Ma。表明其侵位时代为志留纪中晚期。岩体定位以后经历了3次抬升和两次沉降。(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1995年04期)

金佛寺岩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金佛寺岩体为北祁连华力西早期形成的一个较大的复式深成岩基,主要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黑云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为高钾钙碱性岩系,具高钾、高铝和低钛的特点;REE分布模式为弱Eu异常;在Peace的Rb-Y-Nb图解中位于后碰撞花岗岩类区。岩体的同位素锆石U-Pb年龄为345.0±75.0Ma,代表其形成时代为晚泥盆世。综合分析,该深成岩体不是形成于主碰撞造山期,而是形成于陆内块体之间的继续会聚方式下的后碰撞造山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佛寺岩体论文参考文献

[1].刘莉晖,尚丽萍,汤琳.甘肃金佛寺岩体一带钨钼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J].甘肃科技.2015

[2].党金花.北祁连金佛寺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J].甘肃地质.2011

[3].康鸿杰.北祁连西段金佛寺岩体外围多金属成矿带地质特征及其成因研究[D].兰州大学.2010

[4].刘晓煌.北祁连西段金佛寺岩体的成岩成矿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8

[5].胡能高,苏建平,张海峰,冯备战.金佛寺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6

[6].张德全,孙桂英,徐洪林.祁连山金佛寺岩体的岩石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J].地球学报.1995

标签:;  ;  ;  ;  

金佛寺岩体论文-刘莉晖,尚丽萍,汤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