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析高校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论文文献综述)
何翌[1](2020)在《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文中提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培养势在必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并非完全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来培养,它还可以渗透于各个学科之中。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体育教学具有自身独特的育人特征,其在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方面占有极大优势。因此,该文通过介绍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德育问题,提出做好高校体育教学德育工作的原则,最后研究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叶俊[2](2020)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研究》文中提出体育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强身健体的素质作用,融入德育、价值观、道德理想信念的元素,在体育教育时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程思政”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它主要是指在坚持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基础上,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精神与其他课程和教学相结合。2019年3月18日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等精神,再次强调落实立德树人应作为学校教育根本任务,构建学校教育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在课程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各类课程同向同行,落实立德树人。因此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同时,如何深入挖掘学校体育课程教育、体育专项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形成体育课程教学协同育人格局,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体育教学全过程。体育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教育意义,能与思政教育相互促进,通过体育教学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经过研究目前许多体育专家提出“课程思政”理念与体育教育都是通过相互支持实现课程情感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目的之一,后者是前者的手段。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都会有意识在课程设计和课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但部分教师处于被动状态,为了完成目标而去做,缺乏主动意识。体育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缺少主动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无法体现体育教学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探讨了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和内容,能够起到育人的目的。本文着重对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其与实现途径的关系进行了梳理,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广西高校体育教育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协同育人作用进行了分析,通过“课程思想”的理念让体育教育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逐渐从对象、目的、内容融合起来,把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融入到体育课程。有助于学生更直观、生动的去体验到内化为精神品质、人生价值观。通过加强体育教师政治素养、做好教学大纲、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途径将体育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
陈瑶[3](2020)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体育社团的德育渗透研究 ——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从大学生体育社团视野研究高校德育渗透,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培养为人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是新时代进一步提高学科德育渗透实效性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体育社团健康发展的需要。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上海财经大学体育社团中的德育渗透进行系统分析与深入讨论,力求对体育社团中的德育渗透的内容、特点以及实施策略进行系统分析与深入讨论,旨在提高体育社团中德育渗透的实效性,为体育社团中德育渗透的具体实践提供参考。加强体育社团中的德育渗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的时间价值;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德育理论与实践,拓展德育途径,提高德育实效。体育中的德育渗透,主要包括道德情感的渗透教育、意志品质的间接培养及社会行为的正向引导三方面的内容;具有目标上的整体性,内容上的多样性,实施过程中的潜在性、持续性,效果的隐蔽性、难观测性等特点。目前上海财经大学体育社团中德育渗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德育渗透的方法有待创新,学校对体育社团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社团管理不够规范,体育社团指导教师没有给予充分的指导,缺乏科学的体育社团德育渗透的评价机制。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学校体育社团管理中对德育渗透不够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社团的德育渗透功能,体育教师存在重技能传授轻德育渗透观念,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德育渗透形式之间存在矛盾等。最后,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出加强体育社团中德育渗透的具体策略。即,重点创新体育社团的德育渗透方法;深入挖掘体育社团中的德育渗透途径;建设好体育社团充分利用德育阵地;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科学评价体育社团中德育渗透的教育效果等。总之,要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德育优势,将德育渗透贯穿于体育社团的全过程。
肖孟龙[4](2020)在《德育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文化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体育教学文化建设作为德育的重要传播手段与载体,在高校全面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性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学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德育的渗透性作用,增强体育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与使命,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抓住有力时机进行体育德育教育。本研究重点对高校体育教学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德育影响下体育教学文化建设包含的内容及特征等进行重点论述,探究德育影响下高校实现体育教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
张庆丽[5](2019)在《中学武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首先,德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点内容,且国家不断加大德育相关工作的支持力度;其次,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天然具有德育渗透的责任。体育课中要对学生积极渗透礼节礼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育内容,并且培养起学生的意志品质,健康体魄和审美情趣等;第三,武术天然具有德育功能,传统武术文化思想中,已经形成了武德内涵。而武德本身就是指练武的人要遵循的道德规范。因此,本研究以初中武术教学中德育渗透实践作为研究方向,开展武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探索。以初中武术教学中德育渗透为研究对象,以烟台第三中学学生为实验对象,将学生分为德育渗透实验组和无德育渗透对照组,进行德育渗透教学实验。通过设计武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一个学期的武术教学中德育渗透。以武术教学的中武德作为德育内容,采用教师表率法等方法,经过一个学期的初中武术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实践,分别从主体性、武德性、集体性、尊师性、求实性和纪律性角度对初中生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在主体性对比中,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主体性表现显着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普遍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够克服来自外部和内部的阻碍因素开展武术学习;(2)在武德性对比中,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武德性表现显着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的生生互助的意识增强,诚实守信品质提升,爱国热情高涨;(3)在集体性对比中,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集体性表现显着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更愿意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练习武术的心得,且同学之间的友谊、相互之间的的安全协助意识显着增强;(4)在尊师性对比中,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尊师性表现显着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的礼仪规范意识、与父母的交流等道德意识都显着增强;(5)在求实性对比中,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求实性表现显着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对武术强身健体的认知更加明确,且对武术内容的关注度显着提高;(6)在纪律性对比中,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纪律性表现显着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的课堂秩序观念显着增强,具有了规则意识,且认同武术高强度、高负荷的练习要求。
李群[6](2019)在《粤西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国家整体进步,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而公共体育教育是教学中重要促成,将德育渗透到体育教育中,在培养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提高自身思政修养。文章对粤西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现状详细分析,了解德育渗透优势后针对其现状提出对应工作开展途径,旨在为促进高校体育工作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柴武龙[7](2019)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高校体育教学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德育渗透的方式、方法,希望能对高校体育德育渗透的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王自清[8](2018)在《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文中提出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体育在促进学生育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其中所蕴含、遵循的道德价值较为丰富。教育部高度重视体育的教化功能,提出要统筹体育、艺术和语文、历史、品德五科在综合育人方面的融合。由此多学科课程融合成为中小学生育德功能实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如何梳理和有效构建体育学科育德内容体系,实现体育与其它学科融合的育德,这是新时期中小学体育工作所面临的课题和重大挑战。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以学科融合为研究视角,对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内容、实施路径、要求等进行理论构建,并对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进行有效分析,形成中小学体育育德的行动方案,为中小学体育贯彻立德树人探索有效路径。研究表明:1.所构建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内容体系主要分成四个维度:即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社会责任和健康人格。国家认同维度包括:爱国奉献、国家荣誉、民族精神;文化自信维度包括:文化认知、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社会责任维度包括: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友善互助;健康人格维度包括健康身心、团队精神、意志品质等。2.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的特征主要有规范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实现中小学体育育德的路径是跨学科融合渗透。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实施的基本要求包括:文化育德:塑造校园体育文化体系、协同育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程育德:小学、初中、高中体育育德衔接的一体化、实践育德:认知与行为的统一等。3.现行的体育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都设置了与体育育德有关的目标,但部分体育课程标准的育德目标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育德目标的可操作性不足。4.大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对中小学生进行体育育德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对体育育德的目标理解不够准确、没有掌握正确的途径和方法等,导致体育育德效果不尽人意。中小学校领导较为重视体育育德,但贯彻落实力度不够。5.行动研究实施的成效分析表明,基于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目标设置充分体现了体育育德价值,学科教师育德的教学策略主要运用了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榜样学习等方法。6.行动研究的实施对学校领导层面的德育理念、学科融合的育德认知、学科教学与育德的关系等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促进学校领导更为重视体育育德的功能。行动研究有助于学科教师积极转变育德理念,有效树立“立德树人”、“学科融合”、“体育育德”等育德理念。行动研究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体育活动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意志品质、团结合作、遵守规则、竞争精神等有了更为清晰和积极的认知,体育品德素养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钱振鼎[9](2017)在《当代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文中指出一、问题的提出随着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优势也日益凸显,因其与其他学科相比,对人的身心的教育和影响是独特的,无可取代。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大学生的某些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更容易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同时也更容易受到熏陶和感染。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可以根据相关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其效果要比其他课程更直接、更实际。因此,高校在制定学校体育教育任务时,要注意发挥体育教学的多元价值,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
郑影[10](2017)在《德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文中提出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体育教学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着德育教育,体育教学不仅仅有着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德育的渗透之下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本文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概况进行相关分析,具体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与德育之间的关系、相关内容以及重要性认识,并且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优势以及途径进行了相关分析。
二、探析高校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析高校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论文提纲范文)
(1)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德育问题 |
1.1 缺乏社会主义公德 |
1.2 缺乏体育道德意识 |
2 做好高校体育教学德育工作的原则 |
2.1 坚持“主体性”原则 |
2.2 坚持“内化性”原则 |
2.3 坚持“平等性”原则 |
3 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
3.1 充分利用理论课堂教学 |
3.2 合理地设计课堂规范 |
3.3 积极开展业余体育锻炼 |
3.4 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
4 结语 |
(2)“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关于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途径研究 |
2.2.3 关于体育教育践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研究 |
3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对象 |
3.3 主要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案例分析法 |
3.3.3 问卷调查研究法 |
3.3.4 访谈法 |
4 “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要求 |
4.1 “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的指导价值 |
4.1.1 体育教育与“课程思政”育人的理想信念融合 |
4.1.2 体育教育教学方式更具创新性 |
4.2 “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因素 |
4.2.1 体育价值观中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 |
4.2.2 体育教学中的育人方式更易被学生接受 |
4.2.3 “课程思政”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形式 |
5 “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
5.1 “课程思政”指导理念在体育教育育人的意义 |
5.1.1 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
5.1.2 大学生心理自我调节的需要 |
5.2 “课程思政”理念对广西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分析 |
5.2.1 遵守道德规范价值 |
5.2.2 心理调节价值 |
5.2.3 核心凝聚价值 |
5.2.4 广西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培养 |
6 “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
6.1 “课程思政”是体育教育协同育人的升华 |
6.1.1 体育教学模式更具多样性 |
6.1.2 体育教学内容更具直观性 |
6.1.3 体育课堂组织形式多样性 |
6.2 体育教育可为大学生心理素质奠定坚实基础 |
6.2.1 体育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
6.2.2 体育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 |
6.2.3 体育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
6.3 体育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角色的体验 |
7 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现状分析 |
7.1 体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 |
7.1.1 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了解情况 |
7.1.2 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 |
7.1.3 体育教学目标加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可行性 |
7.1.4 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体育文化中的表现情况 |
7.1.5 体育教学评价中“课程思政”教育因素价值 |
7.2 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 |
7.2.1 爱国主义教育 |
7.2.2 合作精神教育 |
7.2.3 竞争意识教育 |
7.2.4 规则意识教育 |
7.2.5 意志品质塑造 |
7.3 广西高校体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7.3.1 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渗透意识不强 |
7.3.2 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实效性不高 |
7.3.3 体育教学中融合方法过于单一 |
7.3.4 体育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有待提高 |
8 “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策略 |
8.1 广西高校体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 |
8.1.1 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政治素养 |
8.1.2 做好高校体育教学大纲的顶层设计 |
8.1.3 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 |
8.1.4 建立高校体育思政教育评价体系 |
8.2 发挥课余体育活动对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作用 |
8.2.1 加强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中的自我教育 |
8.2.2 提高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
8.2.3 课余体育能够使大学生更明确地认识自我 |
8.3 在体育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
8.3.1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节的建设 |
8.3.2 发掘体育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
8.3.3 教师以身示范,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
8.3.4 通过组织体育比赛进行“课程思政”的教育 |
8.3.5 运用榜样效应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 |
8.3.6 拓宽学校体育文化宣传途径 |
9 结论与建议 |
9.1 结论 |
9.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的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2 “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的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3 “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的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3)新时代背景下大学体育社团的德育渗透研究 ——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体育教学与体育社团 |
2.2 德育教育 |
2.3 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
2.4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校园概况 |
3.1.2 社团概况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统计分析法 |
3.3 调查对象的选定 |
3.3.1 访谈对象 |
3.3.2 问卷调查对象 |
3.4 资料的处理 |
3.4.1 访谈 |
3.4.2 问卷调查 |
3.4.3 问卷效度与信度检验 |
4 分析与讨论 |
4.1 上海财经大学体育社团中开展德育的必要性与价值 |
4.1.1 必要性 |
4.1.2 渗透价值 |
4.2 上海财经大学体育社团德育渗透的现状 |
4.2.1 渗透的内容 |
4.2.2 渗透的方法 |
4.2.3 渗透的途径 |
4.2.4 不同项目中的德育渗透的分析 |
4.2.5 学生对德育渗透的认知 |
4.3 上海财经大学体育社团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4.3.1 存在的问题 |
4.3.2 建议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4)德育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文化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高校体育教学文化建设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
1.1、适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
1.2、拓宽德育途径的必然要求 |
2、德育影响下高校体育教学文化建设的功能 |
2.1、师生行为规范的价值导向作用 |
2.2、养成学生健康身心的培育作用 |
3、德育影响下高校体育教学文化建设的内容 |
3.1、体育道德情感建设 |
3.2、体育道德规范行为建设 |
4、德育影响下高校体育教学文化建设的特征 |
4.1、德育影响下的体育教学文化建设关注体育教学目标的总体性要求 |
4.2、德育影响下体育教学文化建设内容呈现多样化特征 |
5、德育影响下高校体育教学文化构建的路径 |
5.1、增强体育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
5.2、挖掘高校体育教学文化构建的德育渗透元素 |
5.3、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文化构建的德育宣传工作 |
(5)中学武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德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点内容 |
1.1.2 体育与德育渗透的关系 |
1.1.3 武术具有德育功能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德育 |
2.1.2 德育渗透 |
2.1.3 武术教学 |
2.1.4 武德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外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相关研究 |
2.2.2 国内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相关研究 |
2.3 武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
2.3.1 武德研究内容 |
2.3.2 武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现状 |
2.3.3 武术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
2.3.4 武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
2.4 小结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教学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初中武术教学中德育渗透主体性差异分析 |
4.1.1 学生主体性组间差异对比 |
4.1.2 武术教学中德育渗透对初中生主体性的结果分析 |
4.2 武术教学中学生武德性差异分析 |
4.2.1 学生武德性组间差异对比 |
4.2.2 武术教学中德育渗透对初中生武德性的结果分析 |
4.3 武术教学中学生集体性差异分析 |
4.3.1 学生集体性组间差异对比 |
4.3.2 武术教学中德育渗透对初中生集体性的结果分析 |
4.4 武术教学中学生尊师性差异分析 |
4.4.1 学生尊师性组间差异对比 |
4.4.2 武术教学中德育渗透对初中生尊师性的结果分析 |
4.5 武术教学中学生求实性差异分析 |
4.5.1 学生求实性组间差异对比 |
4.5.2 武术教学中德育渗透对初中生求实性的结果分析 |
4.6 武术教学中学生纪律性差异分析 |
4.6.1 学生纪律性组间差异对比 |
4.6.2 武术教学中德育渗透对初中生纪律性的结果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教学案例——武术健身拳 |
作者简历 |
(6)粤西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粤西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 |
(一) 整体表现良好 |
(二) 教师德育渗透观念不强 |
(三) 管理部门缺乏对公共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视 |
二、粤西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优势 |
三、粤西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途径分析 |
(一)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
(二) 重视德育课程隐蔽性, 加强渗透 |
(三) 粤西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内外结合 |
(四) 提高教师德育专业化水平, 发挥引导作用 |
四、结束语 |
(7)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
(一) 高校在体育教学管理上对德育渗透重视不够 |
(二) 体育教师对德育渗透的重视度和执行不到位 |
(三) 德育渗透方法有待丰富和完善 |
三、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
(一) 明确德育的目标和考核标准, 建立完善的课堂制度规范 |
(二) 提高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 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 |
(三) 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 通过不同体育项目的练习进行相关德育渗透 |
(四) 科学评价德育渗透的效果 |
四、结论 |
(8)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 |
1.2.1 德育 |
1.2.2 育德 |
1.2.3 体育育德 |
1.2.4 中小学体育育德 |
1.2.5 学科融合 |
1.2.6 中小学体育学科与体育课程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3.1 儒家思想 |
1.3.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1.3.3 社会学习理论 |
1.3.4 角色承担理论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假设、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假设 |
1.5.2 研究创新点 |
1.5.3 研究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体育道德基础理论研究 |
2.1.1 体育品德研究 |
2.1.2 体育精神研究 |
2.1.3 体育道德困境研究 |
2.2 学校体育育德理论研究 |
2.3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育德研究 |
2.3.1 体育课程标准育德研究 |
2.3.2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育德研究 |
2.3.3 国际体育课程育德研究 |
2.4 高校体育德育研究 |
2.5 体育道德测量工具的研究 |
2.6 发达国家体育德育价值研究 |
第3章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建构 |
3.1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建构依据 |
3.1.1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
3.1.2 国家教育政策的有力驱动 |
3.1.3 全球化新时代的强烈呼唤 |
3.2 体育育德与学科融合的关系 |
3.3 审思:相关概念的逻辑联系 |
3.3.1 有关体育育德的基本观点 |
3.3.2 体育育德相关概念的辨析 |
3.4 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基本内容体系研究 |
3.4.1 中小学体育的育德内容的来源分析 |
3.4.2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构建的原则 |
3.4.3 中小学体育育德基本内容体系 |
3.4.4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特征 |
3.4.5 学科融合:体育育德实施途径 |
3.4.6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实施要求 |
第4章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研究 |
4.1 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育德分析 |
4.1.1 课程性质(或课程定位)的育德分析 |
4.1.2 课程理念的育德分析 |
4.1.3 课程目标的育德分析 |
4.1.4 教学内容的育德分析 |
4.1.5 学习评价的育德分析 |
4.1.6 影响课程标准育德功能实现的相关因素分析 |
4.2 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育德的认知 |
4.2.1 体育课中进行育德的职责认同 |
4.2.2 提升自身师德修养的认同 |
4.2.3 不同类型教师的育德认同 |
4.2.4 教学目标体现育德的认知 |
4.2.5 校领导对体育育德的重视 |
4.2.6 中小学体育育德实施途径分析 |
4.2.7 影响体育育德的实施因素 |
第5章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行动研究及成效分析 |
5.1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行动研究方案 |
5.1.1 行动研究目标 |
5.1.2 行动研究实施单位 |
5.1.3 行动研究流程 |
5.1.4 行动研究时间 |
5.2 行动研究内容设计 |
5.2.1 教学目标的育德内容 |
5.2.2 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
5.2.3 学科融合的教学内容 |
5.2.4 教学计划汇总 |
5.2.5 教学实施要求 |
5.2.6 行动研究风险 |
5.3 学科融合的体育育德教学行动研究实施成效分析 |
5.3.1 有效渗透体育育德,教学设计实现创新变革 |
5.3.2 深化立德树人落实,学校领导重视体育育德 |
5.3.3 积极转变育德理念,增强学科教师体育素养 |
5.3.4 促进道德价值认知,提高学生体育品德素养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调查问卷(体育教师) |
附录二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调查问卷(学校领导) |
附录三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学校领导) |
附录四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名师基地学员) |
附录五 中小学体育育德教学访谈提纲(XJ学校领导) |
附录六 中小学体育育德教学访谈提纲(XJ学校学科教师) |
附录七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XJ学校学生) |
附录八 中小学体育名师基地学员访谈记录 |
附录九 中小学校领导访谈记录 |
附录十 XJ学校领导访谈记录 |
附录十一 XJ学校学科教师访谈记录 |
附录十二 XX学校学生访谈记录 |
附录十三 XX学校学科教师的教学反思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德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概况 |
2. 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优势以及途径分析 |
2.1 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优势分析。 |
2.2 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途径分析。 |
结语 |
四、探析高校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论文参考文献)
- [1]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 何翌. 当代体育科技, 2020(33)
- [2]“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研究[D]. 叶俊. 南宁师范大学, 2020(02)
- [3]新时代背景下大学体育社团的德育渗透研究 ——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D]. 陈瑶.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4]德育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文化构建研究[J]. 肖孟龙.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04)
- [5]中学武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D]. 张庆丽. 鲁东大学, 2019(02)
- [6]粤西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现状研究[J]. 李群. 体育风尚, 2019(04)
- [7]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分析[J]. 柴武龙. 灌篮, 2019(09)
- [8]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D]. 王自清.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9]当代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A]. 钱振鼎.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二卷), 2017
- [10]德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 郑影. 才智, 20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