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财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财政,区域,地方政府,惠民,本固邦宁,财政支出,效应。
区域财政论文文献综述
孙开,沈安媛,苏洨宇[1](2019)在《财政科技支出、空间效应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2009—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对全样本和分样本条件下财政科技支出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下,全样本和分样本的回归结果均显示财政科技支出对本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对周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阻滞作用;分样本条件下,财政科技支出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上,对外观设计专利的影响作用不显着;抑制作用在叁项专利中均显着并且呈现出对西部影响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的特点。针对当前现状和实证结果提出了继续加大财政科技支出、合理划分政府权责范围、精准定位科研主体属性、加强区域协调合作等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山东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卢洪友,王蓉,余锦亮[2](2019)在《“营改增”改革、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环境质量——基于财政压力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营改增"改革在完善税收制度、减轻企业负担、提升治理能力和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等方面已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效。但是,也引起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加大,进而促使地方政府行为改变,直接影响区域环境质量。本文从财政压力视角出发,运用我国202个城市2008—2015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营改增"改革带来的地方政府行为和区域环境质量改变。研究发现,"营改增"改革引起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加剧、工业活动增加、国有建设用地出让面积扩张、工业用地价格下降以及环境规制强度下降,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样本地区的环境污染水平显着增加了11%以上。为了实现绿色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营改增"改革配套措施,调整增值税在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分成比例,加强中央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监管,以有效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减轻改革对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本文来源于《财经问题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田红宇,祝志勇,胡晓清[3](2019)在《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科技创新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理论上剖析了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及二者协同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并基于1997—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分位数模型对这一影响及其动态轨迹进行检验。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体制有利于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且其影响呈倒U形轨迹变动;相反地方政府竞争会显着抑制区域科技创新效率,其影响亦呈倒U形轨迹变动;地方政府竞争会减弱财政分权对科技创新效率正向效应的边际贡献,致使二者协同对科技创新效率不利。此外,以上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异质性,主要体现在作用强度上。所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不仅需要深化、完善财政分权体制,还需要对地方政府行为进行制度规范和激励约束。(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坛》期刊2019年11期)
王玉波[4](2019)在《土地财政与城市用地规模及人口增长联动关系区域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揭示土地财政与城市用地规模及人口增长联动关系区域规律,对于制定叁者协调发展的差别化调控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灰色关联系数方法将我国31省(市、区)土地财政与城市用地规模联动关系紧密程度划分为高度、中度、低度3个区域,即等量土地财政资金推动城市用地规模增长依次减少,呈现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反的区域规律。高度关联区域协议供给工矿仓储用地对于城市用地规模增长的推动作用强于商服住宅用地,工业化起步晚使得第叁产业就业人口占比最高,低度关联区域情况则相反。低度关联区域土地财政和城市用地规模增长总量最大,土地城市化速度相对于人口显着快于高度和中度关联区域。中度关联区域土地与人口城市化速度相对较为协调。从推进工业用地最低限价及招拍挂方式出让、提升土地财政用于非经济性公共品供给占比、土地财政供给低收入群体和进城务工农民保障房建设等方面,提出优化土地财政、城市用地规模与人口增长联动关系的区域差别化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9年10期)
周寒飞,汤萍,孙雪凝[5](2019)在《财源广聚惠民生》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解读一座城市的幸福密码,一定要穿过她的大街小巷。走进金秋的伍家岗,新建的岳湾路小学,清新雅致,琅琅书声滋养心灵;来到宝塔河街道黄龙小区,昔日的老旧家园蝶变一新,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在万寿桥街办杨岔路社区,68岁的张大爷正(本文来源于《叁峡日报》期刊2019-10-25)
冀梦晅[6](2019)在《科技财政支出对省级区域创新绩效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焦于科技财政支出与省级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研发投入、不同创新主体政府研发经费配置、基础研究投入对创新绩效产生的影响,发现在我国科技投入存在结构和区域不平衡的情境下,政府研发占比、政府科技经费配置结构、基础研究占比的影响性值得认真区分、慎重对待。(本文来源于《青海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王超[7](2019)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财政政策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经济的振兴和有效发展是推动我国社会良好快速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然而当前我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均衡,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会导致社会发展受到不利影响,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因此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健全的财政政策体系,推动各个区域经济实现均衡发展。本文针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探究各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找出其发展中存在的差异,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各区域协调发展财政政策完善的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营销(下旬刊)》期刊2019年10期)
曹瑞芬,张安录[8](2019)在《跨区域财政转移制度的耕地保护效应——以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跨区域财政转移制度是解决耕地保护区域非均衡的重要工具,其通过管制弱化区域和管制强化区域之间的横向财政转移,使得不同区域均能享受到国土空间优化带来的福利提升,有助于耕地保护的实施。本文初步尝试将新增费缴纳、新增费分配过程有机结合,视为横向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即新增费由建设用地指标多的非农发展区流向耕地保护任务重的农地保护区,并考察这种以新增费为载体的跨区域财政转移制度的耕地保护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中国2005—2015年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动态面板计量模型和引入系统GMM估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以新增费为载体的省际横向跨区域财政转移制度有助于调动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达到耕地保护的目的,但是其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进一步探讨新增费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新增费缴纳和新增费分配的耕地保护效应大小可知,相比于新增费分配,新增费缴纳的耕地保护效果更好。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完善以新增费为载体的省际横向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耕地资源保护。(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王娟,郑浩原[9](2019)在《区域发展战略、财政政策与区域经济收敛——兼论东北振兴政策的实施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是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能否促进区域经济收敛也是评估东北振兴政策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研究视角。本文分析了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转移支付、税收、政府投资叁大财政政策工具对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进而判断东北振兴政策的着力点和调整方向。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叁省转移支付、税收、政府投资显着促进了区域经济收敛。通过对比转移支付、税收、政府投资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效应,发现东北叁省转移支付具有显着正向增长效应,政府投资有正向增长效应,而税收有负向增长效应。因此,应加大对东北叁省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力度,降低税率,以拉动东北叁省经济增长。(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颖佳,刘颖,曹思齐,王群山,孔群喜[10](2019)在《财政支出政策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评价分析——以江苏省质量基础投入经费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投入-产出相对系数模型,以江苏省质量基础投入经费为例,分析省级财政支出政策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绩效。研究表明,江苏省在2016年、2017年的高质量发展产出绩效得分分别为64.88和83.71,同比增长近29%,是财政投入同比增幅的6.6倍,江苏省质量基础财政投入产生了明显的质量效益。(本文来源于《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期刊2019年09期)
区域财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营改增"改革在完善税收制度、减轻企业负担、提升治理能力和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等方面已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效。但是,也引起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加大,进而促使地方政府行为改变,直接影响区域环境质量。本文从财政压力视角出发,运用我国202个城市2008—2015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营改增"改革带来的地方政府行为和区域环境质量改变。研究发现,"营改增"改革引起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加剧、工业活动增加、国有建设用地出让面积扩张、工业用地价格下降以及环境规制强度下降,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样本地区的环境污染水平显着增加了11%以上。为了实现绿色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营改增"改革配套措施,调整增值税在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分成比例,加强中央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监管,以有效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减轻改革对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财政论文参考文献
[1].孙开,沈安媛,苏洨宇.财政科技支出、空间效应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9
[2].卢洪友,王蓉,余锦亮.“营改增”改革、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环境质量——基于财政压力的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2019
[3].田红宇,祝志勇,胡晓清.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科技创新效率[J].中国科技论坛.2019
[4].王玉波.土地财政与城市用地规模及人口增长联动关系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19
[5].周寒飞,汤萍,孙雪凝.财源广聚惠民生[N].叁峡日报.2019
[6].冀梦晅.科技财政支出对省级区域创新绩效影响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9
[7].王超.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财政政策探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
[8].曹瑞芬,张安录.跨区域财政转移制度的耕地保护效应——以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为例[J].资源科学.2019
[9].王娟,郑浩原.区域发展战略、财政政策与区域经济收敛——兼论东北振兴政策的实施效果[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9
[10].刘颖佳,刘颖,曹思齐,王群山,孔群喜.财政支出政策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评价分析——以江苏省质量基础投入经费为例[J].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