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开放对我金融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金融开放对我金融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李盾[1]2003年在《金融开放对我金融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建议》文中认为金融开放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一种必然选择。然而,它在给开放国金融发展带来好处的同时,还会增强该国金融业的对外依存度,使其国内金融市场受国外因素影响的程度越来越大,甚至会带来金融危机的冲击,危害金融安全。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是拉美债务危机、墨西哥货币危机、东亚金融危机,还是俄罗斯金融危机,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金融开放会加大开放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使其金融体系中潜伏的风险迅速释放,并产生新的风险,甚至损害金融安全。金融开放是我国实现经济金融发展的基本国策。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经济和金融体系中还存在着诸多对我金融安全构成威胁的隐患。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金融开放不断深化,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都面临着来自国外金融机构的巨大冲击,并有可能使金融市场价格波动,人民币汇率不稳,宏观经济政策效果降低,金融监管难度加大。为此,我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金融开放过程中金融安全不受伤害。比如,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循序渐进地推动资本项目开放、强化金融机构的改革和管理、完善金融市场的制度基础、利用WTO条款合理保护本国金融市场、建立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金融管理机制和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等等

曾令美[2]2013年在《我国银行对外开放与金融安全研究》文中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拉美、俄罗斯和中东欧及亚洲陆续爆发金融危机以来,银行开放、金融危机和金融安全问题开始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2007年下半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迅速席卷全球,这些问题再次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研究的热点。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打开了经济改革开放的大门,我国银行也于1979年随之开启了对外开放的进程。叁十多年来,我国取消了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客户限制和其它非审慎性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境内所有客户提供人民币服务,境内外资银行获得了长足发展。外资银行进入是否增强了我国的银行稳定性?是否提升了我国银行的效率?是否会造成我国银行控制力被蚕食?进而是否危及我国金融安全?以往的研究存在许多局限性。本文在测度我国银行对外开放度的基础上,系统评价了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稳定性、银行效率和控制力是否和怎样产生影响,进而,运用金融安全综合评价理论模型和新金融安全观来综合分析这一系列变化是否会危及我国金融安全。本文的内容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并进行相关文献综述,由第一、二章构成。第一章主要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的基本结构和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对相关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全面综述,并指出本文的研究视角,以形成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部分是理论分析,由第叁章构成。在开放经济下,外资银行进入会对东道国的银行稳定、银行效率和控制力产生显着影响,进而对东道国的金融安全产生重要影响。本部分从理论上考察了银行开放对金融安全的影响及其实现途径,并在借鉴机制设计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来综合评价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它构成本文的基本分析框架。第叁部分是案例和实证分析,由第四至七章构成,是全文的重点和核心。第四章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测度了我国银行的对外开放程度,为其他叁章提供背景基础。第五章运用案例分析法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拉美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及中东欧金融危机中外资银行对东道国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并运用Logit模型分析了外资银行对东道国银行稳定性的影响。第六章先用财政部发布的金融业效率评估框架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2007年至2012年后银行开放期中经营绩效进行外部效率评价,然后用DEA技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效率进行了系统评价,最后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开放经济下影响银行效率的关键因素。第七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控制力的影响。第四部分是综合评价,由第八章构成。本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估算了我国金融安全指数,研究了金融安全指数的影响因素,运用金融安全综合评价理论模型和新金融安全观来综合评价了后银行开放期中银行稳定性、银行效率、银行控制力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并以平安银行为例作了案例分析。最后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得到如下一些基本结论:第一,总体而言,自银行全面开放以来,我国银行对外开放广度、深度以及综合对外开放度均趋于上升趋势,银行对外开放深度大于对外开放广度,具有不对称性。第二,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稳定性产生了正负两种不同的效应,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美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和俄罗斯与中东欧金融危机案例分析的结论表明,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稳定性的影响总体利大于弊;就我国而言,外资银行进入将有利于东道国银行体系的稳定。第叁,本文采用财政部发布的金融业绩效评估框架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2007年至2012年后银行开放期中经营绩效进行效率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整体上处于“良好”水平,接近“优秀”水平。本文还利用DEA技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效率进行了系统评估,结果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较高,且处于稳定的状态,规模效率基本保持平稳,配置效率和成本效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改善余地较大。此外,Tobit模型分析发现,影响银行效率的关键因素是银行的获利能力、主营业务的活力、增长潜力、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性等,银行的规模和市场份额、国有资本增值能力和拨备覆盖水平等对其没有显着影响。第四,我国银行的控制力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其中,本国银行发展状况指标对银行控制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本国政府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力度,最后是外资银行发展状况指标。本国银行发展对我国控制力的贡献度在不断加大,表明我国银行的竞争力在对外开放条件下不断提高。第五,金融安全综合评价理论模型分析表明,在后开放期中,银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提升了我国银行的稳定性,增强了银行的控制力,改善了银行的效率,从我国银行稳定性、银行效率及银行控制力的正效应可获得金融安全的综合正效应,即银行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金融安全度的提升。从估算结果看,我国金融安全指数在2001年至2011年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对金融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的结论显示,我国银行稳定性、银行效率和银行控制力对金融安全具有正向作用。平安银行案例分析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从“新金融安全观”来看,后开放期中已有证据均不足以支持国外资本通过控制我国银行市场来威胁我国金融安全的判断。

肖健明[3]2010年在《开放条件下我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如何在全球化的金融市场上构建起既能够促进本国银行业发展、增强本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又有利于吸引国际资本流向本国银行业并有效防范银行业开放风险的法律体系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从1979年以来实施了一系列的银行业开放政策,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促进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银行业全面开放对我国而言可谓利弊参半。多元化的资源配置方式、更有效率的资本流动对促进中资银行国际业务的增加,推动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全面开放的条件下,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会给我国银行业带来怎样的冲击?我国银行业如何防范国际资本大量涌入所带来的风险?我国的银行业的金融安全将受到怎样的冲击?我国应从哪些方面完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以保障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安全?这些问题都亟需解决。而本文将从银行业开放对银行业金融安全的影响着手,通过对国际组织及代表性国家与地区有关银行业金融安全的法律制度进行对比分析,从法律角度全面剖析北欧银行危机与美国银行危机,并在全面论述对推进银行业开放、促进国际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协调起着重要作用的跨国银行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对我国应如何构建完善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导论,包括开放条件与银行业金融安全的基础理论,开放条件对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影响等。第二章是有关银行业金融安全的国际法律制度,对比分析了WTO、巴塞尔资本协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有关银行业金融安全的国际法律制度,并以国际法为视角对此进行了全面分析。第叁章是代表性国家和地区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通过对美、英、日叁个发达国家和欧盟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进行分析,总结分析经验,得出启示。第四章是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实例分析,该章对北欧和美国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银行危机爆发的原因从法律角度进行了全面分析。第五章是开放条件下完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关键——跨国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研究,从跨国银行的基础理论、东道国的跨国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母国并表监管法律制度等方面对有关跨国银行的监管法律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第六章是我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构建,从分析我国现行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缺陷着手,对如何构建预防性、保障性、事后补救性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叶莉[4]2008年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的我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得到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我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TJZZ06-2-007)的资助。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金融市场越来越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金融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结构,给金融市场参与者和决策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并且使局部金融危机在国际间迅速传染,也使得金融危机的易发性、联动性和破坏性越来越明显,各国面临的金融风险显着增加,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随着金融业对内、对外“双向式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尤其是资本项目开放的推进,金融体系的安全性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内资金融机构的加入、资本项目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均会改变国内金融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使中国的金融业在引入新增变量的形势下重新洗牌,亦将给我国经济、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带来诸多难题,对我国金融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因此,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利用金融全球化的优势推进我国经济平稳持续发展,维护我国的金融利益;同时将金融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始终是一对相伴相生的矛盾,也是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论文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从全球化视角分析、延展了金融安全的内涵,理清了金融安全与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了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安全的关系。认真研究和系统分析国内外关于金融安全问题的相关理论,着重对金融危机理论的最新发展,特别是对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金融危机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并着重论述与金融安全相关的金融脆弱性理论、金融预警管理理论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等理论,为本论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是探索和构建金融安全预警管理理论的前提和基本条件。本论文归纳、总结了金融安全实践研究成果,分析、比较了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金融预警制度,总结了上述发达国家金融预警制度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安全预警体系提供有益的经验。本论文将金融安全的运行体现在金融市场各业务子系统的安全之中对中国金融安全的运行原理进行了探讨。从银行安全、货币安全、股市安全、债务安全、保险安全和金融体制安全等方面揭示了中国金融发展及持续稳健运行是中国金融安全的根本;对各类金融业务分类子系统安全运行的关联及动态变化从风险和危机的联动效应方式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各类金融安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原理、过程和方式。在此基础上,剖析了金融安全运行的内生性、外生性,为金融安全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较系统的理论基础。本论文从中国金融业现状、国际资本流动态势、资本账户开放现状及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入手,遵循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对中国金融安全的现实状态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对影响中国金融安全若干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创建了中国金融安全预警管理理论,研究、探讨了金融安全运行基本态势、金融安全态势监测与预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以及中国金融安全预警管理理论原理。本论文在阐述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利用基因遗传算法与人工神经网络融合技术的优越性,设计了基因遗传神经网络优化模型,提出基于基因遗传BP网络模型的金融安全预警支持系统构建方案,对金融安全预警系统进行建模,并论证该模型在金融安全预警的适用性和可行性。运用金融业相关数据对模型进行仿真和验证;运用所构建的预警系统对中国目前的金融安全状态进行综合判断。依托所构建的金融安全预警监测系统,探索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安全态势预控对策及危机管理的方法。

赵智[5]2006年在《金融开放下的中国金融安全》文中提出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和由此推动的金融全球化的蓬勃发展,在客观上要求各国通过实施金融开放参与到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1978年确立全面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后,中国的金融开放也随之展开,多年来取得了众多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们在开放中不断加快步伐。但若干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金融实力普遍弱小的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国际金融活动的过程中却要以国际市场上主要由发达国家制定的规则为导向,金融内在脆弱性在开放中极易诱发各种前所未有的金融风险,危及本国的金融安全。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在金融开放中同样面临以上问题,这使得对金融安全问题的研究日益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动态地研究金融安全问题是一个可取的视角,因此对中国金融开放的阶段分析显得十分重要。同时各金融行业之间在开放的程度和速度上是不尽相同的,由此对其所面临的不同金融安全问题需要分别进行分析。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本文以中国金融开放的不断加快推进和参与国际金融活动的增多为背景,对中国金融开放推进的四个阶段做出界定和分析,比较全面地对构成金融业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叁大行业进行了金融安全分析,对作为经济发展基本要素的资本流动分别从流入和流出两个角度探讨了相关的金融安全问题,并最后落足到推进中国资本账户开放方面的探讨。 本文在结构上分为两个部分共6章。其中,前言与第1章是总论,第2、3、4、5、6章为专论。在前言之后,第1章对金融开放的内涵进行了新的探讨,进而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金融开放和金融安全的研究进行了一个综述,并在此基础上站在金融开放的角度对金融安全作出了界定,对金融安全预警机制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分析;第2章对中国金融开放的历史回顾中,将开放的整个历程

顾宇婷[6]2005年在《关于国内金融安全研究进展的述评》文中研究说明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前后,我国学者开始了对金融安全的研究。金融危机爆发后,各界人士从金融危机中得到启示,纷纷探索金融安全问题的本源。在近十年的研究进程中,我国学者对影响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的基本因素及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基本因素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深入的剖析,提出了许多富有见解和实践意义的相应对策,对金融安全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并逐渐开始形成一套系统的金融安全研究体系。但是,对金融安全研究进行综合评述的文章还不多见。本文试图对我国学者关于金融安全问题的研究作一个阶段性的综述,通过对近200篇金融安全文献的比较和归纳,总结和分析了我国金融安全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对金融安全概念的提出、金融安全概念的界定、金融安全的特征、我国金融安全研究经历的阶段及其特点作了述评,并对金融安全研究的主要问题和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我国金融安全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影响金融安全的基本因素的剖析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发现在影响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的19个主要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的内部因素是银行业、社会信用等,影响程度最大的外部因素是金融全球化、国际游资的冲击等;在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22个主要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的内部因素是经济及金融结构、银行业、金融创新、资本市场等,影响程度最大的外部因素是金融全球化、政府、非法资本流出入等;此外,本文还向读者推荐了金融安全领域较值得一读的两本着作和53篇文献。

穆春荣[7]2007年在《论开放条件下我国金融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文中认为当前,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国家安全威胁多样化日趋明显。金融安全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和国家安全的枢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笔者结合金融学、国防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学的基本理论,深入阐述了国家金融安全的概念、内涵和层次。笔者对影响金融安全的国际国内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金融安全网特别是金融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和方法。通过对国内外金融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我国现有的金融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难以及时、灵敏、准确地反映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因此,笔者把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从宏观、中观、微观叁个层次建立了金融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把区域金融安全指标体系纳入中观层次的范围,着重加强了对金融开放度、金融生态环境、泡沫程度等指标的设计,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层次综合模糊评判法构建了金融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罗斯丹[8]2009年在《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在我国金融开放进程加快、国际金融市场危机四伏的背景下,把握影响国家金融安全的主要因素,构建保障中国金融安全的制度框架,不仅是金融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也是制度经济学、法经济学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在梳理金融安全研究的理论演变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搭构一个基于金融安全主体考虑的金融安全问题分析框架,综合运用新制度经济学、法经济学、货币金融学等理论,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涉及中国金融安全主体传导机制进行分析,剖析影响金融安全的制度因素,借鉴国际维护金融安全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安全制度架构及若干政策建议。主要观点包括:第一,金融安全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宏观的概念。对金融安全的影响主要来自金融机构、实体部门、政府、国际部门。对上述主体与金融安全联系的制度因素加以系统分析有助于建立保障我国金融安全的长效机制。第二,国有金融的竞争力和控制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金融安全,设计有效制度安排对国有金融机构特有风险加以规避,提升国有经济自身的效率和增值能力,有利于其维护金融安全职能的发挥。第叁,以法经济学视角对金融安全问题进行剖析,认为依法对金融安全进行监管是规避金融危机的客观需要。在对金融安全法律制度进行供求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基础上,认为促进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供求均衡有利于实现金融监管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金融监管安全价值实现的有效性。第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金融安全的维护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它有赖于健全的金融机构、实体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行业自律制度,有效的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经济全球化中这些制度安排的相互协调等等。

迟红军[9]2014年在《银行业开放与金融安全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银行业的对外开放,但是2007年美国却发生了次贷危机,人们开始深刻思考金融开放问题。银行业开放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大,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外国银行的进入在给我国金融系统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破坏了我国的金融安全,如何掌握好国家金融安全与银行业开放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我们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阐述了金融安全的相关理论,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从理论上分析了一国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的金融安全可能产生的影响,并进行了国际比较;接下来从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外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两方面对我国的银行业开放进行实证研究,选取了我国10家银行2004-2013年的数据对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进行分析,外资银行的进入状况用外资银行的进入数量和外资银行的进入份额来衡量,我国的金融安全状况用国内银行业的效率指标来衡量,结果表明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收益率的影响比较复杂,其中外资银行的份额与净利息收入率正相关,而与税前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负相关,而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和进入数量与不良贷款率和成本收入比负相关。接下来利用图表对我国5家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投资者前后的的相关财务指标进行纵向比较,包括经营效率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审慎经营指标(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质量指标(不良贷款率),结果表明随着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我国银行业的净利息收入率逐年增加,资本充足率不断提高,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基于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创新,主要体现在:首先,对金融安全给出了一个更为明确的界定,并对易混淆概念进行了辨析;其次,从外资银行和境外战略投资者两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全面探究银行业对外开放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最后,针对世界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从国际角度对银行业开放与金融安全的关系进行了比较。

刘苗[10]2016年在《以货币主权为底线的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安全问题不再局限于传统领域,许多隐性的、潜在的经济金融方面的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值得关注的焦点和关键问题。从国际角度来看,一方面,金融危机时有发生,不论是曾经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最近几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都证明了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凸显出现行国际金融秩序的不平衡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外溢性,尤其是国际货币体系庇护下的美元霸权以及占主导地位的少数发达国家政策的外溢性,对他国金融安全造成影响;另一方面,金砖国家等新兴国家的崛起,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但相对的它们在国际上的地位却还是受限的,被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国所牵制甚至压制,这些都凸显出了新兴国家经济发展与国际地位的不相符,以及危机之后世界格局的微妙变化,反映了对当前国际金融秩序进行改革、创新、优化和完善的需求,以保障大多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在国内,经济新常态、国家新安全观、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新型词汇和新生事物的诞生对于中国金融安全有非凡的意义,同时国内金融改革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取得新的进展,人民币国际化脚步加快,2015年底人民币成功入篮SDR,资本账户不断开放,同时,这些新的进展对于中国金融安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醒我们在收获利益、提升国际地位的同时要关注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论文主要研究以货币主权为底线的中国金融安全问题,首先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角度揭示金融安全尤其是货币主权的重要性;然后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以及经济运行,由微观到宏观的叁个层次论述金融安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不论是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过量,还是资本账户开放下资本的大规模流动,如果管理不慎,都会增加人民币运行风险,对货币主权造成一定的冲击,不论是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失衡,还是国际金融话语权与经济实力的不匹配,都会增加金融风险,威胁金融安全;第叁,从内外部两个方面对中国金融安全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内部原因主要在于经济结构的失衡和国内金融监管体系的不完善,外部原因主要在于国际金融秩序的不合理,尤其是失衡国际货币体系庇护下的美元霸权;最后在分析亚投行战略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金融开放对我金融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建议[D]. 李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

[2]. 我国银行对外开放与金融安全研究[D]. 曾令美.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3]. 开放条件下我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构建[D]. 肖健明. 武汉大学. 2010

[4]. 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的我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D]. 叶莉. 河北工业大学. 2008

[5]. 金融开放下的中国金融安全[D]. 赵智. 四川大学. 2006

[6]. 关于国内金融安全研究进展的述评[D]. 顾宇婷. 清华大学. 2005

[7]. 论开放条件下我国金融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D]. 穆春荣.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

[8]. 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D]. 罗斯丹. 吉林大学. 2009

[9]. 银行业开放与金融安全的实证研究[D]. 迟红军. 青岛大学. 2014

[10]. 以货币主权为底线的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D]. 刘苗. 天津财经大学. 2016

标签:;  ;  ;  ;  ;  ;  

金融开放对我金融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